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淨光(生明)法師隨機開示:尋求認同與心理挫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HHma9mshuU
在探索痛苦或快樂的來源時,有一種心理機制是「尋求認同」,這點是一般人所不容易察 覺- 的,舉例來說,小孩子學走路,走的好,就會鼓勵他,跌倒了,就會給他安慰,當行 為是被- 父母所認同時,會覺得安心,覺得快樂,產生滿足感,換一種狀況,當此種行為 ,爸爸不認- 同,媽媽不認同,會有孤單的感覺,覺得受傷的感覺,荒涼的感覺。 有些人在感情上內在很深的荒蕪感,跟「尋求認同」也有關係,從小的時候在感情方面沒 有- 得到一個較好的認同,這種心理機制,並不會隨著年紀變大,或身體變老而有改變, 如果沒- 有去認知這種模式,是很難超越的,從人成長的過程中來看,小孩的時候,尋求 父母,兄弟- 姊妹的認同,青少年期尋求朋友的認同,成年期尋求伴侶的認同,老年期尋 求小孩的認同。 在認同模式下會覺得安心,有價值,那不認同的模式下,就會產生痛苦,不開心,再回顧 到- 人生的歷程,我們很多的努力都是為了快樂,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因為會讓自我價 值感得- 到滿足,因此當不認同的模式發生時,會讓對方的自我價值感受損,形成對立跟 疏離感的產- 生,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這種不認同模式常見在家庭生活中,例如太太表 現出對於先生都- 是否定,不太認同的,先生的心理受傷後,會反抗,你不認同我,我也 不需要認同你,兩個- 人的關係就會越來越冷淡,那如果先生不去認同太太的所作所為, 沒有一種同理心的理解,- 光是這種不想去理解的態度,就會對太太造成傷害,對於「尋 求認同」及「自我認同」模式- 認識清楚後,就會看懂 親子問題、夫妻問題、感情問題 、工作問題,其中對立的產生。 有了這樣的了解,反觀自己心裡上需求及投射,就會有自覺,有了自覺就會自覺性的降低 "- 尋求別人認同,心理上的需要",自然的對於別人評判,就比較不會那麼在意了!這是 一種- 深刻的理解之後,產生的釋放態度,減少依賴別人給予我們心裡上的肯定跟自我安 全感的來- 源,再清楚的看到這是眾生的心理機制,自己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就會更 深一層的降低- 對社會對別人的依賴,依賴減少了,相對的心理就會平安及穩定,痛苦、 煩惱,自然會比沒- 有修行的人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40.5.251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395842886.A.F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