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慈心觀中所提及的四句祈願 : 在現實生活中未必能完全如願 : 這樣會不會反而造成更大的失望? : 還是說上面的觀念哪裡需要更正? : 另外想請教四護衛禪是否各自有針對的情況? : 比方說慈心主要是針對嗔怒 : 而對嗔怒之外的情況沒有幫助? : 再請教慈心觀和專注呼吸的安那般那念比較起來 : 何者對於繁忙生活中的身心調適更適宜? 繁忙的社會生活中,碰到的對境會有各式各樣,內心的起伏情況不一而足,對於身心 的調適,可視情況採取對治法,如你提到的安那般那念與慈心觀,可隨宜採用。不論修什 麼法門,都可以慈心觀為前方便排除障礙,實現禪修的目標。以下就慈心觀討論。 真正的慈心觀不容易生起,但即便是生起隨順的慈心觀,對於修行也很重要。《華嚴 經.讚歎品》:「魔王將諸魔眾來,尊以慈悲悉降伏。」佛以般若空性慧相應之慈悲三昧 ,降伏魔眾怨敵。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為最勝等 ,故雖難生然須勵力。板上分享過一篇 #1JVNnH2F 〈慈經誦〉:一首撫慰人心的音樂。 《雜阿含經》:「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恚,廣大無量,滿於一方,正 受住;二方、三方,乃至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嫉,無有瞋恚 ,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諸方,具足正受住。」 《中阿含經》:「阿難!我本為汝說四無量。比丘者!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 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 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四無量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身梵行。」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大小乘佛弟子所共同修學的基礎,如佛教密法儀軌,有四 無量心的前行緣念:「願一切有情俱樂及樂因(慈心)、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悲心)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喜心)、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捨心)。」( 註:一切有情包含親、中、怨等──與己親者、與己中庸陌生者、與己怨者等。) 心所法,例如百法明門提到十一個善心所裡的“無嗔”心所,《大乘五蘊論》:「云 何無瞋?謂瞋對治,以慈為性。」《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何等無瞋?謂於諸有情苦及 苦具,無恚為體,惡行不轉所依為業。」十一善心所裡的“不害”心所,《大乘五蘊論》 :「云何不害?謂害對治,以悲為性。」《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何等不害?謂無嗔善 根一分,心悲愍為體,不損惱為業。」無嗔是慈,慈是予樂,不害是悲,悲是拔苦,慈、 悲兩個心在心所法裡表現出來。 《俱舍論》:「制多捨類福,如慈等無受(彼既不受,福由何生?)」比如修習慈悲 喜捨四無量心,倘若對方沒有接受到,但自己會因修習慈心等得善業善果,功不唐捐。 以對治法對治煩惱,例如不淨觀可對治貪、慈心觀可對治嗔,但不淨觀無法對治嗔( 不淨觀若不善巧,反可能增長厭惡的嗔恚)、慈心觀無法對治貪(慈心觀若不善巧,反可 能增長貪染的貪愛),這些對治法只能片面的對治煩惱,而煩惱的根本無明沒有斷除,根 本無明的正對治是無我的智慧(例如觀修四念處屬於破除我執的智慧)。 善巧的觀修不淨觀、慈心觀等淨行所緣,能淨化煩惱的增上現行,幫助淨化現前較強 猛的煩惱,暫時壓伏煩惱,而不會造作太猛烈的惡業,對於培養善根,保持穩定的心態( 止禪),進而生起如實觀察的智慧(觀禪),於修行有很大的助益。日常生活中,需要有 善業的助道資糧,幫助對境時不會產生太大的煩惱,能夠幫助我們的修行增長不退失。 具相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由得初禪近分定(奢摩他)的定心為助伴,初禪近分定為 上界心所攝,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的心中沒有嗔煩惱現行,例如梵天為色界禪天,亦修四 無量心(又名四梵住)。佛教行者修習慈悲喜捨等,可得慈心三昧等無量三昧。 慈心、悲心是世俗諦的法類,止(奢摩他)、觀(毘缽舍那)的所緣,可以是世俗諦 、勝義諦二諦隨一,內心生起慈心、悲心的行相,若沒有止觀雙運的能力(由得到初禪近 分定、未到地定為基礎),很容易受煩惱的侵擾而退失。我們的心相續中,可以成就無量 無邊的三昧(三摩地),如《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提到許多三摩地,慈心三昧、悲心三 昧等也是其一,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成就的止觀三摩地,與上界的定心相應。 修習慈悲心有三種層次:緣生大悲、緣法大悲、無緣大悲。“緣生大悲”是緣念一切 有情,思惟有情在輪迴中受苦的情況而生之大悲心;“緣法大悲”是緣念一切有情在輪迴 中受苦的情況,且思惟有為法之本質為無常法,而生起之大悲心;“無緣大悲”是緣念一 切有情在輪迴中受苦的情況,且思惟一切法(有為、無為)究竟了義無自性,而生起之大 悲心,是在證得無諦實的心的攝持之下而產生。無緣大悲,是最清淨無染的大悲心。 大悲心,「以慈心做為基礎,於一切有情如母愛子;並以此強大的慈愛為基礎,對於 眾生在輪迴中流轉受苦,生起無法忍受之心。」要生起珍愛有情的心,靠的是「慈心」, 而方法則是修「知母、念恩、報恩」與「自他相換」。慈心生起,能珍愛有情之後,再依 自身於輪迴中受苦的深刻體會(觀修四聖諦、十二緣起支),接著才能對他者生起大悲心。 當來下生彌勒菩薩,亦譯為慈氏菩薩,主修慈心三昧。大乘行者所修習的慈心、悲心 ,與二乘行者修習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兩者心力不同;大乘行者有承擔起一切有情眾生 、自至誠荷負一切有情予樂拔苦之責任,非僅念一切有情離苦得樂而為完足。二乘行者以 自利解脫為主、而行隨順利他,大乘行者則以利他為主、非為自利涅槃解脫為足。 「大悲心」、四無量心之「悲無量心」,二者有四句差別──(1)是大悲心,不是悲 無量心:事例,尚未證得初禪根本定之資糧道菩薩心續中的大悲心;(2)不是大悲心,是 悲無量心:事例,聲聞獨覺聖者心續中的悲心;(3)二者皆是,是大悲心,也是悲無量心 :事例,聖者菩薩心續中的大悲心;(4)二者皆非:事例,未入道者心續中的悲心。 如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攝持的布施,在二乘行者乃至非佛教徒也有,但是“布施度” 則有所區別。“布施”和“布施度”的區別,在於“布施度”是以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 心攝持,而將布施的行為迴向一切有情及無上菩提(佛果),六度波羅蜜中,布施波羅蜜 即為發起菩提心所攝持,以菩提心攝持的行為,如此才稱為大乘菩提道的資糧。「度」分 為二類──世間的波羅蜜多、出世間的波羅蜜多,前者是凡夫心相續中有(未現證無我空 性慧),後者是聖者心相續中有(有現證無我空性慧),而二者都是已發起菩提心。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24690701.A.F5F.html
tmac012004: 隨喜。 02/23 21:15
liveforhappy: 感謝c大的分享,想再請問文中提到的真正的慈心觀跟 02/24 21:56
liveforhappy: 隨順的慈心觀有什麼不同? 02/24 21:56
liveforhappy: 另外慈心觀針對嗔,不針對貪,可以理解成生氣時練 02/24 22:00
liveforhappy: 習慈心可以有效化解怒氣,但不生氣時慈心觀助益相 02/24 22:01
liveforhappy: 對較小嗎? 02/24 22:01
cool810: 真正的慈心觀可以任運的生起,任運的生起是說不加造作, 02/24 22:57
cool810: 心對境就很容易自然的生起,這通常需要禪定的功夫,有定 02/24 22:58
cool810: 心作為基礎,例如以初禪近分定生起止觀雙運,此時安住的 02/24 22:59
cool810: 所緣如慈心觀,就能不假造作而任運的生起。 02/24 23:00
cool810: 隨順的慈心觀是還沒有那麼自然生起,需要努力練習階段。 02/24 23:01
cool810: 對境產生嗔恚煩惱時,內心生起慈心的行相,可以讓心調柔 02/24 23:09
cool810: 對治轉化嗔恚的熱惱;慈心的行相是無嗔、願祝予他人快樂 02/24 23:11
cool810: ,在不生氣時,例如沒有遇到嗔惱的對境,內心若保持慈心 02/24 23:13
cool810: 的行相,對於心境平和有益,也能有不那麼自我中心等正面 02/24 23:16
cool810: 特質,在我們遇到任一有情時,均能以慈心的善願散發予他 02/24 23:17
cool810:轉錄至看板 Buddha 02/25 08:25
cool810: 底下有一篇文可參考:修習四無量心──慈悲的培育 02/25 11:16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02/26/2015 09: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