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恭錄釋善音法師法語,回應了本主題。而不是如某些人的片面看法。 法師這篇文章(節錄)完整讓發問者「整體」瞭解佛法關於佛陀「死亡」的主題。 PS:其實,法師的法語也解答了何以不同宗派的網友先前有不同的答案來回覆給發問者。 至於哪種答案較適合,眾人想必心裡有數。 .....................以下是法師文章原文照錄..................... 壹﹑前 言 釋尊的入滅,在佛弟子心中,隨著時日的流逝而愈加渴仰憶念。原始佛教中,佛與弟子同 是解脫的聖者,佛是阿羅漢,佛弟子也是阿羅漢;佛弟子要每日托缽乞食,會生病、會老 死,而佛也要每日托缽乞食,四大不調時,一樣會生病、會老死。因此,在佛弟子的心中 ,佛與自己沒有多大的差別。然而,當佛陀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人間有漏的 佛陀觀無法滿足佛弟子對佛的追思,因此,不斷傳出釋尊過去生的本生事跡,也因此興起 大乘佛法,展開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如說:如來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在不斷 追思中,在事實的經驗中,佛與聲聞弟子間的距離愈來愈大。聲聞弟子亦感到自己的不知 、不淨與不能,而自慚形穢,自我埋怨,如舍利弗說:「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我等 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隨佛之入滅日遠,佛弟子對佛的解脫 愈加感到與自己的修證差距,因而形成理想的佛陀三身觀。 在大乘經論中,對佛身或說二身、三身、四身、十身不等,但就三身觀而言,各部經論中 所舉的三身之名稱與解釋也並不一致。三身觀(trayah kayah),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 佛。如《金光明最勝王經》說三身是化身、法身、應身。佛陀過去在因地的修行中,為一 切眾生修學種種法門,直至修行圓滿,因為修行力故,便得自在,隨應眾生的根機,現種 種身,即名化身;又諸佛為令菩薩得通達諸法實相,體會生死涅槃之一味,因此以無邊佛 法而作本,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則為應身;又為滅除一切諸煩惱等障而具足一切 諸善法,唯有如如智,稱為法身。但三身觀在《解深密經》中則舉為法身、解脫身、化身 ;其中化身指八項示現之身,解脫身是指五分法身,法身則指於諸波羅密多,善修出離轉 依成滿之妙果。《攝大乘論》中則將三身分為自性身、受用身、應化身。《妙法蓮華經文 句》中視毗盧遮那佛(Vairocana)為法身佛(dharma-kaya),盧舍那佛(Rocana)為報身佛 (sambhoga-kaya),釋迦牟尼佛(Sakyamuni)是應身佛(nirmana-kaya)。法身毗盧遮那佛遍 一切處,性相常然,真如平等,身土無礙。報身盧舍那佛則分為自報身與他報身:自報身 即是諸惑淨盡,眾德悉圓,向內能以智慧之光遍照法界之身,而他報身則是對外以身光照 應一切眾生。應化身釋迦牟尼佛則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隨機普現,說法利生之身。 .........................(略)......................... 伍﹑結 論 佛法以利樂眾生為目的,從自行化他而達成解脫。世尊入滅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 ,開展了不同的佛陀觀。從人間成佛的世尊到理想的佛陀,從深廣的菩薩大行到究竟圓 滿的佛果,從人間有漏的佛身開展為方便示現的三身,無非是安慰弟子對佛的哀思。然而 ,經中說:「佛世尊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體悟緣起而覺悟的佛,畢竟是不離 人間的聖者,因此,理想的佛陀觀雖應知,但更應把握人間佛陀的確實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17.226.20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39707464.A.9B1.html
YuGar: 值得推薦的佳文 08/16 22:05
waree: 不贊同這種講法.. 08/17 01:56
horcetian: 佛也是人,反過來說,只有取得人身才會成佛。至少歷史 08/19 21:32
horcetian: 有載,至於三身云云,從生活中很難找到相關的經驗去證 08/19 21:34
horcetian: 實這種說法,而每個宗教中都充滿著這種和生活經驗無關 08/19 21:35
horcetian: ,而只是基於"相信"的說法。 08/19 21:36
sowaka555: 本文有小乘不執相的意義!大乘說到常寂光淨土。 08/23 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