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幫忙補充 印順長老對於佛教經典怎麼集結的,在長老所寫的「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還有「雜阿含 彙編」 有專門且詳盡的研究,不過就是研究的太深入了,讀起來頗辛苦,對於一般把佛 陀當神明迷信崇拜的信徒,是不可能去詳查,為什麼原始聖典(阿含)是較可靠的。 從第一次集結來看,原始聖典(阿含)就真的有憑有據,是如法的 : 1. 召集者: 大迦葉 尊者, 大家都應該認同 大迦葉 尊者是 非常! 非常! 非常! 嚴謹的 聖弟子,提防釋迦族惡比丘,嚴選了五百位聖弟子來結集法教,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絕 對不可能含糊,連 阿難 都被嚴格要求,要取得 阿羅漢 的資格,才能參加 2. 審定過程 : 第一次原始聖典集結之嚴謹,不但 阿難尊者 誦出,還要所有阿羅漢全部 都認同是如法的。真是嚴謹到不行。 3. 集成: 原始聖典 阿含 (更精確來說是七事相應的內容) 節錄 印順長老 在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寫的內容   2.共同審定:向眾誦出,還不能說是結集(合誦)。將誦出的文句,經在會大眾的共 同審定 ,認為是佛說,是佛法。這樣的經過共同審定,等於全體的共同誦出,這才名為 結集。大會的共 同審定,如『摩訶僧祇律』卷三三(大正二二.四九一中)說:    「阿難言:諸長老!若使我集者,如法者隨喜,不如法者應遮。若不相應,應遮, 勿見尊 重而不遮。是義非義,願見告示!眾皆言:長老阿難!汝但集法藏,如法者隨喜 ,非法者 [P16] 臨時當知」。   這一傳說,最足以說明結集時的實際情形。結集,決非主持者宣誦了事,而要經大眾 同意的 。佛制的一般通例:同意者默然隨喜(默認);不同意的,起來提出異議。所以 『僧祇律』所說 ,符合這合議的情形。上座部系Sthavira的傳說,對於經律結集的主持 者,賦與更大的 權威。如銅鍱部Ta^mras/a^t!i^ya、化地部Mahi^s/a^saka、法藏部 Dharmagupta 的廣律,但說公推結集(誦出)(2)。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十誦 律』,分 別問五百比丘,五百比丘一一的回答:「我亦如是知,如阿難所說」(3)。『根 本說一切有部毘奈 耶雜事』,經當事人一一的證實,然後以「我已結集世尊所說經教, 於同梵行處無有違逆,亦無 訶厭,是故當知此經是佛真教」作結(4)。有同意而沒有任何 異議,實不如大眾部Maha^sa^m!ghika 所說的公正翔實! ※ 引述《CassSunstein (Am)》之銘言: : ※ 引述《njnjy (台語哥)》之銘言: : : 我的朋友是南傳弟子 : : 他很崇尚南傳 : : 他突然跟我說大乘經 : : 都是後人編的 : 從史實上來看,他沒說錯。聖嚴法師也這麼說。 : : 除阿含都不是佛說 叫我別看 : 這部份,不同教派看法不一。應該這麼說吧。阿含是三傳共同承認的正法。 : 坊間佛經那麼多,假設大正藏裡共收錄有A、B、C、D、E、F、G經。 : 1. : AB兩經是三傳共同承認。 : 2. : ABCDE五經(把CDE想像成大眾部的顯教經典)是北傳、藏傳共同承認, : 但上座部採嚴格標準不承認。理由不贅述(當然,大眾部不苟同上座部,因此跟上座部就 : 此爭論的另一套理由,也不贅述--總之兩邊互不信服--只是形式上要客客氣氣維持禮貌) : 3. : ABCDEFG七經是藏傳承認(把FG想像成金剛乘的密續經典), : 但北傳有有相當人數的法師言下之意不太加以承認(更別提上座部了) : 你的根性如果自問傾向北傳,那麼就跟著北傳法師學法與擇經。根性若傾向藏傳, : 則跟著藏傳上師學法與擇經。這固然也就罷了。 : 但若你「完全沒感覺自己根性傾向啥」,那就回到科學(數學與集合)觀吧--你排除 : 修「錯」的自保方式,就理智而言,要怎麼「選錯的『可能性最低』」的佛經範圍? : 用最大公約數去歸納,如何? : 「不管哪一傳」都不會去說它不應被承認的佛經範圍,可信度「相對來說」「較高」。 : 這種選擇法簡單、明瞭。 : : 佛陀不準沙門唸咒 不要唸 : 這部份,Uguar網友我記得有PO出在阿含經上的出處 : (當然,其他網友說「解釋」上無需那麼嚴格) : : 佛陀不鼓勵用梵文 : 沒錯啊。從佛教史的研究上,「梵文」佛經的出現較為後期。因為佛陀曾反對弟子用 : 梵文「雅言」傳教。因此第一次結集似乎較為可能用佛陀當時說法的母語:巴利語合誦。 : 這個傳統一直維持下來。後來的比丘怕記憶力有誤,開始以巴利「文」記載下來。 : 至於後世大眾部的各地印僧(或許是沒精力多學巴利語這種地方方言)在編寫佛經來建立 : 菩薩乘教義體系之時,也就在自撰佛經時直接用梵文撰寫就對了。 : : 南傳比較接近原始佛教 北傳太雜 : 印順法師說,大眾部開啟的初期大乘佛教、以迄於後期的秘密大乘佛教,是一個佛教逐步 : 「梵化」(婆羅門教化--以爭奪習慣持咒、祈福的印度信眾的「方便方便一下」)的過程 : 。印順法師告誡說梵化之機應慎之慎之。 : : 大乘貶低阿羅漢 說是小乘 : 大正藏 No. 841 [No. 840] :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 如是我聞: : 一時佛在法界藏殿諸佛所會無邊道場,與大比丘眾、菩薩摩訶薩俱。時此道場有一夫人, : 名曰功德莊嚴開敷花,合掌向佛退坐一面。 : 爾時夫人白佛言:「若有初修行菩薩,何等之人非善知識不應共住?」 : 佛告夫人:「若三界中梵、釋、四王、沙門、婆羅門,皆與修行菩薩為善知識,惟除聲聞 : 非善知識(恐聲聞退修行菩薩大乘道行)。何以故?聲聞、緣覺為己利故,勸引初修行菩 : 薩迴入小乘,是以聲聞乘人非善知識。........... : === : 大眾部自己斤斤計較上座部嚴格看待佛經範圍致使不承認某些著名的大眾部經典為正法; : 講得自己「有承認聲聞乘喔」好似多開明多寬宏似的;但這是「後起」者當然否認不了早 : 就存在者的當然之理--所以呢,雖然否定不了(那就順便顯示自己寬宏大量有承認既存者 : ),但是那些假託阿難聽佛陀說法的名義來撰寫佛經的後期印僧,為了競爭「市佔率」, : 抬高自身之餘,也不忘貶低前者的教法。更別提現在連說聲聞「不算善知識」的鬼話都敢 : 虛偽捏造安在世尊口中了。這句話的「貶低式評價」程度很重,各位知道嗎? : 僧人選根性類似的同修者共住,維持和合;這個原理我當然懂所以請大眾部背景的網友別 : 急著反駁--但我觀察到的是,無上士‧阿羅漢‧世間解‧正等覺‧佛陀要敘述這個道理的 : 措辭、程度,是說聲聞乘「不是善知識」?原來世尊對聲聞弟子的「界定」,就算為了大 : 眾部的和合,就下手這麼重咧~各位也就盡信書地這麼相信囉? : 對。阿姜查尊者不是修菩薩道、馬哈希尊者不是修菩薩道。所以,若各位大眾部網友同意 : 此經是佛說的話,請你們邏輯前後一以貫之說阿姜查尊者、馬哈希尊者不是善知識。 : 有人或許說「因為世尊對於『是否算善知識』採取『較為嚴格』的標準嘛」..但請注意, : 若是採嚴格標準,那也是「標準恣意浮動」:婆羅門反倒是善知識。這就是世間解的智慧無 : 礙者告訴某夫人信女的答案、順便當場打侍者、記憶者聲聞比丘阿難的臉? : (不意外,印順法師說得好。梵化的大眾部眼裡,婆羅門教義反而無礙於大眾部,都有個 : 類似梵我一如的具體:第八識、都主張:常、我--當然,努力地「解釋」了一番合不合法 : 印--、都持咒、都祈福、都滿天神佛/菩薩--印順法師說,文殊菩薩就是大眾部創造的將舍 : 利弗與梵天形象的合體產物、普賢菩薩是目睷連與帝釋天形象的合化) : 自編佛經的印僧,在後急起直追,向上座部搶信眾市佔率搶到瘋狂了嗎? : 還是說怕自己派別勢力不穩之時,信眾被上座部比丘講一講就回頭了... : 這種怕對方搶信眾以致於對對方講重話貶低的要不得的心態,也發生在傳教模式類似的 : 妙天妙禪兩方~兩妙都叫信眾「千萬不要去對方地盤」。講穿了不就是怕、怕、怕? : 這部「大正藏收錄」借用世尊名號鬼扯的偽經,謊言扯大了就容易破掉了--但前提是, : 信眾要有思辨能力去勘破它的虛偽鬼扯。 : : 反正就是原始佛教信仰者 : : 在批判北傳大乘的那一套 : : 我本來就沒堅持南傳北傳 : : 佛法我都尊敬 : 平實導師的佛法呢?妙天禪師的佛法呢?你在尊敬以前先「辨別」。辨別是一個反思的過 : 程。 : : 我會看佛教電視台 : 本文只是幫平常早就在大乘這部經(例如上述)那部經(例如維摩羯經中說聲聞「小德小 : 智」)三不五時被貶低的上座部(但大眾部網友幾乎毫無自覺,想當然爾自以為寬宏大量 : :「有承認上座部經典喔」「我們都是佛門一家人喔」)依照理智來辨別、分析、來評評 : 理平反一下而已。 -- 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今寧以熾然鐵槍以貫其目,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墮三惡趣, 長夜受苦。我從今日當正思惟:「觀眼無常、有為、心緣生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 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有為、心緣生法。」』耳、鼻、舌、 身入處當如是學:『寧以鐵槍貫其身體,不以身識取於觸相及隨觸好故,墮三惡道。我從 今日當正思惟:「觀身無常、有為、心緣生法,若觸、身識、身觸、身觸因緣生受,內覺 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有為、心緣生法。」』 (雜阿含241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0.206.1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46179772.A.9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