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九集)  1988/7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檔名:05-001-0009   我們繼續再看底下第三段「宗趣」:   「宗趣旨歸者,有總有別,總以憶佛念佛為宗,見佛入忍,心境圓通為趣,別有五對 。」我們先來說這個總。什麼叫宗?什麼叫趣?先要把這兩個字定義搞清楚。宗就是修行 的方法,所以非常的重要;趣是歸趣,也就是我們修行要達到的目標,叫歸趣,我用這個 方法會得什麼樣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我們的歸趣。所以它解釋裡面說,「當經所崇曰宗 」,就是遵從的修行的標準。「宗之所歸曰趣,若不識宗,無從趣向矣」。本經是以「憶 佛念佛」為我們修行的綱領,修行的指導原則。憶是心裡面有佛,心裡頭常常想佛。念這 個字,所以說中國文字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字,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比不上的,中國的文字 是智慧的文字。你看造字,這個字叫會意,在「六書」裡頭屬於會意,上面是今,今就是 現在,下面是個心。要用佛法說,就是當下一念,當下這個心叫念。這個心什麼?這心裡 頭有佛,念佛。可見得念不是口念,心裡有佛,這個叫念,念頭。什麼念頭?佛的念頭, 我當下這一念,現在心裡頭,心裡頭有佛,沒有其他的,沒有一切執著妄想,心裡只有佛 ,或者心裡有經典,或者心裡想經典裡面的境界,這都叫做憶佛念佛。   由此可知,我們讀經也是念佛,心裡有佛;我們經本合起來,想經裡面境界,也是念 佛。所以,念佛這個名詞含義太廣大了,廣義上講,可以包括整個佛法各宗各派無量法門 。所以說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但是我們今天這個法門,專門憶想西方極樂世界阿 彌陀佛,不想別的佛境界,不同的就在此地。單單講念佛,這個意思很廣,並不僅僅指淨 土。專憶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正莊嚴,這才是彌陀淨土法門的念佛。這是專憶,專門 憶念彌陀依正莊嚴的,這是為我們修行的宗旨。它的效果、它的目標是見佛,正像經裡頭 所說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見佛是感應,將來見佛是往生。所以,不但講往 生的時候你見佛,在沒有往生之前也見佛。   我們讀古人的傳記,像慧遠大師,這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的開創人。晉朝時候這個法門 剛剛從印度傳過來,我們慧遠大師接受了,在廬山建了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慧遠 大師是跟鳩摩羅什大師同時代的,跟陶淵明同時代的,他們都是很好的朋友,陶淵明、謝 靈運都是歷史上的大文學家,都去拜訪過。謝靈運想參加他的蓮社,遠公大師不收,為什 麼不收他?他的習氣很重,文人的習氣,喜歡作詩、喜歡作詞。大家都在念佛,他在那邊 作詩,擾亂大家,所以遠公大師不收他。陶淵明這個人心很清淨、很有道心,遠公大師希 望他來參加,但是他沒有來,陶淵明沒有參加蓮社。那是很好的朋友,他們是同時代的人 。   那時候淨土宗剛剛建立,只有一部經,《無量壽經》,《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 》還沒有翻譯出來。《彌陀經》是鳩摩羅什大師翻的,他建道場的時候,鳩摩羅什大師這 部經還沒有翻出來。《觀無量壽佛經》就晚一點,在南北朝的時候,劉宋,劉豫建立王朝 時候翻的,比較後一點。所以當時建立只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我們淨土宗第 一經,蓮社剛剛創辦的時候。他那個道場總共只有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遠公大師 在一生念佛當中,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在念佛的時候見到的。但是他從來沒有告訴任 何一個人,他在往生的時候才告訴大家,佛來接引,他說這個境界過去我已經見過三次, 所見的境界跟《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完全一模一樣。所以我們將來見佛,或者見到西方 極樂世界,見到那個世界與經典所講的不一樣,諸位要知道,那不是真的,那是魔境現前 ,不是真的。   最近有一本書,在台灣我也看到,我在美國也看到,在香港也看到,流遍全世界。說 大陸上有一個法師,名字我忘掉了,他曾經去遊歷極樂世界,回來之後把極樂世界情形說 明,寫成這麼一本書,流通很廣。那裡頭說的跟經上講的不一樣。所以我在香港,暢懷法 師就疑惑,拿這個書來問我可靠不可靠?我說不可靠。我勸他統統燒掉,那不可靠,那是 胡造謠言。這是大陸上有一個法師在福建住的時候,說他失蹤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人找 不到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以後又回來,弘揚淨土,那不是真的,是假的。與經典最 違背的地方,就是他說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很多女人,打扮得也很時髦。這在四十八願裡面 決定沒有,哪有這回事情,胡造謠言。現在這個世界連淨土宗都有魔在裡頭搗亂。所以, 我們要特別提倡「依法不依人」,任何人講的東西與經典不相合,我們一概不理會,一概 排斥他;他所講的東西與經典完全一樣,我們尊重他。像遠公所說的,他一生當中見到三 次極樂世界,跟經典裡面講的完全一樣,這是真的境界,這是現前見佛。當來見佛那是往 生以後的事情,「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語氣非常的肯定。   「入忍」這是自己證得的境界,「見佛」是感應,入忍是自己境界之獲得,就是你必 定能夠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地位非常之高,要是依《仁王經》上來說,《仁王經》 把菩薩分作五忍,從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無生法忍的菩薩在《仁王經》 裡面,地位是七地、八地、九地這三個位次,可以說地位非常之高。七地菩薩所證的是下 品無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菩薩那叫寂滅忍,下品的寂滅忍,中品的寂 滅忍是等覺菩薩,上品寂滅忍是佛。可見得地位是非常之高,幾乎與等覺菩薩做鄰居了。 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夠證得這樣的地位,這就是所謂圓證三不退。在一般修行要到這種 地步是相當的困難,經過時間之長,兩個阿僧祇劫才能夠達到。兩個阿僧祇劫,並不是說 我們現在學佛從現在算起,不是的。前面跟諸位說過了,從斷八十八品見惑證位不退那個 時候算起,你沒有到這個地位以前統統不算。必須證得位不退那一天開始算起,再努力的 修兩個阿僧祇劫,才能夠到無生忍的地位,你看看多困難。   可是念佛人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這個地位,所以這個法難信。一 般對佛教有深入研究的人他不相信,他說這個不可能、這不合理,人家要花兩個阿僧祇劫 時間來修行,你怎麼一下就得到了,哪有這種便宜事情!所以,有很多這些大法師、這些 老居士不相信這個法門,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並不特殊,為什麼?佛講難信之法。如果 他就相信了,那不就容易相信,怎麼叫難信?唯有上根他能相信,他真正通達,他教理一 切通達了,他相信。這是阿彌陀佛不思議神力加持,能夠叫你這樣快得到,這是不可思議 的事情。還有一種善根真正深厚的老實人,佛一說,他就相信,他什麼都不懂,他相信, 他也很容易成就。所以一般這些甚至於沒有念過書,程度很差的人,勸他念佛,他馬上就 接受,馬上就相信了,往往這些人能成功。   像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倓虛老法師給我們說的,那個徒弟沒有念過書,四十多歲出 家,一生受過很多的苦難,出家之後,老法師就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給他剃頭了,也沒 有叫他受戒,他說你也不要去受戒了,也不要叫他住在寺廟裡頭,住在寺廟跟大家住不慣 。就在寧波鄉下找了個破廟,讓他一個人住,找個老太婆給他燒飯,每天給他燒兩頓飯; 找幾個護法,每個月送點錢,送點米給他。他什麼都不要憂慮,就叫他一天到晚念阿彌陀 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一直念下去準有好處。他這樣念了三年,果然 他得到好處了,他預知時至。他在往生的頭一天,他去看看他的親戚朋友,也沒說什麼話 。看完晚上回來吃晚飯,吃完晚飯告訴老太太,明天你不要替我燒飯了。老太太以為說, 師父三年都沒有出門,一直念佛,三年沒出門,今天出去看看朋友,大概明天有人請客了 。到了第二天,過了中午,她還去看看,看看師父有沒有回來,有沒有吃飯,很關心他。   結果到寺廟,喊師父,也沒人答應。最後看到他住的那個房間,師父在房間裡頭,面 向著窗口站在那個地方,叫他也不答應,手上拿著念珠。仔細去一看他,已經死了,站在 那裡死的。念佛成功了。她也嚇了一跳,她從來也沒看到人站著死的,搞得她也莫名其妙 ,趕緊通知護法。這些護法來了之後,也不知道怎麼處理,立刻向諦閑法師報信。交通工 具不方便,要跑路去報信,這一往返回來三天,三天諦閑法師來了。他在那裡站了三天, 死了以後還在那裡站三天,等老和尚來給他處理後事。老和尚對他非常讚歎,「你總算沒 有白出家一場,你這三年念佛的成就,是講經說法的法師、名山大廟的方丈住持都比不上 你」。這是真的,三年念佛,一句阿彌陀佛,他一次經也沒聽過,一部經也沒念過,他什 麼都不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三年,這樣不思議的成就!憑什麼?憑信心。他相信, 他不懷疑,他真正做到了念佛的三個條件,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他真正把這三句話 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這是一般人比不上。   所以常說的,這個法門「唯上智與下愚不疑」,最高的智慧人,一說他通達,不懷疑 ,他決定往生。像馬鳴菩薩、龍樹菩薩、智者大師、永明大師,這個人真正通達的,他不 懷疑。下愚,就像諦閑法師這個徒弟,這一類的人他信,他沒有問題。我們台灣也有,也 有站著往生的,大概在十幾二十年前的時候,南部有一位。也是念了三年,走的時候站著 走的,沒有生病,預知時至,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走就走了,這是真正的成就。 所以,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差不多,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心境圓通」,心 境是一不是二,圓融自在,這裡面功德利益實在說不盡。今天晚上我們講《無量壽經》, 你們聽一座、聽一段,這《無量壽經》裡面說得非常的詳細。這是總說。   別說裡面有五對,第一就是「教義」,這個「對」就是有宗、有趣,宗趣就是一對。 「以教說為宗,令達義為趣」,教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教學,達義是我們對於這個 道理,對於這個事實明白了,佛講的意思我們明白了。佛給我們講《無量壽經》,給我們 講《彌陀經》,給我們講《觀無量壽佛經》,我們都聽明白,聽懂了,這是一對。佛不給 我們說,我們怎麼會曉得?所以佛對於眾生,最大的恩德就是說經,使我們知道還有這麼 一樁事情,我們可以能夠做得到的。   第二是「事理」一對,「舉事相為宗,詮顯理為趣」。特別是《阿彌陀經》,《佛說 阿彌陀經》裡面全說的是事相。可是諸位要曉得,給你說事,你要明理,事裡頭有理;給 你說理,你要懂得事,這個理如何應用在事相上,你才會得到真正的受用,這就算沒有白 學。如果你聽了佛說的這些事,而不明理,你的信心不能生起來。像《彌陀經》,你要是 不明瞭裡面的道理的話,那簡直就是講神話小說一樣,不容易產生信心。理很深,我們讀 了蓮池大師的《疏鈔》,就是《阿彌陀經》的註解,才曉得字字句句含著有甚深的義理。 我們對於這部經才真正生起敬仰之心,這是蓮池大師對淨土的功德非常之大。   第三是「境智」一對,「三佛境為宗,二觀智為趣」。這註解裡頭有,在三十九面最 後一行最後一句。「境智,理內開者,境,即所觀之理,智,是能觀之心,佛之圓融三身 ,真境也,事一心,理一心,真觀也」,這個解釋得簡單明瞭。西方淨土阿彌陀佛有報身 、有法身、有應身,在四土裡面,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我們見到阿彌陀佛是見到應 身佛,在實報莊嚴土見到的阿彌陀佛是報身佛,常寂光淨土見到的阿彌陀佛是法身佛,這 是「三佛境為宗」。可是,西方極樂世界跟其他的世界不一樣,其他的世界三身佛分得很 清楚。像以中國的算法,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是應身佛,不是報身佛。可是 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他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妙就妙在這個地方,所以那個世界叫平等 的世界。你說大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他生的是實報莊嚴土,見的是報身佛。我 們帶業往生的,下下品往生的,我們見的是阿彌陀佛應身佛。應身的像跟報身沒有兩樣, 報身跟應身也沒有差別,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個不可思議。所以那個世界是個平等的 世界,這在《無量壽經》裡面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不可思議。是其他諸佛 世界裡沒有的,一切經典裡頭也沒有說出這個事情的。   所以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跟他講阿彌陀佛,他要相信了,這是他的善根深厚, 他的福德積集得厚。如果研究佛教研究得很多,經典讀了很多,對這個法門不相信,那是 非常正常。為什麼?他看得多,從來諸佛世界沒這回事情,你跟他講這個特別事情,他不 相信,這是正常現象,這沒有什麼奇怪的事情。所以,很多大法師不相信西方淨土,這個 很正常,我看一點都不見怪。但是我們一定要尊重他,一切法都是佛說的。   我在新加坡講經的時候,演培法師,我們很熟的,演培法師是修彌勒淨土,我是修彌 陀淨土,我們兩個修的不一樣。他請我到他道場講開示,跟他那些同修結結法緣。新加坡 聽眾很多,我那天去講經,聽眾大概有四、五百人。他告訴我這個人不多,因為他給我安 排兩場,我到那裡去感冒,沒辦法,身體吃不消,只講了一場。他說另外那一場有一千多 人,他替我安排的,他說這場人少一點,只有一半。我到他那裡去講,我是讚歎彌勒淨土 ,不談彌陀淨土。為什麼?人家在那裡教了二十五年,都教彌勒淨土,我們勸人家念佛求 生西方,豈不是破壞人家的知見,擾亂人家,這個不可以。這點我們要重視,就是人家是 什麼道場,我們去一定要讚歎他那個法門,這才是對的,這是禮節。所以古人講,「若要 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樣佛法才能興。他們那邊信徒一聽,我們也讚歎彌勒淨土,那 就沒錯,他對師父信心更增長了。   如果我們說彌勒淨土往生很難,西方很容易,搞得人家莫名其妙,到底哪個對?這是 破壞了道心。古人所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不要破壞人的正念,這個很重要。 所以我們到他道場就讚歎彌勒菩薩,雖讚歎彌勒菩薩,我也不離根本。我講彌勒菩薩講什 麼?我依據《華嚴經》,《四十華嚴》後面彌勒菩薩那一章來講,這個不離開我的根本。 「普賢菩薩行願品」是我們淨土五經之一,五經裡面的彌勒菩薩,講這個,這是要明白的 。像我在香港,聖一法師他參禪的,他也請我到他禪堂跟他們那些同修講開示,我也去了 。我去講什麼?講《六祖壇經》裡頭一段,鼓勵他們參禪,我也不勸他念佛。所以這個一 定要懂得。決定不能說我念佛,你參禪很難,不容易,念佛好,這不可以的。你這一講, 人家下次再也不請你,人家怕你了。所以說一定要僧讚僧,要懂得這個。現在很多人不懂 得,到一個道場,隨著他自己的意見,破壞別人的道心,這是不可以的。   「二觀智」,這就是事一心與理一心,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 觀。在一般教下來講,教都是修止觀的,止觀跟禪又沒有兩樣。禪的意思,翻成中國叫靜 慮,靜就是止,靜是安靜,安靜就是止,止一切妄想,止一切妄念,那心才清淨。觀就是 對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觀。止觀雙運,止裡面有觀,觀裡頭是止;靜裡頭有 慮,慮裡頭靜,慮就是思慮,慮就是觀的意思,就是清楚、明瞭,心是清淨的,這叫禪。 所以止觀也是禪,念佛還是禪,就是我們念佛的時候,我們一切妄念沒有了,沒有一切妄 想就是止;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觀。所以古人教給我們,佛號從心裡面 生出來,從口裡念出來,從耳朵聽進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觀。念到一心不亂 ,這是成就,功夫真正成就了。   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是得到定,就是念佛三昧得到了;換句話說, 一切時中、一切處所,心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沒 有雜念,這叫事一心,這是得念佛三昧。理一心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是理一心。所 以事一心是定,理一心是從定開慧了。二觀是講的定慧,二觀智都是屬於般若智慧。就從 念,應身佛也好,報身佛也好,法身佛也好,都可以,一而三,三而一。我們如果避免這 些麻煩,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不要管他是應身、法身、報身,都不要管,一句阿彌 陀佛念到底,就好了,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你要是帶觀想的話,報身佛難觀,相太細了,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怎 麼觀法?沒法子觀。觀應身佛好觀,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比較容易。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註解得很清楚,而且把因果註出來,諸位要知道 這些事,可以查《金剛經講義》。還有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註解裡也註得很詳細。每 一個相,相是果報,都有修因。譬如說廣長舌相,我們平常人的舌頭不長,伸出來鼻子都 舔不到,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的,三世不妄語;我們今天舌頭伸出來舔不到鼻子,打 妄語,妄語打得太多。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面孔整個蓋起來,生生世世不妄語。所以, 每一個相都有因果關係在裡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告訴我們修因才能夠證果。   第四,「行位,信願行為宗,入不退為趣」。這個法門修行有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 就是信願行,《彌陀經》就專門講這個事情。你看蕅益大師《要解》,這一部《彌陀經》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他老人家都是用信願行來標科題。正宗分裡面分信願行三 大段,流通分裡頭也是信願行三大段,連序分也是如此。所以勸信,勸你發願求生,勸你 執持名號,這是修行三個重要的條件,缺一不可。《要解》裡頭說得非常詳細,非常透徹 。「入不退為趣」,就是圓證三不退,第一個是位不退,第二個是行不退,第三個是念不 退,使你能夠圓滿的證得三不退。功夫要是用得好的,三不退這一生就可以證得。念到功 夫成片,就是位不退,功夫成片就是我們心裡頭念念有阿彌陀佛,沒有其他一切雜念,煩 惱沒斷。雖然煩惱不斷,習氣還在,但是心裡頭確實只有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不想了 ,什麼事情我都隨緣,我都不想,只想阿彌陀佛,只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如果做到這一 點,這叫位不退,決定往生,這實在講人人可以做得到。到行不退就是事一心不亂,到念 不退是理一心不亂,那就是入無生忍,入無生忍是念不退。這是講我們一生當中可以做得 到。   這一生當中,剛才說了位不退容易做得到,行不退跟念不退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 。但是不要緊,一往生就統統得到,這是便宜事情,別的法門裡頭沒有的,唯獨這個法門 有。為什麼?當你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接引你的時候首先佛的光明照你,佛光一 照,你無始劫以來的罪業就滅掉了。佛光能滅罪,能夠把你從位不退一下就提升到念不退 。所以,羅什大師翻的《彌陀經》,翻的「一心不亂」,原來的經文上是沒有的,梵文經 本上不是一心不亂,是「一心繫念」。玄奘大師的譯本,他譯得正確,因為玄奘大師的譯 本是照字面上直譯的,梵文怎麼說他就怎麼翻譯。羅什大師不是,意譯的,他完全不照梵 文的意思,意譯的,所以他翻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沒有錯?沒錯。   一心不亂什麼時候得?是你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佛光一照,這才幫助你得一心不亂 ,所以他這個沒講錯。我們自己念到功夫成片,佛來一接引就得事一心;如果我們念到事 一心,佛來接引佛光一照,馬上得理一心。所以是佛力加持,這叫二力法門,我們自己有 多少力量,佛加的力量是相對的。我們有一分力量,佛加持我們一分;我們有十分力量, 佛加持也是十分力量。所以,自己一定要用功,一定要努力,假如我們自己雜亂心念佛, 佛的力量加不上。我們心裡頭不清淨,念佛的時候夾雜,往生的機會就很難了,非常的難 ,希望很渺茫。我們要想決定往生,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   清淨心的保持,實在講也不是一個難事情,怎麼保持?不要管別人的閒事,心就清淨 了。你看古德常說,「知事多時煩惱多」,你曉得的事情多了,煩惱就多;「識人多處是 非多」,你認識人多,是非就多了。所以我們要想清淨,與我們無關的事情知道幹什麼? 不要知道;不需要認識的人何必要跟他往來,沒有必要。一定要有往來的,有必要的,那 是應當的;沒有必要的,省事,事情愈少愈好,我們心愈清淨。現在一個出家人不簡單, 為什麼?認識人太多,攀緣太多。你看每天電話有多少,信件有多少,我看到有的法師每 天要收幾十封信,每天回答那些信就要佔他五、六個小時;再接電話,跟人家聊天的話, 他修什麼行?沒法子!所以,應酬的法師很苦。   我認識的人很多,我的原則,人家寫信給我是一律都不回信,看完之後丟字紙簍去, 我一律不回信。大家現在也不見怪我,為什麼?都知道了,這些年都曉得,我不回人家信 的,我不找這個麻煩。我現在還沒有秘書,沒有人代替我辦這個事情,乾脆不回信。有必 要的事情我寫個信,沒有必要的我決定不回信,不跟人家打交道。在禮貌上是有些差的, 可是我要保護我自己清淨心,失一點禮沒有關係,我清淨心重要,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重 要,這是大事情。如果為了應酬這些小事情,將來拖得自己來生還得六道輪迴,那很冤枉 ,不值得。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不必跟人家說的閒話不要說,沒有意思,我說了也傷 氣,人家聽了厭煩,何必?覺明妙行菩薩常說,「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 ,許汝法身活」。學著不跟人交談,不跟人談話,念佛,這樣就好。真正念佛堂決定沒有 雜心閒話,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這樣才能夠在一生當中證得三不退。   第五,「因果,以因行為宗,克果德為趣」。我們現在修因,將來一定結果,我們能 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念佛,這是真因。我們證得心地清淨、自在、平等、不退,這是 現前的果;現前有這樣殊勝的果,將來往生品位一定增上,這是圓滿殊勝之果。別說裡頭 有五對的宗趣。總別合起來看,我們才知道念佛應該怎麼念法,念佛的功德利益之殊勝實 在是無與倫比的,所以應當努力來修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105.18.23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48439723.A.A08.html
erincy: 南無阿彌陀佛! 11/25 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