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自:心類學顯要 倉忠仁波切 v 「薩迦耶見」是慧心所,是無記。 「無記」就是「經中無記」,經中沒有記別此法是善、是惡,就是「無記」。 如,外道問釋迦牟尼佛:我會不會到來世?外道提出此問,說到「我」之時,心續中 的認知是以「獨立實質有的我」和「名言的我」混雜一起而說「我」。 如果釋迦牟尼佛回答「我會到來世」,外道就會認為「獨立實質有的我」是存在的, 因為釋迦牟尼佛說「我會到來世」,內心的「我執」會更加的堅固; 如果釋迦牟尼佛回答「我不會到來世」,外道就會認為「我」不存在。 所以,釋迦牟尼佛沒有任何的回答,不回答就是已經回答。 此中必須清楚,不回答的原因是:如果回答「我會到來世」,外道會因此增長「我執 」──墮入「有邊」;如果回答「我不會到來世」,外道會因此認為「我」不存在──墮 「無邊」。 從此可知道,「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都是經中無記,因為不是善、也不是 惡,又是存在的,所以是無記。 ------------------- 「不符合事實的猶豫」不一定是煩惱。 以本文所舉出的事相來說,認為「聲音大概是常的吧?」的猶豫,是不是執取「聲音 常」?是的。「執取聲音常」的分別知、「執取補特伽羅有我」的分別知,都是無記。 此中的觀察是先決定:認為「聲音應該是常吧?」的心,有沒有執取「聲音常」?如 果有的話,這個心就是無記。 所以,是猶豫不一定是無記,但是,猶豫的分類中有無記的猶豫,如「執取聲音應該 是常」的猶豫,是無記。 又如,「薩迦耶見」是「慧」心所,所執取的是「補特伽羅有我」,「執補特伽羅有 我」的分別知是無記,所以,薩迦耶見是無記。 簡言之,薩迦耶見是我執,是我執一定是無記。 (註:二我執是有覆無記,為什麼人我執和法我執是無記性,不是惡性? 因為凡夫,只要未通達空性,所造的一切善業,他都會把善的境看作有自性,以有自 性的我來行有自性的善行,所以一切的善行都是在自性執著中去做的。 依由人我執和法我執這樣的自性執著,也可以去造善業,可是因為執取自性的緣故, 這種善業再怎麼累積都不能成為解脫之因。 所以自性執著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惡,屬於無記。在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裡面,是有 覆無記,因為這種無記的業會讓我們繼續在輪迴中。) 什麼是無記?經中無記。不是善、不是惡,就是無記,經中沒有記別此是善、是惡。 如是,薩迦耶見是「慧」心所,是無記。 「慧」心所包括於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可分為:假有、實有。又可分為三性:善 、惡、無記。 猶豫(疑)也有不屬於煩惱障的,猶豫不一定是煩惱,如「有沒有沉香樹?」的猶豫 ,不是善、不是惡,是無記,不屬於煩惱障的部分。 又如,對「極隱蔽法」的猶豫是屬於善,以「三察清淨正因」之因相,通達經中說「 布施得受用、持戒得善趣」的不欺誑語,在通達之前,認為「布施應該會得財物吧?」、 「受戒應該會得善趣吧?」的猶豫,就是善的猶豫。 註:「疑」分有1.具義疑、2.等分疑、3.不具義疑,六根本煩惱中的疑屬於不具義疑 (染污疑),不具義疑(染污疑/六根本煩惱的疑)為見道位斷除,如初果,但是已完全 斷除煩惱障的阿羅漢,還有未成辦佛果的具義疑。 ------------------- 摘自:心類學--心王與心所--薩迦耶見 薩迦耶見有執離蘊之外、跟蘊體性異的情況之下有個「常、一、自主的離蘊我」,與 執跟蘊的體性一的情況下有個「五蘊能獨立實質有的我」。 《大乘阿毗達摩集論》云:「於五取蘊有二十句薩迦耶見,謂計色是我,我有諸色, 色屬於我,我在色中。如是計受、想、行、識是我,我有識等,識等屬我,我在識等中, 於此諸見,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謂五是我見,十五是我所見。」 《入中論》提到五種類型的我執薩迦耶見,第一「色(受、想、行、識)是我」,第 二「我與蘊體性異之下的一種我執」,第三「我有諸色(受、想、行、識)」,第四「色 (受、想、行、識)屬於我」,第五「我在色(受、想、行、識)中」。 其中,第二種「我與蘊體性異之下的執著」,乃外道的主張,他們認為我與蘊體性異 的情況下我是有自性,例如古印度外道中不講創世主的勝論派、數論派;而我與蘊體性一 之下的四種無明我執顛倒見,即「色等是我,我有諸色等,色等屬於我,我在色等中」。 ------------------- 十四無記: 《中論》二十七品〈觀邪見品〉:「我於過去世,為有為是無,世間常等見,皆依過 去世。我於未來世,為作為不作,有邊等諸見,皆依未來世。過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 過去世中我,不作今世我。若謂我即是,而身有異相,若當離於身,何處別有我。……」 《入中論》:「實一相續無過者,前已觀察說其失,故蘊與心皆非我;世有邊等無記 故。」 初句牒救,次句顯已破,三句結非,四句出拔十四無記過。 彼救云:前後我是一相續故無此作彼受之過。此答云:無自性可許假一相續,有自性 相續不成,前抉擇法無我時已說,故五蘊非我,心亦非我。又若說我與五蘊一,十四無記 應不得有。 十四無記者,有十四事,不應記別,謂世界有邊耶?無邊耶?亦有邊亦無邊耶?非有 邊非無邊耶?世界常耶?無常耶?亦常亦無常耶?非常非無常耶?佛滅度後有耶?無耶? 亦有亦無耶?非有非無耶?我與身一耶?我與身異耶? 此十四問,外道問佛,佛置不答。 其所問世界,意在神我,神我本無,何由分別常無常等?若直答彼言,如汝神我本來 無有,何由說常無常?則彼又墜斷見。 故佛不答,令其自知謬執,生起慚愧;根機成熟始可為說無我。 我非實有,故不可說實有與蘊一異之我。 出世法中,執實有如來,亦是顛倒,「中論.觀如來品」所釋,故亦不可說汝如來般 涅槃後實有實無。 如根機成熟者,亦可為說無我之義,如龍軍論師答國王問。 國王問龍軍:我常無常?龍軍轉問王:大王宮中橘樹之果,為酸為甜?王謂我宮本無 橘樹,何以說其酸甜?論師答云:本來無我,何以說常無常耶?王因此悟入。 故佛不答此十四問者,以其問不應理,其機復不應答故。 如「四百論」云:或謂佛不答此十四問,非一切智;此十四問不應答,佛即不答,正 足見是一切智。 此十四無記,小乘共許。正量部中,比丘若說此十四句,即應驅摒,尤垂為厲禁。今 若說即蘊是我,即非不可記也。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49115677.A.027.html ※ 編輯: cool810 (61.71.1.180 臺灣), 03/21/2024 09: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