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舍利弗阿毘曇》對佛教發展的影響 佛教最早傳出的『阿毘達磨(論述)』,是分別說部傳誦的《舍利弗阿毘曇》。《舍利弗 阿毘曇》提倡的「新教說」,如「菩薩」、「三十二相」、「如來十力、四無所畏」, 還有「五下分結」、「五上分結(無明最後斷)」……等,徹底的改變了佛教傳統經說的 「聖者典範」、「生死觀點」、「修證次第」,深深的影響了後世佛教信仰的形態及演變 ,促成各種「部派學說哲理、實踐方法」的發展及部派的分化競爭。 在種種「新教說」當中,最需要注意的改變,是《舍利弗阿毘曇》為了配合理想化、神化 的「菩薩」、「佛陀」信仰,提倡了「無明最後斷(五上分結)」的新修證次第,修改了 佛陀教法的核心──十二因緣法的解說及分位,也就是將原本以「六入處」為分位的 十二因緣說,改為以「識」為生之始的分位說,造成「十二因緣法的解說法」無法和 佛陀教導的「禪法」契合,使得部派佛教的禪法錯亂分歧,遠離正覺、解脫的正道。關於 「十二因緣法」的原說及分位探究,留待下一章再作詳細說明。 部派佛教各部派為了將新出的「自部部義」(各部集成為自有的『阿毘達磨(論書)』) ,建立權威可信的地位,一方面將原有的傳統經說傳誦,部份加以修改成符合「自部部義 」的新傳誦面貌;二方面在原有的經說傳誦中,加入符合「自部部義」的新經說。這些契 合「自部部義」的增新經說與修改傳誦,揉雜在原有的傳誦當中,形成「古新不分,偏正 合集」的部派傳誦型式。 心得: 舍利弗阿毘曇,造成許多名相的扭曲,要簡明了解,例如:名色之原始教義、 意根的原始教義、七覺分與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法、滅法 VS. 剎那生、滅] 請閱讀: http://www.arahant.org/tc/obs_dharma_2.shtml 若要更詳細的資料,請閱讀: http://www.arahant.org/tc/obs_magazine_4.s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27.152.9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63534224.A.1E2.html yctsai:轉錄至看板 Buddha 05/18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