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 探究古老教說的根據 2-1 關於四部聖典的發展 佛滅後 116 年佛教發生部派分裂前,當時佛教各地僧團的共傳經說,是從佛滅當年「第 一次結集」至佛滅後百年「第二次結集」,歷經百年的發展所形成的四部聖典。 關於四部聖典的集成次第,經師傳承的阿難系說是先集《相應部》,律師傳承的優波離系 大眾部及分別說部,都說是先集《長部》。經師(阿難系僧團)記載的《相應阿含》、 《長阿含》、《中阿含》、《增壹阿含》等集經次第,是在陳述聖典集成歷史的次第。 律師(優波離系僧團)傳說的次第,如大眾部、分別說系化地部說的《長阿含》、《中阿 含》、《相應阿含》、《增壹阿含》,或是分別說系其餘的法藏部、飲光部說的《長部》 、《中部》、《增支部》、《相應部》等次第,或是銅鍱部編集的《長部》、《中部》、 《相應部》、《增支部》等次第,應當都是在「第二次結集」四部聖典發展完備後,因為 部派的分裂促成各部派依據四部聖典的內容,另外再編排出自部作為引導世人信仰、學法 、辨證、禪修與生活日用的運用次第。因此,阿難系僧團的記載是表述四部聖典集成的歷 史過程及次第,優波離系諸部派傳說的次第,則是重在表現自身部派的運作及取用。 四部聖典的集出及內容,是由「第一次經典結集」至佛滅百年間,僧團當中的「持經者 suttadhara(或稱「持法者 dhammadhara」)」及「持母者 mātikādhara」的持誦 內容所編集而成。「持經者」是持誦『因緣』、『食』、『聖諦』、『界』、『五陰(蘊 )』、『六處』、『道品(四念處等)』等七事相應教(修多羅),還有佛滅百年間增新 、附會為「佛說」、「佛弟子說」的『記說』,以及傳說出自護法八眾之歌詠、偈頌性質 的『祇夜』。「持母者」是持誦「經法綱要(本母)」,「母」是指目得迦(巴 mātika )、(梵 摩呾理迦)又稱為本母、智母,行母等,這是指從傳統的經說傳誦中,加 以整理出諸經說的綱要及通義,成為經法要略的傳誦。 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四十、《阿育王傳》卷四、《阿育王經》 卷六等記載的比對,發現對於「經法綱要(本母,巴 mātika 目得迦),(梵 摩呾理迦)」的「智母」、「本母」、「摩窒里迦」、「摩得勒伽」的內容,一致共說的 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也就是在早期經 說傳誦當中,被稱為『修多羅(包括因緣、食、聖諦、界、五陰(蘊)、六處、道品等七 事相應教)』的『道品』部份。在佛滅後百年「第二次經典結集」時,「持經者」持誦的 『七事修多羅』、『記說』、『祇夜』等九部經,被僧團依照經說的長短,分編為《相應 阿含》、《中阿含》、《長阿含》;「持母者」持誦『七事修多羅』、『記說』、『祇夜 』等九部經的「本母」,則分類纂集為《增壹阿含》。因此,在「第二次經典結集」時, 共有四部聖典的集成。 四部聖典的集成次第,在不同部派的《律藏》陳述中(參考《正法之光》第 27 期 p.22~p.23),可以見到《長阿含》(《長部》)編在《中阿含》(《中部》)之前, 《中阿含》(《中部》)則在《增壹阿含》(《增支部》)之前,這三部聖典如是編排次 第,是所有部系的共說。真正差異的說法,是《相應阿含》(《相應部》)與《增壹 阿含》(《增支部》)的編排次第。 四部聖典當中的《增壹阿含》為最後集出的說法,是阿難系說一切有部、優波離系的大眾 部與分別說系化地部、銅鍱部的共說。雖然分別說部系的法藏部、飲光部不是這麼傳說, 但是可以說部派初分時,兩大部系、三大部派都有《增壹阿含》最後集出的記載。如此可 見,《增壹阿含》為最後集出的記載,應當是相當可信的說法。 關於《相應阿含》(《相應部》)的編排次第,阿難系僧團則依集成歷史的先後,將保 持「第一次結集」集成之『七事修多羅』的《相應阿含》,說是編在其他三部聖典的前面 ;大眾部是說《相應阿含》編在《中阿含》之後,列在佛教辭典性質的《增壹阿含》之 前;分別說部系的化地部、銅鍱部是與大眾部的編集次第相同,將《相應部》編在《 中部》之後,《增支部》之前;分別說部系的法藏部、飲光部則是將《相應部》編在 《長部》、《中部》、《增支部》的後面,列在自部編集的《雜藏》之前。 然而,筆者個人認為目前的經說傳誦包含了古說及增新,古說的重點應當是在「顯揚不共 世間的真實義」,而增新主要應是出於兩種目的:第一個目的,應當是為了詳細解說 佛陀的教導,辨明佛 法的真義,釐清學人的疑慮,破斥訛誤的說法,引攝學人契入佛法;第二個目的,應是仰 敬 佛陀的聖德,讚嘆佛法的殊勝及利益,傳揚僧團的清淨與功德,引導人天歸敬佛、法、 僧。因此,出自第一類目地的增新傳誦,多是附會為「佛說」、「佛弟子說」的『記說』 ,因為這類增新是為了「解說佛法,辨明真義,釐清疑慮,破斥訛誤,引攝入法」, 所以經說的篇幅應當會比原有古老的『七事修多羅』更長,並且是越後期增新的經篇就越 長。理由是經過初步的解說後,如果學人還無法明白,再次的解說必會更加詳細廣博。如 此一來,這類的增新經誦,應是先傳出短篇,次為中篇,後為長篇。出自第二類目地的增 新傳誦,多為傳說出自護法八眾之短篇歌詠、偈頌的『祇夜』,這類增新的出現應當相當 的早,這是在嚴謹的經說法教之外,為了通俗佈教的需要而形成的讚詠,內容簡約、感性 ,應對的對象相當的多面。 如果真是如筆者所言,四部聖典的集成次第,當然原有的古說是最初的傳誦,那麼傳誦「 第一次經典結集」集成之『七事修多羅』的《相應阿含》,必定是被編在最前面。另外, 在佛滅後百年間增新、附會為「佛說」、「佛弟子說」的『記說』,還有傳說出自護法八 眾之短篇歌詠、偈頌的『祇夜』,都是在「第二次經典結集」時,由佛教僧團依照經說的 短、長予以分編。僧團分編時,屬於短篇歌詠、偈頌的『祇夜』與短篇的『記說』, 是與短篇經說為主的『七事修多羅』合編為《相應阿含》,這些內容既有初始集成的古老 經說,也有較早傳出的增新傳誦;屬於中篇的『記說』傳誦,多是在增新的短篇經說之後 傳出,應當是編在短篇經說為主的《相應阿含》之後,成為《中阿含》,內容應當是稍晚 些時期才傳出的增新傳誦。屬於長篇的『記說』傳誦,內容多是仰讚 佛陀的聖德,引攝世 人崇仰世尊,增進世人對佛陀與佛法的崇敬為主。這些內容很可能是在 佛陀入滅後,隨即 作出的增新傳誦,弟子們藉由懷念、推崇佛陀的偉大,方便攝化一般世人歸佛,如此才會 被編在《中阿含》之前,成為《長阿含》。最後編集出來的聖典,應當是由「持母者(持 經法綱要者)」持誦九部經(『七事修多羅』、『祇夜』、『記說』)的「本母」,經由 分類纂集而成的《增壹阿含》。 或許,《相應部》、《長部》、《中部》、《增支部》的次第,才是四部聖典內容的傳出 次第,而這正是經師傳誦的說法(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19)。其他的編 排法,應當是各部派依據自部教化及運用的需要,而編列的次第,所以四部聖典的編排次 第是各有不同。部派分裂後,再另外編集出第五部《雜藏》(《雜部》、《小部》)的分 別說部系與大眾部系,都是把最後集出的《雜藏》編在四部聖典之後。 在分別說系錫蘭銅鍱部傳誦的五部巴利聖典,還有漢譯四部『阿含聖典』(《相應阿含》 、《中阿含》出自阿難系說一切有部,《長阿含》出自分別說系法藏部,《增壹阿含》可 能出自大眾系說出世部)中,可以見到許多增新的部義經說,還有被修改過的傳誦內容。 如果要釐清甚麼是 佛陀的原說?了解甚麼是百年內的增新傳誦?又探究出甚麼是部派分 裂以後才有的「部派增新」與「修改的傳誦」?這些問題的釐清,絕對需要針對包含「第 一次經典結集」集成的《相應阿含》(《相應部》)作深入的考證與研究,否則必定無法 確認這些重要問題的答案何在。 心得: 1. 持母者,是持 經文綱要,並不是 持 論 2. 長老在講述次第之前,先把 南北聖典的狀況,做一番解說 3. 九部經 是指(『七事修多羅』、『祇夜』、『記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27.152.9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63546812.A.016.html ※ 編輯: yctsai (125.227.152.91), 05/18/2016 12:47:21 ※ 編輯: yctsai (125.227.152.91), 05/18/2016 12:48:55 yctsai:轉錄至看板 Buddha 05/18 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