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2 關於《相應阿含》 (註: 相應阿含 即 雜阿含) 阿難系說一切有部傳誦的《相應阿含》,經歷了四個階段的發展: 一、佛滅當年(387 B.C.E.)「第一次經典結集」集出『因緣』、『食』、『聖諦』、『 界』、『五陰(蘊)』、『六處』、『道品(四念處等)』等七事相應教(修多羅),這 是 釋迦佛陀親說教法的集成,也是最初的佛教教說(原始佛法)。初始集成的經說,是採 取「合誦」的方式集成,也是用「憶持」的方式傳誦於後世。當時僧團沒有採用「固定類 型的語言」來傳誦集成的經說,猶如 佛陀住世時,依各地僧團的地方用語,憶持、傳誦佛 陀的教導。 二、佛滅百年「第二次結集」時(287 B.C.E.),將「第一次結集」集成的七事相應教( 即『修多羅』),還有佛滅百年間才增新而附會於「佛說」、「佛弟子說」之『記說』當 中的短篇經誦,以及護法八眾所說的短篇偈頌──『祇夜』,正式的編集為《相應阿含》 的原型。 三、佛滅後116 年(271 B.C.E.),佛教發生「五事異法」的論爭,分裂為阿難系僧團與 優波離系的分別說部(自稱上座部)、大眾部,此後分別說部、大眾部各自結集出自部的 『阿毘達磨(論述)』(分別說部傳誦《舍利弗阿毘曇》,大眾部傳誦《昆勒》)與增新 的《雜部》經說,而阿難系僧團則是盡力的維持「第二次結集」集成的四部聖典,無有『 阿毘達磨(論述)』及《雜部》經說的編纂。 四、佛滅後約250 年(137 B.C.E.),阿難系僧團有迦旃延尼子受到《舍利弗阿毘曇》的 影響,寫出揉雜《舍利弗阿毘曇》思想的《發智論》,改變阿難系僧團維護經說、律戒而 不弘『阿毘達磨(論述)』的立場,造成阿難系僧團的分裂,才分化為雪山部與重論的說 一切有部。此後,說一切有部傳誦的《相應阿含》,即從「第二次結集」時集成的內容、 型式,經歷佛滅後116~250 年間的維護古說階段,進入說一切有部再加以編纂為「具有自 部論義」色彩的經說傳誦,這包括了增新、編修、纂集,當然多少也融攝了其他部派的傳 誦在內。 關於阿難系僧團的演變及分化,據真諦之『部執異論疏』說:「上座弟子部,唯弘經藏, 不弘律、論二藏故。上座部說云:……律者有開、遮,隨有緣、不定,故不可依也。毘曇 則廣解諸義,雖與經相應,亦有過根本者。經是根本,無開遮、增減之過,律與毘曇竝是 末,末不及本。弘本攝末,故唯弘經,不弘餘二藏也。事事依經以為規矩,經中所明教正 無曲,故此部皆道德勝餘部也。」 「從迦葉已來,至優波笈多,專弘經藏,相傳未異。……至迦旃延子等,棄本取末,所說 與經不相符。欲刊定之,使改末歸本,固執不從。再三是正,皆執不迴,因此分成異部。 」在隋朝吉藏著作的《三論玄義》則說︰「上座弟子(指阿難系僧團,不是自稱上座部的 分別說部)但弘經,以經為正。律開遮不定;毗曇但釋經,或過本,或減本,故不正弘之 ……薩婆多部(即說一切有部),謂毘曇最勝,故偏弘之。……上座弟子見其棄本弘末, 四過宣令,遣其改宗,遂守宗不改,而上座弟子移往雪山避之(後稱雪山部)。」 心得: 1. 論藏 解釋 經文 會有 超過 或者 未及 的問題。 2. 迦旃延尼子 到底在幹嘛 ? 簡單說就是發表了一篇 想超越 舍利佛阿毗曇論 的 發智論,舍利弗阿毗曇有的,發智論都有, 發智論又增加了一些自認為比 舍利佛阿毗曇論 更先進的部分。 3. 不聽勸 的 迦旃延尼子 造成了僧團分裂成 雪山部 跟 說一切有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92.71.13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63629718.A.C2B.html
yctsai: 這只是背景 還沒到 次第.... 05/19 11:50
yctsai:轉錄至看板 Buddha 05/19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