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yogi (Yogi)》之銘言: : ※ 引述《yctsai (應照虛空無所攀緣)》之銘言: : : 關於 教證,隨佛長老整理了許多資料,很客觀講為什麼 "論" 是有問題的。 : 這些所謂的"客觀",都是從歷史與訓詁的角度來談論的來源不明。 : 先不說這些看似嚴謹的歷史詮釋從歷史研究的角度根本很多是證據不足自為詮釋的, 許多資料,長老從 分別說部、說一切有部、大眾部 的 律藏 整理出來 印順長老也說過,舍利弗阿毗曇論 為佛說不可信! 這是公開於網路上,可以接受佛教界,共同來研究的資料, 攤在陽光下,大家一起來研究 部派分裂 與 論的形成,沒什麼不好! 畢竟 典籍上就是這樣記載。 : 這邊畢竟是佛教板,而佛教,如同板主在公告中所說,是內修內證的。 : 從實修實證的觀點來看阿毗達摩,就可以看到阿毗達摩不外乎就是把五蘊的彼此因緣 : 作更細緻的分析,而這些分析是立基於禪修體驗上的。 舍利弗阿毗曇論,只是你講的這樣簡單,那這本論就不會造成部派的分裂, 那請問 無明 是在哪個階段處理呢? 阿毗達摩扭曲了 因緣法 修正次第。 經說次第 是寫 明為前相,先見法,得明、斷無明。(最多七返人天) 這本古論內容還有些矛盾,長老整理的資料都有點出來。 : 這就是為什麼南傳阿毗達摩與北傳唯識對心法心所法的分析會如此一致。 說一切有部 接受了 舍利弗阿毗曇論 的思想,還寫了一本發智論, 您覺得親切,是正常的。北傳的大乘發源,與 說一切有部 是有地緣關係。 : 雖然在細項的分類上有差異,但是架構是一致的,這是因為奢摩它或毗婆舍那的次第與 : 進路雖然會因為修行者所願成就是聲聞果或者佛果而有所不同,但是兩種路線所觀照的 : 名法色法的本質並無不同。 按照經說,阿羅漢聖弟子與佛陀 的成就一致,僅差別於 佛陀 是 無師正覺, 阿羅漢聖弟子 是 接受 佛陀 指導 而正覺。 : 所以才會有那不識字的阿羅漢孫倫禪師,在談論自己修證經驗時竟然完全符合論點描述 : ,這正是論典奠基於實修體驗的最佳證據。拿訓詁歷史來否定實修體驗,先不管在學術 我也舉了 闡陀尊者 的見法,聽完 阿難尊者 解釋 因緣法的奧義,當下見法,得法眼。 : 上這樣的作法能不能站得住腳,但是在重視實修經驗的佛教來說,這種作法完全是搞錯 : 了方向。 按照 經說 也是在實修,參照 五百阿羅漢 所認證的內容 來實修。 經 不是拿來讀的,是 禪修 的指導手冊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27.152.9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64167361.A.D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