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我姐就只是假日參加法會而已,就被人勸說不要太迷了 : 如果照對方的標準,那麼剃渡出家的和尚尼姑,算不算是信佛教信到走火入魔呢? : 到底是因為大徹大悟、看破紅塵才會去出家,還是因為宗教狂熱、走火入魔才會出家呢? : 這是個帶有哲學性的問題,歡迎各位鄉民討論。 古印度出家為沙門的傳統,在佛陀(悉達多)出世前,婆羅門宗教已有。 《長阿含.小緣經》: 「時,彼眾中獨有一人作如是念:『家為大患,家為毒刺,我今寧可捨此居家,獨在 山林,閑靜修道。』即捨居家,入於山林,寂默思惟,至時持器入村乞食,眾人見已,皆 樂供養,歡喜稱讚:『善哉!此人能捨家居,獨處山林,靜默修道,捨離眾惡。』於是, 世間始有婆羅門名生。 (接著說到,在出家求解脫的婆羅門中,有人不能放下世間五欲之樂,便入人間誦習 為業,以宗教為世間職業)彼婆羅門中,有不樂閑靜坐禪思惟者,便入人間,誦習為業, 又自稱言:『我是不禪人!』於是,世人稱不禪婆羅門,由入人間故,名為人間婆羅門, 於是,世間有婆羅門種。彼眾生中有人好營居業,多積財寶,因是眾人名為居士。」 悉達多是剎利種性生,遊四城門見世間生老病死而愁憂不已,後見出家修行人,於是 想出家求解脫之道,悉達多出家後經過一番苦行,最後證得解脫(按某些佛教傳統,太子 遊四城門、出家求道、修行苦行等,是佛陀示現成道的必經過程)。上引經文接著說道: 「剎利眾中,或時有人自厭己法,剃除鬚髮,而披法服,於是始有沙門名生。婆羅門 種、居士種、首陀羅種,或時有人自厭己法,剃除鬚髮,法服修道,名為沙門。婆悉吒! 剎利種中,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壞命終,必受苦報。婆羅門種、居士種、 首陀羅種,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壞命終,必受苦報。婆悉吒!剎利種中, 有身行善,口、意行善,身壞命終,必受樂報。婆羅門、居士、首陀羅種中,身行善,口 、意行善,身壞命終,必受樂報。婆悉吒!剎利眾中,身行二種,口、意行二種,身壞命 終,受苦、樂報。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身行二種,口、意行二種,身壞命終, 受苦、樂報。 「剎利種中,有剃除鬚髮,法服修道,修七覺意,道成不久。所以者何?彼族姓子法 服出家,修無上梵行,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 。』婆羅門、居士、首陀羅種中,有剃除鬚髮,法服修道,修七覺意,道成不久。所以者 何?彼族姓子法服出家,修無上梵行,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 已辦,不復受有。』婆悉吒!此四種中皆出明行成就羅漢,於五種中為最第一。」 ------------------------------------------------------------------------------ 《雜阿含經》中,多有「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的字句,如: 《雜阿含1162經》 「時,有二老男女,是其夫婦,年耆根熟,僂背如鉤,諸里巷頭,燒糞掃處,俱蹲向 火。世尊見彼二老夫婦,年耆愚老,僂背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見已, 告尊者阿難:「汝見彼夫婦二人,年耆愚老,僂背如鉤,俱蹲向火,猶如老鵠,欲心相視 不?」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此二老夫婦,於年少時盛壯之身,勤求財物者,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一 富長者;若復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精勤修習者,亦可得阿羅漢第 一上果。 於第二分盛壯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二富者;若復剃除鬚髮,著袈裟 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阿那含果證。 若於第三分中年之身,勤求財物,亦可得為舍衛城中第三富者;若剃鬚髮,著袈裟衣 ,正信非家,出家學道者,亦可得為斯陀含果證。 彼於今日,年耆根熟,無有錢財,無有方便,無所堪能,不復堪能,若覓錢財,亦不 能得勝過人法。」 《雜阿含15經》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當為我 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當復思惟:『所以善男子出 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為究竟無上梵行,現法作證:「我生已盡,梵 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雜阿含1144經》 尊者摩訶迦葉語阿難言:「....我未出家時,常念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知在家荒務,多諸煩惱;出家空閑,難可俗人處於非家,一向鮮潔,盡其形壽,純一滿淨 ,梵行清白。當剃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四分律》 「若居士、居士子聞,若復餘種姓生者,彼聞正法便生信樂。以信樂心而作是念:『 我今在居家妻子繫縛,不得純修梵行。我今寧可剃除鬚髮、披袈裟,以信捨家入非家道。 』彼於異時,錢財若多、若少皆悉捨棄,親屬若多、若少皆亦捨離,剃除鬚髮、披袈裟, 捨家入非家道。彼與出家人同除捨飾好,與諸比丘同戒,不殺生放捨刀杖,常有慚愧慈念 眾生,是為不殺生。捨偷盜,與便取、不與不取,其心清淨無有盜意,是為不偷盜。捨婬 不淨行,修梵行勤精進,不著欲愛,清淨香潔而住,是為捨婬不淨行。捨妄語,....。」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爾時菩薩從覩史天(兜率天)下,託生劫比羅城淨飯王家,于時四方有大名稱,云 釋族生太子。在雪山邊分鹽河側劫比羅仙人所住之處,去斯不遠有婆羅門仙人名阿私多, 善解占相,王召觀察,授記有二種瑞:若在家者,為轉輪王化四天下,為大聖主七寶具足 ,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千子圓滿有大威力,勇健 無雙能降怨敵,盡斯大他窮四海邊,無諸盜賊亦無酷罰,以法理人安隱而住。若出家者, 剃除鬚髮,以正信心從家至非家,當得成佛、應、正遍知,名聞十方弘濟群品。」 《佛說八大人覺經》 「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 行高遠,慈悲一切。」 《寶雲經》 「云何名為多集福德?久於大乘積集善根;在所生處常護持善戒遇善知識;世世恒生 種族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家居士;生處恒生正見家增長善法;憶所修善方便不捨;常不離善 知識菩薩諸佛。漸漸增長觀察諸法,世間大苦常為災患之所逼惱,無有暫停長為眾苦,無 明所盲皆因愛欲欲為根本,我今不應同於凡夫親近於欲,欲者諸佛世尊說從妄想生,無量 因緣毀訾過患。譬如以木貫人心腎,欲如利戟、欲如劍刃、欲如毒蛇、欲如鋒焰、欲如膿 爛不可觸近、欲如聚沫、欲如熱焰、欲如幻化欲如夢想、欲為不淨令人臭穢、欲如熟癰、 欲如腐敗爛肉。作如是厭惡欲想。 剃除鬚髮,捨離產業,出家學道,被服法衣,而作沙門。正法出家,信家非家,出家 學道,發大精進。未得善法者能令使得,未得智者能令得智,未得證者當令得證。 如是因如是緣,以是事故即得多聞。於世諦、第一義諦悉能宣說。善知世諦即第一義 諦,善知不顛倒法如法體相。 何者是善知法相?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得見正道,利根轉勝心常在道。以利根故多生厭惡,遠離大眾憒閙之處;遠離欲覺貪 瞋邪見殘害之心;遠離眷屬;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一切身心;常念自觀察己心,為念善、 不善、無記,若念善應念勝善,念勝善者,心生歡喜起發信樂。 云何是勝善心?三十七品。云何是三十七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 力、七覺分、八正道法,是名勝善是真道支。心猶不善極生厭惡多作觀察,勤行方便斷於 不善。何等不善?貪欲、瞋恚、愚癡。」 《瑜伽師地論》 「云何善法欲?謂如有一或從佛所或弟子所,聞正法已,獲得淨信,得淨信已,應如 是學。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我今應捨一切妻子眷屬財穀珍寶 ,於善說法毗奈耶中,正捨家法趣於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圓滿。於善法中生 如是欲,名善法欲。」 《俱舍論》 「若緣無漏,便非過失,如善法欲,不應捨離。……住下地,心求上地,是善法欲, 非謂隨眠。」 >>>>>>>>> 「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是說,基於正信從家出離,出家修行。 因此,出家要有正確的體會到俗家貪愛欲樂的繫縛過患,以及了解到出家修梵行為求解脫 證涅槃的所為義,必須要有冷靜如理思惟的抉擇,有正信為基礎,以清淨的善法欲推動, 離惡不善法,而非僅是一時的盲目激情。 另外一提,律藏中說毗尼住世則正法住世,如法的出家僧團是佛法住世,紹隆佛種的代表。 又,在家居士如果發心將來要出家的,可以先受持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佛制讓在家居士 親近出家人的近住戒,先預習過一日夜的出家生活,作為將來出家生活的前行基礎準備。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74679280.A.E88.html ※ 編輯: cool810 (175.183.45.18), 09/24/2016 12:17:38
lk011382: 阿彌陀佛 09/24 13:33
Samus: 推 09/24 21:22
s8402019: 阿彌陀佛 09/24 21:27
buddhanature: 阿彌陀佛。讚嘆志願出家者 09/25 14:27
補充一點,提到的八關齋戒,包含五戒的部分,但兩者的期限和內涵有不同的地方。 八關齋戒是受一日夜後捨戒,五戒是盡形受命終時捨戒;又,八關齋戒裡的不婬戒, 是和出家戒一樣的禁止任何婬行,而五戒裡只是不邪婬,不是不婬,五戒的不邪婬可以有 夫妻間性生活,八戒裡的不婬則連夫妻關係也禁止。所以八關齋戒的內涵,包括相同於出 家的不婬、不著華鬘香油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非時食等,比五戒嚴。 別解脫戒中,居士五戒和出家戒,都是盡形受,也就是得受戒體後,終期一生受持( 菩薩戒則是盡未來際受持)。有人說佈施給出家僧侶行婬,這是完全錯誤顛倒的妄語,這 句話本身就犯有自語相違的矛盾,如上說出家僧侶包含八戒內涵中的不婬--同八關齋戒裡 禁止任何婬行,何來成立佈施給僧侶行婬,這樣不名僧侶,也是對僧侶毀謗;會這樣說的 人,可能連八關齋戒都沒有受持過,或連基本的三皈依都沒有正式受皈依過,連僧侶的基 本定義都不清楚,不了解戒法;或是自我腦補,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要小心破和合僧。 另外一提,出家女眾的戒律,是依於比丘傳授戒法而得戒,因此若一個地方已經沒有 比丘,沒有了比丘傳承,不僅就斷絕了男性出家眾,也就斷絕了女性出家眾,斷絕了出家 眾也就斷絕了佛法僧三寶的傳續;所以佛法若要住世,比丘僧團是很重要的根本。 ※ 編輯: cool810 (175.183.45.18), 09/25/2016 17:06:47
hywu: 隨喜。所以我們在家居士應當尊重出家師父。 09/25 19:26
cool810: 佛教裡受三皈五戒八戒等,正統作法都是要從出家眾那邊受 09/26 09:32
youngerwu: 南無阿彌陀佛 01/06 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