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瑜伽師地論》:「云何善法欲?謂如有一或從佛所或弟子所,聞正法已,獲得淨信, : 得淨信已,應如是學。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我今應捨一切 : 妻子眷屬財穀珍寶,於善說法毗奈耶中,正捨家法趣於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 : 得圓滿。於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 ------------------------------------------------------------------------------ 補充——能趣解脫道性——斷生死身,出家為勝/十方三世諸佛皆以出家身得道 佛弟子皈依佛法僧,佛法僧三寶中,僧寶主要是有學(學道位)無學(無學位/阿羅 漢)的出家僧寶;佛陀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是佛教「三寶」佛、法、僧齊備的成立;又, 佛典經律論三藏,首先結集的是律藏,即毘奈耶,內容主要是佛制出家僧團生活的規則。 CBETA B10, No.67《菩提道次第廣論》 http://tripitaka.cbeta.org/en/B10n0067_006 科判:共中士道〈希求解脫→思惟苦諦→思惟集諦→十二緣起→除邪分別→解脫正道〉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節錄} 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 如是隨念當死及思死後墮惡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厭捨現世,於後善趣發生希求。次由 共同歸依及由定解黑白業果,勵力斷惡修善,則能獲得善趣妙位。然非以此便生喜足,是 令發起共下士之意樂及發共中士之意樂,厭捨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引 入上士。故於此中,須修中士之意樂。 所謂雖得人天勝位,然仍未能出於行苦。若即於此執為樂性,實為顛倒。故於真實全 無安樂,其後定當墮諸惡趣邊際惡故。譬如有一無間定當墮於懸險,現於險崖暫為休息。 《入行論》云:……(略)…… ------------------------------------------------------------------------------ 註: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 應當念死及思惟死後將會墮落惡趣的道理,令自心厭棄這個世間,精進求取後世受生 善趣。然後,應以具量的皈依修持,並透過思惟善不善業及其果報的定解,盡力斷惡修善 ,這樣便能得生善趣。但是,切勿因此而自足,當我們已發起「共下士」的意樂之後,即 應修習「共中士」的意樂,亦即厭離生死輪回中的一切事物。在這種基礎之上,我們便能 發起無上大菩提心,希求成為「上士」。 因此,我們必須修學「中士」的意樂。理由是因為我們即使已獲得人或天的階位,可 是我們尚未脫離「行苦」,所以若以為這種(人、天善趣的)性質是樂,實屬錯謬。所以, 事實上我們的生命是完全沒有快樂可言,其後定必再度墮入惡趣,落得不好的下場。人、 天的一期生命就好像擱在懸崖之上暫作歇息,最後定當墮入深淵之中。 (「行苦」又作「遍行苦」。佛教把身心種種苦的性質,分為苦苦、壞苦、行苦三種 。1.苦苦,梵:dukha-duhkhata。藏:sdug bsngal gyi sdugbsngal,指有漏行蘊中的不 悅意苦受法,逼惱身心之苦。2.壞苦,梵:viprinama-duhkhata。藏:’gyur ba’i sdu g bsngal,指一悅意的樂受法,生起時為樂,壞滅時逼惱身心之苦。3.行苦,梵:samska ra-duhkhata。藏:Khyab pa’du byed kyi sdug bsngal。指悅意、不悅意之外的其他捨 受法,亦是待緣所生,生滅遷流不止,於身心皆感逼惱,故稱為行苦。行苦是聖者才能觀 見的微細苦惱。一切有漏之行皆無常不安,生滅遷流,故皆為行苦所攝,所以不悅意之法 有苦苦、行苦二類,悅意之法則有壞苦、行苦二類。三苦在下文便會詳細解說。) ------------------------------------------------------------------------------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共中士道次修心。分四:一、正修意樂;二、彼生起之量;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 四、抉擇能趣解脫道性。初中分二:一、明求解脫之心;二、發此之方便。今初 言解脫者,謂脫諸縛。此復業及煩惱,謂於生死是能繫縛。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 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別,謂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處門,謂胎等四。即於其中結蘊相 續,是繫縛之體性。故從此脫,即名解脫。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脫之心。又此解脫,非 為惑業諸行生已息滅,以諸生法於第二時定不安住,不待修習能治等緣,則不須勵力,一 切解脫便成過失。故若未生對治,當於未來結生相續。由其發起對治力故,結生相續即便 止息。 ------------------------------------------------------------------------------ 註: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戌二 共中士道的修心次第 共中士道的修心次第分四:① 正式修習意樂。② 發起出離心的標準。③ 遣除誤解 。④ 抉擇能趣入解脫道的性質。 己一 正式修習意樂 「正式修習意樂」分二:① 認識求解脫之心。② 發起求解脫心的方法。 庚一 認識求解脫之心: 「解脫」意指脫離繫縛,能把我們繫縛於生死輪回的便是「業」與「煩惱」。 (解脫,藏:thar pa。梵:vimoksa,音譯作毗木叉、毗目叉,意指解放、離縛,亦 即從煩惱束縛之中解放,脫離迷苦狀態。廣義而言,可通用於三界束縛的解脫,其分別名 為欲纏解脫、色纏解脫、無色纏解脫。由修習所斷之煩惱有別,又可分為見所斷煩惱解脫 、修所斷煩惱解脫等。狹義而言,特指斷除生死根本,不受後有的涅槃境位。) 在這種力量控制之下,蘊(梵:skandha。藏:phung po)便會以三種方式轉生。以 「界」(梵:dhatava。藏:khams。指心靈層次)而言,便是轉生於欲界(、色界、無色 界)等三界。以「趣」(梵:jagataya。藏: ’gro ba。指有情的種類)而言,便是轉生 於「五趣」或「六趣」(若把六趣中的「天趣」與「阿修羅趣」合計為一,便是「五趣」 )。以「生處」(梵:yonaya-yoni。藏: skye gnas。指出生的方式)而言,便是以胎生 (梵:jarayuja-yoni。藏:mngal nas skye ba)、卵生(梵:andaja-yoni。藏:sgong nas skyeba)、濕生(梵:samsvedaja-yoni。藏:drod gsher nas skye ba)、化生(梵 :upapadukaja。藏:brdzus te skye ba)等四種方式受生。由於這就是繫縛的本質,所 以「解脫」便是能脫離由「業」和「煩惱」驅策而受生,而希望獲得這種自在解脫的意欲 便是求解脫之心。 「業」與「煩惱」剎剎生滅,可是,這種謝滅並不是解脫,儘管已生起的事物不能留 住至第二剎那,但是,這種謝滅並非以修習對治法等(如無我慧)來作為解脫的輔助條件 。假如這樣也是解脫的話,那任何人士便無需努力也能解脫,所以這種想法實極可笑。因 此,如果我們未曾修習對治法,未來便會受生,只有透過修習對治法才能令受生終止。 ------------------------------------------------------------------------------ 庚二、發此之方便 第二、發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於渴逼,見非愛相。如是欲得諸取蘊苦 寂滅解脫,亦由觀見取蘊苦性所有過患。故若未修三有過患,於彼發起欲捨之心,則於苦 滅不起欲得。《四百論》云:「誰於此無厭,彼豈敬寂靜,如貪著自家,難出此三有。」 ------------------------------------------------------------------------------ 註: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庚二 發起求解脫心的方法。 希望止息口渴之苦的意欲,便是基於看見自己不願受口渴折磨。同樣,希望獲得止息 「取蘊」之苦的解脫意欲,亦是由於看見「取蘊本性是苦」的過患。 所以,(如果)我們沒有透過修習三有輪回的過患,而生起捨棄生死的決心,便不會追 求滅除「取蘊」之苦。 (取蘊,梵:upadana-skandha。藏:nyer len phung po。是「有漏」的別名。取蘊 有三義:1.由「蘊」而生「取」。2.由「取」而生「蘊」。3.「蘊」從屬於「取」。「取 」是煩惱的別名。「蘊」則通於三世,有內外、遠近、勝劣之分,意指可聚集的有為法。 由於有漏法由『取」所生,所以屬於『取」,並有生起『取」的意思,所以稱為「取蘊」 。) 《中觀四百論》說:「不厭離這個世間的人,豈會崇尚寂靜?就像貪戀自己的家,便 難以捨離輪回三有。」 ------------------------------------------------------------------------------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癸一、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 希求解脫之方便。分二: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初中分二 :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初中分二:一、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 意趣;二、正修苦諦。今初 ....(略)....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一、煩惱發生之理;二、彼集業之理;三 、死歿及結生之理。今初 ....(略)....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壬一、支分差別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別;二、支分略攝;三、幾世圓滿; 四、此等攝義。今初 ....(略).... 己二、彼生起之量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如是由於苦、集二諦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 ,欲捨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雖才生此,亦是出離意樂,然唯爾許猶非止足,如《六 十正理論釋》云:「處於無常熾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又云:「如囚 欲脫獄」等。如前所引,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 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麵,則於集諦生死之因, 見不可欲亦僅爾許。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復同爾。故欲正修解 脫道心,亦唯虛言。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亦不能生有大 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故云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故當取此中士法類,以為教 授之中心而善修習。 己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若作是云:若於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 滅邊,於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於小乘中可名為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不可思 議秘密經》云:「諸菩薩者,為欲成熟攝受有情,於生死中見大勝利,非於涅槃見如是利 。」又云:「若諸菩薩,於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又云:「薄伽梵,聲聞怖畏 生死行境,菩薩返應周徧攝受無量生死。」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 ....(略).... ------------------------------------------------------------------------------ 己四、抉擇能趣解脫道性 如室利勝逝友云:「沈溺三有流,苦海無邊底,喜掉無厭畏,何物在我心?貧難求護 壞,離及病老衰,入恆熾然火,覺樂寧非狂?」又云:「噫世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 不略思,汝心豈金剛?」當自策勵,修習生死所有過患。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見住世動搖,如水中月影,觀欲如瞋蛇,盤身舉頭影。見 此諸眾生,苦火徧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尸林。」依正世間,剎那不住滅壞無常,猶 如水月為風所動。諸欲塵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現影。又見五趣,熾然三苦大火燒惱 ,由見是故,厭捨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樂欲得出離解脫。…… 如是思惟,昔從無始漂流生死,厭患出離,及思今後仍當漂流,令實發生畏懼之心, 非唯空言。如《親友書》云:「生死如是故當知,生於天人及地獄,鬼旁生處皆非妙,生 是非一苦害器。」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損害根本,故當斷除。此復要待滅除二因,謂煩惱、業。此二之中 ,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率爾能集。故應摧壞煩惱。壞煩惱 者,賴修圓滿無謬之道。 此中分二: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今初 ------------------------------------------------------------------------------ 註: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己四 抉擇能趣入解脫道的性質 我們應依吉祥勝逝友慶喜論師(的《月光王書》)所說,鼓勵自己修習生死輪回的過患 :「我們沉溺在三有之中,這個苦海沒有邊際,深不見底。但我們毫不厭惡,毫無畏懼, 反而喜悅放逸。我們的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雖然我們身陷於貧乏、難求飲食、難覓庇 護、全力維護、最終喪失、別離、疾病、老邁、衰損等問題的長燃烈火之中,居然以此為 樂,真的像瘋子一樣。」 同書又說:「悲哉!世人有眼無珠,對眼前常見的事情全不思惟,難道你們的心是像 金剛石般堅硬?」 所以,就像《七童女因緣論) (梵:Sapta-kumarikavadana。造者密授論師,梵:Guh yadatta)所說:「看見世間事物如同晃動的水中月影。看見貪欲如同憤怒毒蛇盤身昂頭的 影子。看見這些有情眾生為苦火焚燒。大王,所以,我們應愛樂解脫出離,前往屍林。」 (屍林,梵:sitavana,藏:dur khrod。又作:屍陀林、寒林、屍多婆那林、屍摩賒 那林、深摩舍那林。廣義而言,曾經拋棄四具屍體以上的地方便可以稱為屍林。這些地方 是古代修行者常住的靜修之地。狹義則指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北方的幽暗森林。) 意思是說,當我們看見「情世間」和「器世間」(又作依正世間。「依」即依報世間 或國土世間,亦即有情所依之處;「正」指正報世間或眾生世間,亦即能依的有情眾生) 猶如被風吹動的水中映月,即使一剎那也不能停住,壞滅無常。 當我們看見欲塵(即是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或六種感官對象。又作外塵、 六賊。由於六識攀緣六境而染汙六根,能蒙蔽真實本性,故獐名為「塵」。六塵是心外之 物,故稱「外塵」。六塵能劫奪一切善法,故稱「六賊」。)利小害大,如同毒蛇的身影。 當我們看見五趣眾生被熾烈的三苦大火燒炙,便會產生出一種像北方兒童的意向,一 心追求出離輪回貪愛,愛慕解脫出離。 至於「北方兒童」的意思如下:據說,炒青稞粉在北方是珍貴的食物,所以,當地居 民每天只能以少量蕪菁為食。某天,當地有一個肚餓的孩子想吃炒青稞粉,於是便向母親 索取。由於母親沒有炒青稞粉,所以便給他一些生蕪菁。可是孩子不肯要,於是母親便把 幹蕪菁拿給孩子。可是孩子仍不肯要,於是母親便把剛煮好的蕪菁拿給孩子。但是,又被 (為)孩子拒絕,於是她又把煮熟了的凍蕪菁拿給孩子,但是孩子仍不肯吃。母親甚為不 快,於是便對孩子大喊:「所有也是蕪菁! 」 正如迦當派的大師們所說,我們對於一切所見、所聞、所憶的世間安樂,也要生起同 樣的想法:「這是世間、這也是世間,一切皆苦,我全不需要這些東西。」 應思惟過往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生死輪回漂流,從而產生厭惡捨離,還要思惟今後 仍要無了期地漂流於其中,由此生起惶恐畏懼之心。我們必須像《親友書》所說,矢志斷 除一切禍害根源的生死輪回,而非口頭空言:生於天、人、地獄、餓鬼、旁生等地皆不吉 祥。應知「生」是眾苦之器,生死輪回就是這樣的一回事。 此外,還要消除「業」和「煩惱」這兩種生死輪回之因。在這兩者之中,假如我們沒 有「煩惱」,那不論有多少「業」也不會受生。若有「煩惱」,就算我們能把夙業消除, 但是仍會即時造集新業。所以,我們必須修習圓滿無謬的道軌,以此摧毀「煩惱」。 「抉擇能趣入解脫道的性質」又分為兩部分: ① 以什麼類型的生命來滅除輪回。 ② 修習什麼類型的道軌來滅除輪回。 ------------------------------------------------------------------------------ 庚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 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及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性為騃啞 長壽天。隨於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失,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勵力斷生死。」是須 於現得暇滿時斷除生死,生無暇中無斷時故,如前已說。 大瑜伽師云:「現是從畜分出之時。」博朵瓦云:「昔流爾久未能自還,今亦不能自 然還滅,故須斷除。斷除時者,亦是現得暇滿之時。」 此復居家於修正法有多留難,及有眾多罪惡過失。出家違此。斷生死身,出家為勝, 是故智者應欣出家。若數思惟在家過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堅固,未出家者,安 立醒覺妙善習氣。此中道理當略宣說。 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為苦,貧則追求,眾苦艱辛,於無安樂,愚執為樂,應當 了知是惡業果。《本生論》云:「於同牢獄家,永莫思為樂,或富或貧乏,居家為大病。 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於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是故 執持眾多資具,求無喜足,非出家事,若不爾者,居家無別。 又居家者與法相違,故居家中難修正法。即前論云:「若作居家業,不能不妄語,於 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行法失家業,顧家法豈成?法業極寂靜,家事猛暴成,故有違法 過,自愛誰住家?」又云:「憍慢癡蛇窟,壞寂靜喜樂,家多猛苦依,如窟誰能住?」應 數思惟如是等類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復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於遠離處淨自煩惱,為他供處,如《七童女因緣論》 云:「願剃除髮已,守持糞掃衣,樂住阿蘭若,何時能如是?目視軛木許,手執瓦缽器, 何時無譏毀,於家家行乞?何時能不貪,利養及恭敬,淨煩惱刺泥,為村供施處?」 又應希願用草為座,臥無覆處,霜露濕衣,以粗飲食而能知足,及於樹下柔輭草上, 以法喜樂存活寢臥。「何時從草起,著衣霜濕重,以粗惡飲食,於身無貪著?何時我能臥 ,樹下柔軟草,如諸鸚鵡綠,受現法喜樂?」房上降雪,博朵瓦云:「昨晚似於《七童女 因緣》所說,心很歡喜,除欲如是修學而無所餘。」 又應希願住藥草地、流水邊岸,思惟水浪起滅無常與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觀慧滅除 我執,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惡見之因;背棄三有所有歡樂,數數思惟依正世間如幻化等。「 何時住水岸,藥草滿地中,數觀浪起滅,同諸命世間?破薩迦耶見,一切惡見母,何時我 不樂,三有諸受用?何時我通達,動不動世間,等同夢陽燄,幻雲尋香城?」此等一切, 皆是希願作出家身,作此諸事。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間,始為文父真養子。」霞惹瓦亦云:「於諸 在家事忙匆時,應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樂,則種未來出家習氣。」 《勇猛長者請問經》亦云:「我於何時能得出離苦處家庭,如是而行?何時能得作僧 羯磨、長淨羯磨、解制羯磨、住和敬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此說在家菩薩應如是願。 此之主要為慕近圓。 《莊嚴經論》云:「當知出家品,具無量功德,由是勝勤戒,在家之菩薩。」如是非 但修行解脫,脫離生死,歎出家身,即由波羅蜜多及密咒乘修學種智,亦歎出家身最第一 。出家律儀,即三律儀中別解脫律儀,故當敬重聖教根本別解脫戒。 ------------------------------------------------------------------------------ 註: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庚一 以什麼類型的生命來滅除輪回 《親友書》說:「堅執邪見,生於沒有佛教處、旁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又或受生 為邊地蔑戾車、思惟駑鈍、啞子、長壽天,若具有上述任何一種問題便是無暇,能遠離這 些問題便是有暇,所以應當努力斷盡生死。」 正如前文所說,沒有閒暇時間便不可能斷除生死輪回。所以,當我們獲得暇滿人身, 就一定要把生死輪回斷除。 大瑜伽士菩提寶說:「現在就是我們跟畜牲有別的時候了。」 博朵瓦:「假如在過往流轉生死之中,輪回從未自行停頓,那現在亦不會自動停止。 所以,我們必須把它斷除。能把生死輪回斷除的時機,正是現在獲得暇滿的時候。」 在那些獲得暇滿之身的人當中,在家生活對於修持正法會有許多障礙和許多過失。相 反,出家的生活對於斷除生死輪回卻是最優勝的,因此,明智的人應該以出家生活為樂。 屢屢思惟出家的功德和在家的過患,能令已出家者道心堅定,亦能令未出家的人建立 起賢善習氣。現當略為解釋其中的道理。 富有的在家人為了保護家財而辛勞受苦,貧窮的在家人則為賺取財富而營營役役。他 們把不快樂的生活妄認為快樂。要知道這種認解就是惡業的果報。《本生鬘》說:「絕不 可以把牢獄般的俗家生活視為快樂,不論是富抑貧,在家也是大病患。一者為守財而煩惱 ,另一者則為求財而辛勞,不論是富抑貧,也是沒有快樂。這種愛樂在家生活的愚昧想法 ,僅是罪惡的果報。」 所以,廣積資財,貪多慕得,並不是出家的本分事,否則便和在家沒有分別。還有, 俗家生活與法不合,所以在家難以修持正法。 同經又說:「處理在家俗務是難以斷除妄語,對於其他作惡的人亦難以不作懲罰。在 家人修法會對家庭事業有損害,但是顧家又怎能修持正法?佛法事業是以平和寂靜為尚, 但是,俗家人為達到目的卻會冷酷無情,所以是有違背正法的過失,試問希望自我拯救的 人有誰會住於家中?」 又說:「俗家就如驕、慢、癡的蛇穴,能摧毀寂靜安福樂。俗家是具有許多難忍大苦 的地方,有誰會住在這個像蛇窖般的地方?」 應屢屢思惟這些在家的過患,發願出家。出家人以簡樸的衣缽乞食生活而自足,他們 獨居靜處,斷除自己的煩惱,是他人恭敬的對象。如《七童女因緣論》所說:「何時才能 剃髮(出家),披上糞掃衣,獨居蘭若靜處?何時才能(學習出家比丘的威儀)眼觀軛木的距 離、手持乞缽,過家過戶地乞食,遠離譏諷譭謗?何時才能不貪利養恭敬,把煩惱荊棘泥 沼清除,接受城鎮民眾的供施?」 (糞掃衣,又作衲衣、百衲衣。是取棄於糞塵之中的破衣碎布,洗淨後縫製的袈裟。 《十住毗婆沙論》說著此衣有十種利益:1.慚愧。2.防寒、熱等。3.表示沙門之儀法。4. 天人恭敬。5.無貪好。6.隨順寂滅,無煩惱熾然。7.有惡易見。8.無餘物之莊嚴。9.隨順 八聖道。10.精進行道,無染汙心。故知比丘以糞掃衣為袈裟,最為殊勝,最受尊重。據 《十誦律》所說糞掃衣的種類共有四種:1.包裏死屍者而棄於墓地的塚間衣。2.包裏死者 而佈施給比丘的出來衣。3.在聚落中,置於空地而無所屬者的無主衣。4.捨棄於巷陌、塚 間或糞塵之中的弊物,稱為土衣。) 出家人滿足於粗劣的飲食,身著沾滿雪霜的濕重衣服,甘願睡在露天的地方,以草為 榻。他們志願睡在樹下的軟草之上,以正法的喜樂活命。如《七童女因緣論》所說:「何 時才能不貪著自己的身體,從草堆起來,著沾滿雪霜的濕重衣服,受用粗劣飲食?何時才 能臥在樹下,身上蓋著綠得像鸚鵡一樣的柔軟青草,享用(離欲清淨,活在當下的)現法喜 樂盛起?」 博朵瓦說:昨夜皚皚白雪落在屋頂,內心就像《七童女因緣論》所說,滿懷喜悅。除 了希望這樣修持,別無所求。 出家人志願住在草地或河畔,思考自己的身體性命如同滔滔流水,生滅起伏。他們志 願以觀慧斷除三有根本和一切惡見生因的我執。他們志願克服三有欲樂的愛著,深思情世 間和器世間如同幻化。《七童女因緣論》說:「何時才能居於河岸草地,能時時看見人生 於世猶如水浪起伏?何時才能破除一切惡見之母的「壞聚見」,不再貪愛三有的享受?何 時才能明瞭動世間和不動世間(即情器世間)如同夢境,陽焰、幻化、雲霞、尋香城?」 (夢—夢中一切成敗得失均非實事,醒時一無所有,一切諸法亦複如是。陽焰—在日 光之下,地氣上升,遠觀猶如流水,近看則一無所見,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犍闥婆城—犍 闥婆神所示現的城樓在破曉時分,得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而轉滅,此城但可 眼見而無有實,一切諸法亦複如是。雲霞—雲霞結聚,風吹即散,一切諸法亦複如是。幻 化一如魔術師幻化象馬諸相,雖有聲色可見,然實是虛妄不實,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這些成就乃是所有出家人的共同志願。伽喀瓦大師說:「假如有人能效法大仙(大師 佛陀)的生平,住山苦行,那為人父者才算是把他的孩子養育成人。」 霞惹瓦大師說:「當在家人忙於俗務時,你們這些比丘應身披淨妙法衣去探望他們, 令他們能想到出家生活的好處。在他們心中種下未來出家的習氣。」 《勇猛長者請問經》(梵: Grha-pati-ugra-pariprccha-su tra。有作《勇施請問經 》。勇猛長者Ugra。又名郁迦長者、優迦長者、郁瞿婁長者。全稱郁迦羅越長者。意譯為 最首長者、功德長者、威德長者。為佛世時,毗舍離城附近的象村人。據《中阿含未曾有 法品郁伽長者經》所載,長者曾于鞞舍離大林中,與眾女飲酒娛樂,後見世尊在林樹間, 端正莊嚴,即時醉醒,往詣佛所,聞世尊說四諦法而斷疑惑,盡形壽以梵行為首,誓願受 持五戒。佛入滅後,自以一切財物惠施,願如轉輪聖王,乃至希求生於第四禪天。據《大 寶積經郁伽長者會》所說,佛在給孤獨精舍時,勇猛長者曾向佛請問在家菩薩和出家菩薩 的修行方法,佛陀為其廣說三歸五戒與出家的四聖種行。)亦說在家人應這樣發願:「在 家菩薩應思惟:「何時才能離開這個家庭苦源,過若出家的生活呢?何時才能參與僧羯磨 、長淨羯磨、解制羯磨,及安於和敬行? 」他們應要具有這種愛樂出家的心念。 (僧揭磨、長淨羯磨、解制羯磨是僧團的三類活動。僧羯磨是出家受戒的活動、長淨 羯磨又作「布薩陀」。是僧團每半月舉行一次的露罪懺悔,長養善法的活動。解制羯磨又 作「安居」,是僧團在每年雨季單行的集體共修活動。和敬行是出家梵行者所奉行的六種 共同生活準則,又名「六和敬」:1.身和共住、2. 口和無諍、3意和同事、4.戒和同修、 5.見和同解、6.利和同均。) 意指在家菩薩主要也是以「受近圓」為志願。(「近圓」梵:upa -sampanna,藏: bsnyen par dzogs pa。亦即「近圓戒」、「具足戒」。藏語的意譯為「受近圓」或「受 具足」。「圓」指涅槃,具足戒是趨近涅槃之法,故稱「近圓」。《南海寄歸內法傳》: 「既受戒已,名鄔波三缽那。鄔波是近,三缽那是圓,謂涅槃也。今受大戒即是親近涅槃 。」)《大乘經莊嚴論》亦說:「出家之身具有無量功德,所以勝於守戒的在家菩薩。」 出家不但在修持遠離生死輪回的解脫受人稱讚,就連以「波羅蜜多乘」及「密咒乘」 修習「一切種智」(佛果一切種智,或譯一切相智)亦讚歎出家之身是最為優勝。在三種 律儀之中,出家律儀便是「別解脫律儀」,所以我們應敬重聖教根本的「別解勝律儀」。 (註:七眾別解脫戒--律儀戒就是別解脫戒(波羅提木叉),別解脫戒分為七類:比丘 、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優婆塞、優婆夷。若再加上八關齋戒(近住近),有 八種類的別解脫戒。出家眾有五類: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和在學女(式叉摩尼)。 在家眾有三類:優婆塞和優婆夷、近住戒(八關齋戒),若不計入近住戒,則在家眾只有 二類。若是七類別解脫戒,就不計入近住戒,因為近住戒是一晝夜的戒。所以,七類別解 脫戒是在家眾兩類,出家眾五類。八類別解脫戒是在家眾三類,出家眾五類。) ------------------------------------------------------------------------------ 庚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 如《親友書》云:「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捨滅火行,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餘事 勝於此。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湼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應學 寶貴三學(戒定慧三增上學)之道。其中三學……(略)……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74770950.A.E7B.html ※ 編輯: cool810 (175.183.45.18), 09/25/2016 14: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