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lk011382 (冰符酒釀)》之銘言: : → lk011382: 為什麼想得初果,為什麼要找人學? 為什麼佛能自悟? 動機 10/22 20:02 : → lk011382: 是什麼? 行動是什麼? 得到怎樣的果? 沒有在自己心中看 10/22 20:02 : → lk011382: 到這一切,要找誰學什麼果? : 我覺得我們還是要一起分享一下、整理一下! : 相信大家也學佛有一段時間,我們花那麼多時間,念那麼多經咒,拜那麼多佛號,我們在 : 做甚麼? 我們要的是甚麼? 在我們累積那麼多關於佛教的「知識」這些知識給了我們甚麼 : ? : 原PO問怎樣做能證初果? 那你為什麼想證初果? 或許我問,你依著各種法門修行,你想成 : 就的是甚麼? 須陀含、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菩提薩埵、佛,這些人們是做甚麼? 為 : 什麼要這麼做? 在你的心裡,為什麼要跟著做? : 證初果後,你可以致富? : 證初果後,你有很多隨從? : 證初果後,你想怎樣就怎樣? : 沒有的話,你為什麼想證初果? : 證初果後,你可以選擇不再沉淪生死? : 那生死是甚麼? 對你有甚麼意義? 為什麼你想解脫? 在你的所知的生命中,有觀察到甚麼 : 讓你願意修行? 你願意先把表相放一邊,在你自己心中觀察到這些嗎? 能就這樣觀察到而 : 發願嗎? 能這樣發起菩提心嗎? 能依著覺悟而行持不懈嗎? 能這樣行持直到成佛嗎? : 泡好的茶都快涼了,不要一直比杯子了好嗎? 去想這種問題才是浪費時間。 佛陀曾經用膝蓋中了一支箭(?)來比喻: 當你中了一支箭,你難道會想要去問說這支箭到底是甚麼材質做的?為什麼我要拔出這支 箭?然後等這些沒意義的問題都搞清楚了才去找醫生把箭拔出來嗎? 當然不會! 中了箭,當然要趕快想辦法把箭弄出來啊,幹嘛還去問甚麼把箭拿出來的意義呢? 同樣的,佛陀當初拋妻棄子夜奔出城求道,他的想法也很單純:既然世間有老病死,那麼 應該也要有不老不死之道;既然世間有苦,那麼也應該有離苦之道。如果他要去想那些甚 麼意義的枝微末節小事,那他也不用出家了。 與車夫一同出城的悉達多阿哥心想:「意義是三小啦 阿哥我只想證不老不死啦」 於是就憑著這種氣魄,糊里糊塗修了各種奇怪的法門修了好幾年,最後終於受不鳥了那些 偏離中道的修行,自己跑去菩提樹下開始觀察起自己的五蘊(也就是他後來整理出來的四念 處),這才發現四聖諦,實證四個道智果智,成為這個世間第一個阿羅漢。 然後哩?佛陀並沒有想著說這麼神奇的方法趕快甲賀道相報,他先在菩提樹下靜靜體驗寂 滅之樂,並且想著這麼神奇的方法,愚痴的世人應該都無法接受,我還是不要講來惹人嫌 的好。梵天知道了佛陀這樣的想法,立刻跑來請求佛陀拜託不要藏私啊法輪轉一下好咩? 於是佛陀才以天眼觀察世間,開始他的傳道計畫。 (以上請參閱MN.26) 所謂的菩提心,就是志求菩提的心。所謂的菩提,指的是四個道智與四個果智,也就是佛 法所言的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就是漏盡一切愚痴,也就是一切苦與一切名色的止息 ──涅槃。學佛要尋求的本來就是這種無貪無嗔無癡的智慧,也就是道智果智與涅槃。一 個佛教徒尋求這樣的智慧還需要另外思考意義嗎? 北傳藏傳佛教經常會把希望眾生安樂、不忍眾生苦的慈心與悲心納入菩提心的定義當中, 但是從菩提心的原始意義,以及從悉達多阿哥的出家心路歷程來看,這是不含括在內的。 真正的慈心與悲心,應該是要不帶著貪嗔癡等雜染的慈心與悲心,這在一般凡夫很難保持 ,但是對於已經透過道智果智徹底削弱甚至斬斷貪嗔癡的聖者來說,慈心悲心的展現會是 自然的流露,而且是不帶雜染的慈心與悲心。照佛法所談的因果來說,帶著雜染的慈悲尚 且可能造下惡因結成惡果,但是不帶雜染的慈心與悲心是純淨不帶惡因的,這樣純淨的慈 心與悲心才可能真正為眾生帶來利益而不附帶各種奇怪的副作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4.222.2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77283384.A.DEC.html
MartinJu: 可以問一下四雙八士一定會自然流露慈悲心的出處嗎 10/24 12:36
從阿毗達摩來說,欲界善心與不善心是不相容的。凡夫的慈心悲心很容易會有雜染,是說 善與不善交織而生,前一個剎那對受苦的眾生起了悲心,下一個剎那卻由於見到眾生的苦 而心中感到難過,難過的本質就是瞋心。所以看到眾生苦,自己也感到難過,這時產生的 慈心與悲心是帶著雜染的。 對於聖者來說,因為徹底斬斷或者徹底削弱了貪瞋癡等煩惱,所以無貪無瞋無癡心所的展 現會是自然的流露。而所謂的慈心,其本質就是無瞋心所,是一種無瞋心所的特殊展現。 而各種不善心被削弱或者斬斷的結果,就是善心的升起次數必然增加,那些善心也包含了 慈心與悲心在內,所以聖者的慈悲心是自然流露並且沒有(或者對有學聖者來說極少有)雜 染的。 ※ 編輯: yogi (114.44.222.223), 10/24/2016 12:48:29 ※ 編輯: yogi (114.44.222.223), 10/24/2016 12:54:20
lk011382: 蛤? 你說什麼? 10/24 13:52
hvariables: 看到眾生苦,自己也感到難過那是嗔心不是慈心或悲心 10/24 20:15
hvariables: 慈心和悲心不會跟心理的苦受同時出現 10/24 20:16
hvariables: 對聖者來說,善心不一定會和慈或悲一起出現。 10/24 20:17
hvariables: 不過照佛教傳統念發願迴向文就會和慈、悲相應, 10/24 20:18
hvariables: 要說那個聖者會完全沒有慈悲,不太可能會有這種事。 10/24 20:19
hvariables: 不過不同聖者的慈悲強弱程度有差。 10/24 20:20
yogi: 應該這樣說 慈心與悲心都是以眾生為所緣的,就我所親身接觸 10/24 20:34
yogi: 過的聖者來說,與他們的相處會感受到明顯的慈心,比如說他們 10/24 20:35
yogi: 不斷的鼓勵禪修時,可以明顯感受到那種願眾生安樂以及離苦的 10/24 20:36
yogi: 慈心悲心。 10/24 20:39
jan1021: 推原po的文 10/24 20:45
lk011382: 這個杯子圓潤柔和,那個杯子色彩犀利,可茶還是沒喝一口。 10/24 23:50
lk011382: 茶是茶,杯子是杯子,可是你還是你,茶的滋味可願一嚐? 永 10/24 23:50
lk011382: 遠在製造距離。 10/24 23:50
hvariables: 要嘗到茶的滋味必須跟隨善知識修四念處 10/24 23:56
hvariables: 如果不跟隨善知識修四念處只會寫文章那只是在想像 10/24 23:58
yogi: 真的是這樣。一堆人寧可滿口的形而上言語堆疊言語上的境界, 10/25 00:08
yogi: 也不願跟隨善知識親身體驗五蘊、生滅、無常苦無我。這就是佛 10/25 00:08
yogi: 教在印度衰亡的遠因啊。 10/25 00:08
lk011382: 你怎麼能斷定沒跟隨善知識? 你是不是覺得善知識只有你 10/25 06:06
lk011382: 知道? 誰是善知識? 誰不是善知識? 你的心有在觀察嗎? 10/25 06:06
lk011382: 還是,把自己放在安全的盒子裡,希望就這樣坐著等成佛? 10/25 06:06
lk011382: 不要覺得問題很多,是要迷惑人。佛果當然沒問題,聖者當然 10/25 06:20
lk011382: 沒問題,佛法當然沒問題,我們自己會沒問題嗎? 當沒問題 10/25 06:20
lk011382: 時,一種是已證悟,當下能覺知,一種是以為證悟,執法為悟, 10/25 06:21
lk011382: 法是法,我還是我,拿著杯子到處晃,茶還是沒喝。 10/25 06:21
yogi: 有沒有跟隨善知識實修四念處是個人的事,自己知道有沒有就好 10/25 07:08
yogi: ,不用對號入座。我只是想說,一個凡夫佛教徒想證初聖道果( 10/25 07:08
yogi: 不論是透過解脫道或者菩薩道)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甚至某 10/25 07:08
yogi: 些佛典把皈依三寶的凡夫弟子都直接歸類為須陀洹向。這就像是 10/25 07:08
yogi: 一個註冊的學生,認真唸書拿到畢業證書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10/25 07:08
yogi: ,難道還需要叫學生拿起書本之前思考什麼唸書的意義再去唸嗎 10/25 07:08
yogi: ? 10/25 07:08
lk011382: 我的問題目前問完了,加油! 10/25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