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684.htm 北傳:雜阿含684經, 增壹阿含46品4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58經, 中部12經, 增支部10集 21經 關涉主題:觀念/佛與聲聞羅漢之異‧其它/如來的十種力、如來的四無畏 (09/07/2016 16:23:41 更新) 雜阿含684經[正聞本881經/佛光本696經](力相應/道品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受、想、行、識亦如是說。   若復,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者,是名阿羅漢慧解脫;受、想、 行、識亦如是說。   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   諸比丘白佛:   「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自知,得三菩提,於未來世能說正法 ,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 然後聲聞成就隨法、隨道,樂奉大師教誡、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來、應、等正覺, 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復次,五學力、如來十力。   何等為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何等為如來十力?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若成就此力者, 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轉於梵輪,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 如來、應、等正覺成就此力,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應、等正覺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 是名如來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 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四力,若成就此力,如來、應、 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 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若於此力成就,如來、 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於一切至處道如實知,是名第七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 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於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 我爾時於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 如是壽分齊,我於彼處死,此處生; {彼處生此處死}[此處死,彼處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 是名第八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 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於 惡趣、向於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此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意惡業成就,謗毀賢聖 ,受邪見業,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 此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 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力,若此力成就, 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復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第十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 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46品4經[佛光本411經/10法](結禁品)(莊春江標點)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如來成十種力,得四無所畏,在大眾中能師子吼,云何為十力?   於是,如來是處如實知之,非處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處所,知他眾生因緣處所受其果報。   復次,如來知若干種界、若干種持、若干種入,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知]若干種解脫、無量解脫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知他眾生智慧多少,如實知之。   復次,如來知他眾生心中所念,如實知之:有欲心知有欲心,無欲心知無欲心, 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無瞋恚心知無瞋恚心,有愚癡心知有愚癡心, 無愚癡心知無愚癡心,有愛心知有愛心,無愛心知無愛心, 有受心知有受心,無受心知無受心,亂心知有亂心,無亂心知無亂心, 散心知有散心,無散心知無散心,少心知有少心,無少心知無少心, 廣心知有廣心,無廣心知無廣心,無量心知無量心,有量心知有量心; 如實知之:定心知有定心,無定心知無定心,解脫心知解脫心,無解脫心知無解脫心。   復次,如來盡知一切所趣心之道,或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五十 生、百生、千生、億百千生、無量生,成劫、敗劫、無數成敗劫中,我昔生彼處,名是、 字是,食如此之食,受其苦樂,壽命長短,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自憶如是無數宿命之事 。   復次,如來知眾生生死之趣,以天眼觀眾生之類,善色、惡色,善趣、惡趣,隨行所 種皆悉知之:或復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造邪見業,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或復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恒行正見,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是謂:名為天眼清淨,觀眾生類所趣之行。    復次,如來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是謂:如來有此十力,名為無著,得四無所畏,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於梵輪。   云何如來得四無所畏?   欲言如來成等正覺,若有眾生欲言知者,則無此處;若復有沙門、婆羅門欲來誹謗佛 不成等正覺者,則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然,我今日欲言已盡有漏,設復有沙門、婆羅門、天、若魔天來欲言未盡有漏者,則 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復次,我所說法,賢聖得出要者,如實盡於苦際,設有沙門、婆羅門、天、若魔天來 欲言未盡苦際者,無此處;以無此處,則獲安隱。   復次,我所說內法者、墮惡趣者,設復有沙門、婆羅門來欲言非者,則無此處。   是謂,比丘!如來有四無所畏。   設有外道異學言:『彼沙門瞿曇有何等之力,有何無畏,自稱無著最尊?』汝等當持 此十力往報之。   設復外道異學重作是說:『我等亦成就十力。』汝等比丘復當問曰:『汝有何十力? 』是時,外道異學則不能報也,遂增其惑,所以然者?我終不見沙門、婆羅門自稱言得 四無所畏,除如來者。   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成十力、四無所畏。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22相應58經/遍正覺者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經由對色的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 被稱為『遍正覺者』。比丘們!比丘慧解脫者也經由對色的厭、離貪、滅, 以不執取而解脫,被稱為『慧解脫者』。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經由對受的厭、離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被稱 為『遍正覺者』。比丘們!比丘慧解脫者也經由對受的厭、……(中略)被稱為『慧解脫 者』。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經由對想的……對行的……經由對識的厭、離貪、 滅,以不執取而解脫,被稱為『遍正覺者』。比丘們!比丘慧解脫者也經由對識的厭、離 貪、滅,以不執取而解脫,被稱為『慧解脫者』。   那裡,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與慧解脫比丘有什麼高下,有什麼不同,有 什麼差別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導引,以世尊為依歸,大德!如果世尊能 說明這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聽聞世尊的[教說]後,比丘們將會憶持的。」   「那樣的話,比丘們!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是未生起道的創始者;未出生道的生產者;未宣 說道的宣說者,是道的了知者;道的知者;道的熟知者。又,比丘們![其]弟子現在住於 道的隨行,以後為具備者。   比丘們!對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與慧解脫比丘,這是高下,這是不同,這是差別 。」 中部12經/獅子吼大經(獅子吼品)(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毘舍離城外西方叢林中。   ……(以下編譯者刪略)   「舍利弗!有這如來的十如來力,具備了這些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 吼,轉梵輪,哪十個呢?   舍利弗!這裡,如來如實了知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舍利弗!凡如來如實 了知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者,舍利弗!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 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業之受持果報的道理與原因,舍利弗 !凡如來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業之受持果報的道理與原因者,舍利弗!這是如來的 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如實了知導向一切處之路,舍利弗!凡如來如實了知導向一切處 之路者,舍利弗!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 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如實了知世間的許多界與不同界,舍利弗!凡如來如實了知世間 的許多界與不同界者,舍利弗!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 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如實了知眾生的不同傾向之狀態,舍利弗!凡如來如實了知眾生 的不同傾向之狀態者,舍利弗!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 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如實了知其他眾生、其他個人的根之優劣,舍利弗!凡如來如實 了知其他眾生、其他個人的根之優劣者,舍利弗!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 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如實了知禪、解脫、定、等至的雜染、明淨、出定,舍利弗!凡 如來如實了知禪、解脫、定、等至的雜染、明淨、出定者,舍利弗!這是如來的如來力, 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 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 多壞成劫:『在那裡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 樂感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死後生於那裡,而在那裡又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 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死後生於這裡。』像這 樣,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舍利弗!凡如來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 即:一生、二生、……(中略)像這樣,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者, 舍利弗!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 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 了知眾生依業流轉:『這些眾生諸君,具備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斥責聖者, 邪見與持邪見之業行,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 或者這些眾生諸君,具備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不斥責聖者,正見與持正見之業行, 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像這樣,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 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了知眾生依業流轉, 舍利弗!凡如來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 美、醜,幸、不幸中,了知眾生依業流轉:『這些眾生諸君,具備身惡行、語惡行、意惡 行,斥責聖者,邪見與持邪見之業行,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 、地獄, 或者這些眾生諸君,具備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不斥責聖者,正見與持正見 之業行,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 這樣,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 幸、不幸中,了知眾生依業流轉者,舍利弗!這也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 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舍利弗!如來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煩惱 的心解脫、慧解脫,舍利弗!凡如來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 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者,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 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舍利弗!這些是如來的十如來力,具備了這些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 吼,轉梵輪。   ……(以下編譯者刪略)   舍利弗!有這如來的四無畏,具備了這些無畏,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 ,轉梵輪,哪四個呢?   舍利弗!我不見有此跡象:在那裡,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上的任何人能 以如法斥責我:『當你自稱為遍正覺者時,你對這些法未現正覺。』 舍利弗!當不見有此跡象時,我住於已得安穩、已得無怖、已得無畏。   舍利弗!我不見有此跡象:在那裡,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上的任何人能 以如法斥責我:『當你自稱為煩惱已盡時,這些煩惱未被滅盡。』 舍利弗!當不見有此跡象時,我住於已得安穩、已得無怖、已得無畏。   舍利弗!我不見有此跡象:在那裡,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上的任何人能 以如法斥責我:『凡被你說是障礙法者,不足以障礙那些從事者。』 舍利弗!當不見有此跡象時,我住於已得安穩、已得無怖、已得無畏。   舍利弗!我不見有此跡象:在那裡,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上的任何人能 以如法斥責我:『當法為了利益被你教導時,它不帶領那樣的行為者到苦的完全滅盡。』 舍利弗!當不見有此跡象時,我住於已得安穩、已得無怖、已得無畏。   舍利弗!這些是如來的四無畏,具備了這些無畏,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 吼,轉梵輪。」   ……(以下編譯者刪略) 增支部10集21經/獅子吼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獸王獅子在傍晚時出棲息處。   出棲息處後,打哈欠;打哈欠後,環顧整個四週;環顧整個四週後,作三回獅子吼。   作三回獅子吼後,出發到獵場,那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牠想:]『我不要帶來走錯路 小生物的殺戮。』   比丘們!『獅子』,這是對於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的同義語。   比丘們!當如來於眾中說法,這就是獅子吼。   比丘們!有這如來的十如來力,具備了這些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 ,轉梵輪,哪十個呢?   比丘們!這裡,如來如實了知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比丘們!凡如來如實了 知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者,比丘們!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 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業之受持果報的道理與原因,比丘們 !凡如來如實了知過去、未來、現在業之受持果報的道理與原因者,比丘們!這是如來的 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如實了知導向一切處之路,比丘們!凡如來如實了知導向一切處 之路者,比丘們!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吼, 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如實了知世間的許多界與不同界,比丘們!凡如來如實了知世間 的許多界與不同界者,比丘們!這是如來的如來力,……(中略)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如實了知眾生的不同傾向之狀態,比丘們!凡如來如實了知眾生 的不同傾向之狀態者,比丘們!這是如來的如來力,……(中略)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如實了知其他眾生、其他個人的根之優劣,比丘們!凡如來如實 了知其他眾生、其他個人的根之優劣者,比丘們!這是如來的如來力,……(中略)轉梵 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如實了知禪、解脫、定、等至的雜染、明淨、出定, 比丘們!凡如來如實了知……(中略)者,比丘們!這是如來的如來力, ……(中略)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 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 多壞成劫:『在那裡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 樂感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死後生於那裡,而在那裡又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 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死後生於這裡。』 像這樣,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 比丘們!凡如來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即:一生、二生、……(中略)像這樣, 他回憶起許多前世住處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者, 比丘們!這是如來的如來力,……(中略)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 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了知眾生依業流轉: 『這些眾生諸君,具備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斥責聖者,邪見與持邪見之業行, 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 或者這些眾生諸君,具備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不斥責聖者,正見與持正見之業行, 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 像這樣,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 幸、不幸中,了知眾生依業流轉,比丘們!凡如來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 ……(中略)了知眾生依業流轉者,比丘們!這也是如來的如來力,……(中略) 轉梵輪。   再者,比丘們!如來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無煩惱 的心解脫、慧解脫,比丘們!凡如來以諸煩惱的滅盡,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 住於無煩惱的心解脫、慧解脫者,這是如來的如來力,由於此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 眾中作獅子吼,轉梵輪。    比丘們!這些是如來的十如來力,具備了這些力,如來自稱為最上位,於眾中作獅子 吼,轉梵輪。」 註解: 1. 「法眼/導(SA)」,南傳作「以世尊為導引」,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被幸福者導引」 (guided by the Blessed One)。按:「導引」(nettika),另譯為「作為導引的;當作眼 睛的」。 2. 「處、非處」,南傳作「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可能為可能,以及不可能為不可能」 (the possible as possible and the impossible asimpossible), 另譯為「因是因,以及非因是非因」(cause as cause and non-cause as non-cause)。 按:「可能」,另譯為「處;地方,住處,狀態,點,理由,原因,道理」。 3. 「如是行、如是因、如是信(SA);有行有相貌(MA);若干種相(DA);如是行、如是因、如 是方(AA)」,南傳作「有這樣的行相與境遇」(sākāraṃ sa-uddesaṃ),菩提比丘長老 英譯為「具他們的樣子與細節」(with their aspects and details, AN), 「具他們的樣式與細節」(with their modes and details, SN), 「具他們的樣子與詳細」(with their aspects and particulars, MN)。 4. (1)「漏」,南傳作「煩惱」(āsava,另譯為「漏;流漏」,名詞),菩提比丘長老英譯 為「污染」(taint)。其字面上的意思是「流漏掉;漏出來」,引申為「(生死)煩惱」的 異名。 (2)「漏失(DA/AA),南傳作「漏出的;漏出者」(avassuto, 形容詞),菩提比丘長老英譯 為「動搖;動心」(moved, MN),或「腐化」(the corrupted, SN),並解說此字義譯為「 流入或洩漏」(flown into, or leaky),暗示心被雜染滲透,形容詞的avassuta與動詞的 「流動」(anussavati, anusavati, savati),都是基於字根「流動」(su)。 按:大致來說,經文中前者(āsava)多用於生死流轉的情形, 如對解脫者說「漏盡」,後者多用於六根對六境時的情形。 (3)「漏法(SA)」,南傳作「漏出法門」(avassutapariyāyañc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腐化的解說」(an exposition on the corrupted, SN)。 5. 「劫數成壞(SA);世間成敗/成敗/成敗劫(MA);成劫敗劫(DA);劫成敗/成敗劫(AA)」, 南傳作「壞成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世界-分解與發展的無限長的時代」(eons of world-dissolution and evolution)。「壞成」,Maurice Walshe先生英譯為「收縮與膨 脹」(contraction and expansion, DN.1)。 6. 「意行」,南傳作「意行」,或「心行」,菩提比丘長老認為兩者是同義詞而都英譯為「 精神的意志形成」(the mental volitional formation),並引《清淨道論》的解說:「 心行」是指「受與想」,這在全部的四禪中都可體驗(SN.54.1)。 7. 「梵輪」(brahmacakk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梵之輪」(the Wheel of Brahmā), 另譯為「法的無上之輪」(the supreme Wheel of the Dhamma)。 8. (1)「信解(MA);意解(AA)」,南傳作「勝解;傾心/傾向」(adhimucca, 動詞 adhimuccati, 被動分詞adhimutt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決心;決定;融入」 (resolve, SN),或「意圖;意向」(intent upon, SN.35.132),或「傾向」(were disposed, SN.35.245),或「決定」(decided, MN),或「專注於」(focus on, AN)。 (2)「志向」(adhimut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傾向」(disposition, SN),或「性向 」(inclination, MN)。 9. 「得無所畏;成就無畏(DA)」,南傳作「得無畏」(vesārajjappatto,另譯為「得自信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已獲得自信」(attained self-confidence)。 感想: 本次經文詳細收錄了 佛陀無上正等正覺與聲聞阿羅漢的十種差別 有非常的重要性,對於如來的功德特勝有興趣理解者幫助很大 我自己在佛陀功德中的下列功德特別有相應: 能夠如實了知眾生根性、 了知眾生往生後去哪、 確實能帶領眾生離苦。 理解上,佛陀的解脫與阿羅漢的解脫皆是慧解脫 然而,佛陀協助他人解脫的能力卻特別突出,即 自覺覺他 -- 南傳經文部份由巴利文翻譯為中文,與北傳經典做為對照,提供眾版友多面向學習參考。 莊師兄的翻譯為了忠於巴利文語法,採「直譯」原則。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23.209.1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81866312.A.0D2.html ※ 編輯: Samus (140.123.209.14), 12/16/2016 13:43:51 ※ 編輯: Samus (140.123.209.14), 12/16/2016 13:45:08
hywu: 不錯喔,我一直以為聲聞人皆認為自己與佛陀無有差別。 12/16 14:16
hywu: 皆認為四果阿羅漢與佛陀一樣,是真涅槃。 12/16 14:18
yogi: 慧解脫有別的意義,是特別指一類不具備四禪八定的阿羅漢。然 12/16 15:29
yogi: 後涅槃沒什麼叫真涅槃假涅槃的。涅槃離於一切名色與概念,任 12/16 15:30
yogi: 何試圖去比較佛陀與聲聞阿羅漢的涅槃有無差別勝劣的命題,都 12/16 15:30
yogi: 是一種對涅槃的錯誤想像與認知。佛陀只說:從(於諸漏)解脫來 12/16 15:30
yogi: 看,佛、俱解脫、慧解脫阿羅漢的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但 12/16 15:30
yogi: 是佛陀圓滿佛陀十力(此經),並能於無佛法之世首先自覺,並且 12/16 15:30
yogi: 覺他(雜阿含75),這才是佛與聲聞阿羅漢的最大差別。 12/16 15:30
hywu: 依『法華經方便品第二』來看,真的差很大。我不多述了。 12/16 16:39
kalestorm: 大乘的解深密經也是說佛陀和阿羅漢是同一涅槃。 12/16 19:50
kalestorm: "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跡故,證得無上安隱 12/16 19:50
kalestorm: 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 12/16 19:50
kalestorm: 此行跡故,說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 12/16 19:51
kalestorm: 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 12/16 19:51
hywu: 「亦由此道此行迹故」。這句是重點。那個道?哪個行?後面一 12/16 20:48
hywu: 句也說到:唯一佛乘。法華經也是講一佛乘。佛出世就是要讓你 12/16 20:48
hywu: 成佛,不是聲聞,不是獨覺,也不只是菩薩,而是成佛。這不是 12/16 20:48
hywu: 很清楚嗎? 12/16 20:48
kalestorm: 唯識定性聲聞和法華經一切成佛,一直是佛教的吵架主題 12/16 21:06
kalestorm: https://goo.gl/SGM5W5 12/16 21:06
creative88: 其實漢傳普遍概念中常說的小乘或是聲聞乘概念 12/16 23:40
creative88: 跟阿含經或是現有的任何南傳佛教都有很大的偏差 12/16 23:40
creative88: 漢傳以為小乘或聲聞乘執著與法 但是其實阿含以及南傳 12/16 23:42
creative88: 都知道對於法的執著也要放掉 12/16 23:42
creative88: 以為他們墮於偏空涅槃 但是其實他們知到涅槃離開名色 12/16 23:44
creative88: 自然不是漢傳常說的小乘 12/16 23:44
creative88: 其實就歷史學發展脈絡來看小乘的概念是為了重新回到 12/16 23:45
creative88: 沒有偏空問題的活動 所重新提出的與大乘相對的名詞 12/16 23:46
creative88: 而大乘想要達到的離一切名色的究竟 其實在阿含裡面 12/16 23:48
creative88: 或是現有南傳佛教的修行裡面就有了 12/16 23:49
creative88: 聲聞 獨覺 佛 同証涅槃 法華經譬喻品裡面 不論是乘 12/16 23:53
creative88: 羊車 鹿車 牛車 出來的 都會換一個白牛車給他 12/16 23:54
creative88: 但南傳也都承認菩薩行是更勇猛高貴的 12/16 23:57
Xras: 樓上是認真的嗎?以我所知大乘佛法,沒有離開名色而有涅槃, 12/17 00:54
Xras: 大乘說的是「即」。如果樓上真如此認為,那正是大乘法所謂的 12/17 00:54
Xras: 法執。 12/17 00:54
creative88: 舉例來說好了 不斷見不常見的中道算不算破掉法執了? 12/17 01:05
yogi: 涅槃是離於名色的。不然佛陀般涅槃後名法與色法在哪裡?稍微 12/17 07:03
yogi: 用一點此有故彼有的邏輯來想就很清楚了:名色位列十二因緣之 12/17 07:03
yogi: 一,不離名色,就等於不離無明、渴愛、老死。名色的本質是生 12/17 07:03
yogi: 滅法,涅槃是不生不滅的,怎麼可能涅槃不離於名色呢?所以離 12/17 07:03
yogi: 於名色與一切概念的涅槃法,是不能像蘋果一樣拿來比較大小高 12/17 07:03
yogi: 下優劣的。這種命題在邏輯本質上就牴觸佛法對涅槃的描述了。 12/17 07:03
Bonaqua: 涅槃如果真的離開名色,那人永遠都不可能證涅槃,二法。 12/17 16:27
Bonaqua: 涅槃如果真的不離名色,那人也永遠不可能證涅槃,一法。 12/17 16:28
Bonaqua: 邏輯不能通不二法的原因就在此。 12/17 16:29
Bonaqua: 涅槃跟十二因緣有密切關聯,所以說離不開名色。 12/17 16:31
Bonaqua: 又涅槃不等於十二因緣,故說涅槃離開名色。 12/17 16:31
Bonaqua: 緣起性空本是一體而兩面 ~ 12/17 16:32
yogi: 涅槃是苦滅的狀態,要通往涅槃必須在名色老死無明貪愛尚存的 12/17 16:37
yogi: 時候透過道諦實修。那你會說涅槃離不開無明渴愛嗎?不會啊。 12/17 16:37
yogi: 所以這種說法是詭辯。 12/17 16:37
Bonaqua: 認為詭辯只是一般人不能理解中道義理罷了.. 12/17 16:38
Bonaqua: 水能起巨浪破壞建築物,水也能平靜徹照蔚藍的天空。 12/17 16:38
Bonaqua: 但人不會說巨浪等於寧靜的水面,但也不會說二者相離~ 12/17 16:39
Bonaqua: 無明的止息,當下就是涅槃,並非離開無明另尋涅槃~ 12/17 16:43
Bonaqua: 你的病好了,我稱你健康了。並非離開這個病還另個健康~ 12/17 16:44
Bonaqua: 但人不會說 病=健康,也絕對不會說健康跟病沒關係。 12/17 16:46
Bonaqua: 世法如此,佛法亦如此。 12/17 16:46
Bonaqua: 說 "沒" 關係,就一刀切 ; 說 "有" 關係,就劃等號。 12/17 16:50
Bonaqua: 這就是常見強調邏輯至上的弊病,執空或執有。 12/17 16:51
Bonaqua: 佛法其實就是要破這個問題,才有諸多講法。 12/17 16:51
Bonaqua: 同理可證,當我說 "強調邏輯有弊病",一定有人會解讀我 12/17 16:53
Bonaqua: 是完全否定人要有邏輯的人士 ^ ^",這就是常見的問題~ 12/17 16:53
yogi: 這就是有無親身體驗過涅槃的差別了。親身體驗過涅槃的聖者都 12/17 16:55
yogi: 能作證,涅槃是離於名色的究竟法(隔壁板amidha某篇文章有列 12/17 16:55
yogi: 出一些涅槃體驗的描述)。而雖然阿羅漢聖者仍須返回世間以其 12/17 16:55
yogi: 尚餘的名色生活,但那就只是尚未完全熄滅的灰燼而已,同時也 12/17 16:55
yogi: 會知道只要這剩餘的灰燼耗盡,無餘般涅槃的境界是離於一切名 12/17 16:55
yogi: 色的,才叫作不受後有。以身作證的聖者對涅槃的體會,應該比 12/17 16:55
yogi: 詭辯者要深刻吧。 12/17 16:55
Bonaqua: 如果明白這個道理,生活當中佛法的運用可是非常活潑的。 12/17 16:55
Bonaqua: 傻孩子,你站在寧靜的水面前面,永遠也"看不到"巨浪阿~ 12/17 16:56
Bonaqua: 相貌看不到關聯,並非二者一點都無關聯。 12/17 16:58
Bonaqua: 苦集滅道,環環相扣就是這個道理。 12/17 16:59
creative88: 說完中道義之後還是要下手實修 實修還是在斷貪嗔癡 12/17 22:36
creative88: 那要怎麼稱呼 斷盡貪嗔癡 這件事? 12/17 22:36
Bonaqua: 中道義並非離開斷貪嗔痴,而另外找個中道義來修持.. 12/17 23:07
Bonaqua: 斷貪嗔痴的當下,不執著斷貪嗔痴的相,就是中道的道理。 12/17 23:07
Bonaqua: 例如我修念佛,看到別人持咒或者修四念處,就看不順眼... 12/17 23:08
Bonaqua: 這些就是執著於修行的相,看似斷貪嗔痴,反增長貪嗔痴, 12/17 23:09
Bonaqua: 中道的運用其實就是落實在這個地方。 12/17 23:09
Bonaqua: 除了修行,生活很多細節上都可以活用的。 12/17 23:14
Bonaqua: 另外 "不執著" 這三個字其實也很容易誤會 ~ 12/17 23:19
Bonaqua: "不執著" 並不代表著不去做,而是在落實時候,不起"貪執" 12/17 23:20
Bonaqua: 例如吃飯是一件事情,吃飽了就放下了。但如果起貪執,就 12/17 23:21
Bonaqua: 會導致挑食或者飲食過度...種種弊病出現。 12/17 23:22
creative88: 我只是想說這些事情南傳行者都知道... 12/18 01:01
Xras: 那麼,南傳行者知道涅輪不二嗎? 12/18 01:15
creative88: 是的 他們知道 南傳或是阿含上面就有講說中道觀了 12/18 01:42
creative88: 涅輪不二 要破的也是重新執著在欲證涅槃的我執跟貪念 12/18 01:46
creative88: 但是其實南傳行者也知道那些也都是要破掉的東西 12/18 01:46
creative88: 大乘只是提醒這件事情 並把墮於這個問題的歸為小乘 12/18 01:48
creative88: 但對阿含來說那本來就是要觀破掉的 12/18 01:49
Bonaqua: 其實應該釐清一點,南傳未必就是小乘,只是大部分走向是 12/18 01:57
Bonaqua: 以聲聞阿羅漢為最終目標。 12/18 01:58
Bonaqua: 中道的觀念,在阿含經當中就已經有了,然而深入這部分的 12/18 01:59
Bonaqua: 主要還是在大乘的經教上才看的到,或如龍樹菩薩等造論。 12/18 02:00
Bonaqua: 而以目前南傳的教理,應該不太可能認同涅槃跟輪迴是不二~ 12/18 02:01
Bonaqua: 而北傳雖然談到不二的甚深法理,但也是要從次第基礎培養~ 12/18 02:03
Bonaqua: 只是大乘的教育,並非用一種二元的角度看待學佛。 12/18 02:04
Bonaqua: 而大乘之所以被稱為大,重點在於這些人是以"成佛"為目標 12/18 02:04
Bonaqua: 並非以阿羅漢為最終目標,所以佛與阿羅漢相教之下,才會 12/18 02:05
Bonaqua: 說有大小之別,這只是每個人發心動機,並非學大乘就真的 12/18 02:06
Bonaqua: 有比較厲害之類,"大" 是責任大,未來要擔負的努力也大。 12/18 02:07
Bonaqua: 走菩薩道不是這麼簡單,除了自己的解脫,還要去學無量的 12/18 02:22
Xras: 等等板上其他南傳弟子的說法吧… 12/18 02:22
Bonaqua: 法門,要能明白各類眾生的根性,要有能力給予各類眾生最 12/18 02:23
Bonaqua: 適當的法藥,所要學習的範圍可以說是大之又大.... 12/18 02:23
Bonaqua: 若能明白這點,才會知道大乘不是喊口號,背後有非常大的 12/18 02:24
Bonaqua: 責任要扛起來,真能知道這點就不會無聊的去比大小了。 12/18 02:25
Bonaqua: 願意先處理自己的解脫,是值得讚嘆的,若願意扛起眾生的 12/18 02:26
Bonaqua: 解脫,也是值得去鼓勵的好事。 12/18 02:26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12/18 02:27
creative88: 同意要讚嘆大乘的發心 這邊想先補充名詞的用法 12/18 02:28
creative88: 南傳的概念是 聲聞乘 緣絕乘 佛乘 三種 三種同證涅槃 12/18 02:30
creative88: 其中佛乘的行者叫菩薩 菩薩的發心是偉大 而佛乘是最高 12/18 02:31
creative88: 也就是說 南傳說佛也是阿羅漢 是指說同證涅槃 12/18 02:32
Bonaqua: 南傳人若以佛乘為自己修學最終目標,基本上這就是大乘人~ 12/18 02:32
creative88: 但同時也承認佛別有聲聞乘所沒有的十力 12/18 02:33
creative88: 對於大乘的教育該是如何我不知道 但是我只能說要實修 12/18 02:40
creative88: 下手 去貪嗔癡 讚大苛小 厭穢取淨 悟後保任 12/18 02:41
creative88: 都是很希望從這端走到那端 也都是很二元的行徑 12/18 02:42
creative88: 甚深法理我也覺得只是要破對法的執著 12/18 02:44
creative88: 南傳口頭上面是不會承認 涅輪不二 但是他們的行持 12/18 02:45
creative88: 前往全世界教學 也從沒看過墮於小 或是墮於偏空的樣子 12/18 02:46
Bonaqua: 問題不在行持有多如何...以阿羅漢為道果,如何成佛 ? 12/18 02:48
Bonaqua: 下種子就已經有差別了,養分灌溉在好,也不可能結大果。 12/18 02:49
Bonaqua: 大乘一開始雖然二元,最後還是匯歸不二,所以才會迴娑婆~ 12/18 02:51
Bonaqua: 如果真的是二元,解脫就解脫了,怎麼還會回來。 12/18 02:51
Bonaqua: 不受後有 跟 成就法身,這根本的問題在初發心就區別開了~ 12/18 02:53
creative88: 說實話我真的很不想把大乘直接說是不二論 12/18 03:25
creative88: 因為即使講涅輪不二的道理 背後說出來的其實只是中道 12/18 03:26
creative88: 非斷見 非常見 這樣而已 即使說到萬物合一也會補個 12/18 03:27
creative88: 萬物合一但有空性 所以萬物合一的我不是常我 12/18 03:27
creative88: 說到底還是在解決斷見常見的問題 12/18 03:28
creative88: 所以成佛成法身 但有空性 或是 不受後有 但積極傳法 12/18 03:29
creative88: 漢傳說法身不生不滅 南傳也說涅槃不生不滅 12/18 03:31
creative88: 聲聞乘行者或是菩薩佛乘 我支持是差在發心渡人的差異 12/18 03:33
creative88: 而不是差在倒底是不是不二觀 因為其實都是中道觀 12/18 03:34
creative88: 而發心渡人的表現當然是在行持上看了 12/18 03:35
creative88: 南傳傳統在解脫起修到我執淡後慈悲會升起來 12/18 03:48
creative88: 而其實漢傳也會說沒有頓悟前的慈悲不是真的慈悲 12/18 03:49
creative88: 也會有先到淨土再倒駕反飼的說法 其實道理還是一樣 12/18 03:50
creative88: 我當然尊崇龍樹菩薩中觀論頌或是漢傳大乘的成就 12/18 03:55
creative88: 只是多講同少講異 希望少吵架 這樣而已 12/18 03:56
hywu: 我聽某位法師講過,聲聞人不了佛性,不知有佛性,也不認為 12/18 08:55
hywu: 自己能做佛。這是最大差別。法華經也有講過,釋迦佛在替大 12/18 08:55
hywu: 弟子們授記做佛時,大弟子還很懷疑,我真的可以成佛嗎? 12/18 08:55
Bonaqua: 不二法的深意,並非只在名相上的理解,也非單指不生不滅 12/18 11:37
Bonaqua: 不二另一個層面就是"一體",而要能親證一體,就是所謂的 12/18 11:39
Bonaqua: 菩薩法身大士,在這個時候才真正入不二,也才真正有能力 12/18 11:40
Bonaqua: 將不二的法理徹底的具體實現,因為法身大士就真的有本事 12/18 11:41
Bonaqua: 在眾生的輪迴中,以各類身應機度眾,這才是真正展現不二 12/18 11:41
Bonaqua: 一體的意義,並非像我們只是透過思考討論這麼表淺的意義~ 12/18 11:42
Bonaqua: 先到淨土再迴娑婆,也是這麼個道理,雖然一開始有二, 12/18 11:43
Bonaqua: 有染有淨,但最後再淨土修學也是要成就自己入真正的不二 12/18 11:43
Bonaqua: 境界,才能滿一開始學大乘的願,否則也只是空殼而已。 12/18 11:44
Bonaqua: 一體是什麼樣的概念,就如同您的左手跟右手,左手癢了, 12/18 11:47
Bonaqua: 右手自然去止癢,沒有任何條件,一切本是自然而然。 12/18 11:48
Bonaqua: 法身菩薩對眾生就是這樣的無緣大慈,而也只有徹底明白了 12/18 11:49
Bonaqua: 一體的實相道理,才能以無緣大悲心的法身來幫助眾生。 12/18 11:51
Bonaqua: 所以才說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因為圓滿的實相就是一體。 12/18 11:54
creative88: 我同意法身實相的道理很深以及需要親證 12/18 14:29
creative88: 這邊只是想說莫輕易說阿含沒有或苛人為小後說對方不懂 12/18 14:31
creative88: 大乘的莊嚴學理多能從阿含中找到基本元素與相似 12/18 14:34
creative88: 比較對立 想現己身大對方小 還都是我執 莫輕人 莫輕人 12/18 14:38
Bonaqua: 感謝您的討論及提醒,交流法義也只是自己學習上的一點認 12/18 15:00
Bonaqua: 識罷了,不能代表什麼,所以若有不妥的地方,還請原諒末 12/18 15:00
Bonaqua: 學這些的不成熟的發言。 12/18 15:00
Bonaqua: 感恩,阿彌陀佛。 12/18 15:02
creative88: 您真客氣 感謝您與我討論 我若有疏失冒犯還請莫掛懷 12/18 17:37
creative88: 感激不盡,阿彌陀佛。 12/18 17:38
Samus: 隨喜讚嘆 求同存異的開放討論心胸 12/18 18:00
vango: yogi堅持涅槃離於名色。那要如何解釋本篇所引經文,既說 12/18 19:59
vango: 如來慧解脫不受後有,卻又說如來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 12/18 20:00
vango: 聞。不受後有如何於未來世說法?是否表示你所認知的離於名 12/18 20:01
vango: 色的涅槃,觀念已經偏差了 12/18 20:02
vango: 其實不受後有,而能於未來世說法,已經隱含了生死即涅槃的 12/18 20:08
vango: 實相義。如果小乘說自己無法執,卻做不到不受後有後於未來 12/18 20:09
vango: 世說法,能說服的了自己無法執嗎? 12/18 20:10
yogi: 那是因為你解讀錯誤了。這邊講的未來世能說正法,不是你理解 12/18 20:15
yogi: 的那個輪迴流轉死生的未來世,而是證正等正覺後,般涅槃以前 12/18 20:15
yogi: ,以那殘餘尚未熄滅的五蘊餘燼說法。 12/18 20:15
vango: 你就這樣理解未來世?這樣理解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12/18 20:19
yogi: 只有仍有執取的心會導致結生,要說佛陀阿羅漢仍有未來世,等 12/18 20:19
yogi: 於說他們仍有執取,這樣是完全不合於佛法的基本常識的唷。要 12/18 20:19
yogi: 讀經解經,要先用基本的常識想一想這樣解讀說不說得通,不是 12/18 20:19
yogi: 依文解義。 12/18 20:19
vango: 你的說明,所謂佛法基本常識,更讓我了解大乘與小乘的差異 12/18 20:22
vango: 你可以解釋一下,你對於「生死即涅槃」的看法嗎? 12/18 20:23
vango: 說佛陀阿羅漢不能於未來世說法,又說自己無斷見無常見,豈 12/18 20:32
vango: 非自欺欺人 12/18 20:32
yogi: 你要堅持佛阿羅漢有死生輪迴的未來世的話,那你要先用佛教基 12/18 20:41
yogi: 本常識去想想,導致這個「未來世」結生的執取是從哪裡來。所 12/18 20:41
yogi: 以法四依才說依義不依語。沒有佛教基本常識就照文字來解經, 12/18 20:41
yogi: 真的很容易解出一些天馬行空的東西。特別是中文的經文,要注 12/18 20:41
yogi: 意的是梵文與巴利文的文法結構和中文有根本的差異,在翻譯過 12/18 20:41
yogi: 程中經常無法翻出全面的意義,如果依文解經是解原文就算了, 12/18 20:41
yogi: 偏偏很多人用中文解中文經,然後又不用一些基本常識當axiom, 12/18 20:41
yogi: 每每看到這樣的解法都只令人搖頭。 12/18 20:41
vango: 你還是沒有說明,何謂生死即涅槃? 12/18 20:46
yogi: 在你一開始質疑的點,也許你應該點進Samus的出處連結去讀一 12/18 20:52
yogi: 下註解:“「未來世;未來時」(anāgatamaddhānaṃ),菩提 12/18 20:52
yogi: 比丘長老英譯為「在未來」(in the future)。按:巴利語的「 12/18 20:52
yogi: 世」(addhāna),水野弘元《巴利語辭典》譯為「時間,世、行 12/18 20:52
yogi: 路,旅行」,Buddhadatta譯為「a long path, time, or journ 12/18 20:52
yogi: ey; highroad」,可以指來生,如SN.22.82的「但願我在未來世 12/18 20:52
yogi: 有這樣的色!」也可以指當生中的未來,如SA.75說如來「於未 12/18 20:52
yogi: 來世開覺聲聞」。” 可以指來生,也可以指當生中的未來。用 12/18 20:52
yogi: 一點常識就可以判斷哪一個解釋才是正確的。 12/18 20:52
vango: 我比較有興趣了解,你對「生死即涅槃」的看法。 12/18 21:03
Xras: 在新翻譯的阿姜曼尊者傳中提到了過去佛與阿羅漢弟子前來問訊 12/18 21:11
Xras: 與說法的段落。在舊譯同一段倒是看不出「過去」的感覺,反而 12/18 21:11
Xras: 讓人覺得是他方佛。無論如何,都跟大乘佛法敘述的情形相仿, 12/18 21:11
Xras: 而與我所認知的一般南傳佛教的理論相反。 12/18 21:11
Kermei: 有網友分析過 阿姜曼傳的寫作者自身就問題大 不可盡信他編 12/18 21:17
Kermei: 的違反佛教正法的神話故事 12/18 21:18
Kermei: 再來 我想搞懂 本串推文是誰先拋出生死即涅槃的命題的啊? 12/18 21:20
yogi: 你要問一個南傳學人一句北傳的說法,自己都不用先申論一下 12/18 21:22
yogi: 的嗎?XD 12/18 21:22
Kermei: 這五字的定義都沒設 拋出者先設一下定義吧 不然天曉得問者 12/18 21:23
Kermei: 想表達什麼? 12/18 21:26
vango: yogi已經回答了不是嗎?就是南傳並不認同「生死即涅槃」 12/18 21:27
vango: 我只想點出大乘與小乘的差異 12/18 21:29
vango: 回應creative88所說小乘也是不斷不常,沒有偏空 12/18 21:29
yogi: 三小啊。我什麼都沒說啊,你的閱讀能力還蠻奇葩的XD 12/18 21:30
vango: 小乘斷生死般涅槃,大乘離生死無有涅槃可得 12/18 21:30
vango: 這是大小乘基本的差異 12/18 21:35
ycc124: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若有眾生樂聲聞者說聲聞乘, 12/18 23:11
ycc124: 樂緣覺者說緣覺乘,樂世間者說世間乘。 12/18 23:11
Xras: 網友認為傳記有些是亂說的,嗯,不知那個網友是不是也否認阿 12/18 23:15
Xras: 姜曼尊者證阿羅漢?還是他認為那是尊者或者尊者的弟子在豪洨 12/18 23:15
Xras: ,亦即,妄語乃至大妄語? 12/18 23:15
yogi: 就像歷史小說,歷史小說總是有真實的部分也有虛構的部分。另 12/18 23:29
yogi: 外翻譯也可能是一個要考慮的環節(after all,曾銀湖...)後來 12/18 23:29
yogi: 有另一本叫《阿姜曼正傳》的翻譯本,就明確講到:「阿姜曼住 12/18 23:30
yogi: 在沙裡卡石窟的時候,有時會有一些聲聞阿羅漢以禪相的方式現 12/18 23:30
yogi: 身來拜訪他。 阿姜曼說,雖然他從未見過佛陀,但聆聽每一位 12/18 23:30
yogi: 聖弟子阿羅漢的開示,都會讓他覺得彷彿佛陀就在他的眼前。」 12/18 23:30
yogi: 這樣聽起來就合理很多。現在不是末法時期,人間甚或欲界天、 12/18 23:30
yogi: 梵天存在阿羅漢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12/18 23:30
vango: 原來阿羅漢不受後有,還可以以禪相的方式現身,這樣是不是 12/18 23:44
vango: 違背了佛法的基本常識? 12/18 23:44
yogi: 另外這本書關於佛陀來祝賀的部分,雖然中譯是說過去佛,但老 12/18 23:45
yogi: 實說我讀的英文相對應的段落並沒有讀到「過去」佛的意思,所 12/18 23:45
yogi: 以也可能是指十方世界的諸佛。總之啊,這本書有很多讀起來很 12/18 23:45
yogi: 神話的部分,這部分要不要採信基本上也不是很重要啦。重點是 12/18 23:45
yogi: 一些談到實修的部分,其實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12/18 23:45
yogi: 一個具足神通的阿羅漢如果還沒入滅,以禪相出現在其它人面前 12/18 23:47
yogi: 應該不是什麼太難理解的事。你的閱讀能力真的很奇葩。 12/18 23:47
Kermei: 阿姜曼是聖者沒疑義啊 我是說作者摩訶布瓦 這人嘴巴很叭啦 12/18 23:51
yogi: 再強調一次,我讀過的英文原版那些聽起來神奇的佛與阿羅漢現 12/18 23:53
yogi: 身的段落,沒有一個地方是寫說是這些過去佛、已入滅的佛、已 12/18 23:53
yogi: 入滅的阿羅漢。至於這樣子會不會讓讀者覺得比較可信一點那就 12/18 23:53
Kermei: 他"轉述"的(沒其他阿姜曼弟子旁證)不可直接無條件信以為真 12/18 23:53
yogi: 看個人囉,不過至少在佛教常識上直接違悖邏輯的疑慮是可以消 12/18 23:53
yogi: 除大半了。 12/18 23:53
Kermei: y大說的也算合理 見阿姜曼的那些天界證阿羅漢者還沒般涅槃 12/18 23:56
yogi: 同意Kermei所說,我差不多也是這樣認為的。一個景仰師父的弟 12/18 23:58
yogi: 子,把各種聽來的鄉野傳奇寫進師父的傳記中,大概就跟司馬遷 12/18 23:58
yogi: 寫的「史書」從黃帝開始寫一樣的意思吧。 12/18 23:58
Kermei: 康熙是皇帝沒錯 但八阿哥無旁證 自稱轉述康熙傳位給自己 12/18 23:59
Kermei: 若x大會全然相信這情況 那就全然相信摩訶布瓦任何轉述吧 12/19 00:01
yogi: 是說既然談到阿姜摩訶布瓦,我自己看他的一些影片,感覺是他 12/19 00:16
yogi: 跟很多其它我們傳統上認為的南傳禪修大師在氣質與一些手足舉 12/19 00:16
yogi: 止的細節上有滿大的不同。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阿羅漢啦,但是我 12/19 00:16
yogi: 只能說,我自己喜歡親近的老師會是更為沉穩靜謐的類型。 12/19 00:16
yogi: 或者說,至少不要是餔檳榔餔到嘴唇變色的類型 囧 12/19 00:17
vango: ycc124所言甚是,文殊菩薩慈悲智慧令人讚嘆 12/19 00:47
creative88: 我是說南傳跟阿含經 非斷見 非常見 走中道喔 12/19 01:30
creative88: 墮於斷見的叫做小乘 可是南傳沒有墮於斷見喔 12/19 01:31
creative88: 準確一點來說是墮於偏空的叫小乘 12/19 01:55
vango: 那creative88可否說一下,是否認同南傳學人yogi所說的離於 12/19 08:04
vango: 名色的涅槃。還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涅槃後是否不再覺諸有情? 12/19 08:05
vango: 修正一下,我指的是從南傳但不墮小乘的觀點,來看上述的兩 12/19 08:23
vango: 個問題 12/19 08:23
yogi: 就是有人喜歡東問西問板友看法,卻連經典 論典都不去查閱, 12/19 08:29
yogi: 這樣對建立基本常識有用嗎?(攤手) 12/19 08:29
vango: 有疑當問,沒有甚麼好汗顏的。問答之間如果對問者答者皆有 12/19 09:19
vango: 利,為何不問。所謂經典,也就是佛與弟子間的問答集。 12/19 09:20
vango: 阿含經裡面重複的問題多不勝數,但我從來沒看過釋尊回答說 12/19 09:21
vango: 「阿難,這個問題上次舍利弗問過了,我上課你都沒專心聽, 12/19 09:22
vango: 去去去,自己去問舍利弗,下次再不專心聽,以後不准住在精 12/19 09:22
vango: 舍」,釋尊從來沒有這樣回答過弟子的問題。楞嚴經中,七處 12/19 09:23
vango: 徵心,釋尊與阿難兼問答了多少次,阿難還是不解,但釋尊沒 12/19 09:24
vango: 有說,「阿難,我都已經講的這麼清楚了,你還不懂,虧你還 12/19 09:25
vango: 是多聞聖弟子」。釋尊有的只是一次一次耐心的解惑。 12/19 09:26
vango: 我從來不認為阿難真的不懂,在這樣的示現問答中, 12/19 09:27
vango: 甚深的智慧因此流傳下來,後世一切眾生都受惠。 12/19 09:27
vango: yogi既然學佛,卻用這種想法質疑發問者,不是背道而馳嗎? 12/19 09:28
yogi: 看來你也知道佛法的來源是佛陀不是弟子也不是板友嘛,那你 12/19 09:45
yogi: 都不會覺得自己不去找佛典來印證,反而問板友看法來駁斥其 12/19 09:46
yogi: 它板友的看法甚或駁斥謀宗派看法,這樣的作法是不是哪裡出了 12/19 09:46
yogi: 問題?老實說啦,佛板幾年來就是大亂鬥的競技場,但是大家 12/19 09:46
yogi: 都知道要戰也得要自己去讀些經論,拿經論說法來立論並破斥 12/19 09:46
yogi: 對方說法,這樣戰歸戰,大家經年累月下來也讀了不少經典,也 12/19 09:46
yogi: 不算壞事。倒是你一開始跳進來戰,連讀經都讀錯了,到後來 12/19 09:46
yogi: 索性直接問別人看法,這樣自己都不從經典立論出發,顯然是搞 12/19 09:46
yogi: 錯了什麼吧?加油,好嗎? 12/19 09:46
vango: 我並不認為佛法有分派別,只不過應眾生根基不同方便分派。 12/19 10:05
vango: 如果所謂的駁斥宗派有助於了解佛法,駁斥又何妨。 12/19 10:06
vango: creative88的南傳不斷不常,行於中道的觀點,我很有興趣 12/19 10:07
vango: 虛心求教,問者答者皆能得利,問又有何妨。 12/19 10:07
vango: 菩薩不輕初學,不重久習。有的只是直心追求真相而已 12/19 10:08
vango: 戰與不戰,不再考慮的範圍內 12/19 10:12
yogi: 是無妨啊,不過不管要學要戰,這都不是紮實的態度就是了。 12/19 10:15
yogi: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倒也沒什麼。只是說你連讀個有註 12/19 10:15
yogi: 解的經都讀錯意思,也許應該從這邊加強比較要緊,這是良心 12/19 10:15
yogi: 的建議,加油囉。 12/19 10:15
creative88: 現在vango問的問題在板上有文章可以看 12/19 14:38
creative88: 也是Samus大發表的 只是在精華區 12/19 14:38
creative88: 請見 z精華區>>>15南傳佛教>>>2阿含經>>>100雜阿含104 12/19 14:40
creative88: 希望能幫上忙 12/19 14:40
vango: 感謝creative88所引經文,不過我想了解的是阿羅漢般涅槃後, 12/19 16:33
vango: 是否還能起「作用」,實質上繼續度化眾生?如果不能,與斷 12/19 16:34
vango: 何異?請教creative88對此是否有肯定的答案?就是能否起用? 12/19 16:36
vango: 我想先說明一下,問這問題的動機好了 12/19 16:37
vango: 我們每個人從無始劫來已輪迴無數次了,就像這一世我們有父 12/19 16:38
vango: 母,之前的生生世世也都有父母。先不管過去世的父母,就談 12/19 16:39
vango: 今世的父母好了。如果你今世證得阿羅漢,而父母仍在生死流 12/19 16:40
vango: 轉,而你只能用今世殘存的五蘊餘燼度自己的父母,般涅槃後 12/19 16:41
vango: 就不能再度眾生。那你只能跟父母說,「抱歉,孩兒要般涅槃 12/19 16:42
vango: 了,接下來你們只能靠自己了,我以後幫不了你。如果阿羅漢 12/19 16:43
vango: 的涅槃是如此,那我們在學佛這條路上,應該仔細考慮清楚, 12/19 16:44
vango: 離名色的涅槃,斷滅式的不是後有,是不是真的是你追求的 12/19 16:44
vango: 修正上文,斷滅式的不受後有 12/19 16:46
vango: 即便是凡夫,賺大錢後都希望能孝養父母,何況是聖者? 12/19 16:48
vango: 所以這個問題很重要,如果阿羅漢不能度自己無始劫來生生世 12/19 16:48
vango: 世父母,這樣子的離苦得樂,非我所願 12/19 16:49
creative88: 首先我們不需要很擔心這輩子證了阿羅漢怎麼辦 12/19 16:52
creative88: 因為其實功夫要下的深 而且有些緣份不是在這輩子 12/19 16:53
creative88: 不過您對南傳處理的問題 看起來可能還是稍稍沒有讀懂 12/19 16:54
creative88: 可能會建議您先放下在現在就來分析比較各系統的差異 12/19 16:56
creative88: 先回到您現在可以接受的系統裡面修行 勤斷貪嗔癡 12/19 16:58
creative88: 並跟在老師身邊學習 或許等未來再來處理這段比較好 12/19 16:59
vango: 因地不同,果遭迂曲。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一開始的目 12/19 17:01
vango: 標錯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12/19 17:03
vango: 斷貪嗔癡,修戒定慧,與此並無衝突 12/19 17:04
vango: 我只是想了解南傳對這問題的解釋,如此而已 12/19 17:05
vango: 不應該因為這輩子不太可能證阿羅漢,就忽視這個問題。 12/19 17:07
creative88: 一般的回答是 不能說有 不能說沒有 涅槃是苦的止息 12/19 17:08
vango: 南傳法門以阿羅漢為究竟,以法修行,總有一天會證得。 12/19 17:08
creative88: 但是我直言我真的認為您可能研習南傳經句的時間不夠 12/19 17:08
creative88: 沒有真的理解這段話的意思 12/19 17:09
creative88: 如果我們切換到北傳來 六祖壇經 也是在處理這個問題 12/19 17:09
creative88: 請問您對於六祖壇經熟悉嗎? 若是熟悉那會比較容易理解 12/19 17:10
creative88: 若是對六祖壇經的道理不熟 那還是需要回頭修學了 12/19 17:11
vango: 好,我們先切換到北傳來好了 12/19 17:11
vango: 大般若經修行要訣,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用無所 12/19 17:13
vango: 得而為方便。一切智智即佛智,為何以大悲為上首,不斷三界 12/19 17:13
vango: 因緣,為恆度眾生故。何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契入實相故 12/19 17:14
vango: 涅槃者,不離名色,亦不即名色,以名色不可得故。 12/19 17:16
vango: 小乘談苦集滅道四勝諦,大乘也談苦集滅道四聖諦。所不同者 12/19 17:17
vango: 小乘知苦,知苦因,斷無名,滅苦因而離苦。大乘則是無苦集 12/19 17:18
vango: 滅道,如心經所言,苦諦者之苦實無生,集諦者知集非和合, 12/19 17:19
vango: 滅諦者知畢竟滅實無生無滅。道諦者知道法不二,生死即涅槃 12/19 17:20
vango: 煩惱即菩提,非離生死而有涅槃可得,非離煩惱而有菩提可得 12/19 17:20
vango: 之前你們所說離名色得究竟,並非大乘的不二法。 12/19 17:22
vango: 阿羅漢斷貪嗔癡而出三界,大乘之出三界是了知無三界可出 12/19 17:23
vango: 小乘的定法,有出定有入定。大乘定法無出入定相,何以故? 12/19 17:24
vango: 一切眾生,常在定中。 12/19 17:24
vango: 萬法因緣生,當阿羅漢斷了三界因緣,就沒有可能倒駕慈航 12/19 17:26
vango: 因為再無因緣可入三界。就如同阿那含名為不來,實因其已無 12/19 17:27
vango: 人界因緣。 12/19 17:27
vango: 大乘以大悲為上首,並不同於世間的同情,而是以智慧為根基 12/19 17:30
vango: 於三界得自在,恆度眾生,自然可救渡生生世世父母。所以我 12/19 17:31
vango: 才說這個問題很重要,因地不同,果遭迂曲。一開始擇法就必 12/19 17:31
vango: 須清楚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 12/19 17:32
creative88: 我知道也讚嘆大乘從大悲'上首 我對大乘的修法未有意見 12/19 17:48
creative88: 我這邊提六祖壇經只是想法問題丟回到北傳來 12/19 17:48
creative88: 請問六祖入滅後到何處? 12/19 17:48
vango: 我沒有資格代替六祖回答,不過既已大悲為上首,應是乘願度 12/19 17:56
vango: 眾 12/19 17:56
vango: 如果你問我,釋尊入滅後到何處,我的回答也是一樣。 12/19 18:05
vango: 所以接下來的問題是,阿羅漢入滅後,還能渡眾生嗎? 12/19 18:06
creative88: 我們先把六祖講完...在弟子哀留他的時候他是說: 12/19 18:11
creative88: 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 12/19 18:11
creative88: ,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12/19 18:12
vango: 所以你的意思是? 12/19 18:21
creative88: 另外壇經的眾生多是指心內眾生 供參考 12/19 18:21
creative88: 示現涅槃 12/19 18:23
vango: 那可以回到南傳了嗎? 12/19 18:28
vango: 我所問的不是阿羅漢入滅後的有無問題,而是是否繼續度眾生? 12/19 18:30
vango: 抱歉,我想就此打住。 12/19 18:31
vango: 感謝各位的交流 12/19 18:32
creative88: 感謝您 12/19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