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淨土宗之特異現像 文/智隨法師 一、淨土宗現像大觀 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一大藏教極力指歸之處, 更是一切眾生究竟解脫之道,乃至十方諸佛贊嘆之法。依彌陀本願而立宗, 以淨土三經為正依,以專稱佛名為正行,以往生報土為果益。 因其易行功高,普利凡聖,自曇鸞開創、道綽承繼、善導大成以來, 即成為中國佛教影響最深遠、信仰最普及、利濟最宏深的一大宗派, 所謂“家家彌陀,戶戶觀音”之史實,即是一客觀真實反映。 而專宗持名、諸佛證誠的《阿彌陀經》,則成為佛門課誦中每日必誦、 人人皆知的一部經典。大說本願、特留此法的《無量壽經》,則成為 法門常久住世、度苦眾生之一大聖訓。如此種種,皆一一顯示彌陀願 力“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之真實不虛。 既為一大宗派,又有如此影響,其教理體系理應普為人遵,人所共學, 一貫明了。但反觀淨土門內,其教典與行法極為普及,而教理影響卻 並未與之匹配。淨土教理之研習,反不如他宗之一貫承傳不絕。 他宗之發展,教典誦讀、教理研習、行法落實等多一致並進。淨土教理 研習則遠不如教典與行法之普及,甚至有極不相應之處,曲解誤解甚多。 不但他宗行人於淨土開宗立教之傳承體系、系統完善之教判基石、組織規 範之行門儀規等,所知有限,乃至淨業行人亦知之不詳。以至於普遍認為 淨土宗並無特別教理,亦無傳承法要。故多只知其行持簡易的一面,視為 老太婆的宗教,愚夫愚婦的信仰。(不過,也只有易行的淨土一門,能成 為老太婆、愚夫愚婦的信仰。)以此之故,一句彌陀名號雖普行天下,然 此名號的由來、意義、功德、利益等,卻並非普為人知,乃至諸多弘傳研 究者,亦難盡其詳。本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因不知其要,不得其 益,故聞名者多,歡喜者少。易行易往之道,反成難修難入之法, 即如佛之嘆言:“易往而無人。” 故淨土信仰看似極為普遍,而淨土義理並未深入人心。於常人而言,除了 籠統知道念佛往生西方淨土之一大方向外,於淨土教理並無太多實質的了 解,甚至有諸多誤解。乃至很多虔誠念佛之人,對淨土之是否確有、念佛 之能否往生、彌陀之是否來迎等,多少皆有一絲疑慮。真能“如是我聞, 依教奉行”者,恐不多見。理路不清,信疑夾雜,行法不定,可謂絕大多 數信仰者之現狀。稍微深入了解淨土之古今著疏者,又會驚異發現,自古 以來,淨土理論即眾說不一,紛紜繁雜,讓人莫衷一是。 縱觀淨土宗於中國之歷史發展,可謂最為絢麗壯觀,亦可謂最為奇特怪異: 既最為簡易,又極為幽深; 既最為普及,又極為陌生; 既最為人贊,又最多誤解; 既獨立成宗,又寓於諸宗。 如是種種,言語難盡。於諸宗之中,唯有淨土宗有如此特異現像。 二、何故有此特異現像 淨土宗何故會形成如上之種種怪異現像?何故本極簡易之法讓人如此難以 觸摸?詳觀淨土教理及發展歷史,即知其有諸多因素,須一一辨之,明其 根源。概而論之,大要有四。 (一)就淨土教理而言 淨土宗行法雖極簡易,但義理至為幽玄,以彌陀本願他力救度為信仰根本, 此乃果地至極圓滿之教,是一代時教中最為特別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 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如《大經》所說: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 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其至極究竟之理,卻表現於極為簡易之法,所謂“十方眾生,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故只要信佛本願,專稱佛名,即可決定往生西方 淨土,圓成無上佛道。淨土三經詳明此要,共彰其理,所謂“執持名號” “一向專念”等皆是經典明言。 因三經對機有別,攝化有異,彼此互補互證,共成一大攝化。如是本為一 普遍信仰之法,若未深入淨土三經,於義理不甚明了, 則終難徹底舍棄自力我執,一心仰靠彌陀他力救度。 佛於《阿彌陀經》中自嘆“難說難信”,自有其由。普通行人,若無智慧 明辨,若無殊勝法緣,若無善友引導,若無宿世善根,於此簡易而深妙、 平常而奇特之法,多難以一窺其妙,一信到底。 如《阿彌陀經》雖流通極廣,讀誦者多,然因缺少系統理論的認知,故 於“善根福德”“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等幾句簡單而重要之聖言曲 解甚多,以致於愈加難信矣。 又,淨土三經雖並行於世,然三經文義最難通解。 既有一向專念之要旨,又有諸行回向之明文; 既有他力強緣之至教,又有自力諸行之歸勸; 既有唯除五逆之抑止,又有五逆得生之攝取; 既有九品往生之善說,又有平等一味之妙義。 如是本身即彼此有異的眾義,並說於三經之中,知見紛紜,似乎本有其根源。 如何通觀三經,如何善解佛意,自非常人所能。經中雖極力彰顯他力易往之道 ,卻又有易往而無人之感嘆;佛雖自嘆難說難信,卻又無問而自說;乃至慈悲 哀愍,特留此法。佛意高深,聖心難測。視淨土無有教理者,顯然未深觀淨土 ,抑或因其教理之深廣難解,以至於不求甚解,但守一句名號,以作得度之舟 。(若是普通行人,則無妨如此;若心不老實者,則易滋生歧義, 受外緣影響。) 又淨土三經之義理已極深廣難解,於三經之外,更有諸多大乘經典以聖道 種種行法導歸極樂,勸說往生。如《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藥 師經》《般舟三昧經》等,如是更增知見之困惑。他經雖非淨土之正依, 然其影響所在,亦導致眾說紛紜。正由淨土有正說有傍說,有深說有淺說, 有實說有權說,既獨立成宗,又貫穿於一代時教;既有別於諸法,又融貫 於諸法。是故有時如同朗月高懸,眾目可見;有時又如雲中月影,難睹其 真。因所依不同,所見有別,故眾說不一,在所難免。 所謂“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解”是也。 (二)就淨土歷史而言 淨土宗自隋唐開宗立教以來,本有義理並未一以貫之地傳承不絕,受別解別 行、異見異執的影響,真正易行普被之法時隱時顯,未能貫穿始終,故一般 人很難在諸多異說中分辨真偽,善加取舍。造成如此原因,有其歷史因緣。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是佛教義理發達之時,亦是諸宗建立之時, 北魏之曇鸞、隋唐之道綽、唐朝之善導,三位祖師正依淨土三經, 遠承印度龍樹、天親的淨土思想,相繼開顯、獨立、大成淨土教法, 建立起一宗完善之教理體系及行門儀規,於他宗對淨土的異說,皆極 力楷正,歸於正道。諸如極樂是報是化、九品是凡是聖以及別時意趣 等諸多根本法義,皆極盡其詳以論之。 尤其大成淨宗的善導大師,彌陀示現,楷定古今,使淨土宗教理、 行儀大彰於世,淨土一法自此獨立成為一大宗派。 淨土宗自善導開宗以來,因其教理之優勝(果地佛境)、行法之簡易 (專稱佛名)、利益之橫超(齊入報土),致使於唐代得以普遍弘傳, 以至滿城長安,幾近念佛。 有了獨立的教理體系及特別之簡易行法,淨土宗本可乘勢興化,盛傳 於世。然唐武宗及周世宗興起的兩次法難,破壞了整個佛教的發展勢頭, 各個宗派皆受極大影響,淨土宗亦未幸免於難。開顯、獨立淨土宗之重 要典籍如曇鸞大師《往生論注》、道綽大師《安樂集》、 善導大師《觀經疏》等,於唐末盡皆失傳, 一宗完善之教理體系轟然崩塌 (他宗如唯識、三論、天台、華嚴、律宗等亦多如此)。 自此以後,淨土宗除念佛之行法得以延續不絕外,隋唐建立起來的理論 體系如難易二道、聖淨二門、要弘二門、正雜二行等系統判教幾近於無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相關法義亦皆失傳。 後來祖師在諸宗融合之大勢下,在詮釋淨土經典時, 多依附他宗教理體系作融通善巧之釋,使淨土之法得以相對保全其行持 之優勢而融合發展。 直至清末民初,諸多散失教典如《往生論注》《安樂集》《觀經疏》 等從日本請回,為印祖所極力推崇流通,這一歷史狀態始有所改變。 此一客觀因素,致使淨土義理於千余年之發展史中,顯得零散無序 ,融混難辨,常人自然難以詳知其要。 (三)就融混趨勢而言 隋唐時期,為諸宗建立之時,各自獨立發展,義理清晰明了,不相混雜 。中唐以後,或因各宗派之偏於自我獨立,門戶情見滋生,整個佛教發 展又呈融合之勢:於外而言,有內外相通、三教相融之勢;於內而論, 有禪教相通、三學一源之說。在融合之大趨勢下,促進了宗派之間的交 融會通發展,佛教呈現大一統之勢。然在此融合過程中,他宗無論如何 圓攝融通諸說,盡皆感知自力解脫之艱難,是以無不歸於易於成就之淨土。 諸宗會歸淨土,本顯示了淨土之優勝。然此一會歸,亦導致禪、教、律等 他宗教理齊聚一堂,共闡淨土,致使融通之理念盛極一時,因淨土宗本有 祖典之失傳,導致自身理論之缺失,淨土宗反有寓於諸宗之嫌。 以此之故,宋明以來之淨土理論,最為博雜,眾說不一。 以禪融淨者,視西方淨土為唯心淨土、阿彌陀佛為自性彌陀, 主張以淨心為要,心淨則土淨。 以教解淨者,則重中道實相、闡一心三觀、開事理一心、論四土之別等 諸多融會之理。凡此諸類,即是諸宗依附於淨土而又反客為主之 一特異發展。融合之目的,本在於消融彼此之間的嫌隙,曲順他說, 化他歸己。 就方便攝化而言,功莫大焉!若就他宗之間而言, 融合尚無不可,以皆重自力解脫故,義理本多相通, 所謂禪教一致、三學一源之說,即本於此。 然重自力之聖道與重他力之淨土融合,則偏重於義理之會通, 導致一味求同(曲同於他),避談其異,淨土宗本有易行普被之特點 被衝淡,乃至他力本願之根本要旨,更被自力修證之諸法所取代。 他力佛度之法,曲成自力自度之教;簡易普及之法,反成幽玄難解之道 。此一“合理”性之闡釋,雖無不可,以“總持”之法,本即總一切法、 持一切義故。 但於淨土而言,此一“巧”釋,則是對淨土本義之致命傷, 即如印光大師所言,以“橫超法”作“豎出用”, 以“通途法門”論“特別法門”也。 以此之故,宋明以來,多有“教宗般若,行歸淨土” “教宗天台,行歸淨土”“教宗賢首,行歸淨土” 等諸說。原本是他宗依附淨土,反而導致淨土寓於他宗, 以至於有“淨土無教”或“淨土非教”之感,淨土宗徒 有一簡易行法為大眾所認可、共遵。行法大彰,教理反隱, 淨土宗被他宗所異化,看似豐富了淨土之理論,實則失去了本有之 光芒,可謂處於極為尷尬之境地。故明末蕅益大師有“淨土一法, 有名無義久矣”之感嘆,並力判“橫豎二途”之別, 提倡“信願往生”之旨,別重“專稱名號”之行, 開顯“同居圓淨”之妙,極力欲脫融混之弊,以淨土教法乃果地之法 ,“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故。至此, 淨土宗有了峰回路轉之機、柳暗花明之兆。 至清末民初,散失千余年之曇鸞、道綽、善導一脈著疏回流, 印光大師慧眼獨具,廣贊流通,並承其大旨,力說“特別法門” 與“通途法門”之迥異,明闡“專修念佛”與“雜修諸行”之 得失,淨土宗他力本願之旨始有回歸中興之勢,融合之態勢, 自此而有所改變。 然由唐末至明清以來,此一融合過程,歷時漫長,影響深遠。 其“得”在化他歸己,其“失”在曲己順他 (“失”成其“得”,不得已而為之)。善觀時節因緣者,即知此乃歷史 之使然,淨土宗即在此曲申之間,隨意化度,巧成佛事! 然此一融合時期形成之諸說,波及於今,導致淨土理論之混雜難分。 (四)就祖師定位而觀 中國淨土宗自隋唐興起,即迅猛發展,影響深遠。但早期並無祖師 之說,一任自然,隨意學修,顯其簡易普及,無人不堪。如印祖所云: 淨土法門,絕無口傳心授之事。任人於經教著述中自行領會,無不得者。 直至他宗各自建立統一的法脈傳承後,始波及於淨宗。而最早為淨土宗 訂祖位者,亦非淨土宗人, 乃是南宋時期天台宗人宗曉、志磐。 此二人在為他宗立祖之時,兼為蓮社立祖,形成早期的六祖、七祖之說。 至清朝中葉,志磐所立七祖說始為淨業行人所普遍認同,並遞增蓮池 、蕅益而形成九祖說。後更增推截流、省庵、徹悟及近代之印光, 始發展而成十三位祖師。 其定祖標准,以“同修淨業,功高德盛”為准。 實際上,自古以來,同修淨業、功高德盛者,遠不止十三人。 如大有功於淨宗的曇鸞、道綽,本有重要的理論建樹, 亦開稱名念佛之先河,並被收入諸多高僧傳、往生傳中, 反未入十三祖之列,此亦可謂淨土宗特有之一怪異也。 (他宗定祖,無不從創宗有功之人士開始。) 曇鸞、道綽雖未入祖師之列,並不妨礙其為祖師。如曇鸞大師 本身即有“四論之祖”及“肉身菩薩”之譽。 又,集淨土大成之善導,實承傳於二者之法脈而大成之。 故所謂“善導思想”,實含攝二者於其內,三者齊備,始為 一系統完善之體系,亦為集大成之義蘊所在。以此之故, 十三祖擴而充之,即成十五祖矣。於今二者雖無其名,不礙其實, 足可為淨業行人之師法模範。 二者於淨土宗理論之建樹、弘化之偉業,早為世人所共識。 如印光大師在力推十二祖之余,於曇鸞、道綽亦極力贊揚。 贊曇鸞“乃不測之人”“深得佛心,具無礙辯”,其《往生論 注》“妙絕古今”“洵足開人正智,啟人正信,乃淨業學人之 大導師”;贊道綽“乃出格高僧,專弘淨土”“一生講淨土三 經近二百遍,可知一年之中當講四五遍。不以繁重為忌,唯期 人各悉知”。因道綽大師於日念七萬佛號之余,講行並施,以 致“人各掐珠,口同佛號;每時散席,響彌林谷”,足見其自 行之精勤、化他之普廣,豈不可為後人之師也! 若單從一宗的確立標准而言(宗經、判教、立行、傳承等因素), 曇鸞實堪為中國淨土宗之初祖,道綽承之則為繼祖,善導大成則成 開祖(大開一宗故,或可稱宗祖)矣。此三位祖師一脈相承(若加 上印度的龍樹、天親,則成五祖說),實為淨土立宗之本, 如今已為有識者所普遍認同。 反觀淨土宗十三祖師之定位,與前五祖說有別,非前後相承, 只是後人依不同時期“同修淨業,功高德盛”者而推選之, 其內在並無義理相承之必然關系。 如早期之慧遠,啟建蓮社,大啟信仰之門,所修則以禪觀為主, 依般舟三昧而行;開宗之善導,則正依三經教,廣開淨土門, 以彌陀本願為宗,以專稱佛名為行;宋初之永明,則融會諸說, 開禪淨雙修一路,主萬善同歸之旨;明時之蓮池,則依華嚴體 系(兼帶禪宗)別釋淨土,標易行於玄門,明徑中之徑路; 明末之蕅益,則偏天台教綱詮釋淨土,宗信願專稱一法, 顯至頓至圓心要;清時之徹悟,則主依於禪,兼融於教, 力顯伽陀之圓旨;近代之印祖,則博采古之眾長, 偏歸他力本願,力勸專修念佛。 觀此即知,十三位祖師,異時同化,各有其功。 所謂“同修淨業,共願往生”是其大同之處, 亦是淨土以“願生為宗”之根本所在。 十三祖的確立,雖似建立了一“道統”傳承,為淨業行人樹立 起一師法模範,然細觀時節因緣及各自所主,即知前後並無傳承 關系,甚至教理行法各異,更有相差甚遠者。 可見淨土宗雖有十三祖之擬定,並未形成一貫之義理,如是自然 造成淨土理論之眾說不一,為學修者造成諸多困惑。 此亦正是十三祖說但取大同、不計差異之所致。 因“功高德盛”之影響,共成“同修淨業”之良導, 自不失為淨宗祖師。雖“同修淨業”,以顯淨宗要旨; 然如何修持淨業,則各異其趣。時節因緣不同, 教理的認知與行法的選擇,亦各有不同。 於教體而言,有重他力者, 有偏自力者,有二者兼有者。 於行法而論,有重心性者, 有偏觀想者,有宗持名者, 有主萬善同歸者。 就同宗持名而言,亦有專主持名與正助兼修之別、 兼含自力與全仗他力之異。 凡此種種,難以一概。就其大方向而言, 以“教依他力,行重稱名,證於往生”為主線, 為大同,為普遍所遵。 是以於十三祖,當觀其同而知其異,知其異而趨其同, 則可得其髓而免其失。 十三祖之說雖早普及於世,為淨業行人樹立一依學之標准。 但於常人而言,亦多只知之名,鮮知其實。 何況十三祖之間法義又非完全一致,如何抉擇,實為至難, 唯在各人自行取舍(大體而言,既可綜觀諸說,比對取舍; 亦可專依一說,直取心要。前者需有法眼抉擇,後者則較 省心省力)。 前於各祖之粗略比對,只是概說,依其所主而論。 比較而言,善導、蕅益、印祖思想,影響較為深遠, 亦多趨於相近,契於機理,最易得益,而善導尤為核心人物, 證悟甚深,是集淨宗大成者,亦為實際開宗人,更為彌陀化身。 其教法本有一內在傳承體系(如同他宗的血脈傳承),即遠承 印度的龍樹、天親,近承中國的曇鸞、道綽。 此一法脈,可謂正依三經而立宗, 有判教體系,有行門儀規,義理清晰,思路明了。 一入其中,即可拔雲見日;回觀諸說,如觀掌中紋路。 因歷史的原因,此一法脈唯唐時大興,後即失傳(就教理體系 言其失傳,稱名之行法則傳之不絕),故少為人知,唯其影響所在 ,及少許法語流傳,故後人無不贊仰依止,力主稱名一行,保全行 法之不絕。印祖有幸得見其《疏》,並極力流通弘贊,其理 始乃重光於世。近來則漸為普及,廣為人知矣。 以上內外諸多因素,導致淨土之說極為豐富而又極為混雜, 極為簡易而又極為艱澀,極為普及而又極被忽略。 非深入淨土宗正依經典及歷代祖師之論著,實難探明其究竟。 普通常人,受眾多不同知見的影響,自然難免疑慮叢生, 信仰亦自難以完全確立不移。 -- 一般人認知:淨土宗=念佛,那麼簡單=無聊? 但是善導大師云: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 答案:往往不是一般人所認知,除非願意深入了解。 淨土宗網站 http://www.pureland-buddhism.org/tc/index.aspx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5.54.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86337824.A.BE9.html
terryhosee: 真希望善導思想能發揚光大 02/06 09:59
terryhosee: 現在大多數信淨土的人都還是走要門而不是弘願門 02/06 10:00
terryhosee: 南無阿彌陀佛 02/06 10:01
noonee: 有一點我始終不懂 02/06 10:06
noonee: 為何許多號稱信仰淨土的普通信眾 最後都變成追求現世福報? 02/06 10:07
WEINUO: 因為沒願力更沒信心,氣弱膽小不敢承擔 02/06 10:25
godofmoon: 先研究淨土宗教義,再來研究為何要攝受弱勢劣根眾生。 02/06 10:38
creative88: 願意念佛都好都好 02/06 11:19
redbalon: 佛教中國化以後,成為眾多窮苦老百姓的ㄧ個小小希望, 02/06 17:28
redbalon: 希望來世能往生淨土不要再回人世間受苦。我覺得很奇妙, 02/06 17:28
redbalon: 為何這種易行法門沒有回傳至印度發揚光大?印度窮苦百姓 02/06 17:28
redbalon: 也很多,也沒聽過印度人再念阿彌陀佛。 02/06 17:28
godofmoon: 佛教由印度傳來~西域昇華~中國結果~但是受限歷史因素; 02/06 21:40
godofmoon: 例如外道入侵~法滅戰亂~西域全改宗回教~故難逆傳回~ 02/06 21:41
godofmoon: 印度自己也改宗婆羅門教~佛教處於和諧中被消融衰微... 02/06 21:42
yaqqq: 南無阿彌陀佛 02/06 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