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一一六五)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大王!有因有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告諸比丘: : 『汝等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 : 若於眼根不攝斂住,則世間貪、愛、惡不善法,則漏其心,是故此等當受持眼律儀。耳聲 : 、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乃至受持意律儀。』」 ------------------------------------------------------------------------------ ■ 補充—守護根律儀:不取行相、不取隨好、不增上執持 經論對讀——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止)、毗缽舍那道(觀)之正因:所謂1.密護 根門,2.正知而行,3.飲食知量,4.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初中【密護根門】有五:①以何防護者,謂徧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 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二者謂於正念,常恆委重而修習之。②何所防護 者,謂六種根。③從何防護者,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④如何防護,其中有二: 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 ,從彼諸境護令不生。即以六根而防護者,若於何境,由瞻視等,能起煩惱,即於此境, 不縱諸根,而正止息。其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若由忘念煩惱熾盛 起罪惡心,亦由防護而能止息。取行相者,謂於非應觀視色等,正為境界,或現在前,即 便作意彼等行相,現前往觀;取隨好者,謂於六識起後,能引貪瞋癡三之境,意識執持, 或其境界,雖未現前,由從他聞,分別彼等。⑤防護為何者,謂從雜染守護其意,令住善 性或無記性。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謂威儀等時,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正知而行者有二.....。」 釋義——摘自達賴喇嘛《覺燈日光》 接下來說到了四種能夠引發奢摩他(止)和毗缽舍那(觀)的資糧: 第一是密護根門,第二是正知而行,第三是飲食知量,第四是修習悎寤瑜伽,也就是 在睡覺時應如何修。(「悎寤瑜伽」比較精準的翻譯應該是不睡覺的瑜伽。) 首先講密護根門,由五個方面來做說明: 第一,「以何防護者」。要由什麼來守護自己的根門?由正念來守護。 以正念去防護時,又分兩個內容: 一是「徧護正念」,無論在什麼情況下,該看的或不該看的內容,都必須反覆地思惟 ,讓自己記住,不要忘記。 二是「於正念常恆委重」。有一些人會認為「我記性好,所學的內容不會忘記,所以 不需要再刻意去提醒自己。」錯了,為了密護根門,我們必須時常刻意地提醒自己什麼應 行、什麼不應行,這叫「常恆」。「委重」是說要尊敬法義。只是提醒自己應做和不應做 ,但內心沒有感受、沒有尊重,不應該這樣子。「常恆委重」,就是要以尊敬的心讓自己 恆常憶念法義。 第二,「何所防護者」。於何處做正念的防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第三,「從何防護者」。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去防護?當我們接觸可愛和不可愛境時。 六種根門接觸六種境界時,都會接觸到可愛(可意)及不可愛(不可意)境,也就是可愛 和厭惡境兩者。不可愛(不可意)不只是否認了可愛(可意),而是指厭惡。我們大部分的貪 、瞋,都是當六根接觸到六境產生六識時,由六識引發的,所以這時候,要特別去防護我 們的心,不要隨著貪、瞋而走。 第四,「如何防護」。如何防護可以分二:守護根及以六根而守護。 第一種防護是守護根。一般產生煩惱,是根和境觸碰之後產生的。境是所緣境,根是 增上緣,根、境觸碰後產生相,加上等無間緣—先前的意識,這些因緣聚合之後而生識。 因此,根、境、識三者聚合後,自然就會產生對於境的執取。所謂執取是說,無論他知道 的是否是實際的狀況,但至少他有一種「我知道」的感覺,這種執取的作用就會產生。 對於可愛境(可意境)或厭惡境(不可意境)的執取(趨入)產生之後,意識會去憶念(意 識透過混合義共相的顯現境去憶念,意識分別知中唯顯現相似境相的增益分就是義共相, 憶念的顯現境是義共相,憶念的分別知是聲總義總二者堪能混合而執取的耽著知)。意識 憶念可愛境或厭惡境時,與意識相應的受、觸就會產生作用,就會有感覺。在未通達空性 之前,憶念到可愛境(可意境)自然會產生貪,憶念到厭惡境(不可意境)就會產生瞋。 在此守護根的方式就是說,雖然根、境、識三者接觸了,已經產生了執取的作用,可 是意識在憶念時,刻意地透過正知察覺,正念防護說「我不應該產生貪、瞋」,於是憶起 貪、瞋的過失,讓自己的心不受到貪、瞋的影響。 「守護根者,是於六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不取行相」,即對不該看的境界 ,雖已看到了,但不要再去作意它,停止非理作意,不要去添增境上的好壞。「不取隨好 」,即無論是自己看過的,還是自己沒看過的,是從別人那裡聽聞的,不應作意「到底是 怎麼回事呢?是不是應該這樣子呢?」以這種方式來截斷貪、瞋。 第二種防護的方式是以六根而防護,是從根門上去截斷,就是眼睛不看不應該看的東 西、耳朵不聽不應該聽的東西等。 第五,「防護為何者」。防護的目的是什麼?要使我們的心遠離煩惱的雜染,並安住 在善性或無記性,無覆無記是說沒有煩惱的無記,人我執和法我執是有覆的無記。 (防護是指保護心意免受污染,令心住於善性或無記性,無記性有兩種,一種是有覆 無記,一種是無覆無記,有覆無記相應於輪迴,無覆無記不相應於輪迴。) 為什麼人我執和法我執是無記性(無記性中的有覆無記),不是惡性?因為凡夫,只要 未通達空性,所造的一切善業,他都會把善的境看作有自性,以有自性的我,來行有自性 的善行,所以一切的善行,都是在自性執著中去做的。 依由人我執和法我執這樣的自性執著,也可以去造善業,可是因為執取自性的緣故, 這種善業再怎麼累積都不能成為解脫之因。所以自性執著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惡(透過自 性執著可以造善也可以造惡),屬於無記。在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裡面,(依由人我執和 法我執這樣的自性執著)是有覆無記,因為這種無記的業會讓我們繼續在輪迴中。 我們防護讓心安住無覆無記是說,心沒有緣善惡法時,行、住、坐、臥等生活起居的 意樂既非善也非惡,無有執取(行住坐臥的威儀等時心安住於沒有自性執取的無覆無記)。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87205926.A.705.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79.24), 02/16/2017 09:52:27
Samus: 非常感恩 受用法語 02/17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