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犯「戒」跟造「業」是或許有重疊但卻是兩個不同的範疇 不受戒就不犯戒,是因為他無戒可犯 但不表示他的行為不造業 這個在觀念上必須要釐清,而且必需要有這種觀念 如果有那種想法,可能是沒學過戒 建議可以找聖嚴法師的戒律學綱要來讀一讀 進階的可以找弘一大師的南山律在家備覽 戒的開、遮、持、犯、或輕、或重 如何得戒、如何捨戒等等,都有一條條具體的作法 當然,它有討論的空間 但不能夠以平常的觀念來進行戒律的討論 再強調一次「沒有受戒,就沒有犯戒」 一個沒有受戒的人,當然可以按照戒律來生活,不管是在家戒或出家戒 那是他的自由,將來因緣成熟時他也會有相應的福報,但是 一、他沒有持戒的功德 二、他也不會有犯戒的問題 受了戒,才有戒可持、有戒可犯,不然怎麼叫「得戒」? 一切佛法真實功德的根基從這裡開始 如果不是這樣,在漢傳佛教發展的初中期怎麼會有一堆人為了解決戒律的問題 中原、西域、印度、斯里蘭卡各地奔波 甚至有人不知得戒沒有跑到天上問彌勒菩薩 那人叫華手比丘 這名字怎麼來的? 在三國魏文帝,也就是曹丕的時候 開無遮大會,皇帝就問:我們這裡的僧尼戒律誰傳來的?有沒有什麼證明? 大家面面相覷,因為當時戒律和儀軌不是那麼完備,都不知道怎麼回答 其中一個比丘就說:那只有去天竺找聖者才知道了 然後就一路出西域往天竺,終於遇到一位阿羅漢 漢僧就問:我們在邊地,僧尼受戒不知得戒沒有? 阿羅漢說:我只是聲聞聖人,不清楚,但我可以幫你問彌勒菩薩 於是阿羅漢就跑去兜率天問菩薩這事,菩薩說有 阿羅漢就說:那請菩薩能不能給我一個證明 彌勒菩薩拿了一朵金花放他手上,花便跑他手裡了 說這就是證明,等你回去,你也這麼作,這事就這樣解決啦 阿羅漢出定後照著作,那花就跑到漢僧手上了 回到中原後人們就叫他華手比丘 以前的人是這樣看待戒律的 一直到今天藏傳跟南傳為了比丘尼戒的傳承 還在從他們自己的戒律傳統,以及漢傳佛教這邊試圖尋找出調和解決之道 不是女性修行者說我按照尼戒規範的精神行持,就是比丘尼了 戒律的問題並不是那樣單純或有彈性 哪有那麼輕巧,一句「重實質,不重形式」就打發了? ※ 引述《s8402019 (黑影)》之銘言: : 懂得學佛已經很好了,皈依只是形式,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 : 你每持一條戒律就會有護戒神在身旁無時無刻保護你,一旦破戒護戒神就走開了。 : 在佛前受戒只是形式而已,重點在『持戒』。 : 無法持戒不是明知故犯,而是我們無始劫來的習氣使然,這很正常的,別灰心慢慢來。 : 需要一段時間長時間熏修,建議大德可以到如法的道場參加念佛共修, : 漸漸的會感覺到煩惱輕智慧長,越來越開心。 : 當然去正式皈依那是更好的,那就是對自己宣告正式註冊成為佛弟子, : 從此願意學習佛陀的教誨! :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南無阿彌陀佛 合十 -- To Save Innumerable Living Beings 眾生無邊誓願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5.189.20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00349838.A.5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