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在家修行:居士怎樣如法修行 一、正確對待慾望。佛教導我們要恢複本性的光明智慧,首先要寡慾。即「清心寡欲,少 欲知足」。按照佛學觀點能清心寡欲,人本有的智慧光明才可顯現。但有些居士卻對此有 片面的理解,認為斷慾望就是什麼也不要想,什麼也不追求,就要冷漠無情。因此,他們 對工作事業漫不經心,對家人冷暖漠不關心,整日的念經拜佛,完全不理會家事世事。也 正因為如此,他被別人認為是個悲觀厭世、冷漠無情的怪人。殊不知,佛教讓人斷絕慾望 的本意是讓人斷貪慾,並非捨棄一切追求,如果把正確的理想目標都看成慾望,那麼想修 成正果本身就是個慾望。 我們說如果一個在家的居士整天什麼也不幹,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這種寄生 蟲式的生活本身就違反了佛學宗旨。佛陀曾言:力圖解脫煩惱的人必須避免兩種偏倚的生 活。一種是不能戰勝私慾,過度追求私慾的生活;另一種是不必要的折磨自己的身心,過 著苦行的生活。所以,我們不要在信佛以後,一味地追求消滅慾望,而無所作為。信奉佛 教與積極上進、踏實努力的工作並不矛盾。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是個國家工作人員,你 花著納稅人的錢,就要為納稅人干工作;如果你是個工人,你在努力工作的同時,為家庭 多創造一些收入,使家庭和睦,同時也為社會在創造財富。這些都符合佛教的真理。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過著不勞而獲的寄生生活。因此,我們在家的佛教徒尤其要精進勇猛地 入世辦事,將事業搞得紅紅火火。況且一些出家的佛教徒也不是在世外過清閑。他們每天 四、五點鐘做早課,早課以後或者拜佛,或者坐禪,或者念經,或者禮懺,做他自己所要 修行的活動。你想一想,這麼早起身,兢兢業業、辛辛苦苦的修行,你說他是消極的嗎? 這種行為一般人不了解也沒看見,卻以為是消極。因此,我們在家的佛教徒一定要有志氣 、有骨氣,認認真真的修行佛法,在短暫的人生中慎思明辨,求得真正的佛法。 二、佛教徒在生活中時刻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認為自己信佛了,就比別人高明。相反, 信佛的人更要謙卑。佛教從凈化心靈這一方面來促使人們各自摒棄私見、私利、私慾,以 博大的胸懷,把一切眾生看成自己的同胞兄妹,萬物與我同為一體。我們要尊重別人的信 仰,使他人因你而理解、相信佛教。存好心,說好話,辦好事,做好人。如果居士不敬重 三寶,不慈悲寬容,不互相團結、互相幫助,在貪、脶、痴的迷惑下為名利而斤斤計較, 因個人的恩怨而毀謗他人,若如此,又怎能夠當好一個居士呢?因此,這是每個居士值得 深思的大事。居士應具有較高的覺悟程度,千萬不要忘記肩負的「上求菩提,下化眾生」 的重任。 三、要處理好佛教和家庭生活的關係。每個居士在現實家庭生活中,要真心皈依三寶,以 佛、菩薩為楷模,深入佛教經典,掌握豐富的佛學知識和社會知識,把佛法與現實圓融地 結合起來,為社會和人類服務。居士凈化人間的著力點,是從凈化家庭開始。 佛化的家庭要做到以下幾點:1、要孝敬父母。女的孝敬父母及公公婆婆,男的孝敬父母 及岳父岳母。必須兩者兼顧。 2、夫妻之間要應相敬如賓,把彼此當做共建幸福的善知識來看,所以應該相敬、相讓、 互助、互諒、互相的關懷。 3、對待子女要像母雞來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我們中國人所說「養兒防老」這個觀念 ,佛教徒並不贊成。佛教對子女的愛護和教養,目的不是為了防老,乃是為了盡責,因為 人的福報與業報,各有因果、各有因緣。父母宜教導兒女孝敬父母的倫理觀念,但不宜指 望兒女一定要奉養父母,否則便會因指望而變成失望之時,衍生出無窮的煩惱。家庭的成 員都當各盡各的責任和義務。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礎,家庭成員關係的和 睦、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升個人品質,進而達到凈化社會的目的。 四、要廣結善緣。人要避世修行並不難,難的是在人間肩負重擔依然走在堅信的大道上。 我們必須有地藏王菩薩那樣的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居士要通過愛父母、愛妻 子、愛兒女、愛兄弟姐妹、愛朋友發展到愛一切人。這樣,我們才把佛的旨意傳授給一切 人,讓人類永遠和睦相處,永遠不起紛爭。否則,只會讓人感覺信奉佛教的人跟常人不一 樣,是精神病。 因為居士每個人都有家庭、有事業工作,那麼我們有責任好好工作,同時照顧好自己的親 人。佛教講孝道。不敬父母是不孝,不敬老師是不孝,兄弟們不和,讓父母擔心,是不孝 。做事不負責任,對人沒有誠意,工作不努力,身體不好常生病,自己天天煩惱,皆為不 孝。佛告訴我們要孝親尊師,我們自己成佛,不但能度父母,還能度其他人。 因此,只有做一個孝順的子女,做一個仁慈的父親,做一個合格的丈夫,才能使家人與你 友好相處,在相處中才能把佛教知識傳給他們。否則,連家人都不能和你親近,你怎麼能 夠傳播善知識呢?學佛,一舉一動都要為他人著想,把自我看輕了,捨己為人,不令他人 生煩惱,這就是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5.37.10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06347687.A.795.html
opm: 蠻懷疑連自己都不愛惜的人,是會去愛惜誰?愛惜啥東西? 09/25 22:37
opm: 連自己都沒辦法接受自己的人,如何與家人和其他人相處? 09/25 22:38
cosmetics: 末學真是萬分感謝,感謝大德分享觀念,受教了,阿彌陀 09/25 23:32
cosmetics: 佛 09/25 23:32
kissung: 南無阿彌陀佛 09/25 23:42
tangchin: 於五取蘊染愛、耽著為性。謂此纏縛,輪迴三界。生苦為 09/27 17:39
tangchin: 業。由愛力故,生五取蘊。 09/27 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