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以佛經解佛經的確是正道。 很抱歉,在下才疏學淺,不能解說這位老太太是 誰,我也不認識這位老太太。我也還沒有能力能詢 問釋迦牟尼佛,遇到人世間新的問題,佛經上沒有 記載的話,要去問誰比較安心。末學無意變更咒語 咒音,老和尚這篇文章,也或許是對當時聽課的人 解釋誠敬的重要性。或許連不識字的老太太都能有 一番成就,勉勵聽課的人不要妄自菲薄,老實念佛 好好修行。 我們知道佛法有四個原則: 第一,依法不依人:依佛的正法,不因為某一位老師、法師、上師或善知識,我特別喜歡 他,或者他對我特別鍾愛,而只相信他說的佛法,其他人所說的,我一概不理,不以為然 ,這不是一個佛弟子所該有的行為。學佛人只問對方所說的是不是正法,而不被個人的喜 好愛惡所迷惑困宥。 第二,「依義不依語」,是說縱使你能把佛經倒過來背,如果沒有搞清楚經文的道理,也 是沒有用的。你要把經文的義理,像吸收營養似的吸收,不死守經文的文字語言作標準。 我常勸學佛的同學們,不要陷於這一百年來的佛學著作及註解中,昏頭轉向,應該直接研 究佛經。至於名詞不懂,則可查佛學辭典,乃至於我所寫的及我所說的,只是幫助諸位了 解研究佛經而已,不要以我的話為標準,要直接以佛經為依據。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經有些是了義經,有些是不了義經。了義是徹頭徹尾的通達 圓滿,譬如「楞嚴經」、「圓覺經」、「華嚴經」、「法華經」,這些是了義經。有些是 不了義,乃是佛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對宇宙生命問題的方便說法,雖末直截點出佛法的究竟 ,但若能將這些道理參照對比、融會貫通,還是有個趨向了義理趣的脈絡可尋。 第四,依智不依識:佛法是智慧之學,不是盲目的迷信,也不是呆板的功夫,真正智慧不 是根據我們的意識妄想去推測。 感恩頂禮淨空老和尚、南懷瑾老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7.16.14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07481468.A.257.html
kalestorm: 根據第二依經不依論的原則,應該要拋棄該第二原則,( 10/09 00:57
kalestorm: 因為佛經是寫:依義不依語)有種矛盾遞迴的感覺10/09 00:58
感恩大德,阿彌陀佛。
yaqqq: 第二是依義不依語才對,經論是同等重要的。10/09 02:26
yaqqq: ~南無阿彌陀佛~10/09 02:26
感恩大德,阿彌陀佛。(已修改) ※ 編輯: kissung (49.217.16.148), 10/09/2017 02:32:54 ※ 編輯: kissung (49.217.16.148), 10/09/2017 02:34:54
soulism: 以經解經不一定可以,像般若經去解釋像楞咖經,是不行的 10/09 09:03
soulism: 不同系的是不能放在一起看. 10/09 09:04
Xras: 用般若解不了楞伽是程度問題,不是系統問題;佛經跟吠陀、聖 10/09 09:16
Xras: 經或可蘭經之類的才叫系統不相容… 10/09 09:16
soulism: 用空來解釋常樂我淨,解釋眾生本來成佛,這要從何說起. 10/09 09:28
Bonaqua: 常樂我淨,是離斷常之常,離苦樂之樂,離染淨之淨。 10/09 10:15
Bonaqua: 所以稱真常、真樂、真我、真淨。這都是對實相描述。 10/09 10:16
Bonaqua: 文字是意識的表達,屬於世俗諦,然而解釋第一義諦, 10/09 10:18
Bonaqua: 還是要透過文字來描述,只是讀者自己要深入明白上一層。 10/09 10:18
Bonaqua: 一般人讀般若認為的"空",是意識想的空義,是眼睛看到的 10/09 10:19
Bonaqua: 的空相,但般若談的空相,很明確地講是離眼界之空,是離 10/09 10:22
Bonaqua: 意識界之空,所以 "依義不依語",但可看出要表達的 與 10/09 10:26
Bonaqua: 常樂我淨都是直指同一究竟涅槃之實相義。 10/09 10:27
Bonaqua: 佛經有對眾根性來講解,所以未必有矛盾,而是接受度到哪 10/09 10:28
Bonaqua: 佛就講什麼法。 10/09 10:28
Xras: 空怎麼不能解釋常樂我淨?阿含裡頭都有的東西…… 10/09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