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學習《地道》、《八事七十義》及《四部宗義》,是與《廣論》平行一起學,還是有先後 次序?這些基礎課程,哪個先學,哪個後學? 來源: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班 見悲青增格西 http://chienching.blogspot.tw/2012/03/blog-post_09.html 說到學這些課程的先後次序,按照寺院的方式是很好的。 先學攝類學及心類學。攝類學及心類學可以說是七部量論的白話、濃縮版。我先前一直沒 有開攝類學及心類學的課,因為一直沒有看到合適的教本。攝類學等課,第一是為了培養 糾正語病,第二是用很淺白的方式介紹七部量論,第三,它也會大略地交代七部量論的邏 輯,但這個邏輯主要是用語方面的邏輯,不會真正地套用七部量論的邏輯。所以學習它們 可以讓我們瞭解七部量論等佛教常用名相,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就好像有了共同的語言、 共同的概念、世界觀。七部量論是印度人寫的,翻譯成藏文,再翻譯成中文,中文或許還 好讀些;但是攝類學等課不同,它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彙編出來給西藏的小孩子學習用的, 所以書翻譯成中文後就走味了,除了佛學名相可以接受外,它的寫作語法與中文語法格格 不入。本來學習攝類學等目的之一是為了消除語病,訓練沒有語病的講話方式,但是真的 好好去學這些翻譯本的話,反而會變成都是語病,因為中文的用字遣詞與藏文是完全不一 樣的。因此,如果可以的話,應該要自己編一套類似的中文教材。原本內容中,立自宗的 部份全部都可以取來用,但破他宗、斷諍的部份則要重新編寫,這樣才會變成比較好的教 科書。總之,我覺得現在沒有教科書,當然這些也有學習的必要,因為它們是七部量論的 白話版,但是學這些時,就是儘量學立自宗的部份,至於破他宗及斷除諍論的部分,在沒 有很好的版本之前,其實只會攪亂自己而已。 學攝類學及心類學非常重要,如果學過這些,對佛法的一些基本名相及理念會有大概的認 識。佛教有自己的名相系統,與現代的用語不同,所以初學佛的人讀經論常會有格格不入 之感。初學者若不學這些名相,在不清楚這些名相的狀況下,要清楚佛法是很困難的,而 且缺乏了共同的語言,講者也不容易解釋清楚。 接著學《地道》、《四部宗義》。學了《地道》,你會無誤的、很標準的認識《廣論》的 內容,但是那只是架構式的標準地瞭解,細節上要怎麼修,不學《廣論》不行的。也就是 ,若只學《廣論》,你或許會修,但是你不會清楚瞭解《廣論》,處處會理解錯、講錯。 所以先學《地道》,之後是《廣論》。學習《唯識二十頌》、《入中論》等則要與《廣論 》毗缽舍那章搭配,《四部宗義》則是學《入中論》等的基礎。雖然說《四部宗義》是進 入中觀的基礎課程,但是學《四部宗義》對初學佛者來說也很重要,因為處處會提到勝義 諦等佛教名相,學了《四部宗義》才會認識這些佛教共同用語。 《地道》、《八事七十義》可以說是《現觀莊嚴論》的白話版,《四部宗義》可以說是現 觀加中觀的白話版,因此學習這幾個白話版非常重要。學習這些之後,對於主要的佛法內 容,可以說大概都學了。此時,若再從般若、量論中拿些一致型的書來看,就又看不懂, 這是因為它們太艱澀的緣故,但是之後一再反復學習,看懂的時候,會知道其實就是以前 學過的那些內容,沒什麼不一樣。學般若、中觀時,就是般若方面學一本書,中觀方面學 一本書,對那本書好好地學,學通以後,看其他的書都會是一樣的,如學了《入中論》後 ,再看《入中論善顯密義疏》,雖然不能說全部都會懂,但也八九不離十了,再看《正理 海》也一樣。這些書其實是差不多的,只是編排不同而已,就像與《菩提道次第廣論》有 關的書有很多,如《樂道》、《速道》等八大注釋,個個都會說有很大的特色,但其實是 差不多的。 總之,第一步是學攝類學及心類學,第二步是地道,第三步是《四部宗義》、《八事七十 義》、《唯識二十頌》、《入中論》及《現觀莊嚴論》。對於這些內容,我會一再重複講 ,你們聽第一輪時,大可以輕鬆地聽過去,不需要太認真。第一次就認真聽,想弄清楚所 有的細節,會很累人、事倍功半。但是到了第二輪,就要認真一點學,這樣會比較好。因 此,可以的話,這些課聽二輪會比較好,但是聽第一輪的時間與聽第二輪的時間要有所間 隔,譬如今年聽心類學,過半年或一年後,再回去聽第二遍。 先前有人跟我說,我們的課很好,可是不吸引人,因為課太難、太深。難道不可以上一些 輕鬆的課?或改變一下弘法的方式?意思有類似電影弘法、唱歌弘法,其實有很多輕鬆的 弘法方式,不需要那麼嚴格。他說的是實話,我也認同,因為我覺得他講的話很合乎現在 人的口味。現在的人好像沒什麼耐心,這邊熱鬧就參加一下,那邊熱鬧也參加一下。問題 是這樣下去,十年、二十年過去,回頭看學到了什麼?什麼都沒有。現代人的缺失可能是 這個。 前陣子,我們上課時有人來錄影。我認為像五部大論這類艱深的課程放在網路上應該是非 常好。這個當然吸引不了多少人,但對真正想學的人而言,容易取得這些資料,應該是很 好的一件事。現在網路上,天馬旗、煙供等照片一大堆,藏傳佛教看起來多采多姿,但是 瞭解那些又怎麼樣?那些不過是花拳繡腿,只能看不能用。或許上傳的人以為其他人會進 來點一點、看一看,看到這個點閱率很高,就努力貼這個,以為大家都在點閱,在幫很多 人,事實上,他人只是隨意流覽,根本不當一回事。那對誰有説明?都是在騙人。學佛的 中心也是一樣,大家也都看得出願意花時間學習的人不多,所以就開輕鬆的課。世界上真 正想學法的人是不多,可是能夠服務這些少數人才是比較好的,其他雜事就不管它。 在三大寺學習五部大論,可以說是職業,不學不行;在臺灣,能夠像這樣安下心來讀這麼 久,真的非常值得隨喜。像這樣的人很少見,但是不能當作是怪事,學法本來就該如此。 不要把學佛當成是輕鬆的事情。很多人都覺得學佛是要開心,為了開心才來學的,或許沒 有錯,但這樣目標就太小了。我們處理這一輩子的事情就感到很難、很累,超脫三有的事 ,又哪里會是容易的事?現在只是沒有那麼多時間、能力,事情放不下來,所以只能學《 廣論》,未來這些內容全部都要學。五部大論不僅要學,還要學精;不僅要學精,還要修 ,只有這樣才能夠成佛。學佛只有這一條路,沒有其他路。或許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唯一的 路,但是因為太困難,所以就開方便。方便的話,大家都輕鬆,可是這個方便就沒有在學 佛,而且混淆是非。 回顧歷史,學佛走岔了路,學偏的例子不少,但是花幾十年的時間學習五部大論,之後再 認真去修行的人,幾乎沒有人不成就的。有些人的成就是很多人在褒,但也有很多人在貶 ,可是像噶當派的修行者,就沒有人貶,無論從哪方面去檢驗,都找不出修行上有什麼問 題。同樣,認真學過《廣論》及五部大論之後再去修行的人,幾乎沒有不成就的。 學過《廣論》及五部大論之後,要學密續。密續方面可以學《密宗道次第廣論》等。顯密 都要學,這樣對佛法才有整體的概念,否則只學顯沒有學密,或學密不學顯,所得到的都 會是片面的。同樣,只學廣行,未學深見,或只學深見,不學廣行,也是片面的。只學大 乘,不學小乘,連片面都談不上,因為所學的只是空中閣樓,如果只學小乘,不學大乘, 雖然沒有善巧方便,或許還具備一點基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47.212.16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21162271.A.161.html
cool810: 感恩_/\_ 03/16 10:59
hygen: 格西真是言淺意深,完全切中我內心的需求,誠摯的頂禮格西~ 03/16 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