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數息法門主要是修定,遮除散亂心獲得禪定的目的,是要發起慧觀。這些攝於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三學中,修學禪定(定學)的障礙,主要是「沉」(沉沒)、「掉」(掉舉)二者。 : 昏沉是愚痴之因,昏沉令智慧蒙昧闇鈍,而成愚痴之因。 : ------------------------------------------------------------------------------ : 摘自--南懷瑾<如何修證佛法>: : 現在一般人一看《六祖壇經》的「無念為宗」,坐起來什麼都不管,變成大昏沉了; : 這樣大昏沉的修持幾十年,下一生的果報變豬,豬牛就在大昏沉中,不要以為是修行!所 ------------------------------------------------------------------------------ ■ 補充--修定的主要障礙「沉」(沉沒)、「掉」(掉舉)。「沉」有粗、中、細,沒有了 粗沉,還有中沉,沒有了中沉,還有細沉,住心的發展,降伏粗中細品的沉沒 轉自:正法解行林佛學講堂 https://www.facebook.com/zinss.tw/ 學生問:該如何理解經論所説:「惛沉是沉沒之因」,我好像覺得先有沉沒,然後惛 沉睡著了是嗎? 師父答:雖然經論上說:「惛沉是沉沒之因」,但最好把“昏”與“沉”分開會比較 好。此在中觀派的《修次第》及唯識派的《解深密經》中皆說:由“昏”生“沉”。既然 是因果關係,因絕對不是果,所以文字的安立與理解,把“昏”與“沉”分開比較好。 首先理解其體性,在無著菩薩所著《集論》及世親菩薩所著《俱舍論》皆說:「昏是 癡分所攝,身心重而無堪能性。沉者,謂心於所緣,執持之力緩,或見所緣不明,或雖有 澄分,而無所緣明了之精執力,即成為沉。」 中觀派《修次第中篇》云:「若於一時,或如生盲,或如入暗,或如閉目,心不明見 所緣,爾時當知即為沉也。」 此中,如盲、如暗、如閉目是形容詞,重點在形容所緣——即不明見所緣。但不是心 不見所緣,乃不見明了精確之所緣,是為沉相。但沉分(沉的分類)粗沉、中沉、細沈。 此中,「細沉」與真三摩地極相似。因為三摩地有「住分」及「明分」,而細沉亦有 「住分」及「明分」,但差別在,細沉不俱有「明了精執之力」(亦有說精實之力)。此 精執之力(亦有說精實之力)初住緣時雖俱有,但稍久,其精實之力稍退,不能如初,即 入細沉。 「中沉」:心亦住所緣,亦明而澄,惟明分缺乏精實之力。 「粗沉」:心亦住所緣,而不能精持,且不明顯,如閉目然。 此中,“明”是指所緣,“澄”是指能緣。 總之!細分之沉(細沉),住分、明分、澄分均已具備,惟無相續之精實之力。可以從 細沉,而推知中或粗沉。而“昏”的重點在身心無堪能性。 但對治昏與沉,經論說在正念及正知。而正念及正知的培養都在平常修學經論,而其 重點就是以經論的正理思惟觀察,這是中觀師及唯識師無著及世親菩薩所強調的。 所以平常若沒有習慣以熏習正理思惟觀察,絕對墮入昏與沉。所以沒有經論正理的串 習,要閉關或要打坐,乃至念誦經典儀軌、持咒、念佛等等,都要非常謹慎。論說若養成 昏沉的習氣,這是墮畜生道之因! ~~能海法師~~ ------------------------------------------------------------------------------ 註: [1] 五十一心所法中,「昏沉」是二十隨煩惱心所之一 《大乘五蘊論》:「云何昏沉?謂心不調暢,無所堪能,蒙昧為性。」 《大乘阿毗達摩集論》:「何等昏沉?謂愚癡分,心無堪任為體,障毗婆舍那為業。」 [2] 南懷瑾: 在昏沉的時候,心念好似在寂寂的狀態一樣,但是既不能繫心於一緣,也不起什麼粗 的妄想,只有一種昏昏迷迷,甚至無身無心的感覺,這就是昏沉。在昏沉現象初起的時候 ,有時會有一種幻境,就像在夢中差不多,換句話說,幻境都是在昏沉狀態中產生的,因 為在昏沉時,意識不能明了,而獨影意識卻產生了作用。修定的人,最容易落入昏沉的境 界,如果不能了解這是昏沉,而自以為是得定,實在是可悲的墮落。 [3] 修習禪定的過程,獲得九住心的第九住心時,降伏所有粗中細的「沉」與「掉」 《雜阿含經》:「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 《瑜伽師地論》:「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止的作業)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 令心安住,謂令心──1.內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調伏→6.寂靜→7.最極寂靜 →8.一趣→9.等持。....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止)品。」 禪定攝於定心所,九住心的過程,定心的品質從初住心次第增上至第九住心,調伏粗 中細品的「沉沒」、「掉舉」,圓滿九住心時,內心解脫了所有「沉」、「掉」的障礙。 圓滿了九住心,進一步可生起初禪近分定,透過初禪近分定進一步獲得初禪正行。佛典中 關於「九住心」、「八斷行」的修學禪定教授,可參考《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 淨界法師<聽聞儀軌講記>:「宗喀巴大師說:「正見是一切善法的根本。」無量無邊 的善法,都有一個根本,就是「正見」。所以我們剛開始學佛,第一件事情就是「聽聞佛 法」,建立整個修學的正見。....修行最怕的是什麼?就是錯認消息。這個車子開半天, 就是上不去(或者自以為上去了)。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正見—缺乏正法的引導。」 修行最怕錯認消息,勿把沉當作是定。昏沉、沉沒,是修學禪定要對治的五蓋。止、 觀的修學,止的體性是定、觀的體性是慧,莫把"止"誤以為"觀"、莫把"定"誤以為"慧"、 莫把"奢摩他"誤以為"毗婆奢那"。如何正確的修學,需要透過相關法類的聞思學習,修學 佛法的要素,佛典中提到:「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24185122.A.8BD.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04/20/2018 10: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