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接續前文....#1RgiybuI (Buddhism) 佛誕節-39) [4]《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阿彌陀佛復告彼言:諸善男子!汝若今欲正念佛者,當如是念:…乃至『不念彼如來 ,亦不得彼如來』(從色法乃至佛法身等一切諸法皆非勝義中有),彼作如是念如來已,如 是次第,得空三昧(聖根本智相應)。善男子!是名正念諸佛現前三昧也(念佛三昧)。」 ------------------------------------------------------------------------------ ■ 補充:從色法乃至佛法身等諸法非勝義中有(勝義中自性不能夠成立、諦實不能成立) 摘自:中觀寶鬘論 諾布格西 要斷除愛(貪愛)這種俱生緣,要通過什麼方法呢?要了解無自性,無論是愛(貪愛 )或者是境,它們(有境&境)都是無自性,它們不從自方存在、不是獨立存在,所以通過 了解愛和境等等它們都是無自性,那我們就能斷除愛,對於樂受的愛以及對於離苦的愛。 沒有這樣的俱生緣的話,即使我們還有以前造過的引業,所謂的近取因,因為缺乏俱生緣 ,所以引業不會被激發,因此我們就不會再投生輪迴,我們獲得解脫。 因此在《釋量論》解釋中就強調,我們必須通過明白空性,通過了解緣起來斷輪迴的 根本,所以對於空性必須下工夫來研究,通過聞思修來證悟空性(諸法的究竟性-勝義諦- 即空性;諸法的究竟法性,即如所有性的勝義諦,也就是真如,也就是無自性),要對於 空性生起非常精確、非常準確的了解,必須要研究這些大論如《入中論》等等,通過聞思 修最終才能通達空性而得解脫。 如果要非常準確地了解空性,我們必須進行聞思修,例如龍樹菩薩的理聚六論,還有 月稱菩薩的入中論,都是非常經典的理論。 其中在月稱菩薩的《入中論》當中,第六發心(第六品)中非常仔細的解釋證明補特伽 羅無我還有法無我的道理,這並不是說前面的五品不重要,前面的發心是解釋六度中的前 面五度波羅蜜,然後第六品解釋的是般若波羅蜜,所以這裡對於補特伽羅無我還有法無我 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宗喀巴大師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對《入中論》有非常清楚 的解釋,所以同學如果有機緣的話,應該好好的研究第六品的解釋。 在第六發心是先解釋如何悟法無我,再解釋如何悟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一般來講 如果要證悟無我,是先從補特伽羅無我再證法無我,可是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的解釋中,是 先解釋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的解釋在後,理由是這兩者之間,法無我比較難證悟,所以 月稱菩薩他說難證悟的先解釋,然後再解釋比較容易的補特伽羅無我,所以它是通過斷四 邊的理由來證明法無我,所以同學們有機會的話好好來研究,那會非常好。 我們接下來看第64偈,解釋通達空性的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心,因為前面是解釋如果 你能通達空性,你就會獲得解脫,那通達空性的心是一個怎樣的心。 第64偈就說到「由何心能見,依名言中說。無心所無心,無境不許俱。」 有些人就對於通達空性的這種心有些誤解,他們認為如果通達空性的這種心被證悟了 ,那麼一切所斷的塵都被消除掉,如果把所有這些所斷都斷了,那麼心就不存在,心就會 斷滅(然而心是無常法的相續存在),如果從我們的觀點來講,如果說心離汙垢、垢染之後 會斷滅的話,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損減,就是把有說成無,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 我們是解釋在聖者的根本智前,通達空性的這種智慧,沒有二相(二顯),從這樣的觀 點可能有些人就會誤解說心已滅掉了,因為一切的世俗相都沒有了,可是這並不意謂著心 斷滅、心不存在(心是無常法的相續存在),如果是承許心在離垢之後就斷滅的話,這是極 大的一種損減。 64偈前面兩句說「由何心能見,依名言中說」,這裡就是要回答這個問題。 那是由怎樣一個心才能通達空性,這裡是說其實心也是一種依名言中說的這種心,因 為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樣的心見空性,那這樣的一個心它本身也是勝義諦,這樣是不正確的 。因為見勝義諦的心其實並不是勝義諦,它是世俗諦,它還是一種依名言中所說的一種心 ,所以它既不是不存在(心是無常法的相續存在),它也不是勝義存在(這樣的心-根本 智-也不是勝義諦),所以見空性的心是世俗諦,它是遠離二現(二相的顯現)的現象。 二現(二相的顯現)有分三種,一種二現是世俗的顯現,一種二現是諦實的顯現,第 三種二現是境與有境的顯現。 當然我們說通達空性的心(根本智)遠離二現,並不是說只要你證悟空性,你的心就遠 離二現,要直接通達空性才會遠離二現,如果不是直接通達空性的話還是會有二現。例如 當一個人起初證悟空性的時候,並不是現量,它是一種比量,因此它還有二現,例如它還 有世俗顯現、還有諦實顯現。(先有比量證空性的比量智,才有現量證空性的根本智。) 所以我們這裡說到通達空性的心(現觀、現證、現量空性的心-根本智),它是依名言 中所說,是要破斥一些人他們對於這樣的一個心這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可能了悟空性之後 ,這個心它會斷滅,或者它成為勝義諦,這是不正確的。 第64偈前面兩句就指出了,即使心直接通達空性,它也不是勝義諦,它還是名言有, 是世間共許的一種現象,它不是不存在(心是無常法的存在),它也不是勝義諦(這樣的心 是世俗諦,且勝義中自性不能夠成立、自相不能夠成立、諦實不能成立)。 第三、第四句說到「無心所無心,無境不許俱」。第三句(無心所無心)有兩種讀法, …心王和心所,…心的前後剎那,…。第四句(無境不許俱)破除自證分,…。 ------------------------------------------------------------------------------ 註: [1]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般若經》云:「『具壽須菩提!為以生法,得無生得?為以無生法,得無生得?』 須菩提言:『具壽舍利弗!我不許以生法得無生得,亦不許以無生法得無生得。』舍利弗 言:『具壽須菩提!豈無得、無證耶?』須菩提言:『具壽舍利弗!雖有得、有證,然非 以二相。具壽舍利弗!若得、若證,唯是世間名言。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 菩薩,亦唯世間名言,於勝義中無得、無證。』」亦不許以無生法得無生得以上,謂推求 能得所得二假立義,則得非有(非勝義中有)。故觀察時,破由二門得其所得。由二相觀察 之所得,於無自性法中不應理故,唯不觀察於世間名言許有此得。經云:「雖有得有證, 然非以二相。」即明彼義。言得者,謂證得所得。如說此二,於勝義無,於名言有,…。 [2] 現證空性的根本智,是沒有二相顯現的智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玄奘譯):「時,舍利子問善現(須菩提)言:『於意云何?為 欲以生法,有所證得?為欲以無生法,有所證得耶?』善現對曰:『我不欲以生法有所證 得,亦不欲以無生法有所證得。』舍利子言:『若如是者,豈都無得、無現觀耶?』善現 對曰:『雖有得、有現觀,而實不由二法(二相)證得。舍利子!但隨世間言說,施設有得 現觀,非勝義中有得現觀。舍利子!但隨世間言說,施設有預流、有預流果,有一來、有 一來果,有不還、有不還果,有阿羅漢、有阿羅漢果,有獨覺、有獨覺菩提,有菩薩摩訶 薩、有菩薩摩訶薩行,有諸佛、有諸佛無上正等菩提,非勝義中有預流等。』」 [3]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覺燈日光》<皈依三寶> 第一次獲證滅諦是在見道解脫道,由見道無間道現證空性的智慧證得。…要怎麼形成 現證空性的智慧?必須先通達空性,成辦緣空性的止觀雙運,接著長時間反覆觀修,慢慢 地稀釋、淡化緣空性時所產生的二相,等到能夠以現量而非比量的方式看到空性,就叫作 現證空性的智慧。現證空性之前要以比量一再串習空性。在修空性時,有所謂義共相,這 個義共相要透過加行道的煖、頂、忍、世第一法慢慢稀釋,最後才現證(現觀、現量)空性。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39470268.A.C78.html
creative88: 隨喜 10/14 10:37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10/14/2018 11: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