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般的祭祀、祭拜行為要注意避免迷信。 佛法說的禮拜,如《善生經》中佛陀教導禮拜的意義,何者是離惡行、應當遠離的惡緣, 何者是行善行、應當親近的善緣,又說了應行禮敬父母、師長、出家沙門等六方的理由。 又,《法華經》曾提到: 「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 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 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此中說到:佛陀過去生曾為一名比丘,他的名字叫作常不輕,為什麼被叫作常不輕呢?當 他見到佛教的四眾弟子:出家修行的比丘、比丘尼,在家修行的優婆塞、優婆夷,一律禮 拜讚歎,說自己深敬於你,不敢輕慢於你,為什麼呢?如果你等都能夠行菩薩道的話,將 來會成辦佛果。這位比丘經常這麼說的緣故,因此這些增上慢的四眾弟子稱他作常不輕。 傲慢的原因,來自增益的我見,因為缺乏緣起的智慧,愚昧於相互依賴觀待緣起的道理, 因此增益了我見(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由增益執持的我見產生我慢。如果知道了緣 起無我的道理,因為有對方才有自方的觀待施設,那麼自然會恭敬愛護對方,不敢輕慢。 透過了知緣起的智慧,並且發起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由緣起空正見的智慧與 大悲菩提心的發心,結合這二者趣入菩薩道,行持菩薩道,將來能夠成辦佛果。又,此中 也含有勸小乘行者廻小向大的意涵,意即小乘行者終將行菩薩道,由行菩薩道而成佛。 又,《普賢行願》提到: 「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虛空 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此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由了知緣起的智慧與發起菩提心的心力,於十方諸佛的佛果為所願境,作廣大修行。 《普賢行願》: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 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 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 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 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又,一般我們會因為感恩,而對父母、師長、於社會有貢獻的人等對境作禮敬,同樣的, 佛教裡對於三寶對境的禮敬,一則感恩教化,二則提醒自己見賢思齊去除放逸。又,佛教 提到四重恩:三寶恩、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透過憶念這些內涵能夠精進行道。 ------------------------------------------------------------------------------ 祭拜、祭祀的對境,通常是對於自己有恩者,或品行高潔者,或苦難者,對於祭拜的對境 ,應該透過感恩、追思、反省、慈悲,獲得向上、向善的提升,並且免除苦難者的恐懼。 祭拜、祭祀的行為,例如個人家庭對親人的追思,透過憶念親人的恩德、功德,期許讓自 己、家庭變得更有良善的品質。又如國家對社會有功者的祭拜,對社會苦難者的祭拜,在 追思與反省中共同成長,乃至祈願社會的和平。 又,一般的祭祀行為,應避免不當的戒禁取,如《地藏經》說: 「…慎勿殺害,及造惡緣,…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 深重。…何忍眷屬更為增業。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 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復困重。」 ------------------------------------------------------------------------------ [1] 《十住毘婆沙論》: 「以恭敬相故,右膝著地偏袒右肩合掌,是事應初夜一時禮一切佛,懺悔、勸請、隨 喜、迴向。…若於一時中,行此事者,所得福德若有形者,恒河沙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三 千大千世界所不容受。…又佛於般若波羅蜜隨喜迴向品中說,…若菩薩作是念,如諸佛知 見是善根福德本末體相,何因緣故有,我亦如是隨佛所知所見迴向,是人得福多。…是菩 薩為般若波羅蜜守護,以善根隨法性(諸法的究竟性質是沒有不依賴觀待他者的無自性) 迴向所得福德,…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得善行菩薩道,行勸請隨喜迴向與空(體性 而言無自性)、無相(因方面而言無自性)、無願(果方面而言無自性)和合無異。」 [2] 摘自本板po文:#1Q5FseCu [地道] 《地道建立》 (20) 有「戒禁取見」這一類人,…對於他們的造物者,用宰殺畜牲之後的血來作供養,這 也是一種顛倒的供養方式。他們雖然承認解脫,但是證得解脫的方法卻是顛倒的,即使他 們承認有解脫,但是因為方法錯誤的緣故,所以走的方向反而離解脫的目標越來越遠。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53055838.A.4C8.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03/20/2019 13:25:06
dakudai: 阿彌陀佛! 03/20 17:04
eudamonia4u: 南無阿彌陀佛 03/20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