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接續 #1SmwQhC5 《地道建立》(104)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7.從大乘見道轉到修道的方式   轉移至上道的方式:當見道後得位之後,再次平等地安住於空性的根本定智,已經成 為粗粗品俱生實執當中分為粗、細二分之粗分(粗粗粗)的正對治時,即是從大乘見道轉 移至大乘修道了。這個過程是在同一座根本定中。   從行者心中生起大悲心一直到無學道,進展的情況再稍作說明:   當行者的心續中生起大悲心(大悲心是遮除只緣自利作意,想要幫助一切眾生脫離痛 苦的意樂動機)時,就是大乘種性覺醒者,這時行者還未入大乘道,但他心中的大悲心是 產生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非常重要的清淨因緣,所以從大悲心進一步要生起 菩提心已經非常容易了。[1]   一旦行者透過大悲心生起定義具足的菩提心(任運無造作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時 ,行者就正式成為大乘行者,亦即正式進入大乘資糧道。從大乘資糧道要轉移至大乘加行 道,主要是要有緣空性的止觀雙運三昧(獲得緣空性的毗婆奢那=緣空性的止觀雙運)。   當行者有緣空性的止觀雙運三昧,就從大乘資糧道轉移到大乘加行道。當行者有辦法 現觀空性時,就從大乘加行道進入大乘見道(見道正對治斷除遍計所斷或遍計實執)。   當行者有辦法正對治粗粗粗品的修所斷(俱生所斷或俱生實執),就從大乘見道轉移 到大乘修道。當他能正對治細細品的修所斷時,行者就從大乘修道轉移到大乘無學道。   以上是從大乘種性覺醒到無學道整個晉升的情況。[2]   當行者從大乘的見道解脫道出定,到了後得位。然後從後得位再次入緣空性的根本定 ,一旦這個根本定智有辦法開始對治俱生實執(修所斷)時,行者就從大乘見道轉移到大 乘修道無間道,這個大乘修道無間道和前面的的大乘見道都是在初地。   一旦這個大乘修道無間道能斷除粗粗粗品的俱生實執,此行者即進入第二地,亦即證 得斷除粗粗粗品的俱生實執的大乘修道解脫道。   能斷除粗粗粗品的俱生實執的大乘修道解脫道是落在第二地,但是對治粗粗粗品的俱 生實執的大乘修道無間道則是在初地,所以初地有見道也有修道這兩個部分。   所有的大乘見道都落在初地,能對治粗粗粗品俱生實執的修道無間道也是落在初地, 但斷除粗粗粗品的俱生實執的大乘修道解脫道則是落在第二地。接下來看 32 頁: 3.3.1.4.4 解釋大乘修道 分二:1. 解說大乘修道的所斷不順品,正式解說大乘修道 (P.33) (....待續....) ------------------------------------------------------------------------------ [1] 菩提心是由大悲心引發為了利益有情我要成佛的發心 成辦佛果是成辦一切種智的無上正等菩提,成辦一切種智的遍智才有圓滿利益有情的 能力,才能達到菩提心利他發心的目標。要達到菩提心求證佛果的目標,只有菩提心的發 心還不夠,還要有空正見的智慧才能斷除成佛的障礙,斷除成佛過程的障礙要有空正見。 [2] 現觀的次第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唐.玄奘法師譯):「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 修道、究竟道(無學道,大乘無學道=佛果)。」 行者相續中智慧發展的道路,過程次第為: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資糧道得法現觀→加行道得義現觀→見道得諦現觀→修道得隨現觀→無學道圓滿空性現觀。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56543422.A.9AD.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04/29/2019 22: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