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思惟畧要法》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 諸法實相觀者(由勝義理智量思惟觀察諸法的究竟存在方式),當知諸法從因緣生, : 欲生無量壽佛國者,應當如是上觀無量壽佛。 : [1]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 : 「阿彌陀佛復告彼言:諸善男子!汝若今欲正念佛者,當如是念:『今者阿彌陀如來 : 、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 : 十個是佛的名號,緣念如來至世尊等十念),具有如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佛果具有 : 的色身功德);…乃至不念彼如來,亦不得彼如來(從色法乃至如來法身,尋找施設義皆 : 不可得自方成立,自性空、自性相無法成立、諦實不能夠成立)。彼作如是念如來已,如 : 是次第,得空三昧(與實相智慧相應的禪定)。』善男子!是名正念諸佛現前三昧也。」 ------------------------------------------------------------------------------ 補充:任一法上有表相的世俗諦與實相的勝義諦,實相的勝義諦即空性(也就是無自性) 摘自:《中觀寶鬘論》諾布格西 (2018北美加州道次第佛學會,自行聽打的筆記) 要斷除愛(貪愛)這種俱生緣,要通過什麼方法呢?要了解無自性(於有法上遮除自 性有、自相成立),無論是愛(貪愛的有境)或者是境(對境),它們(有境以及對境) 都是無自性(找不到由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性質、作用),它們不從自方存在、不是獨 立存在。 所以,通過了解愛(有境)和境(對境)等等它們都是無自性(尋找施設義不可得自 方成立),那我們就能斷除愛,對於樂受的愛以及對於離苦的愛。沒有這樣的俱生緣的話 ,即使我們還有以前造過的引業,所謂的近取因,因為缺乏俱生緣,所以引業不會被激發 ,因此我們就不會再投生輪迴,我們獲得解脫。 因此在《釋量論》解釋中就強調,我們必須通過明白空性(勝義理智量所通達),通 過了解緣起(緣起是成立空性的能立因)來斷輪迴的根本,所以對於空性必須下工夫來研 究,通過聞思修來證悟空性(諸法的究竟存在方式,也就是無自性),要對於空性生起非 常精確、非常準確的了解,必須要研究這些大論如《入中論》等等,通過聞思修,最終才 能通達空性而得解脫。 如果要非常準確地了解空性,我們必須進行聞思修,例如龍樹菩薩的理聚六論,還有 月稱菩薩的入中論,都是非常經典的理論。 其中在月稱菩薩的《入中論》當中,第六發心(第六品)中非常仔細的解釋證明補特伽 羅無我(補特伽羅的存在方式)還有法無我(法的存在方式)的道理。這並不是說前面的 五品不重要,前面的發心是解釋六度中的前面五度波羅蜜,然後第六品解釋的是般若波羅 蜜,所以這裡對於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的存在方式)還有法無我(法的存在方式)的 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宗喀巴大師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對《入中論》有非常清楚的解釋,所以同學如 果有機緣的話,應該好好的研究第六品的解釋。 在第六發心是先解釋如何悟法無我,再解釋如何悟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一般來講 如果要證悟無我,是先從補特伽羅無我再證法無我,可是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的解釋中,是 先解釋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的解釋在後,理由是這兩者之間,法無我比較難證悟,所以 月稱菩薩他說難證悟的先解釋,然後再解釋比較容易的補特伽羅無我,所以它是通過斷四 邊(斷除四邊生—諸法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自他共生、不是無因生)的理由來證明 法無我(法的存在方式),所以同學們有機會的話好好來研究,那會非常好。 我們接下來看第64偈,解釋通達空性的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心,因為前面是解釋如果 你能通達空性,你就會獲得解脫,那通達空性的心是一個怎樣的心。 第64偈就說到:「由何心能見,依名言中說。無心所無心,無境不許俱。」 有些人就對於通達空性的這種心有些誤解,他們認為如果通達空性的這種心被證悟了 ,那麼一切所斷的塵都被消除掉,如果把所有這些所斷(煩惱障與所知障等障礙)都斷了, 那麼心就不存在,心就會斷滅。如果從我們的觀點來講,如果說心離汙垢、垢染之後會斷 滅的話,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損減,就是把有說成無,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 我們是解釋在聖者的根本智前,通達空性的這種智慧(根本智的意識、根本智的覺知) 沒有二相(二顯),從這樣的觀點可能有些人就會誤解說心(意識)已滅掉了(不存在了),因 為一切的世俗相都沒有了,可是這並不意謂著心(意識)斷滅、心不存在。如果是承許心在 離垢(斷除所斷)之後就斷滅的話,這是極大的一種損減。 64偈前面兩句說「由何心能見,依名言中說」,這裡就是要回答這個問題。 那是由怎樣一個心才能通達空性,這裡是說,其實心(聖者通達空性的意識、佛的一 切智的意識等覺知)也是一種依名言中說的這種心。因為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樣的心(例如 佛的一切種智的意識,這樣的意識覺知又稱為正等覺)見空性,那這樣的一個心(覺知) 它本身也是勝義諦,這樣是不正確的。 因為見勝義諦(空性)的心(覺知)其實並不是勝義諦,它(例如佛的一切種智的正 等覺的智法身)是世俗諦,它還是一種依名言中所說的一種心,所以它(例如佛的一切種 智的覺知)既不是不存在、它也不是勝義存在(也不是找得到自性有、自相成立)。 所以見空性的心(聖者的根本智)是世俗諦,它(聖者的根本智)是遠離二現(二顯 )的現象。二現(二顯)有分三種,一種二現是世俗的顯現,一種二現是諦實的顯現,第 三種二現是境與有境的顯現。 當然我們說通達空性的心(根本智的意識、根本智的覺知)遠離二現,並不是說只要 你證悟空性,你的心就遠離二現,要直接通達空性(瑜伽現量現證空性的覺知)才會遠離 二現,如果不是直接通達空性的話還是會有二現。 例如,當一個人起初證悟空性的時候,並不是現量,它是一種比量,因此它還有二現 ,例如它還有世俗顯現、還有諦實顯現。(先有比量證空性,才有現量證空性。) 所以我們這裡說到通達空性的心(現量證空性的意識、根本智的覺知),它是依名言 中所說,是要破斥一些人他們對於這樣的一個心這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可能了悟空性之後 ,這個心它會斷滅,或者它成為勝義諦,這是不正確的。 第64偈前面兩句就指出了,即使心直接通達空性,它也不是勝義諦,它還是名言有, 是世間共許的一種現象,它不是不存在,它也不是勝義諦(例如佛的心也是名言有)。 ------------------------------------------------------------------------------ [1] 眾生因無明顛倒妄想不能證得空性,無明將有顛倒成自性有、將無自性顛倒成完全無 [2] 《華嚴經》(成佛之道的福慧二資糧,大悲菩提心的福德分與緣起空正見的智慧分): 「不為自身求快樂,但欲救護諸眾生,如是發起大悲心,疾得入於無礙地。…除滅一 切諸心毒,思惟修習最上智(思惟串習能夠獲得無上菩提的智慧),不為自己求安樂,但 願眾生得離苦。此人迴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眾毒,三世如來所付囑,住於無上大法城。 …精勤觀察一切法,隨順思惟有非有(思惟觀察有無自性之正理),如是趣於真實理。」 [3]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語錄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2017/03/blog-post.html 一般講緣起,有三個層次。唯識宗以下認為緣起是說事物是依自己的因而起,事物依 自己的因而生,故說緣起(下部宗講的緣起只適用於有為法)。中觀宗說依而假立而起, 無為法亦是依而假立才有的。而這(中觀宗)當中有粗細之分,一種(中觀自續)是講依而假 立、觀待而假立;更細的(中觀應成)指凡是法,都必須依著施設自己的分別而假立,唯分 別假立,法完全無法在自己方面成立,不是體性所成,不是自相所成。而《緣起讚》講的 緣起是最後這種(下部宗講的緣起不能證得空性,上部宗講的細分緣起才能證得空性)。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59730550.A.8CD.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6/05/2019 19:57:02
terrytina19: 人身難得今已得~看破放下~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淨土~ 06/05 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