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 大乘佛教傳統修持菩提心的兩種教授:(一)七支因果法,(二)自他相換法。1.七 支因果:平等捨→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大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2.自他 換:平等捨→愛我執的過患→愛護他人的利益→不修自他等換的過患→…菩提心。 ------------------------------------------------------------------------------ 補充:生起菩提心—為利益一切有情離苦得樂而希求菩提(成佛)的發心—之前行:平等捨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上士道.菩提心次第〉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癸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子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丑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如前下、中士(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 。又若此(上士道希求利他的發心)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 ,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緣不分黨類的慈悲)則不能生,故當修捨。 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無量捨)。此復有二,謂修有情無貪、瞋 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 修此漸次為易生故,1.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若能於 此(緣中庸)心平等已,2.次緣親友修平等心。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 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緣親友)亦平已,3.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緣怨敵)若未平,專見 違逆而起瞋恚。若此(緣怨敵)亦平,4.次當徧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 (1) 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 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 (2) 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 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說。又於親屬起貪愛時,如《月上童女請 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 及如前(共中士道)說無定過(苦諦所攝的無定過患)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 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 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丑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下略....) ------------------------------------------------------------------------------ ■ 釋義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覺燈日光》教授 要做到像愛自己般(愛護自己般)去愛一切有情(愛護一切有情),就不應該有愛恨親疏 的分別,必須遠離這種分別,否則就與一般人沒有不同。 愛自己親友的悲愍心,是不需要刻意去修學的,不學大乘教法的人也是有的。我們要 學習的慈悲心(慈是予樂、悲是拔苦),是遍布一切有情的慈悲心,所緣的對象沒有侷限, 無論是親友、仇敵還是非親非怨的中庸者,都一律平等對待。要做到這種慈悲,應先修捨。 捨可分為三種:行捨、受捨及無量捨。在此所說的捨是無量捨。無量捨就是緣無量有 情,遠離愛恨親疏的分別,不緣親而生貪,不緣怨而生瞋,透過無量捨令心平等。 修學平等捨,首先要緣一個非親非怨的中庸者,因為他此生沒有傷害我們,也沒有幫 助我們,在他身上做思惟,去除貪、瞋,令心平等。做這樣的觀想:「他前世也是我的恩 人,我為什麼不愛他(愛護他)?我應該愛他(愛護他)才對。」再想:「他前世也是我的仇 人,為什麼我不憎恨他?像是憎恨我現在這個怨敵一樣。」這時候,盡量讓自己的心保持 在一種平等的狀態。 同樣地,再緣今世的親友,想:「雖然他這一世對我很好,可是後世他也有可能會傷 害我呀!或者前世他有可能是我的怨敵。所以為什麼要因為他今世對我好,而對他產生強 烈的貪著呢?這是沒有道理的。就像那個中庸有情,前世他對我也很好,可是我不會對他 產生貪著。」如是思惟,而遠離對親友的貪。 然後再緣怨敵,思惟:「雖然他今世傷害我,可是他前世是對我最有恩惠的人,我為 什麼要瞋恨他呢?根本沒有道理。」這樣去做思惟,令心平等。 心平等是很重要的,要建立知母的證量,如果地基沒有打穩,就會高低不平,我們的 知母就沒有辦法遍布一切有情。對於親、怨、中庸三者平等地對待,再來觀修知母,才會 有效。 而且觀修平等捨之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一開始我們不應該觀總相的有情,應該觀個 別的眾生,而且所觀的對象,必須是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對方的模樣。若是一開始就觀一切 有情,你或許會覺得好像可以生起慈悲,可是當你看到個別有情的時候,慈悲心又不見了 ,會有這種危險。 所以開始時,緣別相觀修,而不要緣總相觀修。別相觀修(緣個別的中庸、親友、怨 敵觀修平等捨)做得不錯時,再慢慢擴展到更多的有情,最後到一切有情,屆時再緣總相 ,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觀修平等捨時,要斷除緣親怨所產生的貪、瞋,那麼要如何觀修呢?宗喀巴大師說: 第一、就有情來說,應該思惟一切有情都和我一樣,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既然都有 相同的想法,具有相同的能力,貪著一類、損害另一類是沒有道理的。 第二、以自己來說,無始以來到現在,經過多生多世,今世的親屬,前世可能是怨敵 ,今世的怨敵,前世可能是親屬,誰才是真正的親屬?誰又是真正的怨敵?所以於誰貪著 ,或於誰瞋恨,都是沒有道理的。其實這裡也說到了自他相換。像這種平等捨的觀修,最 主要是透過自他相換來進行。 透過這兩種思惟,遠離緣親、怨所產生的貪、瞋。 親怨本身並不是要遮止的,因為在名言上是有親怨的。要遮止的是什麼呢?是緣親怨 所產生的貪瞋。我們的生父、生母及其他親友,是隨著因緣而定的,不是自己可以操控的 。我們可以控制的是,透過思惟去破除緣親怨所產生的貪瞋。 修完平等捨,去除貪瞋等逆緣之後,接下來要做的是,為了引發對一切有情真正的愛 護,像是愛(愛護)自己的獨生子般地悅意,就要修知母、念恩、報恩。先(先修平等捨息 滅內心的貪、瞋不平惡澀)使我們修學菩提心的田地非常平伏,再以悅意慈之水滋潤此田 ,之後再種下大悲的種子,如此才能速發菩提心。 ------------------------------------------------------------------------------ [1] 僧璨《信心銘》:「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瞋)、愛(貪),洞然明白。」 CBETA T18,No.0896 《妙臂菩薩所問經》: 「又復若遇冤家,觀如親友知識;或復親友知識,忽作冤家;行者若是遇此冤、親境 時,莫起分別憎、愛之心,當住平等無著正念(住於不耽著因親怨產生貪瞋的平等捨)」 《妙臂請問經》:「有時怨敵轉為親,親愛如是亦為怨,如是一類為中庸,即諸中庸 復為怨,如是亦復為親愛,具慧了知終莫貪,於親當止愛分別,於心善法安樂住。」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2.8 入大乘道的基礎修捨無量心__在進入大乘道之前,還必須先做一件事情,就如種 農作物之前,必須先把田地犁平,才能播種,跟這種情況是類似的,也就是為了進入大乘 道,心態也必須要有所調整,就是把往昔到現在,一直對於親友貪愛,對於怨敵瞋恚的心 態要調整,這種心態調整之後,才有辦法進入甚深的大乘道。 就如播種之前,要先把田地犁平。因此在進入大乘道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修捨無 量心,也就是對於我們過去一直貪愛(對於一類有情起貪,例如親友),或者一直起瞋( 對於一類有情起瞋,例如對意見不合的人或怨敵)的這種心態要把它去除。首先停止對於 受苦逼迫的的眾生們,以貪、瞋區分親疏的情況之後,如那些道次第論著當中所說的一般 ,長期地觀修捨無量心。以比較現實的情況來講,譬如對於自己的父母、親友的貪愛要降 低,對於怨敵的瞋恚也要降低,對於非親非友這些中庸或如路人漠不關心的心態也要降低 ,也就是對於有情要一視同仁,這就是觀修無量捨。觀修捨無量心,等於是進入大乘道的 基礎。就像農作物播種之前,要先把土地犁平、犁勻一樣。 [2] 先使修學菩提心的田地非常平伏,再以悅意慈之水滋潤此田,之後再種下大悲的種子 如此才能速發菩提心:平等捨→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 [3] 平等捨並非是沒有感覺,相反的以平等捨為基礎,調伏內心於一類有情起貪、於一類 有情起瞋、於一類有情漠不關心,才能更積極的重視一切親中怨等有情的離苦得樂。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64233188.A.15F.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7/27/2019 22: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