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補充:近取因與俱生緣 摘自:《攝類學》小理路—小因果單元 洛桑卻配格西 : 所以,這世的識蘊(心王)的近取因是前世的心;受蘊、想蘊、行蘊(與心王相應的 : 心所)的近取因是前世心王的眷屬受、想、行這三類心所;補特伽羅的近取因是前世的那 : 位補特伽羅(不相應行法)。前世的補特伽羅是這一世補特伽羅的近取因,這一世的補特 : 伽羅是後世補特伽羅的近取因,乃至未成佛以前,每一世的補特伽羅都是後一世補特伽羅 : 的近取因。 : 有什麼是實事而非近取因?比如以無間道為正對治,斷除貪、瞋、執實等習氣之後, : 它就不再有續流了,因此,最後剎那的貪、瞋、執實等習氣,因為以無間道斷除貪、瞋、 : 執實等習氣獲得解脫,不再有自己本身的質流,因此,不是近取因。 ------------------------------------------------------------------------------- 補充:心識是無常法,心識剎那轉變,心識的續流無始亦無終 摘自:尊者達賴喇嘛:2018年7月30日《入菩薩行論》從第七品開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l7cZMuLBI
在外道的經典裡面,有說到了「常、一、自主的我」(身心五蘊之外有個常一自在我) ,由此而來去成辦前後生的。佛教的典籍破除了常、一、自主的我,因為認為,身心之外 如果有個我的話,將會有諸多的過失,所以說到了身心之外沒有我。… 在我的體內當中,如果要找到一個我的話,那這個我是什麼,所以有一些佛教論師說 根識並非是我,但是心識是我(自續以下認為補特伽羅施設處的心識是諦實成立、自方成 立,例如唯識宗認為內在心識的阿賴耶識是諦實成立、自相成立、自性成立)。但是我們 要知道說,心識它也是剎那轉變的,它都是完完全全依賴著因緣而有的,它是有為法的。 如同佛教典籍裡面有說到了諸行無常,一切剎那轉變者都是無常性,所以它是每一剎 那都是轉變當中。粗分的無我,稱為續流的無我(沒有不觀待蘊的續流施設的我),但是這 個心識,它是每一剎那都在轉變的,這每一剎那轉變的性質,不需要依賴它緣,而是因為 由前因具有同樣的屬性所生的緣故,而說到了每一剎那都在轉變。所以,一切的果都是隨 著因的性質而轉的,就是隨因而轉的。 像是眼識,雖然可以透過增上緣眼根,還有所緣緣色法而產生,但是,眼識之所以成 為眼識,是因為有等無間緣,眼識必須要來自跟自己相同性質的主因(近取因)而產生,等 無間緣才有辦法產生。如果這麼思惟的話,這個細微的心識(作為近取因的等無間緣的心 識)產生的時候,不只要有主因,還要有助緣,不只要有助緣以外,還要有主因。這個主 因就必須跟它性質相同。 所以,沒有辦法透過外在有形色的色法,轉為無形色的心識的主因(近取因),因為它 性質不同。所以,心識的主因(近取因)必須要跟心識相同性質才有辦法,與心識性質不同 的或者相違的這個外在的色法,是不可能成為心法的主因的。 如果心法不需要依賴主因(近取因)就能夠有的話,那就無因而有之過患了,或者是由 初因而有的過患。如果是初因而有,有很多矛盾,為什麼第二個心識需要有因,第一個心 識不需要因緣,這樣也沒有道理。所以佛家是以這種邏輯的方式,而來去證實心識之前有 心識、心識之前有心識,所以今世之前有前世,由這種的方式而來去證實了前後今生。 ------------------------------------------------------------------------------ 摘自:2018年8月12日 達賴喇嘛尊者<當今世界的印度智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5VHLAuYMw
佛家說到我的不存在(無我),如同昨天所說的,身心以外(五蘊身心以外)沒有一個常 、一、自主的我。我只是很單純的,因為有身、因為有心,而被施設而有,僅此而已。如 同經典裡面所說的「如待車支理,而施設為車,觀待蘊體之施設假有情。」 可是外道他們說到我的時候,他認為身心以外(五蘊身心以外)有個我(常一自主的我) ,無始以來,從前生到今生,今生到後世,他們是這樣解釋的,採取很簡單的方式解釋。 但是佛家不講到身心以外(與五蘊體性異)的我,佛家所說的是,心識沒有辦法從跟心 識異類體質的主因(近取因)而產生。 所以跟感官覺受有關的心識,只是侷限在今世,可是你講到了細微意識的話,像是醒 時的意識,跟睡時的意識的不同;睡時的意識又可以分作夢時候的意識,和熟睡時候的意 識不同;又可以分昏倒時候的意識不同,以及死亡的時候意識的不同。… 以佛家來講,前世和今生的連結靠的不是身心以外的我,靠的是最細微的意識的續流 。那心識有不同粗細的種類,粗分的心識依賴著我們的感官…。 總之,心識是剎那轉變,這是我們可以感受到的,可以體會到的,一旦會剎那轉變的 話,必須要依賴著因緣而轉變。 粗分的無常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有細微的無常,所以有辦法產生粗分的轉變。粗分的 無常是來自外在的因緣而有的。細微的無常剎那轉變的原因,不是靠其他的因緣,而是因 為它從前因所生,前因本身就有剎那轉變的性質,所以說到了由剎那轉變的因緣所生的一 切,都具有剎那轉變的性質。所以細微無常的認知是很重要的,因為剎那轉變的緣故,所 以壞滅它是從生因所產生,而說到了壞滅本身也是無常。 無論是任何一種事物,它在轉變的過程當中,都由因緣而轉變,主因(近取因)和助緣 (俱生緣)兩者,這是一定需要的。那心識的轉變當中,它的主因(近取因)是什麼呢,必須 要跟心識相同性質的主因(近取因)才有辦法,不能透過有形色的色法作為心識的主因,這 是沒有辦法的。 心識的主因(近取因),因為心識是無形色的性質,所以與此相同性質的主因(近取因) 才有辦法產生心識。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有為法分色法、心法、不相應行三者的原 因,因為根據有為法的不同性質,而去作出了區分。所以仔細的去思惟細微的心識,如果 它的主因(近取因)沒有可從不具足形色的這個主因所產生的話,那將會打破因果的軌則。 …在毗婆沙宗有說到了成、住、壞、空四種不同的階段(粗分無常),所以,成歸成, 住歸住,壞歸壞。 但是經部以上就說到了(細分無常),成本身就是壞,成的本身就是壞的性質,這種是 透過非常縝密的思惟才有辦法立宗的。像是剎那轉變(細分無常)本身,並非是色法、並非 是心法,所以剎那轉變本身它就是不相應行。 只是很單純的因為之前的記憶,還有反覆的去思惟過去所發生的一切,身體沒有任何 的變化,只是很單純的一直在想,透過想像的力量(例如一直在想生氣的事情),影響到 我們的情緒,間接影響到我們的身體(由心影響身)。(下略) ------------------------------------------------------------------------------ [1]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道次第教授> (新加坡請法團) 問:說到無常法(註:無常法是剎那生滅變異,滅不周遍會消失不存在),又說到一 切續流都是不斷的,如此無常法是否會變成常法? 答:佛的智慧也是無常的(佛的一切種智的意識覺知也是剎那轉變的)。有剎那的無 常及相續的無常。 當成佛時,成佛的一切種智也靠它的因而得的。沒有任何的對治可以破壞心性,心性 本來光明,所以心識是會一直存在的。就續流的無常而言,可以說佛的心識是常的,因為 它是不斷的(續流相續不斷假名為常,不是具定義的常)。 在《現觀莊嚴論》中說,因為它的續流不斷,所以將之稱為常法。這在《現觀莊嚴論 》第八品有說到。這些都是在因果律中,因果仍一直持續下去,前法會製造後法,剎那性 是永遠都在的,所以佛的心識也一直在變化(剎那轉變)中,它並沒有變好或變壞。 這裡有個佛教宗義的辯論,有些大師對此提出問題:若心識是恆常的,而境一直在變 化,心了解境時,因為對象一直在變化,所以了知境的心也應該要變化。外道有承認心是 恆常不變的,但創世主所造的東西一直在變化,心怎麼能不變化呢? 釋迦牟尼佛知道我們,因為它的對象一直在改變,所以心也一直在改變,所以佛陀的 心在不同時刻所認知的境是不同的(所以佛的一切種智每一剎那都是新起無欺誑瞭別的量) ,也可以說,客觀的境一直在改變,所以主觀的心也要改變,所以佛陀的心也是無常的。 [2] 無常的總與別:四諦十六行相的無常周遍是苦,無常不週遍是苦,例如佛的身語意。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傳授_中觀四百論_2007年7月25日上午_德國漢堡 問:昨天您談到,因為無常的緣故而說了苦,那麼這一切既然都是無常,難道這一切 都是苦嗎? 答:不是的!因為無常的緣故就一定是苦,絶對不是這一回事!以佛地來講,像佛所 獲得的許多功德,有一些都是有為法(例如佛果位的智法身、報身、化身都是有為法), 那些有為法(有為法與無常法同義)的功德並不是苦,這一面向的內涵並不是苦性的。 這裡所說的‘因無常而知苦、因苦而說無我’的“無常”,是指我們現有(苦集二諦 所攝)的這個身心,是由業和煩惱所轉的、是由業和煩惱所控制的,這一層面(苦集二諦 所攝)的“無常”(由業和煩惱所轉)就苦的根源。 今天的問題在哪裡呢?促成我們現有身心的因是一種無明、是一種煩惱,這就是一種 問題了,所以不是說每一種因果法(有為法)所產生的都是(苦集二諦的)無常性,而是“因 ”本身是煩惱、“因”本身是無明,那麼被無明、被煩惱所轉,不就是一種痛苦了嗎? 以佛陀、菩薩的心(無常法)來講,是被空正見和菩提心所轉(菩提心和空正見的道諦 都是無常法)!空正見就是徹底透徹瞭解實際、究竟的狀況,是一種非常有智慧的深見, 如果被這種深見所轉就非常好!因為可以更透徹的瞭解到實際的狀況。如果是被菩提心所 轉,那麼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為可以完全的去體諒、尊重別人,沒有任何自私自利 的想法,而且會帶來無比的心力和勇氣。 可是我們現在凡夫的心並非像佛陀、菩薩的心那樣被空正見和菩提心所轉,反而是被 無明和煩惱所轉,因此而說是痛苦的!而不是說所有的無常都是痛苦的,這個要分清楚。 (諸行無常和有漏皆苦是不同法印,並不是說諸行皆苦,有漏--無明和煩惱所轉--才是苦) [3] 五蘊的續流無始無終;五取蘊的輪迴無始有終;佛果位證得無上菩提的報身有始無終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十地滿心,…斷除一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證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位),如是妙果名現報利益,是真報身有始無終,壽命劫數無有 限量,初成正覺窮未來際,…應化身佛雖現滅度,而此佛身(報身)相續常住。」 摘自:倉忠仁波切《佛教四部宗義.見解明釋集》 佛說法利益眾生,主要是為了眾生能夠斷除煩惱、斷除所有障礙。又,文中說到「同 類續流」,由此可知,報身與化身是存在且是無常之剎那性,並非以常(非剎那性)的體 性而存在。(相續常住指以同類續流的方式存在,相續不斷假名為常,不是具定義的常。)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66636818.A.C66.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8/24/2019 19: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