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接續 #1TQICHoP《地道建立》(138)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以十地來講,每一地都有每一個波羅蜜多的增上,初地是布施波羅蜜多增上,第二地 是持戒波羅蜜多增上等。 以初地的布施波羅蜜多增上來講,我們先討論布施的部分,布施一般可以分四類:第 一類是財物的布施,這是世間人眾所皆知的。第二個是法施,是透過說法來布施。第三個 是慈施,希望一切有情得到安樂的布施。第四個是無畏施,救度有情免於生命的危險。 這四類布施的重點或真正的核心,其實是在於心。布施需要三方面(三輪)的條件, 要有接受布施者、能布施者、布施物,但是最核心的部分是在於布施者的心。這四類都一 樣,即外在要有受施者,要有布施物,要有布施者,但最重要的在於布施者的心態。 以財施來講,布施者的心態必須在沒有慳吝的情況下有布施的心。法施也一樣要有受 施者、布施者及布施物,此時的布施物是法,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布施者的心態,他是 在不為了財物、名利的情況下,希望透過法去利益接受法施的人,這個心態才是法施的核 心。慈施一樣是在於布施者的心態,是真的從內心生出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夠得到安樂。無 畏施也是布施者的心裡真的想要救度一切有情免於生命的危難。所以,這四類布施的核心 都是在於布施者的心態。 布施與供養,主要是在於對境的差別,如同樣有要給予的物品,如果所要給予物品的 對象是遭受貧窮或困難的對境,所給予的物品就稱為布施物;假設要給予物品的對象是可 以讓我們起信的對境,雖然是同樣的物品,就稱為供品。即一般所稱的施、供,施主要是 針對我們會生起悲心的對境(貧窮困苦的人),所給予的物品即稱為布施物,貧窮困苦就 是我們生起大悲的對境。而同樣的物品,若是給予能夠讓我們起信的對境,就稱為供,即 以此物品來作供養。 其中,於初地證得十波羅蜜多當中布施波羅蜜多特別增上的修持,目前談的是初地亦 即大乘見道的階段。其實剛進入大乘資糧道的行者,他們也有十波羅蜜多的修持,就跟大 乘初地或見道的情況類似,只是他們當時十波羅蜜多的修持並沒有像初地,如以大乘資糧 道的布施波羅蜜多的修持,跟大乘初地的布施波羅蜜多修持來比的話,初地的布施波羅蜜 多的修持是特別增上。 亦即在初地的行者來講,他布施波羅蜜多的增上修持,是在完全沒有慳吝情況下的布 施心,他會去觀察他的布施對於聖教,對於眾生有沒有利益,假設經過觀察,知道這樣的 布施,對於聖教、對於眾生都有利益的話,不要說外在的受用或者三世累積的善根,甚至 連他自己的身體都可以布施,而且在行布施的過程中沒有絲毫的慳吝心,即他的布施心完 全不混雜任何絲毫的慳吝心。 就如前述,他是在沒有絲毫慳吝的情況下去布施,而且他的布施,不論是受用(例如 財物的受用,屬於外財)、三世的善根,甚至他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善根、身體,屬於內 財),在行布施的時候,完全不會考慮到現在所行的這個布施,來世會得到什麼受用,來 世會有什麼異熟果報,這些他都不會去考慮,他只關心現在的布施是不是對聖教、有情有 利益,他只關心這一點。 一位初地的菩薩因為他完全只想到利益他人,所以當他看到他行布施之後,被他利益 到的有情能夠解除飢渴,內心能夠得到滿足,這位菩薩從受施者得到滿足、解除饑渴的情 況下,他會得到非常大的歡喜,內心非常的歡喜,身體非常的安樂等,這其實就是布施暫 時的結果。當然布施波羅蜜究竟的果報是成佛,但是初地菩薩在看到受施者在解除飢渴等 痛苦的時候,他就已經得到很大的喜樂。 這個情況可以看月稱菩薩《入中論》的第一地(結合布施波羅蜜多),以聲聞獨覺來 講,當他們證得無餘涅槃時,會處在止息周遍行苦的根本定當中,這種根本定是所有聲聞 道與獨覺道最安樂的狀態,但是比起這個,當初地菩薩聽到有人來向他請求布施,他光聽 到這個聲音所得到的樂勝過聲聞、獨覺處在止息周遍行苦的根本定的樂還要樂。 以初地菩薩來講,因他布施的心力非常強大,以及有完全的利他心,即以布施心與利 他心二者結合的緣故,再加上因為初地菩薩是聖位菩薩,所以他可以行身體的布施,而且 完全不會有任何的痛苦(因為聖位菩薩是意生身),這跟一般人行身體的布施完全不一樣。 一般人若要把身體的手、足或眼布施出去,此異生(凡夫)是會痛苦的,但是聖位菩 薩毫無痛苦(因為聖位菩薩的身體是意生身,不是一般異生凡夫有漏取蘊所攝的苦諦), 他行這種布施因為沒有任何痛苦也完全沒有任何傷害,而且當他把三世所累積的善根也完 全回向給受施者的時候,他所累積的善根要比之前所擁有的三世善根更多,所以對聖位菩 薩來講,他行布施只有利益而毫無毀損。 但對初修學者來講,就要看自己各自的經濟狀況,或自己目前各方面的條件來行布施 ,有人會以為布施很有利益,就把所有的家當拿去布施,甚至做身體的布施。對於初學者 來講,這樣做是有點危險。 因為假設不考慮自己目前的狀況,就把錢財或身體去做布施,可能會發生一些情況: 如因為把自己的錢財布施了,將來生活非常困苦,此時可能會後悔,後悔的話則他過去所 累積的善根,就可能會被摧毀。或者因為行身體的布施,後來後悔了。又或者在行布施的 時候,因為受施者的一些反應不是很好,讓布施者起了瞋。 所以這些情況最好能夠量力而為,不要只想到布施的利益,而不考量自己的情況就把 所有的全部去行布施。所以佛對於初學者也會有一些遮止(菩薩戒有說明進止取捨的道理 ),祂不贊同初學者在不考量自己經濟或身心的情況下,冒然地行所有的布施。 不僅如此,即使加行道的菩薩也是如此,加行道的菩薩也可以行身體的布施,但是他 沒辦法像見道以上的菩薩,去做所有的布施。佛對於加行道的菩薩行身體的布施還是有些 限制(菩薩戒有說明限制的條件,若違犯限制的條件則犯菩薩戒),因為加行道菩薩還是 凡夫,身體還是屬於苦諦,在行身體的布施時還是會有痛苦,所以佛的教誡中也不認為加 行道的菩薩可以把所有的身體布施出去(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等),而有部分的限制。 接著談第二地菩薩,(....待續....) ------------------------------------------------------------------------------ [1] 關於菩薩戒的布施度,可配合本版之前發過的系列文學習: [實修] 古印度佛法傳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 (91)~(126)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67386057.A.55C.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9/03/2019 08: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