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東華禪寺 萬行法師 開示 如是學佛 -------- 問:何謂法門?法門與道之間有何差異? 師:法門是方法,不是道,是通往道的階梯、工具。要想成佛得道,沒有方法,沒有梯子 ,是不可能的。你若認為方法就是道,那就錯了。法門很多,任何一個究竟的法門都能幫 你成佛。但前提條件是你要會用這個法門。一旦會用一個法門,所有的法門都會用。因為 任何一個法門都離不開我們的心,都是由心來使用,來駕馭。你若不能把心收回來安住在 當下,我給你哪個法門,你都悟不了道,成不了佛;你若能把心收回來安住在當下,我給 哪個法門,你都能悟道成佛。 當我們開始修習一個法門時,還不能叫修道,只是在修習這個法門而已。為什麼要修法門 呢?因為你的心很散亂,漫無邊際地跑,飛到十萬八千里以外。我讓你把它收回來,你收 不回來,我就給你設計一個法門,幫你把散亂的心全部收回來安住在當下,安住在這個法 門上,與這個法門融為一體,把你的心拴在這個法門上。喜歡念佛的,我給你設計一個念 佛的法門,你就好好地念佛,把你散亂的心收回來安住在當下念佛;喜歡打坐的,我給你 設計一個打坐的法門,把你散亂的心收回來拴在打坐上;喜歡持咒冥想的,我給你設計一 個持咒冥想的法門,把你散亂的心收回來安住在當下持咒冥想……當你的心全部收回來安 住在當下了,這時候才是修道的開始(在此之前都是在修法門)。然後再慢慢地與道對接 ,與道相應。當你與道相應了,你就與道融為一體了,這時候你就是道了。你走到哪裡, 就能把道帶到哪裡;你開口閉口,舉手投足,就是在傳道,就是在為眾生佈道。 你們會問:哪個方法高,哪個方法低?哪個方法快,哪個方法慢呢?其實方法沒有高低、 快慢,只是我們人的根器有利鈍,導致我們的修行有快慢。無量劫以前每個人種的因不同 ,造成了今天每個人相應的法門也不同。這個道理就如同北方人喜歡吃麵食,養得壯壯的 ;南方人喜歡吃米飯,也一樣長得高高大大。你讓南方人天天吃饅頭,他可能吃不飽,吃 得營養不良;你讓北方人天天吃米飯,他也不習慣。所以,佛菩薩根據眾生的不同根基設 計了不同的方法,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對治我們的散亂心。如果你能把心安住在當下, 你就已經超越了方法。方法是通向道的工具,但它畢竟不是道,一旦把你送到道的門口, 它就完成了使命,派不上用場了。這時候你想進一步深入,就必須把所有的方法都丟掉, 改用你的心。方法是有為的,儘管有為法只能把你送到道的門口,但是對於初學佛者、初 修行者,還是非常有用。 問:自從學佛以後,我總擔心我的家庭不順利,孩子不順利。請問這樣會有問題嗎? 師:過去你的心很散亂,你就是想要你的家人好,你的心力也不夠。同樣,你就是想詛咒 別人,你也沒有這個力量。現在你學佛了,你的心專一了,能專注在當下了,你想人家好 ,人家就會好,想人家不好,人家就不好。所以現在你只能想人家好,不能想人家不好。 你老擔心家人不順利,出問題,實際上你是在用你專注的心,把宇宙中負面的能量帶給你 家人,這些負能量就真的會附在他們身上,你的家人將來就真的會不好。正確的做法是, 你要想著:我的家人很好,我的孩子很好,我的丈夫很好……一切都很好。因為你的思想 是正面的,就會把宇宙中的正能量召感過來附在他們身上。所以為什麼說學佛要管住、駕 馭、支配自己的身口意,只能讓它起善念,不能讓它起惡念呢?你每天擔心孩子不順利, 怕出這個問題,怕出那個問題,說句不該說的話,其實你是在詛咒你的孩子。 為什麼你會這樣想呢?你學佛了,有了心力,為什麼不想著你的家人好呢?根本原因還是 你的福報不夠,業障深重。怎麼辦呢?在佛前多懺悔,把不好的信息懺悔掉,拔除掉。你 們看咒語的“咒”字,上面兩個口,下面一個幾,外在的口和心靈的口不停地說人家不好 ,就是詛咒。現在你懂了這個道理,以後外在的口和心中的口都要說人家好,慢慢地,他 就真的好了。 學佛的人都喜歡做善事,如果你既沒有財力也沒有體力去幫助別人,你可以用你的心力在 內心默默地為別人祝福,祈請佛菩薩加持別人。這本身也是在做善事,也是在與眾生廣結 善緣。就像今天有個人說:“我沒有錢布施,放生,做功德。”我說:“你不需要跟別人 一樣去布施,放生,做功德,你只要管好你的身口意,不傷害別人,不給別人帶來煩惱和 麻煩,就已經是在做功德了。你少吃一頓肉,多吃一餐素,就是在放生。你吃一個月的素 ,就是放了一個月的生。所以沒錢也有沒錢修功德做善事的方法,沒錢一樣可以放生。他 有錢,今天買幾萬塊錢的生命去放生,可是回到家裡又是雞鴨魚肉。這樣做是不好的。既 然你放了生,就要盡量做到身口意相應。 相反,也有些人把放生宣傳得比較極端:你放了魚就再也不能吃魚,放了雞就再也不能吃 雞。按這樣的邏輯,恐怕社會上就沒有幾個人敢放生了。他好不容易今天發心放一隻甲魚 ,你對他說:“你放了甲魚,這輩子都不能再吃甲魚了。”他一輩子都不敢再放生了。 怕他是一個愛吃肉的人,今天發了善心去放生,我們也應該隨喜、讚歎。學佛一定要學佛 的智慧,不能光學形式。 問:佛教說情是六道輪迴之因,喜怒哀樂容易與三惡道相應,我們學佛之後,是不是不應 該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呢? 師:我們假設觀音菩薩沒有七情六欲,不懂喜怒哀樂,你說:“觀音菩薩啊,我失戀了, 很痛苦,求求你幫我解除痛苦吧。”觀音菩薩問:“什麼是失戀?什麼是痛苦?”(師笑 ,眾笑)菩薩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所以眾生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譬如失戀的痛 苦,他也能感同身受。但是菩薩做得了主,不會因為有七情六欲就迷失了方向。而凡夫做 不了主,會被七情六欲牽著鼻子跑。佛菩薩會用七情六欲來感受眾生的苦,理解眾生,從 而度化眾生。而凡夫的七情六欲是為了佔有。區別就在這裡。 七情六欲只是佛菩薩的一個工具,是他們用來超越三界的一種力量,是他們用來與眾生溝 通的一個橋樑。菩薩擁有的七情六欲能把你從煩惱中、痛苦中解救出來,幫你從輪迴中解 脫出來。菩薩是能駕馭自己的喜怒哀樂和七情六欲的。他們不僅有七情六欲,而且他們的 七情六欲比凡夫的還要純,還要正,還要精,還要準。如果你達不到這個層次,你所謂的 七情六欲只是敷衍了事,你所謂的愛只是一種索取。 倘若你的七情六欲能像佛菩薩一樣,它就是又精又純又正又準的。但是對於凡夫而言,同 樣的工具到了他手裡,他可能就用來幹壞事了。就像寶劍一樣,用得好,可以修理壞人; 用得不好,會傷了自己。但是,無論你會不會用,你學了佛,就要把七情六欲用得恰到好 處。比如今天這樣做會有利於對方,你相應的情緒就要馬上到位;如果今天這樣做不利於 對方,你就不能有相應的情緒,可能要過上一段時間。我們做與不做,目的只有一個,就 是讓對方不要忘記了道,不要忘記了修行。這個娑婆世界是我們短暫停留的地方,並非我 們永久的家、我們的源頭。 所以我們學了佛,就要像佛菩薩那樣,善用我們的七情六欲來服務眾生,利益眾生。如果 你學了佛,僅僅是個人受益了,你是沒有功德福報的。因為你的功德福報來自你為眾生服 務了多少,奉獻了多少,讓多少眾生受益。讓眾生受益越多,你的功德福報也越多。有無 量的眾生從你身上受益了,你就有無量的功德福報。沒有一個眾生從你身上受益,你就沒 有功德福報。 每一個眾生都是我們的福田:我是你的福田,你也是我的福田。我們講布施,講奉獻,都 要從自身做起,而不僅是倡導別人去做。修行人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如果你每天拿著 佛法的尺子去衡量別人,檢測別人做得對不對,到不到位,你就錯了。我們應該拿著佛法 的尺子來檢測自己做得對不對,到不到位。只有檢測自己,你才會進步;檢測別人,只會 讓你生起傲慢心,你和眾生結的是惡緣。 你身邊的眾生有煩惱,只能說明你學佛的力量不夠,沒有把佛的力量發揮出來。你是佛的 弟子,你就代表了佛,為什麼你身邊的人那麼煩惱,那麼痛苦,你不能幫助他們解除呢? 如果你是有計劃、有安排的——我現在不出手是因為還沒有到火候,那又另當別論;如果 該出手的時候你不出手,那只能說明你沒有把佛法學懂、學通,或者說你完全是一個阿羅 漢的心態——只要我自己受益就行了,不管你們眾生死活。 確實有這樣一種現象,你看清了別人的煩惱和痛苦,也知道自己手裡拿著佛法這個工具, 可以幫助對方解除煩惱、痛苦。可是對方的心門沒有打開,不會接受。或者說現在把佛法 給他,他可能非但不相信,還會詆毀。那麼你就應該把佛法變一個形式,因為法無定法。 倘若你真的能打破佛法的外殼與形式,我相信你把佛法的道理傳給任何人,他都會接受。 注意,我講的是傳播佛法的道理與精神,而非傳播佛教儀軌。因為佛教也是一種形式,有 教規、有教義、有教徒,這是佛教。而佛法、佛的智慧是沒有形式,沒有形象的,它是真 理。你把真理傳給人家,人家怎麼可能不接受呢?一個人可能不信宗教,不接受宗教,但 他不可能不接受真理。 在真理上附著一種儀軌,它就成了宗教。世界上也有一些宗教並不是真理,同時也有一種 真理不是以宗教的形式出現。但是,真正的宗教與真理是合二為一的——真理就是宗教, 宗教就是真理。比如佛教就是如此,既是真理也是宗教。民間也有一些教不是真理,為什 麼卻有很多人相信呢?因為眾生需要,它才存在。 問:我執是什麼?它體現在哪裡?消除我執必須大死一番,這個“大死一番”又是什麼意 思? 師:我執就是自我意識太強了:你們都是錯的,我才是對的,你們都應該接受我的觀點、 我的理論,聽我的。我執重的人,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出發點。那麼,自我 又是一個什麼東西呢?就是堅固的妄想和妄念,只是一種念頭啊!你打破不掉,超越不了 ,自然就有我執。有了我執,你為人處事根本玩不轉。只有把我執的力量徹底消除了,也 就是所謂的“大死一番”,你才能無我。一個無我的人到哪裡都不會碰釘子,到哪裡,大 家都會接受他,歡迎他。 那麼,無我又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形式出現和存在,以什麼樣的方式與他人交流呢?無我的 人不是先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而是先接過別人的東西,然後慢慢地,不知不覺地把自己 的東西傳遞給別人。或者先把別人的東西接過來,把它變一變形(其實已經是你的東西) ,然後再傳回給對方。這就是有智慧的人做事的方式,有境界的人做事的方式,無我的人 做事的方式。 所以我們要度眾生,不要先去說服他,而要先接受他的理論。當你接受了他的理論,他就 不會提防你,排斥你了,這時候你不就可以把你的理論介紹給他了嗎?不要強勢地用所謂 的大道理去說服別人,更不要一開始就強迫別人跟著你走。你要先接受他的觀點,跟著他 走。佛菩薩度眾生都是用無我的方式,凡夫度眾生都是用我執的方式。所以凡夫度凡夫, 成功的幾乎沒有,甚至越度越少,自己也越度越不愉快,越度內在的空間越小。 但是,消除我執真的不是一句話的問題,它必須經得起現實生活的檢驗和磨練。我們在佛 堂裡都覺得自己無我了,破了我執了,一出去為人處事,才發現我執還大得很,還有一個 堅固的妄想存在。突破我執的確很難,但有一點我們能做到,就是以退為進,圓融處事。 在座的都是佛的工具,都在弘揚佛法,當你想度一個人的時候,他反而給你講了一大堆大 道理,這時候你該怎麼辦?你不需要跟他辯論。按常理,一個人輸了之後會高興嗎?你把 他駁倒辯輸之後,他還會接受你嗎?嘴上圖痛快,打贏了口舌仗,但你知道你因此而失去 了什麼嗎?你失去了人脈,失去了人緣,失去了人家接受你的機會。辯理的場景一般都是 :你想把對方駁倒,對方想把你駁倒。這時候你就裝著倒下,他不就高興了嗎?他高興的 時候,你馬上跟著說:我口袋裡有樣東西,你來看一看,嚐一嘗。他美滋滋地拿過去一看 一嚐:哎呀,真好看!真好吃!(眾笑)所以啊,退步未必不是前進,示弱未必不是剛強 。事實上內心越強大的人,越敢示弱;內心越脆弱的人,越不敢示弱,相反,他會把自己 裝得很強大。 真正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所學的佛法是真理,為什麼要那麼急急忙忙地胡亂推銷,賤賣真 理呢?要知道你手裡拿著的可是寶貝啊!急什麼呢?寶貝是要留給知音看的。就好比一個 美女,她是不會為那些不懂她的人化妝的,只會為那個懂得欣賞她的人化妝。同樣,佛法 是也講給知音聽的。來的人若聽不懂,只能說句阿彌陀佛,合個掌,鞠個躬,留個善緣, 然後默默走開。他聽不懂,不接受,你再把他罵一頓,結果除了結個惡緣,還會如何?所 以你手裡有真理、有黃金,不需要著急,總會有知音、有識貨的。真理是說給知音聽的。 人與人之間確實有個緣分的問題,但我們往往把這個“緣”理解得很籠統。什麼是緣呢? 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不清的,就叫緣。與其說兩個人有緣,不如說兩個人的品質 相近、素質相當、品味接近、志趣相投。倘若品質、素質不接近,彼此之間又怎麼會有緣 呢?所以說,人家跟你無緣,你不要抱怨。你有真理,必然能找到知音。你的素質好,自 然能找到相知的伴侶、知心的朋友,你急什麼呢?其實,你刻意強求,正是我執的顯現。 問:請問了生死的關鍵是什麼?必須通過打坐嗎? 師:剛才講了,修行的方式很多,本質只有一個,道只有一個。無論你是穿著和尚的衣服 在尋道,還是穿著道士的道袍在尋道,是穿著基督教的服裝在覓道,還是穿著伊斯蘭教的 服裝在覓道……宗教很多,但天下的道只有一個。當初默罕默德、釋迦牟尼、耶穌基督、 老子和聖母瑪利亞,都找到了這唯一的道(生命的源頭)。他們在不同時代、不同區域, 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風格來表達道,傳播道。他們手裡拿著的產品是一樣的,外在的包 裝卻各不相同,各有千秋。道是沒有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之分的,它是一成不變的。無論 你用哪種方式去尋找它,只要找到它,你就解脫了。在未找到它之前信教,只是幫助你的 人生找到了方向,只是解脫旅程的一部分,並不代表你就此得道了。 對入道者、得道者而言,是沒有教派之分的。只有未入道的人才會分這個教、那個派。教 是人為的把戲,宗派也是人為的把戲。因為你想當老大,就創個東華教;他想當老大,就 創個西華教;她想當老大,就搞個北華派。如果大家都不想當老大,只想傳播真理,哪裡 還有什麼東華教、西華派? 可是為什麼有那麼多教、那麼多派流傳至今呢?是眾生的執著導致的。佛菩薩一看:萬行 這小子不能接受佛教,於是觀世音菩薩就搖身一變,成了聖母瑪利亞。萬行一看:哎呦, 昨天那個老太太(觀音菩薩)講的不合我意,不是真理,今天這個聖母瑪利亞講的合我意 ,是真理,我就信聖母瑪利亞吧。再說一行,他既不信觀音也不信聖母瑪利亞,於是菩薩 又搖身一變,成了基督耶穌。一行一看:哎,這個人講得不賴,於是就信了基督耶穌。 實弄來弄去,就是那麼幾位聖人,就是那個唯一的道。只是凡夫的智慧不夠,喜歡以相論 道,以相取道。 世間的行業有區別,你是當兵的,他是從政的,她是從商的,我是當和尚的,但是道沒有 區別。記住:隔行不隔理,隔行不隔道。不管有多少教,道是唯一的;不管有多少行業, 其中遵循的道理是一樣的。比如說做和尚要謙虛,難道當官就不需要謙虛嗎?從商就不需 要謙虛嗎?當兵就不需要謙虛嗎?做和尚要圓融,要奉獻,當官就不需要圓融,不需要奉 獻嗎?所以說,隔行不隔理,隔教也不隔理。天下只有一個理,只有一個道。 但是,如果你不能超越形式,就會覺得:當官比當兵好,從商比從政好。其實,無論是當 官、當兵,還是從商,都是人在扮演角色。你超越不了眼根,就會被現象所轉。一旦超越 了眼根,就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一旦超越了耳根,就不會出現“他罵我不好聽,他唱歌就 好聽”的現象。因為一旦超越了眼根,你就會覺得他唱歌不新鮮,他罵我反倒特別新鮮, 特別好聽。就像你們每天“萬行上師”“萬行上師”地叫,聽得我都沒有感覺了,有時候 反而會聽不見,突然有個人喊一聲“萬行”!我一下子就聽見了(眾笑)。是不是這個道 理啊?所以,以後你們為了引起萬行上師的注意,就不要叫萬行上師了,直接叫萬行,保 證你一叫,我的心馬上就到你身上去了(眾笑)。 -- 頭腦越思考,越分析,就會越分裂,思考最終會導致一個人四分五裂。達到無分別就是一 種智慧、一種禪定。無分別並非沒有覺照,覺照絕非分別。 ~摘錄至萬行法師《微言大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18.182.13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77199030.A.76B.html
genaro: 01/01 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