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東華禪寺 萬行法師 開示 活出究竟的人生 -------------- 一、人生不能沒有方向 問:W 師說我們的本性與佛性是無二無別的,因為一念無明我們才來到這個世界。為什麼 我們會有一念無明呢? 萬行大和尚:我不是一念無明而來的,是乘願再來。你也不是一念無明而來,也是乘願再 來。但是,我們在座的有一部分是迷迷糊糊而來。還有一部分呢,是前世的願望沒有實現 。 比如說他想當一個醫學家,或者武術家,或者美術家等等,但是沒有實現,所以今生就帶 著這個沒有實現的願望來了。這也叫“乘願而來”。回到這個世界後,在他選擇職業或事 業的時候,思來想去,挑來挑去,最後選擇了一個他非常喜歡的,那就是他前世的願望。 比如萬行,從小什麼都不喜歡,為什麼一到廟裡就感覺眼前一亮,像天開了一樣,非常喜 歡呢?那個時候我既沒有信仰也不了解佛教,只是好奇,只是待在廟裡有種說不出的喜悅 。在廟裡生活了兩年,了解了佛教以後,才發現這就是我想要的東西。於是決定一輩子就 追求這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起過第二個念頭。雖然現在也有其他愛好,但只是愛好,真 正能夠終生追求的、為之奮鬥的,還是學佛修佛。 你們有的人十幾歲就確定了自己一生的奮鬥目標,有的二十幾歲、三十幾歲還不知道自己 真正想要什麼,感覺前途茫茫,心始終在漂泊,定不下來。所以一個人有理想有追求,很 早就能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人活著不能沒有方向。 對我們出家人而言就是不能沒有信仰。你的理想、追求、願望就是你的信仰,就是你奮鬥 的目標和方向。有了這個目標和方向,無論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受多少委屈,你都不會 動搖。而且在你努力向目標邁進的時候,一路上的沿途風光都不會吸引你,你會視而不見 ,包括身心的感受都會被忽略,因為你只盯著前方的目標。當你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才發現 :哎呦!我怎麼渾身血淋淋的都不知道!所以設定明確的人生目標對我們的成長、對我們 的人生非常重要二、學習究竟的觀點和方法 前天晚上我講了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孔子在很年輕時就已經很成熟了。也許 在座的有人認為:我而立、不惑的年齡比孔子還早! 實際上,隨著你人生閱歷的豐富,對人生認識的深入,你會逐漸推翻自己過去對人生的觀 點,和過去確立的人生目標。但是孔子三十歲確立的人生觀,四十歲了悟的真理,一生都 沒有改變,因為他所思所悟的都是正確的。 比如很多成年人為人處事的觀點和方式方法,和自己二十歲、三十歲的時候都不一樣。因 為二三十歲時為人處事的觀點和方式方法還不成熟,不究竟。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 富,智慧的提升,才逐漸完善。 如果你二十歲就遇到了明師,他告訴了你如何為人處事,當你一路前行,會發現你一生為 人處事的觀點和方式方法,都沒有跳出明師給你的指點。因為明師給你的是究竟的觀點和 方法。就像現在有些修行人想用現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改寫佛經,但是無論他怎麼獨出心 裁,另闢蹊徑,都跳不出祖師大德既定的語言框框和表達方式。因為祖師大德對真理的了 悟已經達到了究竟。 比如玄奘法師在印度求學時,他創立的《唯識二十論》懸掛在大會場上三個月,沒有一個 人能改動一個字。有些不服氣的大師想:我非把你的文章改一改不可。結果怎麼改都沒有 原文的意境好,沒有原文的意思究竟。改一個字反而把句子的意思扭曲了,或者把文章的 意趣、境界降低了。 所以我一直持一種觀點:一個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他的啟蒙老師決定了他在這個領域裡 終生所能達到的高度,乃至他終生的格局。有的人說:“過去我的啟蒙老師沒有開悟,教 了我十年佛學。現在我碰到了一個明師教我正知正見,幫我糾正過去不正確的知見,重塑 我的佛學思想和格局。”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凡夫俗子,都是受先入為主的觀念影 響和左右。 所以過去的祖師寧願教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也不願教一個滿腹經論的學佛人。你來到我 面前,可以一竅不通。我可以花三個月的時間,把最究竟的佛法傳授給你,甚至把整個佛 法的輪廓和大意講述給你。但是如果你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佛學思想和觀點,對經典已經有 了自己的理解,想要徹底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有一種人可以改變。只有無所住的人才可以根據需要而成長。無所住的人就像一塊海 綿一樣,來什麼吸收什麼。什麼是無所住的人呢?勉強可以把他理解為沒有自己成見的人 。但是這個解釋也不夠究竟。因為無所住是一種超越語言的心靈境界,用語言來解釋難免 會有偏差。有的人以為無所住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不是這樣。 比如佛教用“我執”來表示一個人的心靈狀態:一個人有我執,一個人沒有我執。一個沒 有我執的人就是一個無所住的人。我們說這個有我執的人很固執,成見很深,主觀意識很 強,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很難進步。當然,這樣的人也有他的優點,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很 有主張,不會人云亦云,跟著別人跑。 三、心量有多大,事業有多大 所以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只有你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你才認識智慧。同樣,只有你變得 有愛心,你才會發現眼前的每一個眾生都很有愛心。可是我們現在都是無明眾生,誰有智 慧,誰沒智慧,我們無從辨別。所以你渴望愛,渴望智慧,就先讓自己變成一個有愛心的 人,有智慧的人,那麼你處處碰到的都是有愛心的人、有智慧的人。 今天早上我發完微博後,有個人在我的微博上留言,我覺得他說得很好,就答道:貧僧非 常贊同你的觀點。他說:不管別人是不是我的伴侶,我先做好別人的伴侶。他的這個境界 非常高,不管你是不是我的伴侶,是不是我的知音,我都把你當成我的伴侶、我的知音, 只有這樣你才可能成為我的伴侶、我的知音。 可是一般人往往是要求對方先對自己忠心,先把自己當成知音,然後自己才對對方忠心, 才把對方當做知音。如果換一種方式,我先把自己變成對你最忠心的人,結果你不就是對 我最忠心的人嗎?這是一種技巧和方法。所以,有時候我們無法用十分的力量說服對方時 ,不如拿兩分的力量說服自己,讓自己改變。實際上當自己改變了,對方也就改變了。 就像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很小氣,一生只拿不給。有一天他不下心掉進了河裡,拼命地 喊“救命”。一個鄰居看到了趕緊去拉他,對他說:“把你的手給我。”這個人聽了不肯 伸出他的手。這個鄰居了解他,馬上改口說:“我把手給你,請抓住我的手。”於是這個 溺水的人伸出手來拉住鄰居的手,被救上了岸。 就像我經常對東華寺的小和尚說:不要和別人辯論,不要想盡一切辦法把別人辯輸辯倒。 果真你把別人辯輸辯倒了,最終是你輸了你倒了。當別人要和你辯論的時候,要麼你不開 口,只笑一笑;要麼你認可他的觀點就行了,把尊嚴面子給他。你想想,如果你想盡一切 辦法把對方辯輸了,他心裡是什麼感受?他對你還會好嗎?還會認可你嗎?只有你認可了 他,他才會認可你。因為人都有逆反心理,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同。 所以,人的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事業。現在的學佛人都想成佛,可 是沒有佛的心量,怎麼成佛呢?你首先要有這個量,要無我,才可能生起悲心、智慧,才 可能奉獻自我。為什麼有些人總想把別人辯輸,證明自己是對的呢?這是一種什麼心理呢 ?是自卑。如果你有足夠的自信,為什麼還要想盡一切辦法把別人辯倒,讓對方認可你呢 ? 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是一個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你還怕人家說你窮嗎? 你還會到處跟人說“你不要認為我窮,我很有錢”嗎?如果別人說你窮,你只會覺得他沒 智慧,發現不了你的富有,甚至偷著樂。實際上富人總想別人說他窮,窮人總想別人說他 。是不是這樣? 問:佛教的理論說修學佛法要清除我執,可是您想成佛不也是一種我執嗎? 萬行大和尚:說得對,想成佛也是一種我執,而且不僅是一種我執,還是一種大貪!世間 上的財色名利都拴不住我,不能讓我留戀,可是成佛卻讓我著迷。所以七年閉關吃了多少 苦,十年蓋寺廟受了多少委屈,我從來都沒有退縮過,只是為了成佛!成佛的執著是一種 究竟的執著,它讓人解脫,讓人的靈性得到昇華,獲得究竟永恆的快樂。 世間人執著追求的都是財色名利,這些都是無常生滅的東西,都是不究竟的,即便得到了 也是暫時的、短暫的;而且追求這些只會讓人的靈性沉淪、墮落,得不到昇華。 -- 追求真理最快的方法是拿自己做實驗,而不是一味地讀別人的體驗。 ~摘錄至萬行法師《微言大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71.126.22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77977396.A.6BD.html
genaro: 01/18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