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bravemedal (b)》之銘言: : 末學知道佛法中,戒定慧是一定要學, (下略)末學推文的部分可以參看,底下對於戒定慧三學的解脫正道,補充相關: CBETA B10,No.0067《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七〈共中士道.解脫正道〉 http://tripitaka.cbeta.org/ko/B10n0067 庚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如《親友書》云:「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捨滅火行, 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餘事勝於此。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 ,離地水火風日月。」應學寶貴三學之道。 其中三學,①數定(數量決定)有三: (1-1) 初觀待調心次第,數决定者,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心未定者為令 得定,謂三摩地,或名心學;心未解脫為令解脫,是謂慧學。由此三學,諸瑜伽師(希求 解脫的修行者)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1-2) 觀待得果,數决定者,謂不毀戒果,是為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 ;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慧學之果,即是解脫。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决定勝, 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此二即是《本地分》說。 (1-3) 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三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三學。 ②次第决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云: 「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 (2-1) 此中尸羅是為根本,餘二學處從此生故;(2-2) 次依尸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 (2-3) 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③三學自性者,如《梵問經》云:「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 清淨。」 (3-1) 此中戒學,圓滿六支,具淨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 淨;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 缺尸羅清淨;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 (3-2) 四心住者,謂四靜慮。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為心學。 (3-3) 四謂四諦。各四行者,謂苦中無常、苦、空、無我,集中因、集、生、緣,滅 中滅、靜、妙、離,道中道、如、行、出。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 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 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尸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如《大湼槃經 》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 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 (....下略....) ------------------------------------------------------------------------------ ■ 對讀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庚二 修習什麼類型的道軌來滅除輪回: 此處分三點解釋: ① 三學的數量是確定。② 三學的次第是確定。③ 三學的性質。 《親友書》說:沒有什麼事情比盡力斷除後有來得重要,即使我們的頭顱或衣服突然 著火,也可以置之不顧,不把火焰撲滅。應以戒、定、慧證取無老無死、無窮無盡,遠離 地、水、火、風、日、月,寂靜調伏的無垢涅槃境位。意指應當修學珍貴的三學之道。 辛一 三學的數量是確定: 「三學數量是確定」又分三點解釋: ① 調心次第是確定。② 果報是確定。③ 所斷 的對象是確定。 (一)調心次第是確定: 「戒學」能令「散亂心」不散亂。「定學」或「心學」能令「不定心」安定。「慧學 」能令「未解脫心」解脫。所以,「三學」(梵:trisiksa,藏:bslab pa sum。又作「增 上三學」)能令瑜伽師的一切所作達至究竟圓滿。 (「戒學」又作增上戒學。梵:hisilasiksa。藏:lhag pa’i tshul khrims kyi bs lab pa。「定學」又作增上定學、增上心學。梵:adhisamadhisiksa, adhicittasiksa。 藏:lhag pa’i ting nge’dzingyi bslab pa,lhag pa’i sems gyi bslab pa。「慧學 」又作增上慧學。梵: adhiprajnasiksa。藏: lhag pa’i shes rab kyi bslab pa。 戒學能修善並防止身、口、意作惡。定學內攝令心意、斷除妄念,引入聖道。慧學能 通達本性,斷除煩惱,證悟實相。佛教的實踐綱領便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菩薩地持 經》有說以六度配三學,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四波羅蜜為戒學,靜慮波羅蜜為定 學,般若波羅蜜為慧學。三學是佛道的命根,盡攝八萬四千法門,故論主宗喀巴大士教誡 行者當精勤修學。) (二)果報是確定: 不毀壞戒律的果報便是受生於欲界兩種善趣(人趣及欲界天趣),毀壞戒律的果報則是 墮落惡趣。「心學」(定學)的果報便是受生於上界兩種善趣(色界天趣及無色界天趣)。「 慧學」的果報便是解脫。 總之,「三學」的果報是有「增上生」(人、天善趣)和「決定勝」(解脫、一切種智) 兩種。而前者(增上生)又分為上界善趣(色、無色二界善趣)及下界善趣(欲界善趣)兩類, 所以能達成這兩者的學處是有三種。前兩種數量是《本地分》所說。 (增上生的欲界善趣須要「戒學」。色、無色二趣更要加修「定學」。決定勝的解脫 或成佛則要圓修戒、定、意三學。) (三)所斷的對象是確定。 先賢大德們有就所斷除的煩惱乃有:破壞煩惱、降伏煩惱現行、盡斷煩惱的種子三種 ,從而確定共有三種學處。 (戒學破壞粗猛的煩惱造作惡業,定學降伏煩惱現行,慧學盡斷煩惱種子。) 辛二 三學的次第是確定: 《本地分》引用《梵問經》(梵: Arya-brahma-pariprccha nama-mahayana-sutra)的 經文來證明三學的先後次第:戒是堅固根本。定是愛樂心寂靜。慧是取聖見而捨惡見。 在三者之中「戒」是根本,蓋因其餘兩者皆是由「戒」而生。第二者「定」是依仗戒 律,心樂入定。第三者「慧」是依「定」遠離惡見,成就聖見,如實得見真實。 辛三 三學的性質: 「三學的性質」就像《梵問經》所說:戒律共有六支。禪定是四樂住(又作「四心住 」)。恒常清淨的智慧便是四者各四行(即是四諦的十六種行相)。 「戒學」共有「六支」: (1) 具有清淨戒律。 (2) 守護別解脫戒律。這兩支是說明達至解脫的清淨戒律。 (3) 軌則。 (4) 所行。(指比丘不應前往的五處地方) 這兩支是說明無可譏毀的清淨戒律。 (5) 對於最微小的罪行亦會畏懼。這一支是說明未受破損的清淨戒律。 (6) 正確受學根本學處。這一支是說明沒有顛倒錯謬的清淨戒律。 心的「四住」(四樂住)是指「四靜慮」(梵:catvaridhyana。藏: bsam gtan bzhi), 意指「心學」是心能「現法樂住」,所以稱為「樂」。 「四者」是指「四諦」。「各四行」是指「四諦」各自的「四種行相」。「十六行相 」(梵: sodasanityadi。藏: mi rtag sogs bcu drug) 即是: (1).苦諦四行相(梵:catvari duhkhasakara。藏:sdug bdengyi rnam pa bzhi )— 無常 (梵:anitya。藏:mi rtag pa’i rnam pa)、 苦 (梵:duhkha。藏:sdug bsngal ba’i rnam pa)、 空 (梵:sunya。藏:stong pa’i rnam)、 無我 (梵:anatmaka。藏:bdag med pa’i rnam pa)。 (2).集諦四行相(梵:catvari samvrittisat yaguna。藏:kun‘byung bden pa’i kh yad chos bzhi)— 因 (梵:hetuh。藏:rgyu)、 集 (梵:samudayah。藏:kun ’byung)、 生 (梵:prabhavah。藏:rab skyes)、 緣 (梵:pratyayah。藏:skyen)。 (3).滅諦四行相(梵:catvari nirodhsatyag una。藏:’gogbden gyl khyad chos bz hi)— 滅 (梵:nirodha。藏:’gog pa)、 靜 (梵:santa。藏:zhi ba)、 妙 (梵:pranita。藏:gya nom pa)、 離 (梵:nihsarana。藏:nges’byung)。 (4).道諦四行相(梵:catvari margasatyavi sesa。藏:lam bden gyi khyad chos bz hi)— 道 (梵marga。藏:lam)、 如 (梵:nyaya。藏:rigs pa)、 行 (梵:pratipad。藏:sgrub pa)、 出 (梵:nairyanika。藏:nges’byin)。 「慧學」便是通達這十六種行相。 假如此處只是解釋「中士道」,那就必須詳細解釋三學。但由於不是這樣,所以「心 學」及「慧學」(止、觀)會在「上士道」之中解釋(奢摩他與毗婆奢那)。於此不贅。 現在便要簡略地解說「戒學」的道理。我們最初先要屢屢思維戒律的利益,令自己衷 心喜愛戒律。《大般涅槃經》所說: 戒律是通向一切善法的階梯。戒律是根基,就像大地是各種樹木等植物的根基。戒律 是一切善法的前導,就像商主(古時出海營商的商隊首領)是所有商人的前導。…… (....下略....) ------------------------------------------------------------------------------ [1] 太虛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序>: 論云:「如道炬釋:『未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前,是為戒學。奢摩他者,是為定 學。毗缽舍那,是為慧學。復次,奢摩他前,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廣大道次。發 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若於此次第決定、數量決定 之智慧方便中僅取一分者,當決定知不成菩提。」福德資糧則人天俱攝,智慧資糧則聲緣 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雖未嘗不別有最勝之歸趣,而確定皆 攝入次第之過程。於是不沒自宗,不離餘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證。故從天竺 相性各判三時,以致華、日諸宗之判攝時教,皆遜此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獨具之優點。 [2] 外道也有戒定慧三學,但不能稱為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 佛教的戒定慧三學,可以在字首加上adhi,稱為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因 為是在皈依三寶基礎上才有,並且能夠導向解脫。外道並沒有皈依三寶也不能導向解脫。 <攝類>:「戒定慧三學」與「戒定慧三增上學」二者有三句差別。 [3] 摘自:〈THE TRANSFORMED MIND〉達賴喇嘛尊者 如同提婆菩薩(即聖天菩薩)在其著作《四百論》中提及,我們的目標,即證悟成佛 ,意指徹底根除習氣等心之染污,即所謂成佛之覆障。修行必須依循次第,為了根除昏暗 迷惑的習氣(所知障),我們必須先消滅心之染污(煩惱障),而持戒是第一個步驟。… 持戒是你直接迎接負面情緒的後盾,當你擁有精壯的身體、穩定強壯的雙手,便能夠輕易 地使用斧頭砍伐樹木。持戒如同精力充沛、堅實有力的身體,奢摩他(禪定)如同穩定有 力的雙手,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擊中目標的同一個點,而智慧則是砍伐樹木的斧頭。 [4]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教授<那爛陀寺十七大班智達祈願文> 如經典所說,見無我後,會知道輪迴的根本(輪迴的根本是我執無明,屬於集諦)可 以被斷除,看到無明可以被斷除這個事實,那麼遠離集諦之滅諦是可以被成辦的,…為了 使無我慧能有效斷除我執,必須有定學,定學的根本是戒學,是由三學走上解脫道的。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78054267.A.77E.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1/03/2020 21: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