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bravemedal (b)》之銘言: : 末學知道佛法中,戒定慧是一定要學, 整理前一篇 #1U3fVj67 底下推文,方便閱讀。 外道也有戒定慧三學,但是不能稱為增上三學。佛教的戒定慧三學稱為增上戒學(ad hi-sila)、增上定學(adhi-samadhi)、增上慧學(adhi-prajna),字首adhi表示殊勝 、無上的意思。 <攝類>:佛教說任何事物的成辦,觀待因、緣,因是近取因,緣是俱生助緣。 自相續中生起禪定的助緣是持戒,持戒能幫助正知、正念的培養,而生起禪定的近取 因是與第六意識心王相應的定心所,一切眾生的第六意識都有別境心所的定心所,包括佛 也有,定心所的不共作用是安住所緣。 佛典中關於禪定的教授有九住心、八斷行(八對治斷除五過失),透過聞思修九住心、 八斷行的教授,配合持戒、住隨順處、觀察貪欲過患等助緣,能夠正確生起禪定。例如當 定心所的品質達到初禪近分定時,獲得初禪所攝的禪定。 禪定能夠讓心穩定不散亂所緣,因此能讓智慧看得更清楚,禪定是能幫助智慧清晰觀 見真實義的助緣,而智慧的近取因是與第六意識心王相應的慧心所,一切眾生的第六意識 都有別境心所的慧心所,包括佛也有,慧心所的不共作用是觀察所緣。 佛典中關於智慧的教授,例如四念住、所知的自相與共相、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 聞思修這些法類,由聞所生慧生起思所生慧,由思所生慧生起修所生慧,透過聞思修三慧 ,配合禪定產生清晰穩定的慧觀,修習無我慧的慧觀能夠斷除煩惱。 (註:《大般涅槃經》:「毘缽舍那(梵語 Vipasyana,音譯:毘缽舍那,意譯:觀 )名為正見,亦名了見,名為能見,名曰遍見,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名為慧。」蕅益 大師<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慧(慧心所)者,於所觀境,簡別抉擇而為體性。」) ------------------------------------------------------------------------------ 眾生的心識本具別境心所的定心所、慧心所,一個沒有修學佛法的人,平常內心裡也 有定心所、慧心所的作用,內心裡也有類似止觀雙運的作用(止的本質是定、觀的本質是 慧),但是離正式的止觀還很遠。 要讓定心所的品質提升,透過聞思修佛典中所說九住心、八斷行的教授,配合持戒的 助緣,去除內心沉沒與掉舉為主的五蓋,才能獲得正式的定心,之前只是隨順的定心。例 如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正式四無量心要有初禪靜慮以上的禪定為所依,稱為四梵住。 佛教的慧學,主要了解趨入輪迴的方式以及脫離輪迴的方式,四聖諦當中,苦集二諦 趨入輪迴,滅道二諦脫離輪迴。佛教的增上慧學,主要開示了知無我的智慧,佛教的四法 印當中,主要以諸法無我一印而區別內、外道。這些三學的內容,都要透過聞思修,對於 佛陀的正法,聞思修三慧的生起,次第一貫。 達賴喇嘛尊者:「如經典所說,見無我後,會知道輪迴的根本(輪迴的根本是我執無 明,屬於集諦)可以被斷除,看到無明可以被斷除這個事實,那麼遠離集諦之滅諦是可以 被成辦的,…為了使無我慧能有效斷除我執,必須有定學,定學的根本是戒學,是由三學 走上解脫道的。」 正統佛教關於禪定的教授,例如<瑜伽師地論>有九住心教授,<辯中邊論>有八斷行教 授,可以從善知識聽聞學習這些教授。 ------------------------------------------------------------------------------ 佛教主要以智慧不共世間其他的宗教以及學說,佛教教導的無我慧,首先要以聞思通 達,透過聞思以及反覆的觀察生起決定的勝解、定解,再配合禪定串習,才能斷除煩惱。 外道也有修習禪定,但並沒有因為禪定生起正確的智慧,外道因為修習禪定反而更堅 固了他的常一自主的無明我執。所以,佛教不共世間證得無我的智慧與禪定,要配合聞思 修佛陀的教法。 慧的分類有染污慧(或稱煩惱慧)與具有正見的智慧,以佛教而言,外道的慧屬於染污 慧(煩惱慧),不是具有正見的慧。 ------------------------------------------------------------------------------ 佛教的增上三學,梵文字根adhi,意思是殊勝、無上,中文翻譯成增上,不是step的 意思。沒有再超越此之上,故稱無上。 外道的戒定慧,不僅無法超越佛教的戒定慧之上,也不等同佛教的戒定慧;相對的, 佛教的戒定慧,超越外道的戒定慧,且佛教的戒定慧沒有再超越此之上,故是殊勝無上。 例如,佛教的戒律是皈依三寶才有,例如別解脫戒是佛制的。行持佛教的戒律不僅對 今世有益,對來世也有益,也不會造成他人困擾,能夠自利也能夠利他。而外道的戒律乃 至惡律儀,往往形成戒禁取。 又外道的禪定最多只能生起色界、無色界的禪定,最多只能暫時壓伏煩惱的現行干擾 ,不能證得涅槃。佛教教導的禪定,不僅能生起色界、無色界的禪定,且以無我為所緣, 究竟能獲得涅槃。 又外道的染污慧,例如相信有一實有的靈魂。佛教教導補特伽羅無我與法無我的智慧 ,才能究竟斷除煩惱障乃至斷除所知障,成辦解脫乃至一切種智的果位,外道的慧無法斷 除無明,無法成辦解脫、也無法成辦一切種智。 故佛教的戒定慧三學,可以冠以adhi,表示殊勝、無上,中文翻成增上的三學,比外 道的三學更為殊勝、無上。 ------------------------------------------------------------------------------ 推 MartinJu: 建議最好找到真的有禪定功力的人再問,板上有證得近行定 01/04 07:41 → MartinJu: 的人應該是沒有,相信他們的話來自修禪定很容易變成邪定 01/04 07:41 板上此篇有提到佛陀教示遠離邪定: #1RDhQw5p (Buddhism) [讀經] 周利槃陀伽愚笨果報的因緣 & 聞思修證果 推 MartinJu: 經上只有說禪修必須要靠善知識,並沒有說看書或聽沒證得 01/04 07:50 → MartinJu: 的人分享經驗還可以修成禪定,而我只覺得沒有老師教導則 01/04 07:50 → MartinJu: 會造成幻覺越來越深 01/04 07:50 格西常提到修學禪定要聽聞九住心、八斷行的教授,這是佛教大教典對於修習禪定的 教授。 事實上佛教的皈依學處提到,皈依有四正行: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隨 法行。所以親近善知識,依善知識聽聞正法是需要的。 ------------------------------------------------------------------------------ [1] <心類>:別境心所 摘自:《心類學顯要》_講說五別境 倉忠仁波切 五別境的群組,有:欲、勝解、念、定、慧,五者。為何此五者稱為「別境」? 答:「『有能力分別境而作決定』之作用的心所,故如是稱。」五別境心所有五:欲 、勝解、念、定、慧。這是以總相而取名「五別境」,並不決定都是正確通達境的認知。 如,「慧」心所也有屬於顛倒知的部分(屬於顛倒知的慧又稱為染污慧、煩惱慧)。 或是,另外一種解釋,以此五心所各自緣境的不同作用,而取名「五別境」。五別境 心所顯現同一個對境,但以「有能力分別對境並作決定」而說「別境」,也就是,趨入對 境之時,各自的不共作用有差別。 如,「定」心所的不共作用是「安住境」,以安住境而言,是由「定」心所的不共作 用而決定。「慧」心所的不共作用是「觀察境」,以觀察境而言,是由「慧」心所的不共 作用而決定,如是,以趨入對境的不共作用而取名。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78102531.A.7E4.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1/04/2020 17: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