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東華禪寺 萬行法師 開示 談修行的環境、能量與證道 ------------------------ 四、聖人證道的同與佈道的異 在《金剛經》裡有這麼一句話:“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意思是如果跟最究竟 的相比,賢聖們之間就有差別;如果不跟最究竟的相比,大家都是賢、都是聖,都很高、 都很有修行。從更淺一層理解就是: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活得有滋有味,覺得自己有知識有 文化,內在很富有。但是,與李白、蘇東坡等文豪一比,就都是文盲了。若不跟李白、蘇 東坡等文豪比,只是跟一般人比,還覺得自己是個知識分子。在這裡,李白、蘇東坡就相 當於無為法,代表了最高、最究竟的境界。 同樣,自然界裡有很多天人、神仙,還有羅漢、菩薩等,跟我們凡夫相比,他們都很高。 但是跟佛相比,他們就不圓滿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們的修行都很好 、都很高,都可以稱為賢人、聖人,但是跟最究竟的相比,你們還不夠圓滿。 實際上耶穌基督、穆罕默德和釋迦牟尼佛都是大成就的人,他們都是在印度的喜馬拉雅山 得道的。耶穌基督為什麼有六年失踪呢?這六年他就是在印度的克什米爾閉關修煉。你們 看耶穌基督穿的是什麼服裝啊?是喇嘛裝嘛!他在中東地區傳教,為什麼穿的是印度服裝 呢?由此可知,他曾經在印度生活過一段不短的時間。這種印度服裝就是一塊布,不需要 縫,往身上一纏就是一件衣服,而且恰到好處,所以稱為“天衣無縫(féng)”。結果 我們中國人把它念成了天衣無縫(fèng),意思完全變了。耶穌是在印度拜師修道的, 開悟之後回到中東去傳教,一直保持著印度的著裝。 你們若細讀《聖經》和《可蘭經》,就會發現耶穌基督和穆罕默德證悟的境界,和對開悟 狀態的描繪,跟釋迦牟尼佛是一樣的。只是這兩位教主出生在社會最底層。只有悉達多命 好,是個太子,他的叔父兄弟六個,加上堂兄三十幾個,當時幾乎把整個印度都佔領了, 所以他說話誰都相信。而耶穌基督開悟後回去傳教,誰都不相信他。他們說你是那個最窮 的女人在馬槽裡生出來的,就憑你這德性還能開悟? 而當時的穆罕默德開悟之後,對自己說:我回去後跟第一個人——我的老婆說,如果我老 婆都不相信,這輩子我就不用再跟別人說了。結果他回到家裡,把他開悟的景象跟他老婆 一說(他老婆非常聰明,比他大十五歲,出生於非常富貴的家庭),他老婆說:“你說的 這一切我都相信!” 穆罕默德得到了極大的鼓舞。男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得到老婆的認可,是不是這樣啊? (眾笑)最失敗的男人,就是老婆不信任他,朋友不認可他。穆罕默德的老婆很有智慧, 她說:“我完全相信你,相信你說的都是對的,我相信你已經開悟成聖了,你現在就應該 把你的感悟說給周圍的親戚朋友們聽。” 穆罕默德的老婆很富有、很有地位,她找了很多有身份的人,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聽我 老公講法,要相信他,歡迎他。”結果在第一場法會上穆罕默德就得到了眾人的認可和讚 嘆。從此以後他就更自信,勁更足,開始出去弘法了,之後就所向披靡了。如果第一次講 法就吃了閉門羹,他就不會再出去傳教了,因為他發過誓:“如果我老婆都不相信,從此 我就閉口不說了。” 所以,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只要牽扯到那個究竟的道、開悟的境界和對道的描 繪,一定是一樣的。因為無論過去的人、現在的人,還是未來的人,當他們得道時,他們 到達的是同一個源頭,親履的是相同的本地風光,出來後對道的描繪自然也是一樣的。 比如你們都到了東華寺的最高殿堂——自在堂,回去後你們向家人朋友描繪自在堂的樣子 ,肯定都是一樣的。如果不一樣,說明你們沒有親自到過自在堂,沒有在這裡待過、生活 過,沒有走進來再走出去。只要是到達源頭的人,他們的描繪都是一樣的,而且都不會錯 。中國的老子也是一個修行圓滿的聖人,只是他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度和他有緣的人聖人都是以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形式來度眾生,不會以同一副面孔、同一種形式來度眾生 。因為眾生的根基不同,嗜好也不同。就像同一種質地的布料為什麼要染成白色、黃色、 紫色、黑色等不同的顏色呢?就是為了滿足眾生不同的審美、口味和嗜好。外在的表現形 式、視覺效果雖然不同,但裡面的產品是一樣的。 所謂的差別是指在途中有差別,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如果不跟究竟的比,你們都對,都修 得很高。但如果跟究竟的比,你們之間是有差別的。佛說話是非常圓融圓滿的,他從來沒 說誰是外道,誰不是外道,只說究竟與不究竟,這就是他的德行和智慧。所以佛陀沒有樹 敵。 各個宗教到現在都是八萬四千法門,並不是佛教才有八萬四千法門,基督教也分了很多派 系,天主教和伊斯蘭教也都有很多派系。原因是這個法傳到某個區域,就必須與這個區域 的文化、習俗和本土信仰融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落地生根,不被排斥。 佛教進入中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中國佛教裡面有很多形式和儀軌,在原始佛教中是沒有 的。所以有些人說佛教裡有很多東西是迷信。沒錯,的確有迷信的成分,但是它能流傳兩 三千年,說明這種迷信是眾生需要的,是能幫助眾生的。你不要看到這些迷信的形式就全 盤否定,因為迷信裡也包含了真理。比如佛教裡的焚香、燒紙、點蠟燭也是迷信,可是為 什麼我們祭奠祖先時,要燃幾支蠟燭,燒一些紙,倒一點酒,盛一點飯呢?因為我們平時 就是這樣孝敬父母的,所以也用同樣的方式祭奠祖先。當父母親百年去世後,我們也還是 用同樣的方式孝敬他們。 所以你不能說這些純粹是迷信。也許你會問,祭祀供奉的飯,祖先也沒有吃,酒,祖先也 沒有喝,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呢?他們的確沒有吃沒有喝,但是為了向祖先表達我們敬意和 感恩之心、懷念之情,我們需要一個載體、一種方式。就像世間男女之間是怎麼證明對彼 此的感情的呢?贈送玫瑰或者戒指就是一種方式,玫瑰或戒指就是他們愛的載體。而我們 以香、燭、燈來敬奉佛菩薩也是同樣的道理,香、燭、燈也是一個載體,是我們需要這些 載體、這些形式。 所以,茶以載道,文以載道,武以載道,香以載情、燈以載心,道理都是一樣的,這些東 西都是載體,通過它們,把實質的精神與內涵傳遞出去。所以修道的時侯,過程也非常重 要,要想有一個圓滿的結果,就必須有一個圓滿的過程。過程就相當於因,一旦過程不圓 滿,是畸形的,那麼結果也是畸形的,也不會圓滿。佛教特別講究因,如果起因不好,結 果肯定不好。 五、修行離不開身心 有個學員說他曾經見到藥師佛,是湛藍湛藍的琉璃身。既然已經和藥師佛有感應了,就應 該將藥師法門繼續修下去,讓功夫不間斷。藥師佛在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包括南傳佛教 中都有。 有的人以為修藥師法門可以不通過四禪八定直接成就,這只是一種方便說。任何法門的修 行都離不開身心,先修身體,後修心。所謂修心也就是修思想心態,說得再白一點,就是 修認識和觀念的轉變。 什麼是境界?境界就是生理和心理的反應,合起來就是境界。最終我們是拿你的心理反應 、定位和超越來衡量你的禪定功夫和境界的。雖然現在你還沒有突破生理反應這一關,你 覺得很難,但是當有一天你突破了這一關,開始突破心理反應的這一關時,你會發現心理 反應這一關更難突破。真正決定我們生死輪迴的,不是我們的身體,而是我們的心靈,也 就是我們的思想和心態。無論修什麼法門,都是一步一步往上走的。 佛教有一個觀點——四禪八定是共法,任何教派的修行都要經歷四禪八定。就像無論在東 方還是在西方蓋大樓,都要先挖地基打地樁一樣。所以四禪八定是所有宗教修行法門的共 法,是通用的。只要修禪定,就要經歷四禪八定。只不過有的人在經歷四禪八定時,由於 根基好(根基好的是再來人,前世修過),可能瞬間就過去了;而有的人根基不好,不是 再來人,可能就要慢慢地熬。就像有一種修行人,他不是在禪定中經歷他的境界,而是在 晚上做夢的時候經歷,他在夢中經歷了四禪八定,就突破了。因此有的人就會疑惑:怎麼 我沒有經歷過四禪八定呢?其實他在夢中已經經歷了。 有的人說如果在夢中知道自己在做夢,就表明他已達到了三禪的層次。的確有這種說法。 但問題在於你是否每次都能做主,都能達到這個層次?是不是有時候上去了,有時候又降 下來了?我們衡量你的功夫,是看你的功夫是否成片成勢。如果只是偶爾瞎貓撞上死耗子 ,有一兩次境界,那不算真功夫。真功夫是持續的、恆定的。有些社會上的人描繪他們的 境界,比我們修行十幾年的人還要高,但是一旦他們往下跌,就跌到了萬丈深淵。而很多 出家人的境界並不高,而是緩慢地往上升,這才是可喜的。修行不能忽高忽低,必須穩定 。 -- 萬物即是本來面目的顯現,你不可能一開始修習禪定就能專注,就能感受到心與萬物同一 體。身心無論處於何種狀態,都必須持之以恆,日復一日地修煉。方法加時間等於功夫! ~摘錄至萬行法師《微言大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32.21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78662818.A.27E.html
genaro: 01/17 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