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東華禪寺 萬行法師 開示 如何交包子錢 ------------ 今天晚上主要是給禪修班的女眾們答疑解惑。這批女菩薩們做事非常認真,問問題都是刨 根問底。這對於學佛,尤其是初學佛來說,是好事情,好現象。佛門裡說大疑大悟,小疑 小悟,不疑不悟。要想超越一件事情,首先要徹底弄懂它。正如在日常生活中要想超越一 件事情,就必須全身心投入地去經歷它。你從未經歷過,擁有過,你說你超越了,那是自 欺欺人。比如你從未吃過蘋果,人家談起蘋果,你說我超越了蘋果,這是沒有道理的。 當我們做一件新鮮事的時候,剛開始可能沒有問題。當深入其中後,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在門外的時候,提不出問題。走進室內,周旋幾圈,看清楚了,也沒有問題。開始和結束 的時候都沒有問題,就是在途中會有很多問題。任何事情處在途中時,都會有很多沿途風 光讓人眼花繚亂,止步不前,甚至誤以為這就是目的地。尤其在學佛的路上,正如祖師們 所言,在沒有到達目的地之前,切莫留戀沿途風光,越留戀,越無法到達目的地。 人生之路與修行之路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途中若沒有智慧判斷,沒有魄力,是很難到達目 的地的。以佛教的說法,三界之內是魔的世界,誘惑非常多。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你學佛 還未入道,還未與道相應,起心動念還無法與動念的對象銜接時,可能不會馬上有結果; 一旦入了道,進入三禪之後,與道的力量相應了,起心動念就有了力量,很快就能把果感 召過來。當你渴望三界的事物,馬上就會兌現。正所謂起心動念皆成因果,因果馬上現前 ,不用等到以後。 佛陀在開悟之前,受到魔的考驗,魔會滿足他的各種需求。入道之後,只要想三界之內的 事情,很快就會心想事成。即便你沒有慾望,魔也會想辦法激起你的慾望,以此拴住你的 心,把你留在三界內,不讓你超越三界。所以三界之內的東西你使用得越多,越無法超越 。一個學佛的人是要超越三界的,人生路上的任何事情,任何事物都只能經歷,只能使用 ,不能貪戀和佔有。使用,只是為了輔助我們在修行與人生的道路上成長。我們是在使用 的過程中完成人生的願望,讓修行功德圓滿。 在人生的道路上,靠什麼來把握自己呢?靠時刻警覺,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照顧自己言 行舉止,也就是觀照。如果你只是覺察到了,不能把握自己的行為舉止,就無法超越對三 界的貪著。 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要想把握自己,都離不開警覺。在為人處事中,有時候我們 需要他人提醒,幫助我們警覺。如果修為很高,警覺力夠,就不需要他人提醒。在修行途 中,法,財,侶,地缺一不可。在世間法上成就,同樣也需要這些法就是方法,任何一件事情的達成都需要方法。財就是錢財。錢不是萬能的,但在娑婆世 界生存,離不開錢財。侶就是伴侶,道友,同事,合作對象。地是指環境。任何一件事情 的達成都需要眾因緣和合,一個人是無法完成一番事業的。既然是事業,就需要一個團隊 。就內心而言,我們的身口意要統一,這是內團隊。而外團隊就是你我他,意見必須一致 ,要無我,忘我地協作,才能把事情做成。可惜修行人都孤僻,缺乏團隊協作精神。 達到十地菩薩的境界才算證到了無師智。在沒有證到之前,必須通過協作,修行才可能進 步。十地菩薩之上還有等覺,妙覺。如此說來,我們在座的都需要老師和協作一個人在自 信的同時還要自知,否則就是愚昧無知。現在很流行一種說法:只要一心念佛,臨終佛菩 薩就會來接引我們。假如到時候佛不來接引,你怎麼辦呢?雖然你有這種自信,但並不代 表你自知。 作為學佛的人,既然已經開始修行,就不應該把希望寄託在臨終,而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就 明心見性,開悟成佛,證果。修行必須在活著的時候成就,臨終成就是沒有把握的。中陰 身成就必須是生前修行已經相當高,只加一點火候就開悟才可以。但這種機率很低。佛法 是為活人服務的,而不是為死人服務。如果活著的時候都沒有受益,說死了會受益,那是 自欺欺人。 為什麼有些人學佛的時間很短,進步很快,與佛菩薩有很好的感應,而有的人學佛數十年 都沒有進步呢?我們與佛菩薩相應的究竟是什麼?是什麼成佛?難道是我們的身體成佛? (答:心)回答的非常好,是心與佛菩薩相應,是心成佛。既然如此,修行就要針對心而 。你們現在的心放在哪裡,就與哪裡相應。能不能接受這個道理啊?(答:能)既然認 可這個道理,想成佛想超三界,心就不能放在三界以內,而要放在三界以外。好財,好名 ,好利,好面子等等都是三界以內的東西。如果還好這些,說明你的心還放在三界以內。 把心放到佛身上,保持佛的心量,像佛一樣有奉獻精神,忍辱精神,無我利他的精神,就 能與佛相應。 如何把自己的心放在三界以外呢?就是時刻警覺,觀照自己的心。社會上的人說“請多關 照”,好像是請多幫我忙的意思。實際上“關照”這個詞是源自禪宗的“觀照”,“觀照 ”是禪宗的專用詞,確切來講是佛門的專用詞,但禪宗用得最多。觀照或者說覺照,通俗 來講,就是警覺自己的身口意。如果一個人的覺察力很強,在事情未發之前就能覺察到。 否則,要事後才能覺察到。 一個成就的修行人在事情未發之前就能覺察到,並關照好自己的身口意。事後能覺察也不 算晚,可以彌補。所以佛門裡有懺悔的方法,就是事後發現錯了,馬上懺悔。能這樣做也 算是高境界了。可是有一部分人事後也覺察不到,即便別人告訴了他,他也不承認。 既然覺照和我們人生的關係如此密切,如何才能把它訓練出來並加以運用呢?在日常生活 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覺照。做事情的時候,心就放在事情上,與事情融為一體。 當關起門來靜坐時,心就放在身體上,對身體的每一個反應和覺受既清楚又不執著。做到 了這一點,下一步就能空掉身體。當我們能把握自己的身心,隨時能把心收回來安住在當 下時,在啟用的時候,我們就能隨時做到心物一體。當我們的心能與事情融為一體時,我 們就能感受到他人。 人可以偶爾地忘我,但不能長期地忘我。一個人時刻都在警覺中,會繃得很緊,偶爾忘我 一下是可以的。有幾種人每時每刻,分分秒秒都在覺照中,警覺中:一種是從政的,一種 是從商的,還有一種是特工。他們絕對不能有一秒鐘的忘我,否則就會失態失手,被對方 幹掉。這三種人倘若修習禪定會非常快。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他們都能覺照並管住自 己的身口意,尤其是管住自己的念頭和情緒。 看一個人的覺照功夫,就知道他有沒有禪定功夫。當你完全變成一個覺照後,就是禪宗的 最後一個境界—任其自然。修行人剛開始要保護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也就是修“ 保”的功夫,修成之後就要任其自然—修“任”的功夫。保,任是兩個層次,修行人一生 當中都是在修保任功夫,倘若做不到家,想臨終生死能做主是不可能的。 人很難不受自己的情緒支配,如果沒有情緒和七情六欲,活在世間也很乏味。修行成就之 後是活潑潑的,而不是死板生硬的。種菜的小李跟我說:“什麼時候我能修到沒有七情六 欲就好了!”佛菩薩都有七情六欲,何況人!但佛菩薩的七情六欲不是像凡夫一樣狹隘的 七情六欲,而是昇華後的七情六欲。如果佛菩薩沒有情,沒有悲心,不能感受眾生的痛苦 ,我們向他訴說,向他呼救,他怎麼會有求必應呢?正因為他能感受到眾生的痛苦,才會 有求必應,滿眾生的願。一棵大樹是由一顆小芽一點一點地生長起來的。佛菩薩的情也是 如此,欲是想度盡天下眾生,是由凡情昇華成慈悲和博愛。彼此之間只是境界大小,層次 高低的不同。 如果修到最後麻木不仁,不就像禪宗典故“婆子燒庵”中的那個禪師一般?一個老婆婆供 養了一個禪師,常讓一個二八女子給他送飯。有一天老婆婆想考禪師功夫,就讓這個女子 抱住他問:“你說,你說,現在是什麼感覺?”禪師說:“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意 思是說,你是枯木,我是寒岩,我們兩個抱在一起三個冬天都不會來電,不會有感覺。老 婆婆聽了氣得說:“這個人修死了,修成了枯木,這樣的禪師還有悲心嗎?還能普度眾生 嗎?於是就把禪師攆走,把草庵燒了。禪師很慚愧,於是就出去修行參訪。回來後再請老 婆婆供養他三年。老婆婆答應了。三年後,老婆婆又讓這個女子去考他功夫,這回禪師說 :“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切莫讓你婆婆知。” 因為禪是說不清,無法讓第三者感受到的,只有第一者和第二者在對禪鋒的時候才會有真 實的感受,第三者是感受不到,也無法相應的。而有些時候只有自己心裡明白,連第二者 都無法告知。因為一旦用語言,道就斷了。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種境界,狀 態和感受是超越語言和文字的。語言文字的表達和傳遞是有限的,只能局限於一定的高度 和深度。當超越這個高度和深度時,語言就顯得蒼白無用了。就像刀子割手一樣,究竟痛 到什麼程度,只有自己知道,你只能說痛到鑽心,或者說痛得很輕,只是表皮痛禪。但是 沒有被割過的人永遠也感受不到鑽心,表皮痛是什麼滋味,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是經 歷後的感受,已經超越了悟的範疇。悟是一種境界。嘗試了,體證了,又是一種境界佛法不否認眼前的現實,存在並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貪戀執著在上面不能自拔,沉迷其 中。禪宗有一句話說“我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來圍繞”,就是我若對這個人,這件事 ,這個東西無心,就不怕他們來煩我。所謂的被煩,是因為我的心住在上面,沒有回來。 心回來了,意識也就跟著回來了,回心才能轉意。回心轉意也是禪宗的專用語,但是用到 世間上意思也完全變了。其實它是用功的一種方法,境界和狀態。 下午有個人問“過五關斬六將”是什麼意思。東華寺的常住應該都知道,五關就是六根對 六塵的貪戀執著,過五關就是超越了前五根的功用,斬六將就是超越了六根對六塵的執著 。超越並非不做,而是做而不住,做而無痕。 有人說禪是心理學,是哲學,不是宗教。其實無論你需要什麼,都能在禪裡找到依據。禪 是包羅萬象的,是活生生,鮮活鮮亮的,一般境界的人拿捏不准。禪的確需要很高根器的 人來修,否則容易扭曲,不知道如何運用。有的人說學密宗要先學顯宗,尤其是要先學顯 宗的禪宗,這就是走極端,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不管學什麼宗,都是心在學,有一顆 敏銳鋒利的心,學什麼宗都能運用自如,否則學什麼宗都不會用。宗是數不清的,未來還 會有更多。但是心只有一顆,只要你能看住心,把握住心,無論什麼法,什麼宗,你都會 運用。 打一個比方,你會開一個品牌的車,天下所有品牌的車你都會開。品牌是人創立的,是為 了吸引人,滿足人的慾望,刺激消費而創立,商家們變著花樣讓經濟最大化,所以同一個 品牌的車有不同的顏色。就像同一個宗教分出很多派系一樣,也是為了滿足眾生的需要, 方便傳播,方便眾生接受。所以教外有教,教內有派並不奇怪。無論有多少宗,多少法, 多少派,都是人為的,都要用一顆警覺的心,覺照的心來修。心把握不住,覺照提不起來 ,即便釋迦牟尼佛坐在你身邊,你也不知道如何用功,也不能安住當下。 -- 現前一念,即是佛念。佛念相續,綿綿密密。有覺有照,皓月當頭。一念萬年,三關透脫 ,得自在,悟無生。離境驗心,隨緣保任起妙用。 ~摘錄至萬行法師《微言大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38.8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79396978.A.071.html
dxdx58: 南無阿彌陀佛 01/19 19:59
a9540131225: 推,學佛不努力在活著的時候成佛,為何要寄托臨終之 01/19 23:21
a9540131225: 時呢 01/19 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