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摘自:《入中論根本頌》講者:洛桑卻佩格西 口譯:法炬法師 2016.03.26 : 佈施者本身在佈施時的意樂大小、心量大小會有所差別。因為意樂大小會導致所做的 : 佈施,成為成佛的因、或解脫的因、或得到增上生人天果報的因。 : 如果佈施者是依著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佈施的話,所做的佈施就會成為 : 成佛的因。或說只以出離心(希求解脫的意樂)佈施,那做的佈施就會成為解脫的因。或 : 說只有持著斷十惡業的戒佈施(沒有在此之上,希求解脫、希求成佛),那所做佈施就會 : 成為將來得到人天果報的因。所以這就是佈施者意樂大小會有所差別。 : 佈施直接帶來的果報,就是來世得到受用的果報。佈施的時候,不論你的動機是好或 : 壞,或動機或大或小,反正佈施一定會有受用果報,這是確定的。 ------------------------------------------------------------------------------ 補充:行持布施時,結合不同意樂動機的差別 CBETA T01,No.0081《分別善惡報應經》 「復云何業,有補特伽羅,先受貧苦,後乃快樂? 此一補特伽羅,由昔因時,用下品心微分布施,捨已不悔,後乃歡喜。故此補特伽羅 ,生在人中種族卑下,飲食珍寶悉皆乏少,亦不自在,後漸增長財物廣大,乃至種種資具 無有乏少。故此補特伽羅後得果時,先乃貧苦,後受快樂。 「復云何業,有補特伽羅,先受快樂,後亦快樂? 此一補特伽羅,未施歡喜,正施、施已歡喜,三時無悔。此一補特伽羅,生在人中, 於富貴家上種族中,父母妻子,吏民親友,圓滿具足,庫藏珍寶,象馬牛羊,乃至園林田 宅,無不具足,自在受用。故此補特伽羅,先受快樂,後亦快樂。」 「復云何業,有補特伽羅,先無快樂,後無快樂,常受苦惱? 此一補特伽羅,先無施心,亦無良友勸令布施,又無信心(對前後世的業果缺乏信心) ,貪惜珍寶,從始至終,絕施纖毫。故此補特伽羅,若生人中,處下種族貧窮困苦,財寶 飲食,田宅資具,乃至眷屬悉皆乏少,先無快樂,後無快樂。故此補特伽羅,先受苦惱, 後亦苦惱。」 「復云何業,有補特伽羅,得大富貴,貪惜財物,無纖毫施? 此一補特伽羅,於過去世,向三寶處曾行布施,不曾發願於當來世更修施行,故此補 特伽羅,命終已後,若生人間得大富貴,居上種族,珍寶廣大,象馬奴婢,牛羊田宅亦皆 廣大,受用自在,於其財物,慳惜愛護,不行惠施。故此補特伽羅,富貴多財,愛護慳貪 ,亦無信心(對於前後世的業果缺乏信心,不曾發願於當來世更修施行)。 「復云何業,有補特伽羅,一生貧苦,愛樂布施? 此一補特伽羅,於過去世三寶勝處,曾修布施,又復發願,而於未來,施心不斷,命 終之後,生在人天,受福往來,彼後福盡又生人間,貧窮愛施。故此補特伽羅,貧窮愛施 ,信心不斷(對前後世業果、承許有來世的信心,發願於當來世更修施行)。 「復云何業,有補特伽羅,一生貧苦,又復慳貪,不行少施? 此一補特伽羅,於過去世,不遇善友,又復愚闇,不信因果,於其施度,微分不修。 故此補特伽羅,命終之後,生在人間種族貧窮,財物飲食,田業資具,一切乏少。故此補 特伽羅,貧窮困苦,不樂布施。 「復云何業,得身心快樂,譬如輪王,又樂作福? 此一補特伽羅,於過去世,修不殺戒,施他無畏,又復發願,施心不昧(承許前後世 的業果,不昧因果)。故此有情,命終之後,生在人間,得身心快樂,常愛惠施。 「復云何業,有補特伽羅,身心快樂,如極老人,家務久棄,不樂作福? 此一補特伽羅,於過去世,施他無畏,不損有情,不發勝願。故此補特伽羅,命終已 後,生在人間,而得身心悉皆快樂,不愛修福(過去世沒有發願,這世不樂於繼續修行)。 ------------------------------------------------------------------------------ [1] 補特伽羅是依於自身五蘊安立的士夫,補特伽羅包括佛、菩薩、阿羅漢、六道眾生。 摘自:《佛教四部宗義.見解明釋集》倉忠仁波切   「補特伽羅」的性相:依於自身五蘊隨一而假立的士夫。其性相中「依於」二字就是 「依靠」的意義,藏文上就是以此明示「能、所」的相關性,能依是「假立的士夫」,所 依是「自身五蘊」。「假立」就是分別假立或說名言安立(名言識觀待施設處施設安立)。   或有將「補特伽羅」的性相安立為:具有感受者、具有覺知(覺知即心識)者。補特 伽羅、士夫是同義。是「補特伽羅」周遍是「具有覺知者」,非「具有覺知者」周遍非「 補特伽羅」。是補特伽羅,必定是具有覺知者;不是具有覺知者,必定不是補特伽羅。 [2] 補特伽羅無我,並非說補特伽羅不存在,補特伽羅無我是說明補特伽羅的存在方式。 補特伽羅無我是說找不到什麼樣的我?找不到常一自主的我、找不到獨立實體有的我 、找不到自性有的我,補特伽羅(我)僅僅只是依靠觀待五蘊而施設安立(此是緣起義)。 [3] 此段經文說到,當一位補特伽羅行布施時,因為結合不同動機意樂,所得果報差別。 《大寶積經》:「若我此生若於餘生,曾行布施或守淨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或 修淨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無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 校計籌量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迴向,我亦如是迴向」 一位修行大乘道的補特伽羅,在做布施、持戒等行持時,動機是結合菩提心(內心想 著為利有情願成佛,菩提心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意樂)。 因為由利他的大悲心引生為利眾生希求無上菩提的無垢願,透過自相續所攝的身語意 累積善根的發願與迴向,當這位補特伽羅成佛後,補特伽羅佛聖者的福德等流沒有窮盡。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0516570.A.3F7.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2/01/2020 09: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