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1]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 : (修行進程有五個道位的次第,資糧道、加行道屬於凡夫位,見道以上是聖者位。) : 大乘行者生起無造作菩提心入資糧道,進一步到達加行道,加行道透過煖、頂、忍、 : 世第一法之後,獲得現證空性的見道。見道根本定智分為無間道、解脫道,見道無間道斷 : 除見所斷,第二剎那證得見道解脫道及解脫道伴隨的滅諦,滅諦是心識上離繫的功德,這 : 一分離繫的功德是透過無間道斷除所斷接著證得解脫道而有,見道斷除遍計煩惱障與所知 ------------------------------------------------------------------------------ 補充:略述修行進程的五個道位次第 摘自:《四聖諦》雪歌仁波切 轉自:https://www.lamrimworld.org/ 以上(道、如、行、出)只是概略地就道諦四行相來說明,若要真正了解,必須了解 聲聞、緣覺及大乘的五道,五道指的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這裡大略說一下:真正斷除無明,是從哪裡開始?是從見道時才開始,前面資糧道與 加行道都還未開始真正對治那些煩惱障與所知障。見道之後有修道,見道與修道有什麼差 別?見道時要斷除的是比較粗分的煩惱。 以煩惱障來說,分為遍計煩惱與俱生煩惱二種,比如,薩迦耶見可以分為遍計的與俱 生的,貪心、嗔心…也可以分為遍計的與俱生的。 遍計煩惱與俱生煩惱有什麼差別?一個比較明顯,比如,我們心裡的執著心或我執很 堅固,一直覺得自己很重要、我是獨立存在的,這種想法很堅固,這種堅固,就好像背後 有一些理由一般。我們心裡想「我是獨立的」想法裡,其背後有著自以為是的理由,這種 是「遍計」,意思是用一些理由或宗派的見解而生起的煩惱。 實際上:我們心裡現在有沒有這種煩惱?有!這種煩惱背後心裡有一種理由、見解, 這是一種煩惱的聰明、煩惱的見解,它用了很多理由,心裡就覺得「我的想法是對的!」 所以很多煩惱都用一些不正確的理由,自己覺得「我的想法是對的」,這種是遍計煩惱。 當我們真正很明確清楚地現證到這些煩惱的理由是錯誤的,那時候這種遍計煩惱就可 以斷除了。因此,見道時就能斷除遍計煩惱。 但若背後沒什麼理由,而是很自然地、無始以來就與心同在的,任何時候只要心出現 時,它就一起在的這種煩惱,便是俱生煩惱。 這種煩惱(俱生煩惱)即使你清楚看到它也無法斷除它,要靠著很長時間不斷的修, 才能慢慢、慢慢地把這種習氣清除,這是修道時才能斷除掉的那種俱生煩惱。 修道位即我們講十地菩薩,初地、二地……九地、十地菩薩。修道要修很久,才慢慢 慢慢斷除掉這種煩惱(俱生煩惱)。 前面講的遍計煩惱,如果很清楚看到的話,就不見了,因為它是由背後那些不正確的 理由而產生的。若這些理由我們不只了解,而且清楚看到,在資糧道與加行道時,雖然已 經了解那些煩惱的理由是不對的,但這種了解不像以眼識看見對境般那麼清楚。在見道時 是像眼睛看到般一清二楚地看見,這種現證一看到時,那些依靠背後理由而生的煩惱就不 見了。因此,見道時能斷除的是遍計煩惱。俱生煩惱則是在修道時要斷除。 那麼,資糧道與加行道時有沒有辦法斷除煩惱呢?不能,為什麼?因為,唯有現證之 量(現證無我空性的現量)才有斷除煩惱的能力;若還沒有現量,只是以分別心來了知無 我或空性,此時的能力不足以對治煩惱。 以上是見道與修道的差別,見道、修道之前,要有資糧道、加行道。 加行道的「加行」,是見道的加行(加行是準備的意思,加行道是見道的準備)。見 道可以說是「正行」,因為那時才開始對治煩惱(見道才有正對治斷除煩惱的能力)。 在對治煩惱(斷除煩惱)的能力尚未出現之前,所做的準備就是「加行」,主要是現 證空性的準備。在現證空性上準備什麼呢?就是要禪修空性,真正修空性的能力是在加行 道開始出現的,能不能真正現證空性,就要看是否具備禪修空性的能力,也就是說,一定 要具備修空性的止觀雙運,有這個能力,才可以進入加行,若沒有這個能力,無法做現證 空性的準備。所以為了現證空性,先要有修空性的止觀雙運。 所以,證得止觀雙運之修空性的了知,與進入加行道,是同時的,即,一旦證得空性 的止觀雙運,就可以算進入了加行道。(資糧道上品證得緣空性的觀之同時,由資糧道轉 入加行道。觀有隨順的觀與正式的觀,獲得正式的毗婆奢那勝觀=獲得止觀雙運。) 進入加行道後有四個階段:「煖、頂、忍、世第一法」。 現在簡單講一下:之前提過,加行道(修空性)是為了現證空性而做準備,那麼,什 麼是修空性?即,我們要想:所有的法是無實有、不可執著。而所有的法又可分二:所緣 境、有境(能作者)。 那麼,我們的執著心,是「有境」(能取)上的執著心較強?還是「所緣境」(所取 )上的執著心較強?當然是有境(能取)上的執著心較強,所以有境的空性(破除能取上 的執著)比較難修,所緣境上的空性(破除所取上的執著)比較容易修。 因此,在「忍、世第一法」階段,主要修的是在有境(能取)上的空性,把有境之上 的執著心降低。不是「對治」而是「降低」,因為若執著心太強便無法現證空性,所以要 先降低執著心。至於前面的「煖、頂」階段要降低的,則是所緣境(所取)上的執著心。 唯識宗講「能取(有境)所取(對境)」二空(能取與所取二者異體空),若以唯識 宗的名詞,也可以說「能取執著心」與「所取執著心」。這二種執著心做比較的話,我們 自己觀察:好像東西(所取的境)是比較可以捨掉,但自己、「我」(能取的有境)就沒 有辦法捨棄掉。 因此,「能取」(有境)上的執著心較強,要降低它比較難;「所取」(境)上的執 著心比較沒那麼強,比較容易降低。所以,加行道前面「煖、頂」是要降低「所取執著心 」的階段,後面「忍、世第一法」是要降低「能取執著心」的階段。 「所取」的東西分兩種:輪迴中所取的東西、解脫上所取的東西。此二者,何者執著 心較強?對加行道的修行者而言,輪迴裡所取法上面的執著心比較容易降低,解脫的所取 法上面的執著心就比較難降低。 所以,加行道煖位,是輪迴裡所取法上面的執著心要降低,加行道頂位,是解脫上所 取法的執著心要降低。一些經論中,會將輪迴中所取的法分為苦諦、集諦,解脫上所取的 法分為滅諦、道諦。 以上是「煖」、「頂」階段,接下來是「忍」、「世第一法」,這二者是能取的法上 面的執著心要降低的階段,「能取」的法分二類。 能取的法,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在想一個法(對境)時,會將對境想成二種:有的 法是實質有、有的法是非實質有(假有)。比如,我們看鏡中自己影子的心,或自己想自 己的心,此二者心的對境不一樣,前者能取之心較弱,後者能取之心較強。即,心認為對 境是實有時的話,執著心較強,較不易降低;心認為對境是非實有(假有)的執著心較弱 ,要降低較容易。 所以,在「忍」位要降低的是能取上的執著心,什麼樣的能取心呢?認為對境是施設 有(假有)的這種能取上面的執著心;在「世第一法」時,要降低的是能取之心,是認為 對境是實質有的執著心,這種執著心比較難降低。有一點不要誤會:說到能取上面的執著 心,能取本身是有境,所以執著心看到能取有二種,有的是看到對境實質有,有的是對境 施設有,對前者的執著心較強,對後者執著心較弱。 以上是煖、頂、忍、世第一法。整個來說,當降低了所有的能取所取,一切法的執著 心降下來,結果就可以現證空性了;對一切法的執著心若沒有降下來,就沒有辦法現證空 性。以上是加行道的過程,加行是要現證空性,準備什麼?就是要把那些執著心降下來。 加行道前面是資糧道。資糧道,由於並不是修空性的加行,因此,對資糧道的修行者 而言,修空性並不是那麼重要,重點在於累積資糧。 資糧道時分為三個階段:下、中、上三品。資糧道上品的修行者會證得「法流定」, 這是一種「所有聽到的法,就會記得」的能力。資糧道中品是不會退步,已發的出離心、 菩提心、悲心、慈心等,內心不會退步的這種能力。這是累積資糧、方便的部分。 在小乘資糧道中品時,那些想解脫輪迴的出離心不會退步。一進入資糧道,就算是資 糧道下品。怎麼樣算是資糧道呢?小乘的話,無造作出離心一生起時,就進入小乘的資 糧道。大乘的話,無造作菩提心一生起,即進入大乘的資糧道。 至於無學道,是指已整個斷除俱生煩惱障。若是小乘行者在無學道之後,因為已脫離 輪迴了,便會在好幾百劫的時間裡享受脫離輪迴的快樂(入定於脫離輪迴的寂滅之樂), 這對修大乘的行者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障礙。而大乘行者在無學道時就成佛。 ------------------------------------------------------------------------------ [1]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唐.玄奘法師譯):「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見 道、修道、究竟道(究竟道又譯無學道)。」五道次第,前前道為後後道的近取因。 入道的大乘行者,最晚在資糧道中品通達空性,如果沒有通達空性,最多只能停留在 資糧道下品,無法再往上走。大乘行者周遍在資糧道中品獲得緣空性的比量,於資糧道上 品獲得緣空性的止,進一步獲得緣空性的觀(正式的觀=止觀雙運),轉入加行道。 [2] 加行道的體性是止觀雙運三摩地,由無我慧的止觀雙運為不共增上緣獲得見道的現量 《雜阿含464經》: 「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獲得止觀雙運)。謂 聖弟子止觀俱修(由止觀俱修獲得止觀雙運),得諸解脫界(由止觀雙運獲得聖道)。」 律藏《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唐.義淨法師譯):「能與出世聖道,加行為依止故,謂 於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雙修等運(由止觀俱修獲得止觀雙運),獲聖道故。」 由止觀俱修獲得止觀雙運,透過加行道緣無我空性的止觀雙運,成辦聖者見道的諦現觀。 [3] 摘自:尊者達賴喇嘛《入菩薩行論》: 在見道位時是現證空性的狀況,對治的煩惱叫做遍計煩惱(由無明的遍計我執產生的 煩惱),什麼叫遍計煩惱呢?我們煩惱有分油然而生的煩惱,這個叫俱生的煩惱。另一種 煩惱透過理論堅定的一種想法,這種煩惱叫做遍計煩惱,就是由理論去建立的,就像外道 他們認為我是存在的(外道認為存在與五蘊身心隔離的常一自主的我),透過種種理由認 為我(例如外道認為常一自主的我)是存在的,所以我執就更堅定了,這種我執就叫做遍計 煩惱。當見道位的聖者現證空性時,所斷的煩惱是屬於遍計煩惱的部分,之後再透過修道 的現證空性的智慧,慢慢的斷除油然而生的俱生煩惱(由無明的俱生我執產生的煩惱)。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1734606.A.370.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2/15/2020 18: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