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第一、瑜伽行中觀自續派 : (三)果的建立(...接續 #1UFM3vDL (Buddhism): (大乘行者)於緣空性的修所生慧初生之時,入加行道 [1];於暖位時,制伏見所斷 : 的染汙所取分別現行;證得頂位時,制伏見所斷的清淨所取分別現行;證得忍位時,制伏 : 見所斷的執實能取分別現行;證得世第一法時,制伏見所斷的執假能取分別現行。 : (加行道)暖、頂、忍、世第一法四位,依次稱為:明得三摩地、明增三摩地、入真 : 義一分三摩地、無間三摩地。[2] ------------------------------------------------------------------------------- 補充:四善根位——加行道(順抉擇分)之四位:煖、頂、忍、世第一法 摘自:《地道建立》2011年 雪歌仁波切講於美國南加州 釋見諦法師編輯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玄奘法師譯): 「何等加行道?謂有資糧道皆是加行道,或有加行道非資糧道,謂已積集資糧道者所 有順決擇分善根,謂煖法、頂法、順諦忍法、世第一法。」 加行道與加行有別,真正的加行,若嚴格地講,其範圍很小。真正的加行是為見道的 準備。見道的「見」是現證的意思。所以見道時所要現證的,這部分之前行,就叫作加行。 這種加行的範圍,以大乘來說,大乘見道時是現證空性,在現證空性見道的前準備, 其加行是什麼樣呢?對於空性,一直在靜坐中修,當然在資糧道時,行者已經能在禪定中 修空性,可以入定,這部分已沒問題了。 進入加行道時,就有更深奧的智慧—毗婆舍那—繼續修。以奢摩他及毗婆舍那雙運地 一直修空性。加行道時,尚未現證。還是依著自己腦海的對空性的意思或印象(義共相) 而修,修的時候,對空性就愈來愈靠近。雖然自己頭腦中有這個印象,但是修的時候,這 個印象愈來愈減少。 譬如一個行者,到那裡是現證空性的階段,空性好像是在那裡。在修空性時,不是直 接,而是透過對空性的義共相,在印象中就抓空性。透過印象,就愈來愈靠近它,這個印 象愈來愈減少,雖然還是透過印象而修空性。當修到那邊時,所有的印象都不見了。 嚴格講,加行是對於空性修的階段。這個階段就有一個堅固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叫煖 、頂、忍、世第一法。現證空性(見道)時,真的火燃燒起來了,那時候(見道)可以對 治斷除煩惱障。在這之前(見道之前的加行道)還不能作到,但是在加行道煖位時,火的 熱度已經出現了。對於空性,他愈來愈靠近。所以煖、頂、忍、世第一法,都是從加行上 面予以的解釋。 加行道就不只有這部分,當然在煖位時,行者並不是只有打坐,他也要作所有的法行 。資糧道時所修的,如持戒、守護根門、飲食知量等各種精進的法行,都還是去作。那些 也都屬於加行道,在加行道時,那些都繼續要作。繼續作的時候,那些也都是加行道。但 若問那是不是加行?不是!加行這個詞,若嚴格解釋的話,就只有對於空性堅固的準備過 程。對現證空性(見道),愈來愈靠近。從這個角度,講加行這個詞。 所以,剛才說到,加行道是什麼呢?前面的資糧道都屬於加行道。意思是在資糧道階 段所具備的福德資糧,也會聞思修(智慧資糧),從下面打基礎。在加行道時,繼續要作 。那些也是加行道的意思是,在加行道的階段,那些不是停掉,而是繼續要作(所以說: 謂有資糧道皆是加行道)。 生:剛才說空性在那裡,我們以印象去靠近它。那個印象也是由聞思而來的嗎? 師:是。 接下來,加行但不是資糧。即「或有加行道非資糧道」,此處藏文與中文不同。按藏 文來看,應該不要有二個「道」字。但是中文的大藏經已經有收錄了。即「或有加行非資 糧」。 「謂已積集資糧道者所有順決擇分善根」,從資糧道那邊產生出來的,意思是前面資 糧道修行的結果出來,對於空性就有更深入的了解。 「決擇」就是現證空性或現證四聖諦,是見道的意思。「決擇分」則是它的助緣,「 分」就是支分,支分就是助緣的意思,是現證空性的助緣。現證空性的助緣是什麼呢?即 剛才講的,對於空性有點靠近的這種修行(加行道又稱為順決擇分)。 當完全如水入水一樣了解的話,就是現證,就是決擇。決擇就是現證空性,決擇分即 它的支分或助緣,助緣就是加行道的意思。用順決擇也可以,對現證空性這方面,有幫助 支分的善根,其實就是剛才講的嚴格定義的加行。 嚴格講,對現證空性非常有幫助的這一塊,就是加行。那麼它是從那裡來的呢?從前 面的資糧道影響而來的,所以說已積集資糧道者所有決擇分善根,譬如煖法、頂法、忍法 、世第一法,已積集資糧的結果,就會變成加行出來。這些都是加行,不是資糧。 生:加行本身不是就是智慧資糧嗎? 師:當然加行道裡沒有資糧道,這個不用談。現在講的「有加行非資糧」,「道」字 不用講。「非資糧道」,任何人都不會想在加行道時有資糧道,他已經超越了,因此不用 講。現在講的資糧是一種準備,它所生出來的是加行道之「加行」的工夫。這個加行是現 證空性前面的東西,從這個角度,可不可以用資糧?也可以。但是資糧一詞,指更前面的 準備。還未生起對空性生起修所成慧的階段,緣空性的毗婆舍那還未生起,為生起這個, 前面的準備就叫資糧。 生:是不是在每個階段之前都有一個叫加行的?譬如要入資糧道前,有資糧道的加行 ,是嗎? 師:當然所有的事,都有它的加行。世間的事,出世間的事;出世間裡的任何事,譬 如加行道中,有很多加行。相對來講,資糧道中也有很多加行。現在講的加行道,是從五 道整體要作的事,是從這裡角度講的。若是這樣,聲聞與獨覺要作的五道之事,就是要成 為阿羅漢。大乘行者,則要成佛。 也可以說,聲聞獨覺最要作的事,是斷除煩惱障。大乘行者不只斷除煩惱障,連所知 障也要斷。這些事情,真正地是從那裡開始呢?從見道開始。所以,加行是在真正的事未 作之前那部分。 對二乘人來說,斷除煩惱障;對大乘人來說,要斷除二障,這才是正事。為這正事或 正行準備的過程,就叫加行。這個準備的更前面,就叫資糧。這些詞是這樣安立的。 生:最基礎的是資糧道,資糧道中有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二者都要準備。由此再往 上,才到了加行道。在加行道時,就繼續在止觀的加行方面加把勁,最後才入見道。若是 這樣,是不是有點像金字塔一樣? 師:可以這麼講。 以上是總的說明,接下來一一講解煖、頂、忍、世第一法。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玄奘法師譯): 「云何煖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明得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云何頂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明增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云何順諦忍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一分已入隨順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云何世第一法?謂各別內證於諸諦中,無間心三摩地、缽羅若及彼相應等法。」 在此處,可同時參考《現觀莊嚴論》第一品十義中的第三義 — 四種決擇分,第32及 33個偈頌: 「由所依對治,二所取分別,由愚蘊等別,彼各有九種。 由實有假有,能取亦分二,自在我等體,蘊等依亦爾。」 要了解,這裡講的是四決擇分,它對於修空性的時候,力量不同。譬如煖、頂、忍、 世第一法,力量愈來愈增加。在這四個階段,對於空性的力量,怎麼看出它的力量呢?要 看能夠對付執著心的強弱,就說明其空性的力量有多強。 行者對付執著心,而執著心分四種,即此處講到所取分別與能取分別,皆各有二。分 別即執著心的意思。在煖與頂的階段,對所取分別,對付的力量比較強,但對能取分別的 執著,其對付力量就弱。在忍與世第一法位時,這個力量就出現了,在能取分別方面,對 付的力量就出現了。 首先,所取即對境的法,能取即有境的心。講「分別」,它的意思就是執著,其執著 的對境不同,若對境是外面的境,則稱為所取分別。執著的對境若是有境的話,就稱為能 取分別。這二種執著,那一種比較難處理呢?對自己上面。對外面法的執著心,比較容易 減。對自己上面的執著心,比較困難。相對地說,在所取分別與能取分別之間,能取分別 比較難處理,所取分別比較容易處理。 在分類上,所取分別也有二種,一是輪迴的法,一是涅槃的法。輪迴的法是因跟果, 或苦諦跟集諦(輪迴的因果:集諦是因,苦諦是果)。涅槃的法也是因跟果,或滅諦與道 諦(解脫的因果:道諦是因,滅諦是果)。 所以,好像四聖諦都是所取,輪迴的法—苦與集—是所取,涅槃的法—滅諦與道諦— 也是所取。這二種法的執著心,那一種比較難處理呢?涅槃的法上的執著心比較難處理; 輪迴法的上執著心比較容易處理。所以,所取分別要分為二個。輪迴上所取的法,或涅槃 上所取的法,有人用雜染及清淨,雜染的所取分別與清淨的所取分別。 在煖位與頂位之間,行者有什麼力量呢?在煖位時,他對雜染的所取分別有對付的力 量,在頂位時力量就堅固了,連涅槃清淨法上的所取分別,也有對付的力量。到此所有所 取分別上,都有了對付的力量,而已完成了。 接下來是有境—能取分別。能取即補特伽羅,或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上會執著,心若 分的話,有二種,一種是心比較修行,好的心,心不執著,很有愛心;一種是壞的心,很 執著的心,心很煩惱,有貪有瞋的那種心。二種心之中,那一種上面的執著心比較難處理 呢?好的心上的執著心比較難處理,壞的心上的執著心比較容易處理。 《現觀莊嚴論》講的是「由實有假有,能取亦分二」,實有、假有意思是,能取心其 對境是實有,很執著,即不好的心。能取的心其對境若是假有,它想得通,它把一切法視 如幻化,這就是好的心。在這二種心上都有執著,一般講是,執實有能取分別,執假有能 取分別。這個「執」是誰執的呢?能取的對境是實有,執實有的能取,執實有之境的心, 執實有的心。執假有能取,就是執假有的心。 「能取」就是心的意思。後面講的「分別」是指在這個心上就執著。執實有能取分別 ,意思有三層的樣子,「分別」是指執著,它執著的是能取,這個能取抓的是什麼?是實 有。同樣地,執假有能取分別,這種執著心的對境是什麼樣的能取呢?就是執假有的能取 。現在主要是講執著心,這個執著心執著的是什麼地方呢?不是外面,而是心上。當這個 心認出來的時候,有二種,一種是執著心,是不好的心;一個是不執著,是好的心。一是 好的心,一是壞的心。壞的心上面的執著,就叫實有能取分別;好的心上的執著,就叫假 有能取分別。 在忍法及世第一法時,在忍位上,他有力量對付實有能取分別。在世第一法時,更進 一步,連好的心—執假有能取分別—也能對付。 生:那麼,好的心比較難處理,是嗎? 師:好的心上面的執著,比較難處理。因為它很好,因此行者會更執著。 第 32 偈「有所依對治,二所取分別」,「所依」即輪迴,「對治」即涅槃的法。輪 迴的法及涅槃的法,這二種所取,在二種所取上有執著,所以叫作所取分別。 這個偈頌前二句講的是二種所取分別,後面講的是每一種又可分為九種。九個各是什 麼樣子呢?首先,對輪迴的所取分別,以輪迴的不同所取,可分為九種。 「由愚蘊等別」,應該是「愚等別」,愚上等等有九個。「蘊等別」,蘊上等等也有 九個。這個蘊是好的蘊,不是輪迴裡面不好的五蘊(輪迴裡不好的五蘊稱為五取蘊)。這 裡的蘊是好的,是聖者的蘊。「愚」是無明,即輪迴的根這裡開始,共有九個。總之,輪 迴的法九個,涅槃的法九個。在這上面分別,故說各有九種。 第 33 偈的前二句「由實有假有,能取亦分二」,這二句已解釋過了。下二句也講到 它們各有九種。 「自在我等體」指不好的心,若分的話,有九種。執實有能取分別,實有是能取的境 ,不好的心,其對境分為九個。境有九個,心當然就有九個,故說有九種執著心。 「自在我」即常一自在(例如外道執五蘊之外有常一自在的我),自在也是不好的心 的對境。「蘊等依」表示不自在,依賴蘊等(補特伽羅是依賴觀待蘊體施設安立),這些 正確的道理也有九個。如理而想的,好的心,也有九個。好的心上的執著,也有九個。「 蘊等依亦爾」表示跟前面一樣,它也分為九種。明白這部分再看《集論》時,就曉得加行 道的四位各具有不同的能力。 《現觀莊嚴論》講四決擇分時,就是在講煖、頂、忍、世第一法的階段。上次有講到 四決擇分是從第 23 到第 34 個偈頌,以上第 32 偈及第 33 偈,特別講的是它們四個能 夠對付執著心的力量。 上次講到《集論》的加行道煖、頂、忍、世第一法,同時也配合了《現觀莊嚴論》講 加行道修空性時,四種不同的力量。 行者的空正見一直往上進步,意思是如《心經》講的「揭帝,揭帝,般羅揭帝,般羅 僧揭帝,菩提薩婆訶」,共有五個道。 「揭帝,揭帝」是指資糧道與加行道,「般羅揭帝」就是見道,「般羅僧揭帝」就是 修道,「菩提薩婆訶」就是無學道。所以,這個咒語就在講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 、無學道。資糧道是什麼樣子?加行道是什麼樣子?見道是什麼樣子?修道是什麼樣子? 最後無學道就成佛了。 《阿毗達磨集論》也有講到這五道,它是在什麼階段講五道呢?在《集論》中有講四 聖諦,其中講道諦時,就講到五道。《阿毗達磨集論》說「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 、見道、修道、究竟道」,它把無學道稱為究竟道。 至此已經解釋完資糧道,也講到了加行道,基本上,跟資糧道時修的都一樣,到加行 道時,要繼續修。所以,談到「云何加行道?謂有資糧道都是加行道」,解釋加行道時, 基本上跟資糧道時修的,在加行道時都一樣要繼續修。 但是它們重視的地方不同。在資糧道時,雖然聞思修都有,現在(加行道)是聞思修中 的修特別重視。行者是在哪方面修呢?加行是準備的意思,為什麼而準備呢?為現證空性 (見道)而準備。因此對空性,他要非常努力地打坐。在努力修的時候,有一個堅固的過 程。若將堅固的過程予以分類,則有煖、頂、忍、世第一法。 「謂已積集資糧道者所有順決擇分善根」,「決擇」是現證空性,「順」是對現證空 性方面有幫助的善根,「分」是支分,有幫助的意思。順決擇分的善根不同時,就有不同 的等級出現 — 煖、頂、忍、世第一法。《集論》對加行道等級的用詞是煖法、頂法、順 諦忍法、世第一法。一般則說是煖、頂、忍、世第一法。 《現觀莊嚴論》有說,煖、頂、忍、世第一法都是修空性,愈來愈進步。它的進步如 何分別出來呢?在修空性時,主要是看它對付執著心的能力,從這邊判斷它空性見的能力 有多少,或空性見的能力有成長。執著心若予以分類,則有二種。一是所取分別,一是能 取分別。 (....待續....) ------------------------------------------------------------------------------ [1] 法性分二:暫時的自性、究竟的自性。聖者見道時,現證法性的究竟自性,即空性。 摘自:<小理路_攝類學初階講記>倉忠仁波切 以「自性」而言,有二:暫時的自性、究竟的自性。「瓶的暫時自性」(瓶的世俗諦 自性),如瓶的無常、瓶的所作性、瓶的事物等;「瓶的究竟自性」(瓶的勝義諦自性), 就是瓶的空性。由此應知,一法的自性不是只有一個而已,而是說,每一法都有其自性。 …以上所說的重點是:以一法存在的角度而說自性,所以,此法的特性都可安立為此 法的自性。再加以區分則有:暫時的自性、究竟的自性。如,水的自性是「濕潤」,這是 水的暫時自性(世俗諦的自性);水的究竟自性,就是水的空性(勝義諦的自性)。 [2] 加行道的煖、頂、忍、世第一法,又稱四善根位,此處善指見道的智慧,見道是現證 空性(空性是勝義諦)的智慧,根指見道的直接近取因,見道的直接近取因是加行道。 [3] 達賴喇嘛<覺燈日光>:現證空性之前要以比量一再串習空性,在修空性時有所謂義共 相,這個義共相要透過加行道的煖、頂、忍、世第一法慢慢稀釋,最後才現證空性。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1857117.A.710.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2/18/2020 15:0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