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關於十善業道,整理補充末學的推文: 佛法說的造業,是透過身語意三門的行為,將身語意三門的行為歸納善業或不善業, 主要有十善業道與十不善業道。 原po問的何為善?何為不善?可從十善業道來看,這十種身語意三門的行為,分為身 的三種行為、語的四種行為、意的三種行為。 十不善業道,即,身三:殺生、偷盜、邪婬,語四:惡口、妄語、離間語、綺語,意 三:貪、瞋、邪見。與十不善業道相違的,即十善業道。 《雜阿含281經》:「多聞聖弟子於空閑處、林中、樹下,作如是學,如是思惟(禪修 思惟觀察):『此身惡行,現世後世必得惡報。我若行身惡行者,必當自生厭悔,他亦嫌 薄,大師亦責,諸梵行者亦復以法而嫌我,惡名流布遍於諸方,身壞命終當墮地獄。』於 身惡行,見現世、後世如是果報,是故除身惡行,修身妙行。口、意惡行,亦復如是。」 《大毗婆沙論》:「如世尊說:何者身妙行(屬身的三種善業行為)?謂離斷生命、 離不與取、離欲邪行。何者語妙行(屬語的四種善業行為)?謂離虛誑語、離離間語、離 麤惡語、離雜穢語。何者意妙行(屬意的三種善業行為)?謂無貪、無瞋、正見。」 >>>>>>>>>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廣論》第4卷〈深信業果〉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_004 决擇業果分三:一、顯示黑業果,二、白業果,三、業餘差別。初中分三:一、正顯 示黑業道,二、輕重差別,三、此等之果。今初(十黑業道,十不善業道) 云何1.殺生…2.不與取(偷盜)…3.欲邪行(邪婬)…4.妄語…5.離間語(兩舌)… 6.粗惡語…7.綺語…8.貪欲…9.瞋恚…10.邪見… 第二、顯示輕重分二:一、十業道輕重,二、兼略顯示具力業門。…… 第三、其果分三。 異熟果者,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說:此中上 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餓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經 》說:中下二果與此相違。 等流果者,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多遭 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貪瞋癡三,上品猛利。 《諦者品》及《十地經》中,於其一一說二二果,謂:「設生人中,壽量短促,多諸 疾病,資財匱乏,與他共財,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多遭誹謗,受他欺誑,眷屬 不和,眷屬鄙惡,聞違意聲,語成鬥端,語不尊嚴,或非堪受,無定辯才,貪欲重大,不 知喜足,尋求無利或不求利,損害於他,或遭他害,見解惡鄙,諂誑為性。」諸先尊長說 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說者,是領受等流果。 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 、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下略) ------------------------------------------------------------------------------ [1]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慈悲心與空性> 一九九七年蒞台弘法開示 …如果能夠調伏心,就是修法,如不能調伏心,就不是修法。佛的教說中提到:「諸 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什麼是煩惱與業呢?首先說到業。業是一種因果法則,因果定律。換句話說,任何一 種果法,都必須觀待於因與緣而有,這種因緣果的定律與法則,是法爾如此的。 由造業者本身的動機,他的意樂(動機)之上,去造作一種樂行(由意樂動機造作的 行為),我們稱之為業。所以造作業的時候,如果這個業(由意樂動機造作的行為),讓 對方感到不安樂,當這個果報成熟的時候,自己也會得到痛苦感受的果報。相反的,如果 這個業(由意樂動機造作的行為)在造作的時候,對方得到安樂,得到利益的話,以後自 己也會得到快樂的果報。所以凡是讓對方感到痛苦的,我們稱之為惡業,凡是讓對方跟自 己感到快樂的,我們稱之為善業。 我們的大悲善巧世尊,為了能夠救護、救拔他教化的眾生,觀待他所要教化眾生的能 力根器機宜而施予不同的教誡。這一切教誡的根本在於斷除十惡業,也就是行持十善業。 能夠行持十善業的話,它的果報就是人天的果報。 什麼是十惡業?就是屬於身體的業有三種:殺生、偷盜、邪淫;屬於口〈語〉的業有 四種:就是妄語、兩舌、粗惡語、綺語;屬於心的業有三種:就是貪、瞋、癡。在了知行 持十惡業的過患,當有外境迫使你去造作十惡業的時候,心起一種防護的心不去造作,這 稱之為斷十惡業,也就是守護十善。 [2] <攝類>:「十善業」與「十不善業」二者相違,十善業是遮遣法,遮遣十不善即十善 [3] <心類>:十善業道的意三善根,是與第六意識心王相應的無貪、無瞋、無癡三善心所 身語意,意為主導,意是身語的發動者。與第六意識心王相應的貪、瞋、癡三種煩惱 心所是不善業的等起;與第六意識心王相應的無貪、無瞋、無癡三種善心所是善業的等起。 [4] 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提到,成辦後世增上生且能修持正法,所要行持的十六法 「斷除十種不善應修十善,即十善業道;以及,應斷除三種:飲酒、邪命、身語損害 他,應成辦三種:恭敬(對有情行布施時態度應恭敬不輕慢)、供養(對三寶、父母等應 供養的對境行供養)、緣眾生之慈(對眾生修持慈心)。」 修持此十六種法,才能成辦後世增上生、且堪能宣說空性、修持正法的法器。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2160303.A.512.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2/21/2020 06: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