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youtu.be/5fbCeL3gS7U (上)
https://youtu.be/hJwzNrBgp4Y (下)
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一)—佛教是什麼  (第一集)   1997/6  台灣緯來電視台  檔名:24-001-0001   各位觀眾:常常有人感歎,現在文明社會人們的生活越進步, 心靈反而越空虛,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所以很多人想借 助種種的宗教,以求得心靈的寄託。也有很多人想學佛,但是因為 對佛教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所以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有 所誤導。今天我們很高興為您請到了當代佛教高僧,淨空法師,在 節目中為我們詳細開示佛教的真正意義,使我們對佛教的本來面目 ,有一個正確的觀念。   淨空法師早年追隨方東美先生學習哲學,後來又受教於章嘉大 師,以及李炳南大德學習佛法。法師二十六歲學佛,三十二歲出家 ,講經說法至今已經四十年,足跡遍及海內外。尤其是以新加坡、 美國、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等地,法緣更是殊勝。法師通宗、通教 ,說法深入淺出,契機、契理,深得說法三昧。而近年則是專修、 專弘淨土法門,於世界各地提倡成立淨宗學會,做為弘揚和修行淨 土的道場。   訪問者:法師,您好。   師父:你好。   訪問者:我想首先請教法師,這個佛教到底是什麼?它是不是 宗教?而且它跟其他的宗教有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師父:這個問題說起來就話長了。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 ,他老人家一生的行儀,跟我們中國孔老夫子非常接近。而所差別 的是孔子在當時確實是想求得一官半職,發揮他的學術。而釋迦牟 尼佛他本身是王子,他能夠擺脫王位,而專心來從事於教育工作。 由此可知,教學確確實實是國家社會的一樁大事。在中國古典像《 禮記》「學記」裡面就講得很好:「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 一個政權,領導國家,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工作。所以孔子一生從事 於教育,成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他是一個 大教育家。佛法是教學而不是宗教,這是很明顯的一個事實。   在我們現前佛門裡面,稱呼也能夠看得出來,譬如我們稱佛為 本師,本師就是創始的老師、根本的老師。習慣上我們稱出家人為 和尚,和尚是印度話,他的意思是親教師,就是親自指導我的這個 老師我們才稱和尚,所以和尚與我們學習的關係非常的密切;和尚 也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指導我們,那他也就是我們的和尚。譬 如我過去求學,大家都知道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十年,他老人家 是在家居士,對我來講他是我的和尚,所以我稱他為和尚,因為他 親自教導我。由此可知,和尚是個通稱,不論是男女老少,也不論 出家、在家;法師也是個通稱。如果稱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 尼,這決定是稱出家人,這是一個普通的常識。   訪問者:聽法師這麼說,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才稱和尚。   師父:對。   訪問者:帶髮修行在家人也是可以稱為和尚,為親教師。   師父:對,和尚是他學生對他的稱呼。   訪問者:學生對他,算是尊稱嗎?   師父:是尊稱,就像現在學校裡面的指導教授,他親自指導我 的;他不直接指導我的,我跟他沒有這個關係,通常我們稱法師, 不稱和尚。   訪問者:稱和尚是非常親近的。   師父:非常親近,非常親近。   訪問者:法師,剛才您說佛教不是宗教,它是個教育。佛教既 然是一種教育的話,它的內容都有哪些?而且佛教它的教學目標又 是什麼?   師父:佛教的內容非常廣泛。儒家教學我們已經覺得它非常廣 大,它始從胎教,一直到慎終追遠,可以說它是圓圓滿滿一世的教 育。而佛法的教育比它還要廣大,佛法知道一切眾生有過去世,有 未來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從時間上來講是無際。從空間上 來講,佛法知道這個宇宙非常之廣大,不僅僅是我們這一個地球, 這一個星系;佛在經論上常講,像這樣的星球、星系,在太空當中 是無量無邊的。因此,他的教學內容,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 他告訴我們,我們的知識、智慧,對於整個虛空法界,都應當徹底 的明瞭。不但對現前事情要了解,對於過去、未來也都要明白。   這些事情能做得到嗎?尤其是過去、未來,我們怎麼能明瞭? 佛法說能。為什麼能?因為這個能是我們的本能,不是從外面學得 來的。那就要說明探討宇宙生物的起源。佛告訴我們這全是自性變 現的,所以他教學的中心,實在講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只要你 達到這個境界,這一切事理你當然就明瞭。因此,明心見性是佛法 修學的中心。不論是禪宗或者是教下,顯教、密教,只要是大乘佛 法都是以這個為中心;但是各宗派他們的名詞術語不一樣,而事實 完全是相同的。譬如在宗門裡面叫明心見性,在教下叫大開圓解, 在密宗叫三密相應,在淨土叫理一心不亂,這名相不一樣,其實是 一樁事情,這個是他教學的中心。   訪問者:是!還有法師請教:在佛教方面是不是還分些傳統的 佛教、宗教的佛教、學術的佛教,以及比較不入流的邪門外道的佛 教,是不是有這些分類呢?   師父:這是晚近產生的現象,講傳統那是教學,那是師道。佛 教從釋迦牟尼佛興起,大概一千年之後傳到中國。在東漢的時代, 歷史上記載是漢明帝永平十年,也是公元六十七年,這是正式接受 中國朝廷聘請過來的。到中國來之後,他們帶來了佛像,帶來了經 典,跟中國朝野接觸,這一談之下,就非常契機,中國人非常歡迎 ,因為這個教育跟儒家教育,在基礎上來說完全是相同。中國傳統 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而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有許許多多基本的觀念完全相同。而儒家只講到原則,佛家則講 到非常透徹、非常詳細,確實跟中國儒、道能夠相輔相成,所以被 中國朝野熱烈的歡迎,這樣就把它留住了。而在中國生根、茁壯、 開花、結果,遠遠超過了印度,這個是我們今天講傳統的教育。   佛教發展到唐朝的時候,就形成了正規教育,叢林制度;叢林 制度實在講,就是現在大學的教學,把它有組織的這種方法。所以 叢林制度是中國佛教的特色,也就是在中國正式創辦了佛教大學。 叢林裡面,它裡面工作的分配,跟現代的大學完全相同。叢林的主 席就是大學校長;它裡面有首座和尚,首座相當於教務長;它有維 那,維那相當於訓導長;它有監院,監院相當於總務長。所以跟現 在學校裡面,工作分配完全相同,只是稱呼不一樣而已,工作的性 質都相同,所以它是一個完整的學術機構,而與宗教實在講完全不 相干。   我們在經典裡面、在著述裡面看到有宗教,佛教裡面有宗教這 個稱呼,這個宗教稱呼,跟現在社會上講的宗教完全不一樣。佛教 講宗完全指禪宗,我們稱宗門;禪宗以外,各各宗派就像一個學校 的院系一樣,它分十個宗派,就好像分十個學院。除了禪宗稱宗, 其他的這些學院都稱為教,所以叫宗門、教下。用宗教兩個字,把 整個佛法都包括了,是這個意思,與現在一般人講宗教觀念不相同 。   訪問者:現在好像一般人總是把佛教跟迷信劃上等號,在這一 方面,是不是也請法師給我們大家做個導正好嗎?   師父:佛教的宗旨是破迷開悟,這才能夠達到離苦得樂。佛告 訴我們眾生苦難,許許多多的苦難,苦難從哪裡來的?從迷!迷什 麼?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本人; 換一句話說,你迷失了你自己,迷失了你生活的環境真相,於是你 的想法、看法就有錯誤。想錯、看錯,那你就做錯。做錯了一定有 錯誤的果報現前,那你一定要承受,這個不是別人給你的,是所謂 自作自受。所以佛教要想達到離苦得樂,一定要做到破迷開悟,真 正認識自己,認識我們生活環境的真相,問題才能夠徹底解決。   訪問者:是!當然要達到這個境界,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剛才法師您說佛教其實是一種教育,它跟學校的體制內容,其實 完全一樣,有訓導、有教務、有總務。一個想學佛的人,他到底應 該從何處著手?   師父:這個問題,佛跟我們中國古老的教學,可以說是完全相 同,一定要從親近一個好老師著手,佛法講親近善知識。佛在經典 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你要想修學佛法,接受佛教育,一定要親近 明師。這個「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是光明的「明」,明 白的「明」,就是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這樣一個老師,你親近他 ,你才能夠真正學到佛陀的教導。   訪問者:您說親近一個好的老師,是不是也就是我們一般俗稱 的皈依,跟這個是不是相關?   師父:這個也不能完全相關。皈依是學佛必須要的一個階段。 皈依的意思,是好老師(我們一定要親近一個好的老師)把佛法修 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傳授給我們,這個叫做皈依。皈是叫我們回 頭,依是依靠,從哪裡回頭?我們過去迷惑顛倒,邪知邪見,身心 一切污染,嚴重的污染。所以皈依就是教我們從迷回頭,要依覺悟 ;從錯誤的知見回頭,要依正知正見;從一切污染回頭,依清淨心 。這是學佛基本的條件。你一定要從迷、邪、染回頭,要依覺、正 、淨;迷、邪、染是自己,覺、正、淨還是自己。所以真正皈依是 皈依自性三寶,這個覺、正、淨就是三寶。   訪問者:還有一般人也有所誤會,就是皈依到底是皈依一位, 親近一位法師好?還是皈依越多越好?   師父:這是錯誤觀念,這完全錯誤。皈依這個裡面沒有一個法 師,也沒有很多的法師。皈依只是把佛教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傳 授給你、教給你,這個叫皈依。所以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不是皈 依外面的人,甚至於連釋迦牟尼佛都不相干。因為你說我皈依釋迦 牟尼佛了,都是一個大錯誤,哪有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沒有說你 要皈依我,沒有這個話!所以佛教給你,你要皈依你自性覺,覺就 是佛寶,所以佛這個意思是覺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要依覺悟,用 現代普通大家好懂的話,就是你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理性就 是覺,感情就是迷。叫你皈依佛,就是教你處世待人接物,在日常 生活當中你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這就叫真皈依。你說這個理性 與感情,與佛與法師有什麼關係?這沒有關係!如果說我們是皈依 某一個人,這是錯誤,決定是錯誤。所以人,這個老師是代表僧團 ,來把三皈傳授給你,你是皈依整個僧團。那一個善知識都是我的 老師,不能認定一個,你的心量才廣大,你的分別、執著才能夠突 破,你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但是學法一定要跟一個老師學,這是我們初學一定要跟一個老 師。一個老師他教你是一條路,兩個老師就變成兩條路,你就困難 了;三個老師就是三叉路口,你就無所適從。所以最初的修學,儒 跟佛的教導都是一個老師,學一家之言。到什麼時候你才能夠廣學 多聞?你的智慧開了,就是你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是非, 有能力辨別邪正,這個老師就開心了,你的智慧開了,他一定放你 出去參學,廣學多聞。但是你還沒有這個能力,那你一接觸,你的 麻煩就來了,你不曉得往哪裡走,這個時候老師一定保護你,不讓 你出去,他要培養你這個能力,這是老師他有責任,他有義務。   訪問者:我們知道在佛法修學方面也是非常廣大浩瀚,是不是 請法師為我們再開示一下,佛法修學的科目方面有哪些,好嗎?   師父:佛法的內容剛才說過了。佛法的教學在本身上,它分為 五個階段,就像世間辦學由淺而深,循序漸進。經典裡面記載的, 佛最早所講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是佛在定中所說的, 參與這個法會的都是大菩薩,不是普通人。佛在這一次,可以說是 將宇宙人生的真相,全部都說出來,當然內容是非常非常的廣博。 這部經一直到佛滅度六百年之後,有一位龍樹菩薩他從龍宮裡面, 看到完整的《華嚴經》,數量之大是很難想像的。龍樹菩薩看到之 後,這絕對不是我們世間人所能夠接受,就是它太大,分量太大。   他看到全本,再看到中本,又看到下本;這個意思就是說,全 經太大了,有節錄的本子。節錄還是很廣,再有比這個更簡單的本 子。他看了之後,看到最簡單的就是下本《華嚴》,認為這個本子 我們世間人可以讀誦、可以接受,所以就把它傳到世間來。一直到 以後傳到中國,中國人把它翻成中文,就是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大 方廣佛華嚴經》。而這個經實在講是《華嚴經》的提要。正如同中 國的《四庫全書》,大家曉得《四庫全書》浩如煙海,可是《四庫 》有目錄提要,那個份量就少得太多。現在我們讀的《華嚴經》, 就像《四庫》目錄提要一樣,它不是完整的經本,它是目錄提要。 即使是目錄提要也不完整,幾乎我們只有原本的二分之一,另外二 分之一非常可惜,失傳、散失了,連原文現在也找不到。可以說《 華嚴》最完整的本子,現在是中文的譯本,非常之可貴。   佛從定中出來之後,這就是說完他自己全部所證得這個境界之 後,要契這個世間人眾生的根性,這才是在辦小學,講《阿含經》 。由阿含再提升到方等,就好比是中學;由方等再進入般若,般若 好比是大學,般若講的時間最長,講了二十二年。我們知道釋迦牟 尼佛在世,總共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當中用二十二年時間 來講般若,我們就了解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是他主要的課程。在現 在中文經典裡面,《般若經》份量也最大,總共有六百卷。最後八 年講《法華》、《涅槃》,好比是研究所,回歸到《華嚴》的境界 。由此可知,他講經說法是有次第的,他有他的善巧方便。   訪問者:還有法師,我們知道在佛法修學方面的五大科目當中 ,好像有三福、有六和敬、有三學、有六度、有十願,這些我們都 不太明白,是不是請法師一一為我們做個開示好嗎?   師父:這是講到個人的修學,剛才我們是講佛的教學,教學分 這五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裡面,所講的經論都非常豐富。至於個 人修學,佛給我們講得很明白,從哪裡學起?從三福學起。三福是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講的,這個實在講是太重要,跟儒家 教學的思想,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佛講第一福是人天福報。換句話說,你要想作佛、作菩薩,在 這個地方,諸位必須要清楚,作佛、作菩薩就是作一個明白的人。 佛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所以作佛、作菩薩,不是去作 神仙,這個要搞清楚,作神仙就變成宗教;是作一個徹底了解宇宙 人生的人,這種人就叫作佛,就叫作菩薩。佛是圓滿徹底明瞭,菩 薩是明瞭但是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比佛智慧明白還差一等,他都是 一個明白人。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了解佛教的教義,不至於產生誤 會。所以作佛、作菩薩是我們應當希求的,我們應當有這個願望, 就是作一個明白人,不要作一個糊塗人。凡夫是糊塗人,佛菩薩是 明白人,這樣說大家就容易懂了。佛教導我們,從哪裡做起?從孝 順父母做起,這個跟儒家的教導完全相同。所以第一福就是人天福 報,我們先要把人做好,你才能夠學佛。   人天福裡面佛說了四條。第一孝養父母,第二是奉事師長,第 三是慈心不殺,第四條修十善業,這個是做人學佛大根大本。「孝 」這一個字,範圍是無限的深廣,特別在中國文字裡面,中國的文 字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裡面所沒有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尊重,也 是我們值得自豪的。我們古代這一些祖先們,對於後世可以說照顧 得無微不至。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經驗,如何傳給後世的子孫,用 什麼樣的工具,他想得太週到,這個文字就是傳遞智慧經驗給後代 的一種工具。而這個工具充滿了智慧,這是在其他國家民族文字裡 頭所找不到。   「孝」這一個字是會意,在中國文字製作,它有六個原則,我 們稱之為六書。六個原則其中的一個叫會意,你看了這個符號,體 會它的意思。這個符號它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你去 體會。這個意思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這個「孝」的精神是建 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現在外國人講有代溝,代溝就是不孝,上一 代跟下一代脫節。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 始、未來無終,這才是一個整體。你看這個意思多深,這個意思多 廣!所以中國人紀念祖宗,幾千年的祖宗我們還在懷念、還在祭祀 ,這是外國人怎麼想都想不通的,他不懂這個道理,他沒有這個概 念。所以儒家跟佛法教學,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換一句話說 ,所謂成佛沒有別的,就是把這個孝道做到圓滿就成佛,整個佛法 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教孝道。   訪問者:是的!聽了剛才法師的開示之後,讓我們了解到,其 實整個佛學就是孝道,孝道在整個佛法當中,所佔的地位是相當相 當重要的。法師,我們知道在佛法當中,六和敬也是相當重要的一 環,是不是也請法師對於六和敬也為我們做一個開示好嗎?   師父:六和敬是佛教給我們,怎麼樣在團體當中,應該要做到 的態度,也就是教我們如何跟大眾相處的原則,這叫六和。第一條 講見和同解,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彼此要建立共識,我想諸位 都能了解這一條太重要了。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家人在 一起生活,如果有共同的認識、共同的想法、共同的見解、共同努 力的方向,這個家庭當然會興旺。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所以建立共 識是現在每一個團體普遍都在講求的。   第二條就是戒和同修,這一條的意思就是要守法,戒就是法律 、就是規矩。每一個人都能夠守法,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公司行 號也有章程,人人都能守法,人人都能盡份,這個事業才會興旺。 後面這三條,所謂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實在是講彼此在一塊 和睦相處,就是這個意思。末後一條也很重要,叫利和同均,也就 是說在物質生活方面,如何能夠達到均平,而沒有差距,這一條也 是非常重要。所以共產制度實在講是一個理想,是很難達到的。如 果講到制度,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談到利和同均,那就是共產制 度,所以佛法真正是民主、自由、開放、共產,這是人類高度的一 個理想。   訪問者:在佛法修學方面的三學,所謂戒、定、慧,戒剛才法 師說就是所謂的法,定跟慧又是怎麼解釋?   師父:三學是佛法教學的中心,也就是佛教的課程雖然多(經 典就是教科書),它有個中心的理念,決定不會違背這個理念,這 個理念就是戒、定、慧,稱之為三學。可以說是任何一部經典,無 論大部、小部,你展開來的時候,這三個理念一定都具足。可是它 偏重在哪一方面,那個不一樣,有的偏重在戒,有的偏重在定,有 的偏重在慧,它的確是有偏重,但是一定都說到。所以戒學廣義的 講,就是要有方法,無論做什麼事情,它一定都有方法、有程序, 你一定要遵守;你不遵守方法,你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持戒用 現代的話來說,守法的概念、守法的精神。唯有守法,你的心才能 得到定。所謂定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不會人云亦云,你心 有主張,心有主宰,這個就是定。從定就開智慧,你有主宰、你有 主張,你一定就把事實真相看的很清楚,看的很圓滿。所以戒、定 、慧這三個理念,是佛教化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的總原則、總綱領 ,稱之為三學。   訪問者:它們的關係也是密不可分。   師父:密不可分,對!沒錯!   訪問者:法師,六度又是說什麼?   師父:六度是佛教給我們處世待人生活的守則,現在我們講守 則,要遵守的原則,這個大家好懂,這是六個原則,必須要遵守。 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身分,無論你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你從事於某 一種工作(我們現在講,從事於某一種行業),無論是在家、出家 ,都一定要遵守,所以這個叫菩薩道。你要是作菩薩,一定要遵守 這六個原則,守住這六個原則,你就是名符其實的菩薩。這裡面第 一個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就是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事 放下,是叫你把心裡面那些憂慮、牽掛、煩惱放下,這才叫真正的 布施。   所以現在大家很多發生錯誤,認為一看到布施,到寺廟去捐一 點錢,做一點好事,認為這就是布施,這把意思錯會了。當然這個 也是布施,不是布施真正的意義。布施是叫你把煩惱、憂慮、妄想 、分別、執著捨掉,把它放下,這才是真義。第二個持戒,剛才講 持戒就是守法,一定無論辦什麼事情要循規蹈矩,要按部就班。第 三個忍辱,忍辱就是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沒有耐心不能成就, 越是大的事情,越要有很大的耐心,你才能夠有成就。第四個是精 進,精進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求進步,決定不能夠保守,決定不 能夠得少為足,這個不可以的。現在的社會大家曉得,科技日新月 異,如果你不進步,你就會被時代淘汰掉。所以佛法講求精進,無 論在德行上、在智慧上、在技術上,乃至於在生活上,都要不斷的 向上提升。所以佛法它不是落伍的,它不是守舊的,永遠在前進。 第五個是禪定,這個禪定的意思就是你自己有主宰,不輕易受外面 境界動搖。最後一條是智慧,你沒有高度的智慧,你無論做哪一樁 事情,都沒有辦法達到圓滿。所以這六個原則一定要遵守,特別是 菩薩。   訪問者:法師,你剛才提到布施,讓我們大家有個正確的觀念 ,原來布施並不是說讓你到那裡去捐一點錢,去救助什麼貧苦的人 ,然後就是做到了布施,其實布施是讓我們放下我們心中的煩惱, 放下心中那些雜念。但是法師,這一點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是相當難 的,一般人就是因為雜念、煩惱太多,自己控制不了,不曉得法師 是不是可以指導我們一下,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達到這一點?   師父:這一點,的確初學的人是非常困難。他為什麼放不下? 實在講,他是沒有看破,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假如徹底明白 真相,他自自然然就放下。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一生講經說法,為什 麼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般若》是講智慧,就是說明宇宙人 生的真相。把他二十二年所講的總歸納起來,就是一部《心經》, 二百六十個字。或者再詳細一點,中國人喜歡念的《金剛般若波羅 密經》,這一部小冊子,可以代表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講的精華 都在其中。這裡面最重要的,佛告訴我們,就是三心不可得:過去 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是能得,我們這 個概念;能得的這個概念,是一個不能得到,是虛妄的東西,不是 實在的。你所得的無論是物質也好,或者是精神方面也好,佛講你 所得到這一些物,這些物是什麼?這些物它都是因緣變現的,是緣 生法。「緣」,我們今天講條件,許許多多條件集合而形成這一個 事相,它沒有自體,它沒有本體,所以說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末後他做了一個總結,「一切有為法,如夢 幻泡影」,如夢幻泡影是講宇宙萬有一切現象,不是真實的。   現代科學家也發現,他們用分析的方法,把這些物質分成分子 、分成原子、分成電子,到最後一分析才曉得,事實真相是這麼回 事情,這個佛在三千年前,就做詳細的說明。這些幻相存在的時間 ,佛給我們講很短暫,它不是真的永恆存在,所以如露亦如電。這 個露是露水,我們現在看到,它存在有一段時間,這個一段時間是 它的相續相,不是它的真相。而它的真相是剎那生滅,剎那生滅是 非常短暫的時間,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得出來,而佛能夠看得清清楚 楚、明明白白。這個生滅就是不生滅,因為它的時間太短,生就是 滅,滅就是生,所以生滅的界限已經不可得,所以佛法講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實在就是生滅的真相。了解這個真相,我們的身心就放 下了,放輕鬆了,曉得一切法不可得。然後你才能夠隨緣,隨緣就 自在,你就不會攀緣了。攀緣就是我要想怎麼做、怎麼做,那是自 找苦吃。一切都能隨緣,你就得大自在,這個才過真正幸福美滿自 在的生活。   訪問者:也就是說要看透真相,了解真相,自然心中的雜念、 煩惱就放下了。還有在六度當中,剛才法師提到禪定這一項,我想 禪定也是一般人非常想學,但是又很不容易學到,也請您指導一下 好嗎?   師父:禪定這個名詞,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講的很清楚、很 明白,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禪?什麼叫做定?禪的意 思就是不著相,用現代話來說,不受外境的誘惑這個叫禪;定是不 動心,心裡面常常保持清淨,不起分別、不起煩惱、不起執著,這 就是定。實在惠能大師他是聽《金剛經》開悟,所以他解釋這個禪 定,還是依《金剛經》來的。佛在《金剛經》裡頭有兩句話說:「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由此 可知,修禪定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面壁打坐那是裡面的一種,其 實行住坐臥所有一切活動,只要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就是禪 定。   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些菩薩們,他們禪定在哪裡 修?在市場;經上講「市廛」,用我們現在話講,是最熱鬧的商場 。他去逛商場,逛商場他是修禪定。這個意思諸位懂得,你就明瞭 ,他逛商場的時候,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樣樣清 楚、樣樣了解,但是所有這些琳瑯滿目的,不能誘惑他,他不受誘 惑,這就是禪;他心裡如如不動就是定。所以人家逛商場是修什麼 ?修定、修慧!不像凡夫一看到這個就被吸住,這個也想要、那個 也想要,這動了心,禪定就沒有了。所以諸位要曉得,禪定那是真 正的享受,定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訪問者: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不受誘惑,然後就是禪定。   師父:不錯,外不著相就是不受誘惑,不受誘惑就是禪,裡面 如如不動那就是定。   訪問者:這要好好的修了。   師父:所以禪定就在生活當中。   訪問者:說到生活當中,我們知道其實佛就是生活,佛學就是 生活。在這五大科目當中還有十願,法師!這十願是哪十願?跟我 們生活又有什麼關係?   師父:這個十願是高等的修行法,這個不是普通的。我們一般 能夠做到六度就非常圓滿,而六度真正做圓滿,才能夠進入普賢的 十願。普賢十願的特色就是清淨心、平等心;換一句話說,你的心 不清淨,你的心不平等,那你就沒有辦法修普賢十願。普賢十願裡 面,譬如講第一條,他講的「禮敬諸佛」,這個是修敬。諸佛是指 誰?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並不是講已經成佛的那些佛是佛。因為他 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除了這些所謂 是有情之外的,還包括了植物跟礦物,這是《華嚴》的境界,《華 嚴》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我們有情的眾生,就是有 感情的,我們今天講動物,動物能成佛,植物、礦物都成佛。所以 這個恭敬心,修恭敬心,真誠、恭敬對人、對事、對物,那這就是 普賢行。如果你還有一個分別,還有妄想,你這個誠敬就沒有了, 所以真誠、清淨、平等來修六度,那就是普賢十願。我們還有分別 、還有執著、還有高下,那就是六度,就不是十願。所以十願跟六 度的差別就在此地,一個是真正的清淨、平等心,一個是清淨、平 等那個程度還不夠,差別在此地。 如何挽救社會風氣系列(一)—佛教是什麼  (第二集)   1997/6  台灣緯來電視台  檔名:24-001-0002   訪問者:法師,你剛才對禪定談了很多,你說在逛市場的時候 ,也可以修禪定;看電視的時候,也可以修禪定,可以說在我們生 活周遭無時無刻、無時無地都可以修禪定,是這個意思嗎?   師父:對。   訪問者:也就是說我們目前看到社會上一些亂象、一些不滿, 我們都要不動氣、不生氣。   師父:對。   訪問者: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們做到這一點,達到這個境界 ?   師父:其實這樁事情,你並不難體會,你看到這個現象,你生 氣不能解決問題。假如你生氣發脾氣,能把問題解決那行!那個值 得。你生氣解決不了問題,你不叫冤枉生氣了嗎?你不如把心平靜 下來,平靜下來清淨心生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所以這種 生氣、喜歡,這是感情衝動,感情衝動決定不能解決問題,所以禪 定、智慧就很重要。無論什麼境界一定要保持清淨心,冷靜的頭腦 ,然後才能處理問題;冷靜的頭腦裡面就生智慧,所以這個定就非 常重要。   訪問者:所以並不是說「定」是消極,不生氣是消極,其實是 讓你產生智慧,從冷靜當中產生智慧,才能解決問題,這才是積極 的意義。   師父:對!   訪問者:非常好。剛才還有談到布施,法師您談到布施,是放 下煩惱,放下心中的雜念,這好像是自己度自己,有沒有說是我們 度人家、幫助人家,有哪些布施呢?   師父:幫助別人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是歸納為這 三大類。財就是我們自己有多餘,實在講最會過日子的人,我們講 他的生活瀟灑,他的生活自在,現在講高度藝術的生活,不一定是 你過得很富裕、很豪華,不見得!你過得很瀟灑、很自在、很快樂 ,你的人生就非常美滿。那我們只要衣食足就自在,何必要多餘的 ?能夠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房子可以遮蔽風雨,真是身心安穩 。如果有多餘的,我們幫助別人,助人為快樂之本,所以應當熱心 主動的,去幫助一切需要幫助的人,給他物質上的幫助,這個就是 屬於財布施。   布施而不著相,布施不要掛在心上,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 你就變成普通的福報,不能生智慧。布施過去的時候,心裡是乾乾 淨淨,一絲毫不染著,不要去想這個東西,這是真實的功德。功德 就是成就你的定、成就你的慧,於定、慧有幫助的是功德;於定、 慧沒有幫助的,就不叫功德。   法布施是我們有智慧、有技能,我們把我們的智慧、技能傳授 給別人,這叫法布施。譬如我們是從事於佛教教學的工作,我們每 天把這些道理,講解給一般人聽,讓他了解、讓他覺悟,這屬於法 布施。這種布施裡面,決定沒有報酬。所以有很多同學們曉得,我 的講經錄音帶、錄影帶、CD,以及所有一切出版物,統統沒有版 權,沒有版權就是布施,誰拿去印都好,誰拿去流通都好,只要有 利於社會。如果一版權所有,那就不叫布施,那叫生意買賣,那就 不是布施。所以我們只要能幫助這個社會,我們熱心去做;雖然做 了,心地清淨,逍遙自在,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難過。   無畏布施是解決眾生的困難,眾生有恐懼,身心不安,我們幫 助他,使他能夠得到身心安穩,這個就是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 佛講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財布施得財富。所以 世間人他都想,我要有財富、我要聰明智慧、我要健康長壽,但是 他不懂得修因,這種想法都變成妄想,求佛、求菩薩保佑他,那是 決定得不到的。   訪問者:是,只求菩薩保佑,而自己完全不付出是永遠得不到 。所以各位朋友不要忘記,其實布施,每一個人都可以做,不一定 是說,一定要非常有錢人,或者非常有才能的人才可以布施,每一 個人都有布施的能力。是這個意思?   師父:對!   訪問者:法師,剛才我們談到三福,人天福當中好像法師剛剛 只提到有關孝道方面;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請法師再補充、再開示 好嗎?   師父:教育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孝道 是根本。一個人他能夠成就,成為社會上一個好人,對社會有貢獻 的人,一定要受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定是父母在家庭,跟 學校密切地配合,才能把這個人教出來。譬如說教孝,父母對兒女 這個話說不出口:「你是我的兒子,你要孝順我。」這個講不出口 。那兒子問:「我為什麼要孝順你?」這不是麻煩事情嗎?所以教 孝是老師,老師有責任教學生,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你為什麼要孝 養父母?父母同樣的,你要教兒女如何去尊師重道,老師對學生: 「我是你的老師,你要尊重我、你要重道。」這個話也說不出口。 所以必須兩方面配合,才能把這個人教育出來。所以說一開端「孝 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就是教育真正的基礎。   從這個地方然後再提升,你要有慈悲心,要能關懷社會、關懷 大眾,愛護一切大眾,這就是慈心。慈心裡面最重要的,不殺生; 不殺生,我們就不會傷害任何一個人,不會傷害任何一個動物,培 養你的慈悲心。再修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做人基本的基礎,身不 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絕 不做這種事情。   訪問者:法師,你剛才說不殺生這一點,是不是意味我們要學 佛,就一定要吃素?   師父:那不一定,這個不一定,可是素食對於生活決定有好處 。我學佛也沒有人叫我吃素,但是我學佛六個月,就開始吃素,我 得到一個啟示。因為我在小時候念書,有一些同學是虔誠的回教徒 ,我曾經上過「清真寺」,了解他們一些東西,他們對飲食很挑剔 。因為他們不但講衛生,世間一般人講衛生,衛生是保衛生理,他 懂得衛性。他除了生理之外,人有性情,這個性情善惡,他說與吃 東西飲食有關係,我體會到這一點。凡是會影響自己性情不良的這 一方面,那些東西他都不吃。   所以以後學佛,佛家講素食,素食能夠保護慈悲心,所以這是 飲食裡面,它衛身、衛性、衛心,這講得最完全。我從這裡得到這 個啟示,我就吃長素,我二十六歲吃長素,四十多年,這個身體是 越來越健康。我的年齡一般人看不出來,前年醫院醫生給我驗血, 他告訴我,他說:「法師!你的血液純度、顏色,就像三十幾歲人 的樣子。」他做了一個結論:這是你吃素的好處。所以素食對於身 體健康,是有絕對的好處。再加上心清淨,不要染著,世間什麼事 情放下就好了。所以我不看電視,我也不聽廣播,我也不看報紙, 人家問我,每一天天下太平,沒事!日子好過。如果你看這個,「 這天下怎麼這麼亂,亂七八糟!」那你就苦不堪言了。我何必要過 那個日子?所以一切排斥掉,每一天讀經,與佛菩薩為伍,與古人 做朋友,你說這個生活多自在、多快樂!   訪問者:是,從法師的面相上,相信各位觀眾可以充分得到印 證,因為法師紅光滿面,而且臉色一點歲月的痕跡都沒有,真的看 不出他的年齡,我也不必公布他的年齡。法師,我們知道常常在佛 學當中,有人提到業障,說每一個人一生當中都有業障,這個業障 是代表什麼?跟我們的影響又怎麼樣?   法師:「業」是事業,造作的時候叫做「事」,你是做什麼事 ;事情做完之後那個結果,就叫「業」。所以像我們在學校念書, 學生上課的時候,他有作業,一個學期結束叫結業,三年念完,畢 業。所以業是造作的結果。我們一般人起心動念都是造作,所以造 作的太多了,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你心裡面的思想、起心動念叫 意業,你的言語叫口業,你身體的造作叫身業。所以用身、口、意 ,就把你所有一切的造作,你的活動全部都包括。你造作的這些, 一定產生後果,這個後果就叫做「業」。   業產生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你的定、障礙你的慧。就是剛才 講的,你為什麼定不了?為什麼你在外面一走的時候,你就會被引 誘?那引誘是你在造作,你被人引誘,那引誘是你定沒有了,慧也 沒有了,就變成障礙,所以這叫業障。你造作的善,善也能障,為 什麼?善的時候生歡喜心,總而言之,你的心不平等,所以心要平 ,你起了波浪。歡喜也起波浪,煩惱也起波浪,所以全部都是業障 ;善業也障,惡業也障。但是他有果報,善業三善道,惡業三惡道 ;換一句話說,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有業障,你沒有定慧;定慧 才能超越六道輪迴,才能解決問題。   因此,佛教給我們要修淨業,淨業就是我們不做壞事,做好事 。我們修善業,修善業而不著修善業的相,那個障就沒有了。所以 總而言之一句話,你要記住,我們日常生活從早晨起來穿衣、吃飯 、工作、應酬,一定要與戒、定、慧相應。假如說戒、定、慧你覺 得這三個字太玄了,不太好懂,我變通一下,你要與清淨心相應, 心是不是清淨?與平等心相應,平等就是沒有分別,清淨就是不執 著,我對於一切事情不分別、不執著。了了分明是智慧;不分別、 不執著是定。與定、慧相應,你的生活就自在,你的生活就美滿, 你的事業一定一帆風順,你做得一定比別人好。好的原因在哪裡? 因為你有定、慧。   訪問者:是!也就是所謂這個業,就是你曾經做過的事,你曾 經說過的話,所得到的一些後果。你曾經做了善事會得善果,曾經 做了壞事就會得惡果,也就是我們人一定要多做好事。法師,這個 是不是跟我們一般在佛學當中所說的因果關係,是不是也有一些關 聯?   師父:有關聯,有密切關聯。   訪問者:您談談因果關係好嗎?   師父:世、出世間法就是世間法跟佛法,都離不開因果,佛法 也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你沒有因怎麼會得果?譬如說我們讀書 ,勤奮讀書是因,我們拿到學位是果。我們勤奮的工作是因,我們 得到好的報酬這是果。所以世、出世間就是一個大的因果,而這個 因果它永遠是相續的,它永遠是在循環,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知道 。知道因果相續,知道因果循環,那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面,我們自 然就會向著斷惡修善。因為造因是我們自己,結果當然我們自己也 能夠預期,我造好因一定得善果,我造惡因,我的果一定不好。不 可能說善因得惡果,惡因得善果,沒有這個道理,這是定律。   訪問者:談到這個因果,我有一點好奇,我們可以說我們這一 代、這一輩子做善事,是為了我們下一代來結善果。如果我們的上 一代做了壞事,而我們是無辜的,我們不知道,而由我們來承受上 一代做的壞事的惡果,那我們該如何自處?   師父:這個裡面的情形,就非常非常複雜了,要嚴格的來講, 因果是個人自己造,個人自己承受。上一代跟下一代只有影響,是 間接的不是直接的。由此可知,縱然上一代做得不好,我要是認真 努力,可以把它改變。改變不了是因為你不懂得因果的道理,你不 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你被環境轉了,那就很苦。換句話說,你受它 的影響,這剛才講你還受外面境界影響,你沒有定、沒有慧。如果 你能夠守住正常的原理、原則,那這就是持戒。修清淨心,生智慧 ,那我就能改環境。環境再惡劣,我們有能力把環境回轉過來,這 個都是事在人為。這個就是我們講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一定是 依賴甚深的定力,妥善的方法。所以社會縱然再惡劣,我們環境縱 然再惡劣,沒有不能改的,《了凡四訓》就是最好的例子。   訪問者:也就是說即或你的上一代做了一些壞事,到你這一代 受些影響,但是如果你自己自身能夠在佛方面修得很好,禪定、慧 都能修得很好,還是可以化解這個不好的影響。   師父:可以!不錯!不錯!   訪問者:所以完全還是看自己。法師,我知道一般人可能會覺 得,我只要做好人就可以了,我何必一定去學佛?學佛對我們個人 到底有什麼好處,為什麼一定要去學佛?   師父:這個還是一個誤會。你聽我剛才講的,應當有相當的一 個了解。學佛學做個明白人,我做人就好了,我何必做個明白人? 我何必要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好人就行了!這樣說法,這個問題 你就能夠得到答案。一定要做個明白人,才是圓滿的好人。你雖然 是好人,你這好人不圓滿,有欠缺的地方太多了。如果你有定、有 慧,能夠做個明白人,那你是個圓滿的好人,就這個意思。   訪問者:一般的好人,只是普通的好人而已。   師父:對!不圓滿。   訪問者:不圓滿!不是圓滿的好人,所以我們要想達到圓滿的 好人,還是得學佛。還有,學佛如果說想要有所成就的話,難道一 定要出家嗎?在家學佛也能夠學到有所成就嗎?   師父: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如果說出家的話,這個觀念就錯誤 了。出家就像我們世間的行業一樣,你喜歡這個行業,你可以選擇 這個行業。學佛是任何行業都可以學佛,任何行業都成菩薩,任何 行業都成佛,不一定要出家。出家是所有行業裡面一個行業,這個 行業相當於我們選擇行業,我喜歡教育,我喜歡教學,我去念師範 學校,我將來畢業之後,我從事於教育工作,這是個人志願。所以 一定要曉得,佛法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智慧是表現在任何不同生 活方式上,任何工作上,任何環境當中,這是真正的學佛,真正在 佛法上的成就,不一定要出家。如果出家不從事於教學的工作,那 就大錯特錯!好比你念師範,念畢業了,分發你到學校當教員,你 天天不上課,那成什麼話?這個是過錯!你從事於這個行業,就要 把這個行業做好,在這個行業當中,做所有同行的榜樣、模範,那 就叫佛菩薩,佛菩薩就是世間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   訪問者:是。剛才法師也提到說,學佛我們可以離苦得樂,而 且這也是我們學佛的人,希望達到的一個意境,一個目標。不過這 個離苦得樂,世間人可以說人人都是有苦惱的,不曉得在佛法當中 ,是不是有比較具體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化解掉這些苦惱?   師父:苦惱,佛經上講是從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生活環境真相 裡面產生的。因為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天天在打妄想,你的想法 、看法全都錯了,於是你的所作所為也就跟著錯。我們曉得思想是 人行為的指導,想錯了一定就做錯了,做錯了那當然就帶來苦難的 結果。佛要解決一切眾生苦難,一定先要幫助他覺悟。他真正懂得 人生。實在講,關於這一點,我們現代人不如古人。古人他能夠安 貧樂道,他多快樂!現在人欲望沒有止盡,那你不叫自找苦吃!你 可以冷靜想一想,你每天這麼辛苦的工作,你過的是什麼日子?你 得到的是什麼?冷靜想想,自己就會覺悟,錯了!   我在早年學佛,有個老和尚給我講了一個故事,那是真實的, 是他們小的時候。這是在江蘇泰州有一個要飯的,要飯是很可憐, 他的兒子做生意發大財,所以親戚朋友罵他:「你發大財這麼享受 ,你的爸爸在外面要飯,你知不知道?」他當然也很難過,派了好 多人到處去找,把爸爸找回來。找回來之後,給他換上新衣服,找 人侍候他。可是他這個老爸爸住了一個月,偷偷溜了,又去要飯。 人家問他,你為什麼?他說:「那多少人侍候,受罪呀!」拿來吃 的東西,我不想吃的東西,拼命拿來給我吃;我不願意穿的衣服, 拿來給我穿。他說我天天要飯,我每一天遊山玩水,我餓了托一缽 飯。晚上睡覺,那個地方隨地而睡,我過的是真正的生活,過的是 自己願意過的生活,快樂的生活,自在的生活。這個人很了不起, 他這個觀念跟我們世俗觀念完全不一樣,這個人沒學佛,學佛他也 成佛了。實際上他是菩薩,乞丐裡面的菩薩,乞丐裡面的覺悟者; 他表現的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過得是大自然的生活,跟大自然 為伍,那一個人有這種境界。回過頭來看看他兒子做生意,他簡直 不恥,他過的不是人的生活。離苦得樂,諸位從這裡去想。   訪問者:好深的意境。跟剛才師父所說的,笑話裡面的主角, 剛好相反的是,有些人實在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其實他的周遭一切 都非常的圓滿,但是他就是不快樂,因為他腦子裡記得都是過去一 些不愉快的事情,而開心的事一點都不記得。法師,是不是請您對 這些人,很想不開的這些人,也做一些開示好嗎?   師父: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與人、人與事都 是過眼雲煙,何必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跟自己過不去呢?這個是 很愚癡!一個人要想真正得到快樂,所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所有 一切跟自己有過節的人,你都應該把它忘得乾乾淨淨,常常想人的 好處,不要想人的壞處,你就快樂。天天想人家的過失,不想人家 的好處,你叫自找苦吃。與人有沒有相干?與他不相干;苦的是自 己,苦的不是他,這種人才叫做愚癡,佛經上講的迷惑顛倒。細細 想想佛的這些話,我們應該自求多福,常常念人的善處,不要想人 家的過失。縱然他有過失,縱然他是個惡人,我們常存這樣的心, 有這樣良好的態度來對他,也能把這個惡人轉變成善人,這是無量 功德,這是大好事,不可以鑄成別人的惡行,應當要成人之美,我 們才真正能夠得到快樂。   訪問者:對於一些他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思緒的人,法師!是不 是有些外力的方法,譬如說念念什麼經文,可以幫助他開擴自己。 哪些經文可以念?   師父:這些現象很普遍,我們在國內、國外都看到很多,而他 的主要原因,這在佛法講,他這個習氣太深,煩惱太重。有的時候 明白這些道理,境界現前他依舊不能克服,依舊轉不過來。佛法的 方法很多,你讀經,如果煩惱起來,心不平,把心定下來,展開經 卷好好的念一遍,慢慢這個情緒就穩定。所以用讀經的方法可以, 用念咒的方法也可以,用念佛的方法也可以,方法很多,甚至於不 用這些方法,用世間你喜歡聽音樂,放幾曲古典音樂,你專注在聽 ,心也能平下來。方法沒有一定,你看那一種方法對自己有效,你 就可以試著去運用。總而言之,平息自己的妄想、分別,這是最重 要,這是我們修行裡面中心的理念。   訪問者:法師,能不能指導我們一下,在家我們要自修,應該 念哪些經文,可以幫助我們自修?   師父:初學一定要從做好人做起,這些年來我們在海內外提倡 四好運動,教人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好」的標準 一定是於社會、於大眾有利益,而不是於自己有利益。如果都想到 自己的利益,把社會大眾的利益放在一邊,這就不好。念念為社會 、念念為大眾,我自己也是大眾之一,大家好,我當然好;我好, 大家不好,我還是有災難,還是沒有辦法避免。所以這個好的標準 是為社會、為大眾,以這個為標準。   要做好人,這是基本的條件,從哪裡學起?過去印光大師一生 極力提倡《了凡四訓》,學了凡。袁了凡是明朝時候的人,他這四 篇文章在台灣流通的很廣,我過去有詳細的講解,有錄音帶、也有 書在流通,可以多看看,認真的來學習,先做好人。以這個為基礎 ,然後我們再讀經,才能夠收到效果。讀經,如果大家沒有接觸, 最好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份量不長,長短適中,非常 適合於現代人。它裡面理論、方法、境界都相當圓滿,面面都說到 ,是一部非常好的書。   訪問者:《無量壽經》?   師父:《無量壽經》。   訪問者:法師,我們在念經之前,或是當中、或是之後,有沒 有什麼規矩、什麼禁忌?有沒有?   師父:沒有。佛是教學,不是宗教,不是說我們沒有規矩,佛 就不高興,沒有這個道理。佛要不高興,他就變成凡夫了,他還會 起心動念,沒有這個事情。   訪問者:完全不受。   師父:完全完全沒有。   訪問者:隨時隨地你都可以念。   師父:對!對!   訪問者:只要把心放下來,能放靜。   師父:對!對!大眾在一塊共修的時候,那就必須要有規矩, 沒有規矩不就亂掉了。所以大眾在一塊念經,為什麼一定要敲木魚 ,木魚打拍子,使大家拍節能夠整齊,聽起來好聽,不至於亂糟糟 的。所以大眾在一起要講究規矩,個人那是你怎麼樣自在,就可以 怎麼去做。   訪問者:還有我們現在可以發現,生活周遭隨處可見一些非常 不和諧的氣氛,像是夫妻不和的比例越來越多,離婚率越來越提高 ,子女不孝的情形也經常發生,鄰居不睦的現象也是隨處可見,真 是處處都顯現一種非常不和諧的社會現象。法師,是不是可以請您 為我們這種非常不和諧的大環境,來為我們大眾做一個開示,好嗎 ?   師父:必須要找到這些不和諧的因素,然後把這些因素消除, 這才能解決問題。而這種因素它的根源,還是在教育。為什麼過去 這個社會能夠安定,這個安定能夠延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得力於 教育。從前教育最主要的重點,是教你怎麼做人。古代的教學,諸 位可以從「三禮」上看到。佛家的教學諸位可以從經論裡面看到, 他都是教給你、告訴你,人與人的關係;從夫婦的關係、父子的關 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君臣就是今天講領導與被領導的關 係,他教這個,在中國叫五倫八德,這是教學的中心。所以孔子教 學德行是第一,是做人的根本,然後才教言語,才教你辦事的這些 能力,謀生的能力。這些都有了,都具足了,才教給你文學、藝術 ,提高你精神生活的層面,他有道理的;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這些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今天教育宗旨上偏差,我們只 著重在科技,而沒有著重在人文,不懂得人與人的關係。雖然富裕 ,可是人事上的問題,是永遠得不到解決,困難在這個地方。今天 補救最有效果的方法,實在講教育是百年大計,挽救今天社會的危 機來不及了,大乘經論也來不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講因果報應, 這是事實。如果大家都能夠知道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 ,那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一定會收歛一些,對這個社會的安 全,會能收到一些效果。所以印光大師一生,他是一個出家人,是 個佛弟子,他不講佛經,不弘揚佛法,去弘揚《了凡四訓》,去弘 揚《感應篇》,這些東西都是勸善,都是講因緣果報,非常有道理 。所以這個老人真是充滿了智慧、慈悲心,要挽救這個社會。我們 明白這些理論,也懂這些方法,所以我們也是全心全力在推行。   訪問者:還有,法師,我們一般人心存一種恐懼,對未來、對 往生、對死,存一種恐懼,是不是關於生死方面的事情,也請法師 給我們做開示好嗎?   師父:這一方面問題,所以會產生恐懼,是對於事實真相完全 不了解,如果了解的時候,你這個恐懼心完全沒有。佛告訴我們生 命是永恆的、是不滅的;換一句話說,根本沒有死這回事情。死是 一個妄想,身體軀殼它不是我,大家把這個軀殼當做我,所以產生 恐怖;如果曉得這個軀殼不是我,他怎麼會恐怖?譬如衣服,曉得 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髒了,你很喜歡把它脫掉換一 件新衣服。這個軀殼也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它用壞了,用了幾十 年,用舊了,我們也把它去掉,換一個新的,你要是有這個觀念, 你不是很自在了嗎?這是真的,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佛講這個身體 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樣。你用這種態度來看生死,那你 就非常自在了。   訪問者:「我」是什麼?   師父:「我」,佛法講是真心。外國人講:「我思故我在」, 這是外國哲學家所講的。   訪問者:我思故我在。   師父:你能夠思想是那個才是你。   訪問者:無形的。   師父:無形的。所以我們講精神、講心靈。但是那個是不是真 正的我?還不是!真正的我比那個還要高一級。但是他能夠體會到 「我思故我在」,已經比社會一般人是高明多了。在佛法裡面這個 概念,在佛經裡面是「識」,「識」是什麼?是心的作用。他能夠 觀察到心的作用,沒有觀察到心的本體。心的本體比這個更要高一 層,那才是真正的我。所以身體不是我,在六道裡頭捨身、受身, 被這個東西所累贅,這個不是個好東西。所以我們對於身,也不要 過份地愛護它,也不要有意地去糟蹋它。你過份愛護錯誤了,你有 意糟蹋也錯誤了,一切隨其自然。隨其自然,能夠順自然是最美滿 的生活,我們今天講適應於大自然。這個身體也要叫它回歸自然, 適應於大自然,這就最健康了。   訪問者:法師,我們人往生以後,到哪裡去了?   師父:這個用現代科學講,就是我們換一個空間,佛家講十法 界、講六道、講二十八層天、講佛的世界,用現在科學家來講,就 是他生活空間不一樣。我們今天生活在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他們 到五度、六度,到佛的境界那是到最高度、最圓滿的空間;實在講 ,就是空間的轉換。這個意思你要是不太理解,你可以想我們在電 視裡頻道的轉換,你就比較容易體會。有沒有離開這?沒有離開, 頻道的轉換,還是這個螢幕。所以佛家講往生:「生則決定生,去 則實不去。」為什麼不去呢?你還在螢幕上;為什麼生則決定生? 頻道換了,確實不同的頻道。所以用科學的方法,可以能夠解釋, 實際事實是如此。   訪問者:所以佛並不是迷信。   師父:不是迷信。   訪問者:非常科學的。   師父:不是迷信。   訪問者:我很好奇,人往生以後,長輩往生以後都要超度,超 度代表什麼意義?   師父:實際講超度是一個追悼懷念的意思,是懷念的意思。我 們以真誠的心來幫助他,實際上超度多半是講他在生前造作許多的 業障,業障免不了他要受痛苦,我們超度能夠幫助他減少一些痛苦 ,這個道理《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所以超度並不是我們念幾卷 經,他就真得了功德,沒有那回事情!經上講得很清楚,你要體會 到這個意思。超度是什麼?我們自己好好的修,我們修成就了,他 得到福報。譬如說:我們要想光宗耀祖,我認真努力,好好的去工 作,將來我在社會出人頭地,變成傑出的人才,我的父母就有光彩 。到任何地方,說是某某人的父母,得到大家特別的恭敬,特別的 照顧,就是這個意思。你沒有成就,你念什麼經都沒用處,必須你 自己有成就。所以你自己讀經,你要了解經義,依教修行,把自己 從一個凡夫能夠提升到聖賢的地位,那你的父母就有光榮了。是某 某人的父母,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超度真正的意義在此地。   訪問者:並不是說對他的往生有什麼幫助。   師父:這個就有幫助,因為他在天道、在那一道的時候,都受 那一道人尊敬,他的兒子賢慧,他的兒子是菩薩,那還得了嗎?是 這個意思。你自己要不能成就的話,你念什麼經都枉然。   訪問者:還有,剛才法師提到《地藏經》,《地藏經》在佛學 當中,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經文。是不是對於《地藏經》,您也撥 一點時間,給我們做一個比較祥細的說明。   師父:佛法的修學,在我們中國是很明顯的標示出四個階段。 四個階段第一個就是要從《地藏》學起。地就是表心地,藏是寶藏 ,我們心地裡面有無量智慧、無量才藝、無量德能,這是佛講:「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我們的智慧能力是平等的,沒 有高下。但是現在顯露出來,為什麼有高下?為什麼有不平等?就 是剛才講的你有業障。業障重的人他透出來的智慧就小,業障輕的 人他透出來的智慧,就比較多一點,所以這個不平等是從業障厚薄 淺深,關係在此地。如果業障統統消除掉了,你智慧德能顯現出來 ,決定平等的。所以是心地寶藏,要從這裡做起。   心地寶藏用什麼東西來開發?用孝敬!所以《地藏經》是佛門 的孝經,一定要從《地藏》學起。從地藏這個基礎再提升,就是觀 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從孝敬裡面開發的。我 孝順父母,孝順自己親人,然後我把這個孝敬,孝順一切眾生,尊 敬一切眾生,這就變成觀世音菩薩,所以這是往上推展。再一位就 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表智慧,你慈悲對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 ,照顧一切眾生,你要有理性,不能用感情,文殊代表理智。最後 普賢菩薩,普賢代表平等,你的智慧、慈悲、孝敬,對待一切眾生 要平等,不能有差別,所以普賢才真正做到大圓滿。   訪問者:法師,您剛才提到念佛,我們也在很多場合都可以聽 到念佛的聲音,像最普遍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慈大 悲觀世音菩薩」。法師,念這些佛號到底有什麼效用?   師父:佛法的修學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念佛是無量法門裡面的一種。這個法門它的好處就是簡單、容易, 人人都可以修學。它的理非常之深。淨土宗是專門提倡念「阿彌陀 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這些事不是幾句話能夠講的清楚。 經典份量雖然不多,可是它的義理非常非常的豐富。譬如《阿彌陀 經》,這個大家很熟悉,總以為這個經很簡單、很容易。我過去講 過兩遍,後一遍留的有錄音帶,總共是三百三十五個帶子;由此可 知,這一部經並不簡單。我講得這麼長,幾乎講了一年,是不是把 意思都講完了?沒有!只講到少分而已,可見得淨宗義理的豐富是 不可思議的!   但是這個方法簡單,可以說是任何一個人,你懂理論也可以, 不懂理論也行。但是不懂理論的人必須要老實,所謂老實,真信、 真願,他也能成就。這個成就是實實在在的殊勝,真是可以說是無 比的殊勝。不但能超越六道輪迴,而且超越十法界,所以這個功德 殊勝,是其他法門很難跟它相比的。因此,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都 讚歎,古來除淨土宗以外,其他各宗派的祖師也帶著提倡,可見這 個法門的確是非常殊勝。   訪問者:在學佛當中有很多的門,像禪宗、密宗,還有剛才法 師講的淨土宗。也有人強調是禪宗、密宗雙修,也有強調是禪宗、 密宗、淨土宗三修。法師您告訴我們,到底怎麼修法才好?   師父:實在講,如果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短短期間當中,得到最 殊勝的成就,必須是一門深入。因為「一」,你的心容易淨,你學 兩樣、學三樣,你決定比不上那個專一的人。就好像打仗一樣,你 把兵力集中在打一點,你很容易突破;你要把它分做三個點去打, 你的兵力已經薄弱,你未必能夠攻的下來。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雖 然有人提倡這兩種都共修,三種共修,你仔細去聽聽他所講的,對 什麼人講的,他有不得已的苦衷。譬如說:叫你禪淨雙修,一定是 對參禪的人,他那個禪不肯放下,而且看到他禪決定不能成就,所 以勸他:「你禪淨雙修更好!」也就是說那一半你不能成功,這一 半還有希望,意思在此地。禪、淨、密三修用意也在這個地方,所 以你才曉得說那個話的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實際上,你要是真 正聽話,他決定叫你一門深入,這個一門是以淨宗最有把握,最容 易成就,禪跟密都不容易。   訪問者:今天到現在為止,法師可以說給我們開示,有將近兩 個小時的時間。各位觀眾如果您今天收看了我們的節目,此刻您一 定覺得獲益相當的豐厚。經過法師這麼詳細的開示之後,也相信各 位朋友您對於佛教的意義,也有了一個非常明確的認識。其實佛教 它並不是宗教,而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而且它也絕對不是束之 高閣讓人膜拜的,而是與你我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各位觀眾 朋友如果你想對佛教做更進一步研究的話,有一本書介紹給您,叫 做《認識佛教》。這是淨空法師在前幾年,在美國邁阿密演講的時 候所做的開示,而各地也都有流通,我想您可以找來看看。今天我 們的節目就進行到這結束了,非常非常感謝淨空法師的開示,也謝 謝各位觀眾的收看。 *** 心得: 我們一般人對於佛教有許多誤會,個人也曾經迷信(迷於不信) 過,所幸在秉持「不為反對而反對」的科學精神之下,深入了解。 今天有緣再次聽到淨空老法師對於佛陀教育的詳細講解,有種相見 恨晚的感慨。所以就發文跟眾板友菩薩們分享,希望無論是初學還 是老修都能受到真實的利益。 南無阿彌陀佛 --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2.215.2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6068950.A.15C.html nmamtb:轉錄至看板 Buddha 04/05 15:26
yaqqq: 南無阿彌陀佛 04/05 18:33
dakudai: 阿彌陀佛! 04/05 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