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自:2012-2013年《入菩薩行論釋.佛子正道》 宣講: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口譯:如性法師/筆記:道寬比丘尼 第六品 忍辱(...接續 #1UfkRtvY (Buddhism)) 癸二、作意修忍辱之方便 午三、思惟久習不難親近 未一、廣說 申三、應忍之境 16. 故於寒暑風、病縛捶打等,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 偈頌:於寒暑風雨、病縛捶打等,我不應脆弱;如此苦反增。 釋文,「故於寒暑及風雨中,或得疾病、為繩繫縛、杖捶打等,我皆不應過於脆弱」 ,首先要對於什麼樣的境來修學安忍? 在釋文當中提到,夏天的炎熱、冬天的寒冷、刮風、下雨、各種的疾病,或者是被他 人用繩索捆綁、被棍杖捶打等,在面對這些境界時,我不應該顯得太過脆弱,而完全禁不 起外在的考驗。「若於小害尚且如此,則其苦難反更增長」,一開始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安 忍小苦,到最後任何的痛苦我們都沒有辦法忍受。 現今有一些人就是如此,當天氣稍微一轉變,他就會覺得受不了,然後不斷的抱怨, 相反的,如果一開始能夠安忍小苦,到最後任何的痛苦我們都能夠忍受。如果對於外境, 如此小的痛苦我們都沒有辦法安忍,這時對我們而言,「則其苦難反更增長」,由於沒有 辦法安忍的緣故,外在的境以及我們內在的心,兩者在配合之下,我們的痛苦會增長。「 因忍辱力漸轉弱故」,因為我們內心能夠忍受,外境種種困境的能力是漸趨下降的緣故。 申四、串習能生忍力之喻 17. 有人見己血,反增其堅勇;有人見他血,驚慌復悶絕。 偈頌:有見己身血,反更加堅勇;然有見他血,驚慌昏迷者。 18. 此二大差別,悉由勇怯致; 此由心堅定,或怯弱所致。 釋文,「謂有勇士遭他刺擊,見己身血,反而更加堅定、勇猛」,勇敢的戰士和他人 打鬥時,看到自己的身體遭到敵人的攻擊而受傷流血,反而會更加的堅定勇猛;「然有懦 夫僅見他血,驚慌失措而昏迷者。」但是有些懦夫膽小怯弱,只看到他人身上的血,就會 感到驚慌失措而昏迷倒地。「此非外物力量大小」,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差別,並不是外 物的力量有大小的區別,這兩者所看到的外境都是血,「或其身有軟硬等別」,也不是因 為他們的身體一者比較堅硬、一者比較軟弱,也不是!「全由心性堅定或心怯弱所致」, 這完全是「心」堅定與否所造成的。 勇敢的戰士,他在看到血的時候,他不僅能夠安忍,而且會更勇敢的跟敵人打鬥;但 是相反的,懦夫在看到鮮血時,這時他是沒有辦法忍受,而到最後會昏迷倒地。這兩者最 主要的差距,是他們的心所造成的,一者他的心非常堅定,而另外一者非常怯弱。 「故應勤修安受苦忍」。所以心在面對逆境時,只要不斷的去串習,內心的力量就會 慢慢的增強,到最後任何的困境,我們都有辦法安忍、有辦法突破。 未二、攝義 故應輕害苦,莫為諸苦毀。19. 智者縱歷苦,不亂心澄明。 偈頌:輕忽害己事,莫為眾苦傷。智者縱生苦,亦不亂澄心。 釋文,「故應令心堅定,輕忽害己之事,莫為眾苦所傷」。不管遭遇到什麼樣的痛苦 都必須要思惟:現今我所面臨的痛苦,它是過去的業所感得的果報,而且這是輪迴的本質 ,所以當我遇到痛苦時,不應該過度的脆弱,而應該讓心堅定,不要讓痛苦傷害了我的心。 「智者修習大乘道時」,尤其是一位想要利益一切有情、願意承擔一切有情苦樂問題 的重擔者,「縱生苦受,亦能修忍」,縱使在修學菩薩行的過程中,遭遇種種的痛苦也能 夠修學忍辱,「不為瞋恚擾亂澄心」。修學大乘道的行者,並不會因為遭遇到了困境,而 擾亂了內心當中安寧平靜的心。 午四、勤斷煩惱所生利益 (...待續...) ----------------------------------------------------------------------------- [1] 版本對讀 CBETA W04, No.003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六<忍辱品> 隆蓮法師譯 午三、思維熟習自不難。分二:未一、廣說;未二、攝義。初中分四: 申一、久習自成順易;申二、以喻成;申三、所忍之境;申四、熟習則生忍力之喻。 今初:   難事久習轉為易,世間何事不如此,   故於小事當練修,令於大事能堪忍。 若修堪忍,則雖苦亦能堪。一切心所執受,皆是修習之根本,練習而不轉易者,如是 心法決定無有。以此之故,應知若於何時有人說粗惡語等輕微損害練習忍受,地獄火等大 苦惱亦能忍也。《父子集會經》廣說云「世尊有三摩地名於諸法安樂行,若誰證得彼三摩 地,彼菩薩緣一切法唯受樂受,不受苦受,乃至若以有情地獄之苦逼惱於彼,亦能隨時正 住安樂之想」云等。 申二、以喻成:   不見蛇蟲蚊蚋苦,或為飢渴等苦逼,   或生疥癩身搔痒,諸無義苦久亦安。 若謂小苦久習不能忍,蛇蟲蚊蚋等擾,飢渴等受,癍疹疥癩等所生毫無義利之苦,久 習亦易忍受,不習則難,何故不見?現見此理應修忍也。 申三、所忍之境:   若遇寒熱風雨侵,疾病拘囚及捶打,   不應嗟吁以為苦,若以為苦害轉增。 若遇寒熱風雨疾病繩繫杖擊等逼惱,堅忍不應退卻。若於小逼惱事如此,餘逼惱事當 更增長,忍力漸轉小故。 申四、熟習則生忍力之喻:   或人見自身出血,臨敵無卻倍勇毅,   或人見他身出血,驚惶顛倒身撲地,   彼由心性或堅毅,或復怯弱而差別。 或有勇士為他兵刃所傷見自身出血,轉增勇毅,或有懦夫,見他人出血亦驚惶顛撲, 非由外物力之大小,亦非由身之強弱等而有差別,由心性勇怯而分,故應勵力修安受眾苦 忍也。 未二、攝義:   是故雖負致命傷,應不以其苦為害,   諸有智者受苦時,不令心體受昏擾。 是故若心堅毅,縱受重傷甚至斷命,亦應不以其苦為苦。修大乘道善巧者,雖遇苦受 ,能行忍辱,不應以瞋恚擾亂其心極清明之體性也。 [2] <攝類>:忍辱與忍辱度二者有三句差別,忍辱不一定是忍辱度,例如聲聞獨覺的忍辱 ,是忍辱不是忍辱度。有菩提心攝持的忍辱,例如菩薩的忍辱,是忍辱也是忍辱度。 [3] <心類>:布施、持戒、忍辱,彼等行持的業(引業與滿業),屬於思心所,與第六意 識心王相應的思心所。布施是思惟於捨,持戒是思惟於守護,忍辱是思惟於不瞋恚。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8599164.A.913.html
dakudai: 阿彌陀佛! 05/04 21:52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5/04/2020 22:13:21
kissung: 難忍能忍 05/05 02:38
ykkdc: 隨喜 05/05 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