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學習宗義的理要性與必要性 摘自:1997年12月達賴喇嘛尊者於印度色拉傑學院新大殿開光時,為僧眾講克主杰之《現 觀莊嚴論釋本》之前言。翻譯:見悲青增格西 雖然,外教也承認來世、承許業果有好壞,但其本源是仰賴造物主的造作。佛教則認 為一切是業的造作,推究本源,是不調順的心所生。所以,佛初轉法輪時,宣說四諦—— 何謂苦(苦聖諦)、苦之因(集聖諦)、息苦之相(滅聖諦)、達此之法(道聖諦)。宗 喀巴大師在《廣論》中士道也提到四諦為法之大集。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四諦。… 要真正了解四諦,就要深入探究前面所談的無自性的義理(輪迴根本無明是執自性有 的無明—對現象本質的顛倒認識,貪瞋的根本即無明之自性執,須從十二支因緣之集諦生 起次序來談),了解中觀論著所說的世俗諦及勝義諦、一切法顯現自性有與實相的區別。 就像我平時一直說的,可依《現觀莊嚴論》次序學習,《現觀莊嚴論》云:「修行及 諸諦,佛陀等三寶」(修行指二諦—世俗諦及勝義諦;諸諦指四諦—苦集滅道)。 中觀論云「基二諦」。(以二諦為基礎,二諦即世俗諦與勝義諦。中論云「諸佛說正 法,正依於二諦,世間世俗諦(世間名言量),及以勝義諦(聖者勝義理智量所證的空性)」 )。雖然上下宗派皆用「二諦」一詞,但是我們此處要依中觀宗主張之二諦義涵來了解。 如《明句論》說:「緣起(自性空)可成,苦果可成;苦果可成,因集可成;滅諦、 道諦亦可成」及「此(四諦)若可成,法寶定可成」、「此(法寶)能成,具法寶之有情 當亦成聖者(僧寶)」、「此(聖者僧寶)若可成,當證無學佛(大乘無學道成就證得一 切種智的佛寶)」,即由了解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世俗諦的緣起、勝義諦的空性)的 內涵而了解四諦,再透過對四諦的了解,對法寶(乃至僧寶、佛寶)等生起不疑的認識。 (註:苦、集、滅、道四諦各分為染污與清淨二組因果。苦諦與集諦,屬於無明心識 所攝的染污品因果緣起,無明不只是不了解基二諦、乃至是顛倒了解基二諦的愚癡;滅諦 與道諦,屬於認識真相的智慧所攝的清淨品因果緣起,認識真相是了解基二諦的智慧。) 依著這些內涵去思惟,我們才不會在口念佛祈求佛加持時,心裡對佛的認識僅停留在 祂是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出現過的珍貴之人,而是會對佛寶生起整體概念,從而如法地思 惟佛的功德,並希欲證得佛(一切種智)之功德。 …透過聞思經論,乃至勝解經論,所生起的信心就不同。所以我常說,我們大家都要 看經論,要學習佛法,如道次第、修心等,認識內外教的差別,要學四部宗義,了解教內 四宗的差異。 (註:四部宗義——佛教內道一切大小乘宗義,總攝於四部宗:有部毗婆沙宗、經部 宗、唯識宗、中觀宗。) 了解這些後,當說到佛、佛法時,內心會憶念出法的內涵,才算有清楚的認識。否則 ,佛陀、耶穌、穆罕默德,都沒有什麼差別,那可不行!我沒有要貶低其他宗教的意思, 也沒有要大家不尊重其他宗教。只是強調了解自己宗教的特點很重要。… (註:佛教四法印當中,主要以「諸法無我」一印區判內、外教。無我是勝義諦,四 部宗義主要學習無我的智慧,以此認識佛教修行「基、道、果」的建立。) 又,世尊所說的佛法是可觀察,但是不要混淆以自己的偏見來看。如以自己的不相信 為理由來看佛法,這樣的研討,反而會造成邪慧,非常危險。相對地,全不研討經論,一 昧只憑他說,也是無益。 應該先了解佛法的差異(透過觀察世尊所說的佛法、研討經論,學習了解佛教與外教 的差異,乃至了解教內四部宗義的差異),對佛陀生起勝解信;有了勝解信,才會肯定「 唯依靠佛法方能得到滅煩惱的解脫」,而進一步學習。 《緣起讚》說:「達聖教理,於大師(佛陀)信忍常充滿。」《善傳記》說:「唯有 法教是欲解脫者之津梁。」其中,認識「唯有法教是欲解脫者之津梁」有特別的意義。 對屬於隱密法之四諦、解脫,透過多方觀察,也就是對世尊的教言用正理來觀察,當 確認它是無矛盾、具足正理,沒有違背世間名言時,我們對此教法,必然會生起「其是欲 解脫者唯一之津梁」的確信。 然而,對極細微的因果,如能擁令人涼快的電扇的是什麼因緣,是由因緣和合而有是 顯而易知的,但是基於往昔的什麼樣因緣而有,就只有已滅所知障的佛才講得出來,也就 是能指出某時、某苦樂等極細微因緣,只有佛才有能力。所以,我們可以用理由推論是由 因緣所生,但是極隱密的部份,無法用理由推測,只有依第三者—量士夫(佛)—之語來 相信。此相信的基礎,是此人必需是可信的。 因此,我們應在自己能研究的範圍,對佛法做透徹的研究,確認其理全不相違;在此 基礎下,才對此人做取捨。我們確認對此人所講說的前後內容不相違,認識到此人是不欺 誑的,因此,相信此人所說的其餘部分。 (註:佛法的「三察清淨正因」——現前分、微隱蔽分、極隱蔽分——對於開示見現 前分,於現前量有無損害;對於開示微隱蔽分,於事勢比度是否有損;對於開示極隱蔽分 ,於前後的承許有無相違,於自詞直接和間接有無相違,以信許比度仔細檢驗獲得定解。 有些細微的因產生細微的果,我們無法用事勢因相來成立,因此需要仰賴佛陀的教來了解 。佛陀開示極隱蔽分的教言——「布施得受用、持戒得善趣」,宣說此教言者,與傳下四 聖諦的教言者是同一人——釋迦牟尼佛。由於四聖諦的教言無誤(四聖諦是可用事勢比度 成立的微隱蔽分),依此可對極隱蔽分的教言(如布施得受用、持戒得善趣)產生信心。) …為了安住其法上,我們一定要如《讚此人且恭敬》所說,對佛修禮拜、供養等,其 中,以修行供養(法供養)為主要。且要思惟能獲得人身是稀有勝難得的。得到人身卻不 好好運用,會帶來很大的禍害;反之,善用人身修學佛法,必可成就一番好事業。我們要 向好處學,不要向壞處看。在寺院中,見到持戒或與聞思修相應的行者,要向他們學,也 要隨喜他們的事業。 ------------------------------------------------------------------------------ [1] 四部宗義,主要講述佛教內各大小乘宗義,對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認識的差別。 一切所知,區分為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其中,空性是勝義諦,空性是真相。宗喀 巴大士《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四部宗義主要學習空正見的智慧。 [2] 摘自:正法解行林佛學講堂 https://zh-tw.facebook.com/zinss.tw/ 能海法師:《宗義寶鬘》在20幾年前就在台灣拿到,但是那時候台灣沒有人講這本書 ,後來在某個因緣之上,我聽法王(尊者達賴喇嘛)說:「華人如果沒有學習《宗義寶鬘 》,要懂得空性很難。」由於法王講的這一句話,我當時想:我們漢系在學習上也都會念 《金剛經》、《心經》…等,怎麼會不懂空性呢?因此當時聽法王說那句話時,的確有點 點不服氣。不過,既然是法王講的,我只好開始學習。學習了以後,我個人對法王講的這 句話在內心肯定的了知了法王所說的這句話是沒錯的。因此,華人要學習空性之前,如果 以這本《宗義寶鬘》打下基礎,那對空性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9241586.A.894.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5/12/2020 12:32:37
ykkdc: 隨喜 05/12 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