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4] 《大般若經》(唐.玄奘法師譯): : 「諸菩薩摩訶薩,若已圓滿一切福德、智慧資糧,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麤重習氣 : 相續(內心無餘斷除煩惱障、所知障的斷德,是究竟圓滿的滅諦),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 乃名如來、應、正等覺,得一切相智(內心斷除二障的同時,意識證得一切種智的證德, : 是究竟圓滿的道諦,佛果位具有究竟圓滿的斷證功德),盡未來際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佛 ------------------------------------------------------------------------------ 煩惱障障礙解脫,所知障障礙佛果;菩薩斷除煩惱障,也要斷除所知障,所知障事例為何 摘自:《宗義建立》、《宗義寶鬘》卻佩格西 講到「所斷」,這個名稱所要表達的是,一般所說的煩惱障和所知障的障。所斷和所 障,要表達的是顛倒的心及其種子(煩惱障)和習氣(所知障)。顛倒心及其種子、習氣 都是障,或者是所斷。也就是,這些在成佛和解脫的路上會對我們造成障礙,這就是障或 所斷。猶如天空有雲,會遮蔽我們沒有辦法看到青色的藍天,雲就相當於障。 佛所說的法裡面,所要證的內容有二部份,有暫時的所證和究竟的所證。暫時的所證 就是指增上生,也就是人天果位(來世遠離三惡趣的果位)。要證得暫時的所證,不須要 斷障就可以證得(只需要斷除十不善業道)。換言之,要來世繼續得到人天的善趣(來世 遠離三惡趣的果位),即使這世沒有斷障,來世還是有機會得到的。但是,如果要證得究 竟的所證,也就是解脫(二乘的果位)或成佛(成佛的果位)的話,不斷障是不可能的。 總之,要證得暫時的所證,或增上生或人天果位,並不須要斷障(要證得暫時的所證 ,只需要斷除十不善業道,不需要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而要證得究竟的所證,也就是 決定勝—包括解脫(二乘果位)和成佛(大乘成佛果位),就一定要斷障。 障可以分為二類:一是障礙解脫之障(煩惱障);一是障礙成佛之障(所知障)。 如果要證得聲聞跟緣覺的解脫,或者要證得佛聖者的一切種智,前者要斷的是障礙解 脫之障,後者要斷的是障礙成佛之障。所以,障依解脫及一切種智—這兩個究竟的所證, 可以分成這二類。 如果照大乘的講法,障礙證得解脫的障稱為煩惱障,障礙證得一切種智或成佛的障我 們稱之為所知障。小乘煩惱障的斷法都是一樣,但是小乘宗義不用所知障這樣的術語。 (小乘宗義)所斷的內容,主張「障」分為二種:「具煩惱之障」及「非具煩惱之障 」。具煩惱之障相當於大乘所說的煩惱障,主要是障礙證得解脫(二乘果位);而非具煩 惱之障主要是障礙證得成佛及其一切種智(成佛果位)。 此宗(有部毗婆沙宗)沒有「所知障」這個術語。雖然非具煩惱之障,毗婆沙宗並不 把它定為所知障,但是它的意義跟大乘所說的所知障的意義類似,也就是,都是障礙證得 成佛或一切種智。 就證得解脫和證得一切種智來講,證得解脫(二乘果位)容易多了,證得成佛(大乘 成佛果位)就比較困難。同樣,要斷障礙證得解脫之障就相對容易,要斷障礙證得成佛之 障就相對的難多了。所以相對來講,小乘道容易,大乘道比較難。 毗婆沙宗沒有講一切種智,他們講一切智。其中具煩惱之障的實例有二:一類是指補 特伽羅為自己能獨立實質有的分別識,這個分別識簡單來講,就是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 這種細品補特伽羅我執,如前所說的補特伽羅無我,分成粗、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這裡 的細品補特伽羅我執是輪迴的最究竟的根源。相對來講,無我是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執 著(與細品無我相違的我執)也是最細微的執著,這也是最究竟的輪迴根本。 由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究竟的輪迴的根源),和(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所生的貪 瞋癡三毒及其種子,這些是能夠障礙證得解脫的具煩惱之障。所以一個行者要證得解脫, 一定要把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及其所生的三毒及其種子完全斷除,才有可能證得解脫。其 中補特伽羅為自己能獨立實質有,這個(在毗婆沙宗)其實是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 非具煩惱之障(跟大乘所說的所知障意義類似)的實例有二:執補特伽羅為自己能獨 立實質有的分別識的習氣,以及由前述習氣所生之心的粗重。粗重有四類,等一下會提。 剛提到的種子及習氣,相對而言,種子(屬於煩惱障)比較粗重,要斷比較容易,習 氣(屬於所知障)比較細微,要斷比較難。 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的種子及習氣:1.如果是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的種子,它存在於細 品的補特伽羅我執當中,並且此種子能產生後來新的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的這種能力者,就 稱之為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種子。2.習氣也是存放於細品補伽羅我執這樣的顛倒心當中, 但是它並沒有能力能夠產生後來的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的功用,這就稱為習氣。 一個要證得解脫(二乘果位)的行者,他只須要斷種子(屬於煩惱障),不須要斷習 氣以及由習氣所生的粗重(屬於所知障)。但是如果要證得成佛,不僅要斷種子,習氣也 要斷,習氣所生的粗重這些都要斷。對於聲聞阿羅漢而言,他只斷種子,而細品補特伽羅 的習氣及由習氣所生的粗重還未斷除。 心的四個粗重(煩惱障所留下的習氣產生之心的粗重,屬於所知障)為何呢? 第一種,對久遠時間的不了解:即使聲聞阿羅漢已經斷除了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種子, 但是因為習氣尚在,由習氣所生的心的粗重,對於久遠時間所發生的事無法如實去了解; 如果是佛就能清楚了知,但是聲聞阿羅漢他是無法一五一十了解久遠劫前的事情,不了解 久遠時間以前所發生的事情,這是第一種心的粗重。 例如:佛在世時,有很多阿羅漢的弟子,這些聲聞阿羅漢的弟子中,神通有高下,神 變也有種種的差異,根性亦高低不同。在這些聲聞阿羅漢當中,神通第一的主要有二位, 就是舍利弗跟目犍連尊者。 其中的舍利弗尊者,在當時有一位吉祥生長者(大施主),在年老時請求舍利弗尊者 讓他出家。因為吉祥生長者在年輕時非常有錢,有很多奴僕,但是他對奴僕並非十分善待 ,非常的輕視,在他年老時失去錢財和權力時,沒有人要去幫助他,他就像乞丐一樣走投 無路,就來求舍利弗尊者讓他出家。 我們說出家都有出家的近取因,出家要受戒,戒的近取因必須要有善根,以善根作為 受戒的基礎。舍利弗透過他的神通去觀察的結果,發現吉祥生長者並沒有能夠做為受戒的 基礎的善根。因為他找不到,所以就跟吉祥生長者說:你沒有出家受戒的善根,無法出家 !吉祥生長者非常難過。 對於他們的情況,佛非常地了解,佛就用他的神變來到吉祥生長者旁邊,對他說:其 實你有出家受戒的善根,只是舍利弗尊者的能力有限,看不到你在長劫之前所累積善根。 舍利弗尊者雖然已經斷除了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的種子,現行的種子已斷除,但是他還沒有 斷除細品補特伽羅我執的習氣及其所生的心的粗重,所以對久遠時間的情況不了解,他沒 有辦法觀察到你的善根,所以不讓你出家。實際上在久遠劫前,你有累積善根,佛就對吉 祥生長者這樣說明。 第二種,心的粗重是對於非常遙遠的境不了解或者無知。這個例子就是目犍連尊者的 母親死後,目犍連要觀察母親到那一個世界,他用神通觀察都觀察不到。 又如地獄道與餓鬼,是依論典而解說什麼是地獄道?什麼是餓鬼道?事實上在我們的 心無法肯定。因為這樣,我們無法了解地獄的有情是如何?餓鬼道的有情是如何?無法完 全了解,是我們的無知,起疑的對境。即使是證得阿羅漢果,他們仍無法完全了知起疑的 對境,只有得到遍智的佛才知道。即使無法了知起疑的對境,但它不會阻礙他們證阿羅漢 果,但卻會阻礙他們證得佛的遍智。 如同剛才所說的目犍連和舍利弗的能力,都已經非常高了,但是他們對於久遠的時間 以及久遠的對境都看不到。雖然他們已經斷除了細品的補特伽羅我執的種子,但是他們始 終還有習氣,習氣造成心的障力,因此無法看到久遠的時間、對境。 第三種,佛心相續中極微深細的法。 第四種,無邊區分的無知。譬如說孔雀一生出來羽毛就很漂亮,有各種顏色、圖樣。 孔雀的羽毛所以會有這麼多不同的顏色,意即每個顏色都有它不共的因,他曾經造過不同 的業。他到底造過什麼、什麼樣的業會有不同的顏色,只有佛才能知道,其他沒有人知道 。又譬如荆棘,一出生就是尖的,沒有人去磨。為什麼一出生時就是尖的呢?只有佛才知 道,它有它不共的因。豆子一出生時就圓滾滾,沒有人去磨它,它也有它不共的因。雖然 我們可以解釋,可是無法如實地將它講清楚,這就是無邊區分。 由習氣所生的心的粗重,如果沒有透過菩提心、大悲心作為輔助是無法斷除的。像聲 聞阿羅漢即使已經斷除了種子,但是由於他們沒有大悲心、菩提心做為後盾,而去斷除習 氣跟習氣所生的心的粗重,所以他們還是有他們所無法了解的情況。 菩薩與聲聞、獨覺這兩種的差異,在於菩薩還有菩提心、大悲心做為輔助,而聲聞、 獨覺沒有,這就是決定能否根斷所知障的關鍵。 ------------------------------------------------------------------------------ [1] 《大般若經》(唐.玄奘法師譯): 「諸菩薩摩訶薩,若已圓滿一切福德、智慧資糧,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麤重習氣 相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名如來、應、正等覺,得一切相智(一切種智),超過一切 聲聞獨覺智慧境界,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無所不識,於一切法見一切相。」 [2] 阿羅漢跟佛的能力有差別,例如,阿羅漢的宿命通最多只能觀見八萬大劫內,但是佛 果沒有這樣的限制,因為佛果已斷除所知障,斷除所知障成就遍智(一切種智)故。 [3] 摘自:尊者達賴喇嘛《菩提心釋論》開示 2014-11-02 美國紐約 「世世常行菩薩道」這句話先做解釋…之前對於真相真明了的這個智慧,為了能夠使 這個智慧成為所知障的對治力,所以唯有透過菩提心的一個輔助,才有辦法使得空正見, 不只是對治煩惱障以外,也能夠對治所知障。因為,對治所知障的時候,需要強大的這種 福報後盾,或者資糧為後盾,才有辦法有力的去對治所知障,這我們又稱為圓滿一切利益 、圓滿一切目的的一種空正見(具一切種最勝空性)的觀修,所以圓滿一切利益就是說, 你修學空正見的目的,不是只是為了斷除煩惱障而已,更是為了斷除所知障,因此圓滿一 切修空的目的了,以這種「圓滿一切利益」的空正見的一種觀修,來去對治所知障的時候 ,必須要廣大的福報資糧為後盾,因此而去學習菩提心,所以說了「世世常行菩薩道」。 (註:聲聞不耐久修,最快兩三世證得阿羅漢的果位;菩薩發菩提心,能夠長劫修行,因 此菩薩行者所累積的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等種種波羅蜜資糧,遠遠超勝於二乘行者。)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9292334.A.5CB.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5/13/2020 07:01:59
ykkdc: 隨喜 05/13 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