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雜阿含140經》: 「多聞聖弟子,於色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正觀, :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聽聞佛陀正法的內道弟子,如實思惟觀察,補特伽羅(我)和 : 五蘊二者之間的關係,不是自性成立的一、也不是自性成立的異,破除薩迦耶見的愚癡。 : 正觀如實通達:補特伽羅(我)是依賴觀待自身所攝五蘊為施設處而假名施設安立的存在。 ------------------------------------------------------------------------------ 補充:補特伽羅(我)與五蘊二者之間的關係 轉自:達賴喇嘛尊者教你讀廣論 https://www.facebook.com/DalailamaLamrim/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教授《中觀根本慧論》 《中論.觀如來品》:「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這 句話非常得強而有力!是以五項來觀察佛陀和佛陀的無漏蘊之間的關聯。 「非陰」,佛陀並非是佛陀的無漏蘊體。「不離陰」,佛陀也不是遠離了無漏蘊體以 外的佛陀。 「此彼不相在」,佛陀也不以自相(自相成立)具足他的蘊體的,如果有自相(自相 成立),那麼就無關聯,如果沒有關聯,就沒有所謂的“我具有”或“我擁有”。 如果佛陀不具有這個蘊體的話,佛陀也就不會依賴著蘊體而被施設為佛,佛的蘊體也 不會因為佛而被施設為這是佛的蘊體了,所以是「不相在」,沒有互相的依賴。(佛與他 的蘊體如果彼此都是自相成立的話,就會有佛陀與他的蘊體不是相互依賴觀待的過患)。 「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如果佛陀不具足他的無漏蘊體的話,他不是具有無漏 蘊體者,這樣的話何處是佛陀?(佛陀是依著他的無漏蘊體而被施設安立而有的。) 透過這五項的觀察後,如來到底是在哪裡?這句偈頌非常強而有力。 因為有時間念誦時,我們可以把自己加進去,比如以我來說是:「非陰不離陰,此彼 不相在,達賴不有陰,何處有達賴?」或者是念自己的名字:「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 ,某某不有陰,何處有某某」? ------------------------------------------------------------------------------ [1] 《中論.觀如來品》:「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 (藏本)「如來非蘊非異蘊,彼中無蘊蘊無彼;如來亦非有蘊者,是則何者為如來?」 1.「非陰」,佛陀的無漏蘊體並非是佛陀。(例如,佛陀的身體並不是佛陀。) 2.「不離陰」,佛陀也不是遠離了他的無漏蘊體之外的佛陀,佛陀也不是不需要依賴 觀待他的蘊體為施設處就能夠自己獨立之實質有的存在。 3.「此彼不相在」,佛陀與他的蘊體二者並不具足自性成立的自相,此處破除兩項: 3.佛陀不是自相成立具有他的蘊體;4.佛陀的蘊體也不是自相成立而被施設為佛的蘊體。 5.「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如果佛陀不是具有無漏蘊體者,這樣的話何處是佛 陀?補特伽羅佛聖者是依著自身所攝的五蘊安立,例如:佛的眼等五根、三十二相八十隨 好是佛的色蘊,佛的一切種智是佛的識蘊,佛的受、想、行蘊是與識蘊心王相應的心所。 [2] 《入中論釋》: 「我非有色、色非我、色中無我、我無色。當知四相通諸蘊,是為二十種我見。」 五蘊無我(在五蘊上,沒有無明我執薩迦耶見的顛倒心識所執之我),然薩迦耶見由 四種相執蘊為我,遂成二十種薩迦耶見。若謂應作五相觀察,《中論》亦云:「非蘊不離 蘊,彼此不相在,如來不有蘊,何處有如來。」此成五分,云何只說二十種見耶? 曰:二十種薩迦耶見是經所建立,彼見若不緣蘊,則不執我。但以四相緣蘊而轉,無 第五相,以離五蘊別無可執為我之事,故薩迦耶見唯二十種。《中論》中說第五異品,當 知是為破外道宗(破除外道執離蘊有我,外道執離蘊之外有常一自主的我屬遍計我執)。 [3] 補特伽羅是依著自身所攝蘊體而施設安立的士夫,補特伽羅包括佛聖者及一切有情。 補特伽羅是施設法,五蘊是施設處,施設法不等於施設處,施設法與施設處二者是離 一離異的關係,遠離了自性成立的異,也遠離了自性成立的一,唯名言識施設安立而有。 [4] 無明我執的顛倒見(顛倒知的覺知,屬於非量) 《雜阿含109經》: 「愚癡無聞凡夫,1.見色是我、2.異我、3.我在色、4.色在我; 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破除無明我執的智慧(符義的覺知,屬於量) 《雜阿含140經》: 「多聞聖弟子,於色見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正觀,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類>:無明我執與無我慧,前者(無明我執)是顛倒知的覺知,後者(無我慧)是 符合量的覺知,這二種覺知(無明我執和無我慧)的所緣境相同、趨入境相違;通達空性 (無我)的智慧(空正見),以所緣相同、所執相違的方式觀修無我慧(空性慧)。(修 行的過程:顛倒知→猶豫(疑)→伺察意→比量(比度)、再決知→現量(現前)、再決知。)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9761379.A.62E.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5/18/2020 09:13:30
ykkdc: 隨喜 05/18 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