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東華禪寺 萬行法師 開示 如何識心用心 ------------ 《分別的心,怎麼平等》 前天講,宇宙萬物是由心生出來的,是因為心動才產生了“萬有”。如果我們的心不動, 山河、大地、山林、樹木等萬有是否存在?答案是肯定的。那與佛教講的“心動,一切境 (萬物)生;心滅,一切境(萬物)滅”豈不是相違背? 老子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宇宙之所以存在萬物的現象,是因為我們心 動的緣故。如果心未動,就自心而言,它存在等於不存在。它在,關你何事?在,是由你 的心決定的。你賦予了它們一些名詞名相,例如這是山,那是水;這是大地,那是樹木… …如果你的心不動,它們在,對你的心而言,猶如不存在。 六祖初到法性寺(今光孝寺)時,見兩僧人在爭論是風動還是幡動。六祖說:“不是風動 ,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有人不理解:“如果心未動,風和幡動不動?”風動、幡動 ,與大家有什麼關係呢?對心而言,幡動就是心動。 就像修行人經常談論別人的是非,為什麼古人不“談‘非’是錯”,“談‘是’是對”呢 ?因為談論“是”也不對,也是非。修行人不要抓住別人的缺點不放,同事之間也不能互 抓把柄不放。用人,不要因為他有缺點就不用,要給他發揮長處的機會如果總住在別人的缺點上,對一個學佛的人而言,就是在蒐集別人的業障。總盯著別人的 缺點,等於把別人的業障收集到自己身上。因為你心中裝的都是別人黑暗的一面,久而久 之,你的內心就充滿了黑暗。如果只看好的一面,久而久之,你的內心便是光明一片。 下午勞動時,還談到羅漢分四個等級,菩薩分十個等級,佛有三身,人怎麼可能沒有差別 呢?如果不用平等心對待他人,你的心永遠都不會平衡,做任何事情都會抱怨。人與人本 來就有差別。 每個人的飯量不一樣,有多有少;幹活也不一樣,力氣有大有小;學佛修道也不一樣,有 的人領悟快,有的人領悟慢。如果能做到不分別,是什麼樣就讓它是什麼樣,不去改變它 ,那麼你所到之處都是和諧的。 如果存在的都不對,造化早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就像海裡有山,山裡又有湖,自然如 此,有什麼錯呢?如果不合適,這些早就不存在了。自然界的生物之所以能繁衍不息,就 說明早已適應了大自然的規律。 為什麼在聖人的眼裡,沒有什麼是需要改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呢?因為在聖人眼裡,凡 是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只是凡夫沒有發現它的價值,不會利用它,所以就說它沒 有用。 收藏石頭的人可能會認為木頭沒有用,搞雕刻的人又可能說土沒有用。其實都是站在自己 的角度看事物。當一個人孤立地看待事物時,就會覺得什麼都沒有用。聖人看萬事萬物都 有妙用《造物的心,怎麼滅亡》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用現代哲學的思想解釋這句話就是:心 賦予宇宙萬物以不同的名稱,才有了萬事萬物。所以,老子講:“有名萬物之母”。心給 萬物起了名稱,就有了萬事萬物。那“心”又是怎麼來的呢?是因為有了萬事萬物而來的 。 《楞嚴經》中說:“即起為心。”當你看到萬事萬物時,就看到了自己的心。所以說“心 不自心,因物故心”。如果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比喻:你想知道自己 有沒有貪、嗔、痴、慢、疑,關起門來絕對不行。只有出去做事時,別人說不中聽的話或 者白你一眼等,才能檢驗出來。只有這時候,你才能看清自己內心的反應。反應的就是自 己的心,反應越強烈,看得越清楚。因此,古人講“煩惱即菩提”。只有借助煩惱,才能 看清自己的心態動是心,不動也是心。六根對六塵產生分別,本身就是真心的顯現,也是真心在起妙用。 當知道外界的事物存在時,是心的顯現;當對某個事物產生分別時,是心在動。 我們都習慣於給所見所聞的事物附加一種屬性,說這是“好的”,那是“壞的”。站在世 間法上看事物,是有好有壞。但站在出世間法上看,則無好無壞。 可是,佛法不離世間法,縱然你已經超越了內心,不分別好壞了。但在做世間事時,還是 要隨順世間法去做。也就是說,你一個人無法改變大因緣,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尤其是 學佛的人,不需刻意去改變外在的環境,只要改變自己、管好自己的心就行了。如果每個 人都把自己管好了,社會自然就好了。所謂淨化社會,就是每個人先淨化自己。 如果我們處於定中,沒有動念、分別,會是一種什麼境界?雖然大家沒有感受過,但完全 可以從理論上去領悟。我們都會做夢,在夢中把一切都當成真的。該鬥的就鬥,該吵的就 吵。什麼時候修到了夢中清醒不執著,告訴自己:這是夢,很快就會醒來。有了這種定力 ,白天遇到境界時,也會馬上告訴自己:很快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這就是當下醒悟。之 所以有夢,就是為了告訴你:白天也是在夢中,都是在做夢,正所謂“夢中說夢,夢更夢 ”。 當我們對萬事萬物不再分別時,世間的一切都是處在整體的空無裡面。就像你們坐在這兒 ,腰一挺,正念樹立起來,幾秒鐘之內不呼吸,什麼也不考慮,頓時會感到一切都消失了 。洞、人,什麼都不存在了。你與萬物融為一體,萬物與你同體,一體又無體。因為,不 再分別、執著;所以,在也不在。因此,一個入定的人,他的思想意識,是可以逢山穿山 ,遇海過海的。 -- 萬法皆是緣聚幻有,了無常性,隨緣起用,隨緣滅。三世諸佛以心傳心,見性知幻,雖幻 亦道,萬法雖幻,空性不幻。 ~摘錄至萬行法師《微言大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66.22.18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94129266.A.9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