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2] 一體(體性一)分為:一體的一、一體的異。"補特伽羅"和"施設處蘊"二者是一體的異 : 「士夫所依,此等法(五蘊)名為人」──是指補特伽羅是依著自身的蘊體而名言施設 : 安立的士夫,「補特伽羅」是『施設法』,「蘊」(所依處蘊)是『施設處』,『施設法』 : 不等於『施設處』。『施設法』與『施設處』二者是同體相屬之一體(體性一)的異。同體 : 相屬的二者不是異體(體性異),同體相屬的二者是一體(體性一)、返體異(不是返體一)。 : <攝類>:補特伽羅與施設處蘊二者是體性一、返體異,不是體性異、也不是返體一。 ------------------------------------------------------------------------------ 補充:一、異是以「分別之顯現理」而建立;一體、異體是以「現前的顯現理」而建立 摘自:《攝類學明義慧增》倉忠仁波切教授 (一)一、異是以「分別之顯現理」而建立 一的性相:非各別的法。 異的性相:各別的法。 法(所知)又可分二類:一、異。 這是以「分別之顯現理」而建立,並非以「現前之顯現理」。以分別知的角度而區分 ,法可分為一與異,彼法若不是一則必定是異。 主要是需要清楚:分別知中不是顯現為各別的法,就是一;分別知中顯現為各別的法 ,就是異。 例如,瓶與柱是異,因為彼二於分別知中顯現為二個法——顯現瓶、柱為各別,並非 顯現為一法。 又如,瓶是一,因為,瓶於分別知中顯現為一個法,並非顯現為各別的法。 * 返體一、返體異也是以「分別之顯現理」而建立,以彼二的內涵切入觀察更有助於理 解一、異。 若是一,也必定是返體一,因為,以返體來說,其返體是一並非各別的法,故是返體 一。 若是異,也必定是返體異,因為,以返體而言,各自的返體是各別的法,不是一個法 ,故是返體異。 如是,是「返體異」周遍是「各別的法」,是「各別的法」周遍是「返體異」;是「 返體一」周遍是「非各別的法」,是「非各別的法」周遍是「返體一」。 主要是需要清楚:於分別知中顯現為二個以上的各別法,必定就是顯現為異,以返體 而言,就是二個以上的返體,故是返體異;於分別知中顯現為非各別的法,必定就是顯現 為一,以返體而言,就是一個返體,故是返體一。 1.一的事例:瓶、柱、常、無常。 以「分別之顯現理」而言,非各別的法(不是各別的法)就是一。 例如,常是非各別的法,因為於分別中是顯現常為一個法,故是一。又如,無常是非 各別的法,因為於分別中是顯現無常為一個法,並非顯現為各別的法,故是一。 又,如以返體一的角度而去理解,因為於分別中顯現彼法的返體為一,故彼法是一。 例如,瓶是一,因為,彼於分別知中顯現為一個法,又,於分別中顯現瓶的返體是一 個法,故是返體一。假設性以反向推論:假若瓶與瓶是異,各自的返體必定是異,那麼就 有過難——瓶不是瓶的返體。但不是如此,因為瓶的返體是「從非瓶返回」,唯是倒返於 瓶,故瓶是瓶的返體,由此而能易於理解瓶是一。 2.異的事例:瓶與柱、瓶返體與柱返體、馬與牛、瓶與瓶之無常、瓶與瓶之所作性。 瓶與柱是異。於分別知中瓶與柱是顯現為各別的法,故彼二是異,並且,瓶與柱各自 的返體是相違無交集,故是返體異。又如,四個瓶子是異,因為是各別的法。 假設性反向推論:瓶與柱若是一,彼二的返體必定是一,那麼就有過難——瓶的返體 就是柱的返體,柱的返體就是瓶的返體,如此則成——瓶不是瓶的返體、柱不是柱的返體 ,但實事上並非如此。 因為,瓶的返體是「與瓶異返回」,從與瓶是各別的法而遮返,唯是倒返於瓶,故瓶 是瓶的返體;柱的返體是「與柱異返回」,從與柱是各別的法而遮返,唯是倒返於柱,故 柱是柱的返體,由此也能有易於理解瓶與柱是異。同理類推,馬與牛二是異。 「瓶」與「瓶之無常」是異。於分別知中「瓶」與「瓶之無常」是顯現為各別的法, 故彼二是異,並且,「瓶」與「瓶之無常」各自的返體是相違無交集,故是返體異。 又,「瓶」與「瓶之無常」是一體,因為,於現前中彼二並非顯現為各別的法,而是 無二無別的顯現。 如是,瓶與瓶之無常是異,且是一體。由此可知,主要還是需要清楚:一、異是以「 分別的顯現理」而建立,一體、異體則是以「現前的顯現理」而建立。 ※ ※ ※ (二)一體、異體是以「現前的顯現理」而建立 1.一體 一體的性相:於執自法的現前中無各別顯現的法。 一體的事例:瓶、瓶與瓶之無常、瓶與瓶之所知。 瓶是單一個法,如何堪能成為一體?若了解瓶的體(返體),也就能了解瓶是一。因為 瓶的體(返體)是一,並非二個以上各別法,故瓶是一。 又,因為於執自法(瓶)之分別中是顯現非各別的法,故瓶是一。再者,因為於執自法 (瓶)之現前中無各別顯現的法,故瓶是所謂一體。 一體可從二種角度而建立: (1) 以「自法本身」的角度而建立。 以此而言,單一個法堪能建立為一體,因為,單一個法是返體一,是「返體一」周遍 是「一」。不論無為法或有為,單一個法是一、返體一、一體,如瓶是一、返體一、一體 ,又如虛空是一、返體一、一體。 (2) 以「同體相屬」的角度而建立一體。 同體相屬的性相是:爾與彼以同體的方式為異,以遮彼之力即遮爾。例如,瓶與無常 是同體相屬,因為,彼二以同體的方式而為異,並且以遮除無常之力即遮除瓶,故彼二是 同體相屬、一體;但是,彼二是異、返體異。 瓶與瓶之無常是一體,這是以屬同質的法而舉出事例。結合其性相就是:於執「瓶與 瓶之無常」之現前中無各別顯現的法。於現前中並不是顯現瓶與瓶之無常為各別,故彼二 是一體。但是,彼二不是一,因為於分別中是顯現為各別的法,於分別知中是顯現瓶、瓶 之無常為各別,故是異,並不是一。 以執瓶之根現前而言,該覺知中有顯現瓶,也有顯現「與瓶處時自性同質的特法」, 如瓶之無常、瓶之所作性、瓶之事物等,彼等與瓶皆是從自己方面直接顯現於該現前中, 且是以無二無別之一體而顯現,但是,我們的眼知並無能力分辨出。這就猶如明鏡照物一 般,物及物的各種有為特法,從自己方面全然直接呈現於鏡面。如是,由此推知,瓶與瓶 之所作性是一體,瓶與瓶之事物是一體。 瓶與瓶之所知是一體,結合其性相而言就是:於執「瓶與瓶之所知」之現前中無各別 顯現的法。就是說,於執「瓶與瓶之所知」之現前中不是顯現彼二為各別,於現前中瓶與 瓶之所知是以一體而顯現。 瓶的特法有屬無為法或有為,但根本上,瓶與瓶的特法必定是一體。如瓶之無常、瓶 之所知皆是瓶的特法,彼二與瓶皆是一體;但是,前者屬有為,後者屬無為法,所以,瓶 與瓶之無常是一體且是同質,瓶與瓶之所知是一體,卻不是同質。 又,經部宗主張,分別知的顯現境、無為法、常、共相是同義;現前的顯現境、有為 、無常、自相是同義,如是,以自宗而言,現前中並不顯現無為法,但是,現前中若有顯 現有為及無為法二分,既然是於現前中顯現,則必定是以無二無別之一體而顯現,絕對不 是顯現為各別。如是,現前中有顯現瓶之無常,並無顯現瓶之所知,但是,若於現前中有 顯現瓶之所知,則必定是以「瓶與瓶之無我一體」而顯現,絕對不是以彼二異體的方式而 顯現,此如自宗的主張一般,由此理而安立——瓶與瓶之所知是一體。同理類推,瓶與瓶 之無我是一體、瓶與瓶之返體是一體等等。 又,如何理解瓶有「瓶之所知」特法?諸法上的無我是有的,以經部宗而言,瓶的補 特伽羅無我是有的,彼屬無為法,由此可知,瓶的特法有無為法、有為二分。又,由此推 論,瓶上一定有所知,因為,既有別——無為法或有為任一,則必定有總——所知。 2.異體 異體的性相:於執自法之現前中有各別顯現的法。 異體的事例:瓶與柱二、馬與牛二、男與女二、父與女兒二。 瓶與柱屬異體,因為,於執瓶柱二之現前中有各別的顯現——顯現瓶、柱為各別的法 。換言之,瓶、柱皆是有為,並且於執彼二之現前中顯現彼二為各別,故彼二是異體。比 如,在柱的旁邊放置瓶,「趨入瓶與柱之眼根現前」乃是見到瓶、柱兩個法,因為瓶與柱 是異體。如是道理類推,馬與牛二、男與女二等等。簡單來說,比如,眼知所見是二個法 ,彼二法就是異體。 再者,眼知見到我的左手、我的右手,所見是各別的二隻手,因此,彼二屬異體。又 如,我的頭、我的手,彼二是異體,因為,於現前中是顯現彼二為各別的法,就是說,趨 入彼二之眼知是見到二個法。 由此再說,以我與我的頭而言,於執「我與我的頭」之現前中並無各別顯現的法,就 是說,於彼眼知中是顯現一個法,彼眼知見到一個法——我的頭。如是,我與我的頭是一 體,所以,見到我的頭就是見到我。又如,我的手、我的頭與我是一體,因為,於現前中 並不顯現我的手與我為各別法,也不顯現我的頭與我為各別法,因為,我與我的諸支分皆 是一體。 如上說明,「我」與「我的施設處」是一體,因此,見我的施設處就是見我。所以, 「我」與「我的五蘊隨一」是一體,見我的五蘊隨一就是見我。如以能依、所依而言,我 是能依,我的五蘊是所依,能依與所依必定一體,因此,我(能依)與我的頭(所依)、我的 手(所依)等等是一體,因為於現前中並非顯現為各別的法,而是無二無別不能區分而顯現。 * * * 由學習而了解一、異、返體一、返體異、一體、異體等,主要是有助於日後學習理解 世俗諦、勝義諦,因為,二諦是異、返體異、一體。現階段先於粗分的法上有所理解,將 來就有能力正確理解二諦的內涵,例如,瓶的二諦是如何?如何建立瓶的世俗諦與勝義諦? ------------------------------------------------------------------------------ [1] 補特伽羅是具有覺知(心識)的士夫,覺知(心識)分為現前與分別 現前的覺知屬無分別,例如,前五根知──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唯屬 無分別。第六意知分為──無分別與分別──兩種,第六意知的現前(屬無分別)例如見 道無間道的聖者根本智、佛聖者的一切種智,第六意知的分別知例如菩薩聖者的後得智。 [2] 隨堂練習: 1.「一」與「返體一」二者同義、相違、三句、四句? 2.「異」與「返體異」二者同義、相違、三句、四句? 3.「一」與「一體」二者同義、相違、三句、四句? 4.「異」與「異體」二者同義、相違、三句、四句?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97368698.A.6FA.html ※ 編輯: cool810 (106.107.155.204 臺灣), 08/14/2020 11:34:28
ykkdc: 隨喜 08/14 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