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ow78vT9EzA
問: 「毘婆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為依。」昨日沒有聽清楚,請師父再說一次 答: 善友,誰是我們好朋友?經律論是我們的好朋友,學習經律論,就知道什麼 是「毘婆舍那」了。 但如果你用人作為我們的好朋友,那這個人就是一個善知識,你親近他,讓 他替我們講解也可以。 可是今天的佛教是有點問題,今天來個居士提到「止觀」兩個字。我初開始 出家時,在佛學院裡也有這個問題,今天他(居士)提起,我想起這個問題, 什麼叫作止觀呢?我們的好朋友告訴我們,「寂而常照」就是觀,「照而常 寂」就是止。最初就是這麼講,心裡面明了就是觀,心裡面寂靜住就是止。 經過我們長時間學習經律論後,發現這件事講錯了,心裡面「寂而常照」是 止,不是觀,那什麼叫作觀呢?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這是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觀。 「觀」是智慧,通達諸法實相的是觀。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只是在那裡明 淨而住,沒有分別,怎麼能算是觀呢? 所以我們漢傳佛教很久以來都是這樣,就是都把佛法講錯了。 你若是不學習經論,怎麼能知道這件事呢?不知道的 所以說:「毘婆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為依。」 誰是我們的好朋友?經律論是我們的好朋友,它告訴我們的話可以相信。我 們若不讀經律論不行呀,很多講的不對,我們不知道。 ---- 心得: 有些板友可能會把重點放在對錯上 不過這不是重點... XD 按大論所說:毘婆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為依。 也就是智慧的開端,最開始「必須」有個「善友」才行 因為佛法的甚深道理,不是普通人「一開始」就能無師自通 慈誠羅珠堪布也提過 六祖壇經、血脈論、悟性論等禪宗講的那些觀念 基本就是密宗的大圓滿大手印在講的,是很高深很高深的方法 為上上根性的人說的,這種人不需要學很深的佛法就可以了 一般人也只能慢慢從學習經論開始,漸漸深入 要說「不生法相」,還是到後面再說吧~ @@ PS. 常講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出處應該是永嘉集 所以說漢傳佛教的止觀和印度佛教講的止觀 內涵的確有點不同 如果說這是文字定義的差別,那漢傳有沒有比較像「觀」的東西呢? 末學還真的比較少聽到 (或許板友可以補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73.7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08787955.A.B1A.html
Xras: 沒開vpn,不了YouTube。盲猜這是妙老的開示?應該說宗門的 12/24 13:53
Xras: 觀念比較跳脫印度佛教的傳統,但你看教下比如智者大師的釋 12/24 13:53
Xras: 禪波羅蜜、小止觀這些,基本上還是一致的。傳統台家與禪宗 12/24 13:53
Xras: 彼此互相多少是有些意見的 12/24 13:53
wudidog: 厲害 這樣也被猜到 XD 12/24 13:58
Bonaqua: 寂而常照。淺譯 : 雖清淨寂滅但朗朗明照法界緣起萬相。 12/24 15:22
Bonaqua: 照而常寂。淺譯 : 雖朗朗明照法界緣起萬相,但清淨空寂。 12/24 15:23
Bonaqua: 二句合起來 = 寂照不二,寂照同時。 12/24 15:24
Bonaqua: 其實還是同一個意思,可能翻譯上有些差異。 12/24 15:25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12/24 15:25
Bonaqua: 寂而常照 => 通達世俗諦,照而常寂 => 安住勝義諦。 12/24 15:29
Bonaqua: 寂而常照 = 性空而緣起,照而常寂 = 緣起而性空。 12/24 15:29
Bonaqua: 其實還是在講同一個概念。 12/24 15:30
Bonaqua: 寂照同時是法身大士的修證功夫,對我們凡夫而言,認識這 12/24 15:39
Bonaqua: 個概念去修學,初階都還是透過六識攀緣心在練習, 12/24 15:40
Bonaqua: 登地菩薩已經見性,用的心,是指一念心性遍十法界的心。 12/24 15:41
Bonaqua: 所以那種智慧明瞭的功德就非常廣大。 12/24 15:42
Bonaqua: 雖然現在還沒到那種程度,但透過如燈塔的聖言量引導我們 12/24 15:44
Bonaqua: 往聖者的領域前進。 12/24 15:44
Bonaqua: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 12/24 16:43
Bonaqua: 如是信解,) => 照義。(不生法相。) => 寂義 12/24 16:44
Bonaqua: 濃縮文言 => 照而寂。 12/24 16:45
Bonaqua: 文言理解上有時會不太好拿捏。 12/24 16:48
哦,果然有其他解釋... 好像比較沒聽過這種寂照講法 可以提供一下出處嗎?好奇上面怎麼寫的? @@ ※ 編輯: wudidog (42.73.165.195 臺灣), 12/24/2020 17:00:34
yogi: 談毘婆舍那止觀,不宜在文字上格義。這些都是對應實際的修 12/24 17:16
yogi: 行,有實際的操作型定義的。至於善友,就是善知識的別譯。 12/24 17:16
yogi: 善知識是人,特別是在談論實際操作禪修時,不應該說經律論是 12/24 17:16
yogi: 善知識可以代替人的親自指導。 12/24 17:16
嗯嗯,論裡面有提到 記得一開始止觀還不能離尋伺欲,難擺脫名相 入二禪以後就沒這個問題 至於善友應該算法師的發揮了 末學的理解... 按長老其他講演的意思,若依大論裡善友或拜師的標準 可能很難找到是"人"的善友 (可能要找很久) 所以才回到經論,呵呵 ※ 編輯: wudidog (42.73.165.195 臺灣), 12/24/2020 17:46:37 感覺y大這邊應該是蠻有心得的 @@ 可以分享一下在南傳講的觀該怎麼修嘛? ※ 編輯: wudidog (42.73.165.195 臺灣), 12/24/2020 17:54:50
yogi: 尋伺不是問題,也不是區分止與觀的關鍵。尋伺只是心如何導向 12/24 18:26
yogi: 目標的機制。導向目標後如果依概念法認知目標,概念是不會 12/24 18:26
yogi: 有生住滅無常苦無我等相的,這時就是修止禪奢摩他。如果依究 12/24 18:26
yogi: 竟法認知目標,也就是認知目標的自性相(例如地大的自性相為 12/24 18:26
yogi: 硬軟等)、有為相(從自性相中觀察到的生滅)、共相(從生滅中觀 12/24 18:26
yogi: 察到的無常苦無我),這就是修觀禪毘婆舍那。 12/24 18:26
wudidog: 啊 有印象有印象... 果然要回去複習一下 沒複習都忘了 12/24 19:11
Bonaqua: 《摩訶止觀》《壇經》等不少古德論註都有提到,所以單一 12/24 19:17
wudidog: 記得聲聞地講的觀法差不多 或許這部分可以參照南傳 @@ 12/24 19:18
Bonaqua: 出處不好說是哪一本書,畢竟古德都是稱心性而說的。 12/24 19:18
Bonaqua: 末學只是整合淺要回覆而已。 12/24 19:19
Bonaqua: 如《摩訶止觀》其中小段,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 12/24 19:21
嗯嗯 末學看到的也是這樣 長老講的"止觀",在猜應該是指禪宗的解釋 那樣的解釋長老可能不太認同
XDDDpupu5566: 記得看過善知識/善友是四雙八輩 12/24 19:21
Bonaqua: 又《起信論》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 12/24 19:25
Bonaqua: 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 12/24 19:25
Bonaqua: 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12/24 19:25
Bonaqua: 諸如此類,粗概如上。南無阿彌陀佛。 12/24 19:29
yogi: 善知識未必要是四雙八輩。最起碼凡夫須陀洹向就能成為善知 12/24 19:42
yogi: 識。在經典中曾有比丘指導居士禪修,比丘未證果,居士依照 12/24 19:42
yogi: 指導修到三果的故事。 12/24 19:42
※ 編輯: wudidog (115.43.186.144 臺灣), 12/26/2020 11:11:40
Bonaqua: 長老也是為了遮止理解上偏空,而特別對觀的重要性詳述。 12/26 16:15
Bonaqua: 常說依義不依語,其實理解長老所說的用意就好了。 12/26 16:17
Bonaqua: 語法上,只是額外補充參考資料。 12/26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