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東華禪寺 萬行法師 開示 如何成為一位大師 ---------------- 大師都是默默地學習,默默地做事,默默地實修,默默地奉獻自己、服務他人,默默地培 福修德,默默地蓄積力量。大師的“默默”是一種天性,天生淡泊無求,不喜張揚。但上 天就喜歡這種靜默無求的人,就眷顧這種默默努力的人。 一個無欲無求的人,前世已經修行到了很高的境界。當一個人成為真正的大師時,已經沒 有慾望了,只有願力。只有真正無欲無求的大師才會名存千古,光耀大千。 很多人都有大師夢,每個領域都有想成為大師的人。宗教界、修行界尤其如此,很多修行 人都想成為一個影響至鉅、名留青史的大師。想成為大師是件好事,這是一種遠大的理想 和抱負,是對自己至高的期許。但是,要看出發點和目的是為了什麼,是出於慾望和虛榮 心?還是為了奉獻自我,利益群生? 如何才能成為一位大師呢?首先要成為一位思想家。我們看一個人能否成為某個領域的大 師,或者領軍人物、開拓型人物,就看他對這個領域有沒有獨樹一幟的見解、卓爾不凡的 真知灼見,以及非凡的貢獻。無論要成為哪個領域的大師或者思想家,前提條件都是建立 在對這個領域深刻的洞悉和了悟上,並形成自己獨到的、有說服力的、且成體系的思想。 進入思想這個殿堂有兩道門,一道是知識之門,一道是靈性之門,通過這兩道門都能進入 思想的殿堂。 首先說知識這道門。當知識的儲備累積到一定的量,並在生活和實踐中不斷地運用和反覆 地思考,便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當這種智慧的火花成片成勢時,便會形成系統的思想。 知識這道門啟用的是頭腦。但頭腦是有限的,最終你必須歸於靈性,否則你無法突破靈性這道門則不同於知識之門,它需要的是放下頭腦,空掉頭腦,讓內在的自性自然地流 露。它啟用的是自性。我們的自性本俱萬法,無一不知,無所不曉。當你放下一切,徹底 地空掉頭腦,便進入了靈性的世界,自性中本俱的智慧便會傾瀉而出,源源不絕。但是, 靈性的智慧也要藉助知識才能完美地表達。因此,靈性也離不開知識,知識是靈性呈現的 載體。 走知識這道門不能局限於某個專業領域,在精通本專業領域的知識之後,還要對其他相關 領域,乃至不相關領域的知識進行全方位的涉獵,才能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只掌握某個 領域的知識或技術的人只能成為一個匠,匠屬於知識和技術的層面。如果你有思想,但沒 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你的思想只是一些碎片,無法完整而系統地表達。 知識是有形有相的,思想是無形無相的。如果思想是屬於精神的層面,那麼知識則屬於物 質的層面。只有精神,沒有物質,你的精神是無法傳遞的。學習知識並不太難,只要十年 寒窗苦讀,你就是個知識分子。但是知識學得再多,如果沒有投入實踐,沒有將它運用於 現實生活,沒有經過人生經歷與閱歷的打磨與錘煉,以及由此帶來的深刻思考和領悟,你 所學的知識不過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不可能形成自己獨到的思想。 因此,學習知識還要勤於思考,在生活和實踐中不斷地運用和感悟,並從中總結和提煉出 屬於自己的思想。否則,你不可能成為你所在領域的大家。此外,如果你想讓你的思想影 響你所在的領域,乃至影響整個社會,你還必須對你的領域,乃至對整個社會有卓越的貢 獻。 一個人的影響力從哪裡來?就是從奉獻和貢獻中來。縱然你對你的領域或社會的發展有獨 到的見解、非凡的見地,如果沒有為你的領域、為社會做出重大的貢獻,你也不會有影響 力。縱使你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如果沒有惠及自己、利澤他人,你的知識與才學也沒有 價值。 人類所有領域的知識、技術與思想,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服務社會,利益人群。當你的思 想還不成體系的時候,你擁有的只是一些觀點。譬如,DH現在就是想法很多,觀點很多, 這些可以說是你思想的火花。將來,當你的觀點想法成片成勢的時候,就會形成系統的思 想,這也就是佛門裡所說的“慧成就”。但是,慧成就的前提是戒、定與覺的成就。這是 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知識見地的培養,需要功德福報的累積,需要藉事煉心的打磨與錘 煉,需要不斷深入的思考與領悟,更需要經年累月的靜心與實修。 因此,我跟我的徒弟們說,你們在我身邊學習一年、兩年、三年之後,必須出去跟別的大 師學。你不吃第二道菜、第三道菜、第四道菜,你不知道第一道菜好在哪裡,差在哪裡, 能解決什麼問題,不能解決什麼問題。修行人應該博採眾長,然後總結和提煉出一條屬於 自己的路。身邊的人出去學習了再回來,把所學講給老師聽,對原來的老師也是一個提升 的機會。只是要看原來的老師是否有足夠的謙卑與心量,願意向弟子請教他的所學。成為 一個大家,靠的是道和理,不是法和術。 “道、理、法、術”是一個從上而下的過程。從上往下走,越來越具體;從下往上走,越 來越抽象。當你成道了,你說你懂道,但道很抽象,說不清,道不明,你還必須把道演變 成理論體系,才便於它的傳遞和傳播。但是光有理論體系也很空洞,聽者會說你言而不行 ,不落地。因此還需要通過方法論把理論變成實相,再藉助技術技巧將它進一步落地,變 成具體可行的東西。 道和理是屬於思想和靈性的層面,是原創,而非抄襲。抄襲得來的是知識,是他人的思想 。但原創也要看是否能得到他人,乃至社會的認可。得不到認可,你的思想是無法傳播的 ,甚至可能被定位為歪門邪道。 人與人的區別,就是對道和理認知上的區別。道和理上的問題不解決,用法和術是解決不 了的。就像很多信徒來到寺院,詢問怎麼解決他們的人生困惑與難題,很多出家人都叫他 們懺悔、布施、誦經、拜佛、放生等等。但是,我從不倡導這些,我看到的問題都與放生 、布施、供養無關。當然,你願意放生,我鼓勵你;你願意供養,我也歡迎。但是,我知 道你此時的病不在這裡,而在於你的思想認識沒有提升。這時候,你就是做再多的法和術 也沒有用。 放生、拜佛、懺悔、供養等等,這些都是屬於法和術。宗教裡有人類最究竟的智慧,宗教 的智慧要透過世間的萬法來呈現。因為宗教太虛幻了,而哲學又太空,只有透過文學、藝 術、政治、經濟、科技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將宗教的智慧與慈悲融入人類的生活 。歷史上所有的政治家、佛學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武學家、醫學家等等,都汲 取了宗教的智慧與慈悲。 在這個時代,任何一個行業都要市場化,宗教界也不例外。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佛教也 形成了一個市場。這個市場跟其他行業一樣充滿了競爭,市場上擺放了十幾位大師的書, 通過十年的沉澱,信徒已經各尋其主,各歸其位:喜歡張三的就喜歡張三,喜歡李四的就 喜歡李四,喜歡王五的就喜歡王五,市場自動完成了歸類。就像電器行業有格力、日立、 海爾、華為、摩托羅拉等等一樣,誰也無法在這個領域裡搞壟斷。市場是百花齊放,百家 爭鳴,各抒己見,各顯其才。 未來三十年,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前三十年市場已經劃分完畢,未來三十年是他們徒子 徒孫輩的市場。下一個時代不僅是一個拼爹的時代,還是一個拼市場的時代,更是一個拼 兒子、拼孫子的時代。還有一部分沒有信仰、沒有聞到佛法、沒有追隨某位大師、沒有歸 位的人,他們就靠大師的徒子徒孫們去施展才華,使其獲益了。已經有信仰的人不會輕易 改換門庭。 國家對現代中小型企業提出“專、精、特、新”的要求。我覺得這也同樣適用於我們出家 人。所謂專,就是要專業化,專注於自己的領域,專注於自己的所長。精就是要精良、精 益求精,出精品。我們的思想,乃至我們這個人都必須是個精品。特是要獨特,要有自己 的特色和有別於他人的獨到之處。新是要新穎,要創新,不能因循守舊、一成不變。如果 不能順應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的需求,不能與時俱進,我們很快就會被淘汰。 市場既公平又殘酷。真正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的是思想,僅靠法和術是不會持久的。道演 化成思想,思想昇華為道,落地則通過方法和技術。因此,在這個時代,我們唯一要做的 就是靜下心來,老老實實地學習知識,培養見地。所謂七分見地,三分修正,先把知識和 理論基礎打好。 在精通本專業的佛學知識之外,還要把東西方哲學,東西方文學,東西方藝術,東西方政 治、經濟、科技等等,全部涉獵一遍,將它們融會貫通。再結合當下的生活和實修實證, 將知識慢慢地轉化,提煉成思想。如果你只專注於佛學知識,不去涉獵政治、經濟、哲學 、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的知識,你的知識面會很窄,你的思想不會開闊,你就無法觸類 旁通,融會貫通。你所講的佛學知識就不可能發光發亮,因為太單調單一了,沒有味道, 吸引不了聽眾,更啟發不了聽者的智慧。如此,你的道路會越走越窄,乃至走進死胡同。 任何一個專業領域的核心思想和技術,沒有十年以上的深入學習和實踐,你是不可能通達 。但是作為知識性的了解,你只要花上半個月,乃至一個禮拜,就可以概覽一遍。 南懷瑾的書你們都看了嗎?是不是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洋洋灑灑?這就是源於他廣博 的知識面。儘管他原創的思想並不多,但他成了這個時代佛教界的雜家與大家。 在任何時代,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真正的宗教大師永遠都是受人尊敬的,他的精神 會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大師既不當方丈,也不當會長,但他們就是宗教界有 影響力的人物。他們的粉絲遍布每一個領域,他們是無冕之王。官帽有戴上的一天,也就 有摘下的一天。而無冕之王雖然沒有行政地位,卻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力。他們不僅能影響 當代,也將影響後世。 大師都是默默地成就的。喧囂熱鬧的名利場裡成就不了大師,但是可以檢驗大師。大師都 是默默地學習,默默地做事,默默地實修,默默地奉獻自己、服務他人,默默地培福修德 ,默默地蓄積力量。大師不是刻意而成的,更不可能快速地成就,他們是水到渠成,實至 名歸。大師的“默默”是一種天性,天生淡泊無求,不喜張揚。但上天就喜歡這種靜默無 求的人,就眷顧這種默默努力的人。 一個無欲無求的人,前世已經修行到了很高的境界。那些總想成為大師的人是成不了大師 的,他們的出發點已經錯了,被強烈的慾望和名利心掌控了。但凡有這種名利執念的人, 至多只能名噪一時,就像江河裡翻騰的浪花,很快就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真正的大師往往都是帶著天命而來。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 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大師都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百煉成金 ,苦修成聖。 未經打磨的人是成不了金子的,更成不了聖。一個人心中若無強大的願力,是經不起千錘 百煉的。只有那些經得起錘煉的人,當他的我執我慢和種種慾望習性被漸漸打磨掉之後, 他內在自性的光芒才會漸漸顯露。 當一個人成為真正的大師時,他已經沒有慾望了,只有願力。只有真正無欲無求的大師才 會名存千古,光耀大千。當真正的大師出世後,那些有名利心的所謂大師們就會相形見絀 ,退隱於歷史的舞台。就像天上最閃耀的那顆星星,當月亮出來的時候,它就成了伴月星 ;當太陽出來的時候,星星和月亮同時消隱於太陽耀眼的光輝。但是,終有一天,星星、 月亮也會擁有如太陽般的輝煌,因為宇宙萬物都在進化和提升之中。 因此,最初有慾望、有貪求心並不是一件壞事,它是一種驅動力,會驅使你去努力,去奮 鬥,去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只不過最終你得將它放下,否則你無法真正成就自己,無法 成為真正的大師,甚至會為它所困,被它所害。因為有慾望的人一旦獲得了名利,往往容 易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完善意味著已經磨掉了種種慾望、習性和我執,已經百煉成金。真正的大師是沒有名利心 的,正因為他放下了一切,一無所求,所以最終成就了,擁有了一切。但是,無欲無求並 不代表沒有願力。恰恰相反,凡是大師都有強大的願力。這種願力讓他們捨身忘我,全然 地奉獻與服務他人,又甘於默默無聞。借一切人事物來提升自己的覺知覺照,借一切順境 逆境來磨練自己的心性,直至內在的佛性赫然閃耀,放大光明,遍照十方。 -- 真實地接受內心的恐懼便超越恐懼,真實地接受內心的貪婪便超越貪婪,真實地接受內心 的慾望便超越慾望…真實是超越自我嗜好最快的方式,他與道同一體。 ~摘錄至萬行法師《微言大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6.175.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14774102.A.F7B.html
minpanda: 讚嘆法師善能用現代人的言語演說甚深佛法! 03/03 20:52
minpanda: 感恩板友分享!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 03/03 20:53
minpanda: 「是人通達一切諸法相皆是一相,所謂無相。」 03/03 20:54
ywLiu70: 受益良多! 感恩分享!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03/08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