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好,現在請大家翻開文本,請看第一段:【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 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 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 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 ,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這段可以說是整篇《語錄》提綱挈領的一段,高度概括了念佛法門 與一代時教所突顯的勝義方便與殊勝利益。這段文句非通宗通教者說不出來,一定是對宗 門教下的消息、教理非常通達、對念佛又有深切體會的人才能概括得出來。雖然文句少, 但義理非常深邃、恢宏。讓我們逐句來看: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是應我們 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機,應病施藥,由方便法契入到實相之門。在所有的法門當中,首先要 明心,禪宗也把「明心見性」作為綱要。不能明心,不能見道,就沒有辦法去修道。那麼 這個心,要明什麼心?心有我們被它所欺騙的攀緣心、肉團心。《楞嚴經》首先開示,心 有兩種:一種是無數劫以來,我們用攀緣心這樣的識心,我們常常把這個心認為是自己, 是有。所以開始就有七處征心,這種妄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了不可得。但是我 們卻把它看作是真實的,所以就認賊為子啊!認賊為子,我們就受它欺騙了。 總是以這個攀緣的心、識心,作為真實的東西,這恰好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我們要明瞭這 個心的虛妄相,然後還要明瞭我們無數劫以來涅槃的妙明真心,清淨本然,不生不滅。這 種涅槃的心才是我們解脫的地方,才是我們的本地風光,才是我們要修行的至道。首先要 明瞭這個,不明瞭這個,你用識心、生滅心去修行,就叫煮沙永遠不能成飯啊!一切外道 不能明瞭這個真實心,他修行永遠得不到解脫,所以首先要明瞭這個。 那麼在行門當中,對一切身口意方面的行持,要以淨心為要,就是我們這顆無明染著的心 ,要使它清淨。我們本自清白,要洗濯垢污,顯明清白,這就要修持。悟要頓悟,悟了這 個心,用什麼心去修行。行要漸修,我們對這種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怎麼使它 清淨,清淨到最後,至極清淨,唯佛一人。那麼這就概述了一代時教,明心和淨心這兩個 主題。那麼這兩個主題,其它宗門、教下都有它的方法。然而在比較當中,從明心之最要 來看,沒有比念佛更好的了,何以故呢?「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我們憶念佛的功德,憶念佛的光明,憶念佛所展開的無盡的莊嚴,尤其是憶 念這句名號和持念這句名號。這句名號就是佛心,就是涅槃妙真如心。所以當下我們凡夫 的生滅心就安住在清淨心上,安住在真如之心上,這樣就能夠以巨大的能量使我們得禪定 ,得三昧,現前見阿彌陀佛。現前不能見阿彌陀佛,也能夠帶業往生,到西方淨土,蓮華 綻開,見阿彌陀佛。這個「現前當來」,現前是現生得念佛三昧見佛。當來就是未來往生 淨土,見阿彌陀佛。無論是現前還是當來,必定是可以見阿彌陀佛。這時候所見的阿彌陀 佛,就是我們自性的彌陀,就是這個心妙真如心。 所以念佛一法是單刀直入,不假方便,不需要借助參禪啦、止觀啦、持咒啦等等這些方便 ,就是一句名號解決問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們的妙真如性,如來藏心,打開 。這就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入到無生法忍。那麼這樣,念佛可不就是明心之最要嗎 ?還有比這更直接的嗎?「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不是一般的禪,而是無 上的,無與倫比的,最深邃的,最微妙的禪。禪是什麼?禪是佛心啊。那麼我們已經在念 這個名號的時候,這個名號就是佛心,就是無上深妙禪。我們已經安頓在這個禪上、佛心 上,這就叫「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覓人問長安」。你已經在皇宮裡面最核心的含元殿裡 面了,還需要去問長安在什麼地方嗎?就好像我們已經在北京的中南海,還需要到處打聽 ,北京在什麼地方啊,怎麼走啊?沒必要,這是明心。 從淨心來看,這就是談行持了。《華嚴》講圓融和行布,圓融可以一超直入、頓悟。在凡 夫地上也能夠見解與佛同齊,大徹大悟。但是你在修證的過程當中也不無次第,你從十信 、十住、十行、十迴向到十地的過程,這是淨心的過程。這個次第,也沒有比念佛更殊勝 的了,「亦無如念佛」。講這話是不是溢美之辭呢?是不是誇大這個法門的特點,而且有 些自我誇耀呢?不是這樣的,這裡是有他的道理的。沒有道理是不能隨便亂說的。這一說 ,其它宗門、教下要反對的。那麼這些話它的道理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清淨心的行持沒有 比念名號更殊勝?這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 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句話,可能我們常常聽到,已經非常熟悉。但 它到底講的什麼呢? 「一念相應一念佛」,怎麼理解,跟什麼相應?也許我們很多人不 一定會作這麼深入的思惟,但是需要這樣的思惟。這裡體現了淨土法門的一個本質特點: 以佛的果地覺作凡夫修行的因地心,因心果覺的互動、感應、溝通。首先我們從往生這個 層面上來看,怎麼叫相應?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都是要接引一切眾生往生到西方淨土,去 得阿鞞跋致,去圓證佛果,他有這個願的核心。然而我們也發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這 個願心。這個凡夫願往生的心和阿彌陀佛願攝受眾生往生的心,這兩個願心相應,首先要 這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188.1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14875774.A.2B1.html
minpanda: 感謝分享!阿彌陀佛! 03/05 07:54
minpanda: 「亦無如念佛」若以佛藏經念佛品來理解,就不會覺得是誇 03/05 07:56
minpanda: 耀某個法門。高僧大德的意思很廣,有時候是自己限制了自 03/05 07:56
minpanda: 己能看到的層面,而有了誤會。 03/05 07:57
minpanda: 善知識勸勉我多讀佛經能開智慧,他說佛經上的一個字,也 03/05 07:58
minpanda: 許包含無量義。隨自己境界不同,讀到的也有不同。 03/05 07:59
samhwang: 阿彌陀佛 03/05 09:37
Iamboy183: 南無阿彌陀佛 03/05 14:17
dakudai: 阿彌陀佛! 03/05 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