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book.bfnn.org/books3/2088.htm#a03 第三章 釋難破執.破實法 論文一:如何識外實有諸法,不可得耶?外道餘乘,所執外法,理非有故。 講解:前面所破的是外道小乘的我執,現在開始破外道小乘的法執。為破此執,論主先自 問自答的說:為什麼心識之外,實有諸法不可得呢?因為外道和其餘的小乘們,他們所執 心識之外的實法,肯定是沒有的。 論文二:外道所執,云何非有?且數論者執我是思,受用薩埵、剌闍、答摩,所成大等二 十三法,然大等法,三事合成,是實非假,現量所得。 講解:外道小乘所執的心外實法為什麼沒有呢?先以數論外道來說吧!數論外道認為,「 我」就是思慮。由受用薩埵、剌闍、答摩三種屬性構成五大等二十三種法,而這五大等二 十三法,是由薩埵、剌闍、答摩三法合成,是實非假,因為它們是現量所得(註:數論外 道,印度的六派哲學之一,梵名僧佉,此翻數論——以數為度量諸法的根本,從數所起之 論,名為數論。此學派立二十五諦,以明宇宙萬有開展的根本原理,復執此二十五諦中的 「大」等二十三法,以冥諦為生因。以薩埵——貪,刺闍——瞋,答摩——癡等三事和合 而成為自體。這三事合成的二十三法,為有思想的我知者——神我所受用,這些法並非虛 假,而是現量所證得的實在情形。所謂二十五諦的名稱、作用,是:冥諦、為萬有的生因 ;三事為薩埵、剌闍、答摩;二十三法,為大、能生萬有的作用;我執、為大所生且能生 諸法,五唯、為色聲香味觸,五大、為地水火風空,五知根、為眼耳鼻舌身,五作業根、 為口手足二便處,心根、指肉團心。) 論文三:彼執非理,所以者何?大等諸法多事成故,如軍、林等應假非實,如何可說現量 得耶? 講解:數論外道的所執不合道理,為什麼呢?因為數論自許的大等二十三法,是由薩埵、 剌闍、答摩三事合成的,就好像聚眾卒以成軍,集眾木以成林一樣,這是假法,並非真實 ,假法如何可說是現量所得呢? 論文四:又,大等法若是實有,應如本事,非三合成。薩埵等三即大等故。應如大等亦三 合成。轉變非常為例亦爾。 講解:再者,大等二十三法若是實有,就應當像自性一樣,不是由薩埵、剌闍、答摩三法 合成,因為薩埵等三種屬性,就是五大等二十三法,就應當如五大等,也由薩埵等三種屬 性合成。自性就應當如五大等一樣是有變易的,是無常的。 論文五:又三本事,各多功能,體亦應多,能體一故。三體既遍,一處變時,餘亦應爾, 體無別故。許此三事體相各別,如何和合共成一相?不應合時變為一相,然未合時體無別 故。若謂三事體異相同,便違己宗體相是一。體應如相,冥然是一。相應如體,顯然有三 。故不應言三合成一。 講解:再者,薩埵、剌闍、答摩三事,在合成二十三法上既然有多種功能,那麼三事的體 性也應當是多種的,因為功能和本體是一致的。薩埵等三既然普遍的造成二十三法,那麼 這二十三法有一法起變化,其餘的一切法也應當起變化,因為法的體性是沒有差別的。如 果你們說薩埵等三事的體相各有區別,那怎能三事和合成一相呢?也不應當說三事在未合 以前體相各別,既合以後就變為一相了,因為合時的體相與未和合時的體相前後是無差別 的。 如果認為薩埵等三事體雖是異,其相則同,便違背其體、相一致的主張。假使三事合成一 相,本體應當如相狀一般冥然合而為一,相狀也應當像本體一樣明顯的分為三種。這樣, 三事的體,既然不成為三,合成的相,也不成其為一。所以不應該說三事合成一相。 論文六:又三是別,大等是總,總別一故,應非一三。此三變時若不和合成一相者,應如 未變,如何現見是一色等?若三和合成一相者,應失本別相,體亦應隨失。 講解:薩埵、剌闍、答摩三事謂別、是三;合成大等二十三法謂總、是一。然而,若總別 合而為一了,則總也不成其總,別也不成其別了。總別既都不成,那麼一也不應該是一, 三也不應該是三了。 論文七:不可說三各有二相,一總、二別。總即別故,總亦應三,如何見一?若謂三體各 有三相,和雜難知,故見一者,既有三相,寧見為一?復如何知三事有異?若彼一一皆具 三相,應一一事能成色等,何所闕少,待三和合?體亦應各三,以體即相故。 講解:不可以說薩埵等三事各有二相,一總相二別相。因為大等總相,就是薩埵等三事的 別相,所以大等總法應當也是三相,怎能說但見一總相呢?如果說,薩埵等三事各有三相 ——即薩埵一法兼具剌闍、答摩,乃至答摩一法亦兼具薩埵、剌闍,在這樣和合雜揉所成 的大等諸法裏,三相難知,所以但見一相。這也不對,薩埵等三事既各有三相,所成大等 還應是三相,怎能呈現一相呢?如果但見一相,又怎麼知道薩埵等三事是各各別異呢?如 果薩埵等三各具三相,那大等諸法就應當一事便成,何以有所缺少,必待薩埵等三事和合 而後才能成為一相呢?還有,相有三種,本體也應當是各有三種,因為體就是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35.193.1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29469477.A.4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