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力空金剛上師 開示 心要隨聞錄 家珍本俱 -------- 無明本明安可盡‧惑業常空奚用淨 澈見心地無能繫‧太虛無染任幻影 家珍本來是人人俱足的,只是很多人還沒有「頓脫漆桶」,所以要自己慢慢地去體悟,時 常去淨慮、淨思惟。久而久之,自然有一天就會頓脫漆桶,無明的情況自然能打破。 佛性到底是什麼呢?說佛性,非佛性,是名佛性。你可以說,這紙是佛性,那個杯子也是 佛性。但是你也可以說,這紙也不是佛性,那杯子也不是佛性。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 佛性是不生不滅啊!不屬有為、不屬無為從影認鏡影即鏡‧從鏡寫影鏡猶影 影動鏡寂故非一‧鏡影同融故非異 非一非異性不遷‧即一即異隨緣起 無垢佛性悉如是‧遍普法界生不生 但是,你若說是這個或那個,那這些都是會生會滅的,有生有滅的,都是無常的事物。譬 如一張紙,一燒完就了無蹤跡了。或者是這個杯子,一摔就破掉了。說這紙與杯子非佛性 ,是因為無常,因緣所生,轉眼就不見了。 但是說它不離佛性,是因為它也不離佛的當體,一切緣起的當下,便是性空,緣起的當體 是性空,以性空來表達佛性,以緣起來代表物,代表一切無常之物。然而一切無常物中有 真常,這是因為它當體就是性空,沒有自性! 所以當我們拿一個紙盒來看時,它沒有紙盒的相,只有紙而已。再觀紙,也沒有紙的相, 只有一些纖維與其他材質的混合而已。在這裡面實無紙盒相、纖維相、材質相,無一切諸 相。沒有因的相,也沒有果的相,這是我們觀一切「緣起性空」的關係。既然沒有盒子的 相生,就沒有盒子的相可滅,盒子相本不生本不滅,所以說「無常中有真常」,無常中都 是真常。 是故「無常」與「真常」是「一而不二」。為什麼說一而不二呢?就是表示「出世法」不 離「世間法」,如來法不離世間一切法。這是因為「俗諦」當中,就有「真諦」的存在。 「俗諦」與「真諦」,不可說「一」,也不可說「異」。說「一」就犯到前面所說的,一 個是無常的,一個是真常,一個永遠不會壞,一個是會壞的,這二種情形你怎可說它是「 一」? 但是,你也不可說「異」,不可說它不同。因為一切法緣起當中,本來就不離佛性,若是 有離佛性的話,那佛性豈不有偏頗、有缺陷、有不遍滿、有不大圓滿?因為佛性既然周滿 法界無所不在,那麼它能離此之外嗎?當然它不能離此之外! 就如同虛空般,無量法界都是虛空,虛空在這裡也有,在那裡也有,到處都有虛空的存在 ,佛性也等同此義。若將一切物,一切俗諦、一切無常等,認為這些當體沒有真常,也就 是說將無常與真常,或者是將法界及一切物境打成兩橛,誤認為真諦不能融俗諦,俗諦不 能融真諦,這就不對了。 看作「一」也不對,看作「異」也不對,所以說「非一非異」。其實,這只是要我們從般 若智慧上,去「觀」!去觀想!當你觀想久了,你自然就能體悟,一切法本自不一,也本 自不異。也就是不「立一」也不「立異」,那就是「非一非異」。 這個「非一非異」在知見上,就把它立為是「空」,「掃」一「掃」異,即不立「一」, 也不立「異」。「掃一掃異」就離「二邊」,離「一邊」離「異邊」,這麼一來便是「中 道」,中道就是「勝義空」。現在我們在「邊」當中,「一」即是「異」,「異」不離「 一」,「一」不離「異」,即「一」是「異」,即「異」是「一」,所以「非一非異」。 然而當「非一非異」時,我們把他立一個「空」可以嗎?不可以立空!為什麼?因為「邊 相」不可得,因為「非一非異」,所以就沒有「邊」,沒有「邊相」,就沒有「中道勝義 相」,那叫作「非邊非中」,離「邊」相離「中」相,「中相」不可得,「邊相」不可得 ,那這是什麼呢?這時候,如果回答也不對,不答也不對,答一半也不對!你說也罷,不 說也罷!其實這只是要讓我們「絕」對待之相。當體讓你絕這種語言上的思議分別。 這也就是,當體不要讓你再去「安立」它!不要在這當中,再去給它安立一個「實相」, 也不要再安立一個「真常」或者「佛性」,這當下就是法界的本體,無須再絲毫造作了赤裸裸如金剛焰不可融 亮堂堂似宇宙光不可染 我們常說禪味十足處處皆有。這是需要我們去深思惟的,要去領悟這種境界,去悟了云何 離言語相,而體悟真常境界。體悟為什麼「默然」能契入佛性?體悟為什麼「無有問答相 」能契入佛性?能契入「西來意」?能契入「少室的心源」?這是我們要去參悟的。 因為當我們處於般若的頂峰時,就有很多的知見在這邊打旋,很多般若智慧的微妙名相, 在此時都會立出來,一直立出來,說這時候是如此,說那時候又是如此等等,諸如此類的 百八名相,彷彿是一種骨牌效應,起連鎖反應。一個說有,一個就說無;一個說非有非無 ,一個就說亦有亦無;就這樣似乎沒完沒了,一百零八句不斷辯下去,這就是起無謂的對 立聯想作用。 那麼,我們就是要在每一種法當中,當下讓你絕斷語言相、絕斷心緣相、絕斷思量相,要 能馬上在當體就直接了當契入,不用再加以說明,不用再加以如何的認定、怎麼樣的認為 、如何的主張。因為一有所主張,那即是錯!所謂的「擬思即差」、「擬議即乖」、「動 念即錯」就是這個道理。當然你若開悟了,「擬議動念皆佛性,分別主張總妙心」。活潑 自在,豈有罣礙。 這就好像從前時候,當信士來布施打齋作供養,祖師在吃飯時便說:你若是開口吃飯,就 無法報答施主恩,若閉口不吃飯,又枉費施主發心前來供養的這一番辛勞,剝奪了眾生植 福田的善因。所以開口吃飯也不是、閉口不吃也不是,到底如何吃這齋飯? 不知滋味也不對、知滋味也不對,若知道這個齋飯的美味,那就犯了凡夫的境界,屬於無 常的境界、世俗的境界,那就無法報施主恩!若是不知滋味,那枉費施主用心準備的佳肴 美齋,令施主白費苦心,既然施主準備了佳肴來齋僧供養,那怎可不知滋味!不知則不能 報答施主恩,知味則又落入世間凡心。所以知也不是,不知也不是!吃也不是、不吃也不 是、放著也不是,那要怎麼吃?這就是要我們去「參」! 當祖師如此說後,有一位僧人,就想把他所體悟的,認為他自己有一點醒悟的境界,要向 祖師陳說,一進去要向祖師說,便被祖師打出來,又進去還沒開口,又被打住。祖師說: 不如此,你未在!這個僧人一而再,再而三,總被祖師說:你未在!便打他出去。直到第 五次,又進去,當祖師要打他時,僧人便一手托住棒子,說:這回打不得!祖師說:怎麼 打不得?僧人回答:我不犯過!祖師又問:如何不犯過?僧人答:我無開口吃,亦無閉口 吃,犯過犯在那裡?祖師說:直叫你不開口吃,也不閉口吃,也犯祖師門規,三十棒!又 將僧人打出去。 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祖師公案,如果能從這裡慢慢體會出,有所領悟,那表示對真正的心法 ,有一個入處。其實,家珍本來是人人俱足的,只是很多人還沒有「頓脫漆桶」,所以要 自己慢慢地去體悟,時常去淨慮、淨思惟。久而久之,自然有一天就會頓脫漆桶,無明的 情況自然能打破。 屆時,自己自然由心會然而笑,那表示自己對心法,已經有一個入處了。從前也有煮飯的 火頭軍,在煮飯炒菜時,看到身旁的大鼎中滾沸,呼呼而響,聽到這個聲音就開悟了。所 以一切的境界,都可能使我們擁有一種開悟的機會,這也表示說,物物同彰如來的法性體 ,只要好好去思惟,自然能有如此境界顯現。 但是,於思惟中,不要作思惟想,因為要離思量境。參不要著參想,物不要有物想,擬也 不要作擬想,凡事一切不要做一切想,也不要作不一切想。當然,若是一味地去否認,也 不對!一切本然清淨,你要否認它什麼!一切本來是菩提,你要否認它什麼!法法皆是, 物物全彰如來相,你要否認它什麼! 但是,若你要認定它又不對了!我們常說「道」在什麼什麼的、說「道」是如何如何,譬 如說是:「道」在牛糞。難道牛糞真的是道嗎?若說牛糞是道,那諸佛成佛時,難道諸佛 是牛糞嗎?那為什麼祖師會說:牛糞也是道、石頭也是道、一切法都是道、蠢動含靈也不 離道! 其實,物物都全彰如來智慧德相。所以在這方面,學佛修行的人,要多參就參究。有情無 情同圓種智。要以如喪考妣般的心去參究,如喪考妣的意思,就是心無旁騖,如同喪父喪 母般,一切享樂及其他事都不想了,只是一心去懷想追憶父母之恩的樣子。 要修這個法,也要抱著像如此般的心情,非得開悟不可!非得把我們真正的心,體悟出來 不可!日日時時,念茲在茲,沒有間斷,不停的鑽研,一直一直鑽。當有一天,就好像蒼 蠅般在門窗上鑽,想要衝出去,一直的鑽動,鑽到鑽不過去時,回頭就是了!就像螞蟻鑽 進牛角中,彎彎曲曲,不斷向前鑽,愈鑽愈小,鑽到了最後的牛角尖,無路可走時,猛一 回頭!豁然開朗! 演若失心覓失頭‧向外馳求愈不獲 豁然打醒碰自首‧曾不失故今非得 -- 本自騎驢又覓驢‧自是獅子自謂狐 家珍不顧當乞兒‧落破王子迷繼嗣 ~力空金剛上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66.17.14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29844160.A.39C.html
dakudai : 阿彌陀佛! 08/25 17:42